当前日期:

目录

局部治理
历史上二郎河河坝低矮弯曲,遇山洪暴发,两岸一片汪洋,淹没农田多达3万余亩,洪水常毁村庄。人们无计可施。
建国以后的1955年,县人民政府动员2万民工,将城关附近的弯曲河道取直,堵老河口,开新河2.5公里,加固河东堤高4米,扩宽河道主泓底宽20~30米,深1.2米,完成近百万土方。
1975年冬,隘口公社群众,自力更生,将上自张家河,下至姚湾圩口的弯曲主河道取直,与长溪河口相接,改线长2公里,河宽70米,两岸筑坝高4米,共完成20万余土方。
全面根治
1977年县委决定对上自隘口姚湾圩口,下至龙湖全长32.6公里的主干河道进行全面根治。按防洪标准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将河分为五段测算其流域面积和洪峰流量,而制定设计方案。河道横断面为复式。河槽两岸留有20~40米的平台,东堤顶宽5米,西堤为4米,河底宽30~70米,河槽内坡1∶4,堤坝内坡1∶3,外坡1∶2。河底起点高程33.375米,河底龙湖口高程11米。纵向坡度分别为1/1000至1/3000不等,沿线设计建立四道跌水和其它配套工程。
1977年10月上旬,测量放样工作结束,下旬全县组织6万多劳力,奋战80余天,完成524万土方,建成大小拱桥涵70余处,后历时两年,完成二郎河沿线防洪抗旱的主体工程以及如下配套工程:
排洪闸二郎河沿河共建排洪闸(闸首、闸门和启闭机台,因经费受限未建)12座。闸身主体工程均为浆砌块石结构,出口设有消能工程及翼墙。
涵洞沿河建涵洞28处,埋设的水泥涵管总长394米,管径分别为20~80公分,进出口设有消力池、护坦、简易闸槽等。
跌水枢扭工程二郎跌水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最大洪峰流量657米/秒,最高过水深3米。1977年冬季开工,投资8.1万元。滚水坝为浆砌块石,内复筑填砂卵石,前墙和护面为钢筋混凝土,上坡垂直,下坡1∶1,坝顶宽1.8米,长74.28米,坝上河底高程32.7米,坝顶高程33.85米,坝下河底高程31.0米,下游消力池12米,接10米长的砌石海漫和护坡。
坝东岸有双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排洪闸,闸孔净宽2米,闸底高程32.1米。装有2台5吨启闭机。坝上游东岸有1座双孔(80公分)涵管进水闸(闸底高程33米),西岸建有单孔进水闸,各装1台3吨启闭机。
鸡公山跌水工程位于鸡公山脚下,于1978年春季动工,投资1.08万元,过水坝干砌的块石,夏季被洪水冲毁。
白洋河闸工程在白洋河出口处建有双孔节制闸,闸孔宽2米,高4米,闸底高程13.89米,最大排水量为126立米/秒,装有2台10吨启闭机,上下游均建有消力池、护坦海漫和重力式翼墙。1978年国家投资3.68万元建造的闸北拱形滚水坝,长13米,高2.3米。
投资与效益
二郎河前期治理的经费,均由群众解决。后期根治工程预算资金为133.4万元,县水利部门调济52.26万元,其余资金均由乡村自行筹措。
前期治理二郎河,使县城和附近的冯家屋、王湾一带以及县城下游1.5万亩农田,解除了山洪威胁。后期治理按设计效益,防洪面积为2.3万亩,除涝面积2.13万亩,灌溉面积2.3万亩,净增农田2000亩;使沿途大部分村庄免除了洪涝灾害。但因经费所限,使许多工程附属设施未能建造,工程配套不全;河流纵坡陡,流速大;上游冲刷,下游淤积。两岸未能完全消除洪涝危害,尚需进一步续建配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