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稻
催芽。50年代以前,水稻催芽是用稻草将稻种打成“稻包”,放入水中浸泡3~4天,捞上来定期淋水,让其自然发热,破胸露白(萌芽)后,松包放在室内堆放催芽。50年代中期改为将水稻浸3~4天后,堆放在室内或屋外的草垫或芦席上,上面加盖稻草,定期淋水,萌芽后,内外翻动。这种方法催出的稻苗整齐健壮。70年代,曾试验过“地窖催芽”、“温室蒸汽催芽”和“5406菌肥催芽”。1980年后,有的农户继续使用这些催芽方法。
育秧。传统的育秧是在平板的水田内,浅水播种,后定期管理。此方法因水田高低不平,不利于秧苗生长,又不利于追肥、治虫,稻芽成秧率低。50年代,秧田一般开沟做墒,待泥浆稍沉淀后,排水撒种,每亩用稻种400斤左右,待秧床“现青”后,再浅水勤灌,遇低温、寒流,要及时灌满水,以防秧苗冻死。
70年代,早稻曾推广薄膜育秧法,将熟土或塘泥在平坦上做成中间高、两边低,高1~2寸秧床,用水淋湿抹平撒上稻种,用薄膜覆盖时,与稻种离一定的空隙。待秧苗生长12~15天,苗高2至3寸后,将苗与泥土一块运至大田移栽(习惯叫小苗带土移栽)。也有的不用薄膜,在室内用上述方法育秧。
80年代,早稻普遍采用大田整墒,用地膜育秧的方法。杂交水稻种用化纤袋装种浸泡2~3天,破胸发白后,在秧墒撒播(每亩用稻种40斤左右)。
插秧。50年代前,栽插的秧苗每蔟10株左右,移栽后返青慢,发棵迟,稻穗小。从60年代开始,推广稀播壮秧,少本栽插,改变传统的密播多本插秧的办法。目前,插秧时单簇苗数,常规稻秧为5~6根,杂交稻秧1~2根。
50年代前,缺少肥料,白田插秧,60年代每亩撒硫酸氢铵15斤左右,连泥带肥,耙平后再插秧,少数地方曾采用磷肥“熏秧根”的插秧方法,即将秧在磷肥水中蘸一下再插。
插秧密度,传统的方法是“一尺两头栽”(即株行距均在1尺左右)每亩近8000穴,苗少产量低。50年代末,推广“小株密植”“2×5”(即株距2寸,行距5寸),3×4寸,60年代为3×6寸,自70年代末以来,插秧规格未作大的改变,多半是早稻4×5寸,4×6寸;杂交水稻5×6寸或6×6寸。
管理。50年代前,因缺水,传统的管理是水稻栽插后至收割,稻田长期浸水,不利水稻根系发育,影响养份分解和水稻分孽。60年代后,推广浅水勤灌,适时烤田。分孽初期,结合耘草,排水轻烤,分孽盛期,排水重烤,使根系向上生长,充分吸收养份,促进茎秆健壮,增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
麦类
大、小麦一般在霜降至立冬间播种,有“寒露油菜霜降麦”谚语。小麦播种前要进行选种,传统的方法是“风选”和“筛选”两种。50年代推广泥水选种,除去野麦、瘪麦和霉麦等杂质。小麦播种,在50年代前主要是块地散播,窄墒宽沟,打穴点播。播后用耙掩籽、再清沟。60年代推广宽墒条播,后改为窄墒条播,行距6~7寸。条幅3寸,棉产区推广一行小麦,两行棉花的播种方法。
大、小麦在播种多以火粪作基肥,一分地一场粪,再用适量地灰、水粪拌和做基肥,下种后,施水粪,用土覆盖耙平。近年来,一般用尿素、复合肥拌火粪作基肥。大、小麦年前锄两次草、追两次肥。传统追肥,是将灶砖土、旧壁砖土、垃圾,腊月“压麦”,目前一般是分孽期在雨前追施尿素。
豆类
豆类主要有大豆(俗称黄豆)、蚕豆、绿豆、豌豆。绿豆、大豆一般5月份播种,9、10月收割。蚕豆、豌豆9月播种,农村素有“蚕豆不要粪,9月土里睏”的农谚,只要施适量钾肥,定时锄草、松土。
薯类
主要有山芋(俗称红芋)和马铃薯。山芋在清明后从地窖中选出下种育苗,当苗长至2尺左右,天雨剪裁成段,每段2节,栽插在事先准备好的山芋畦上,株距8寸,每亩3000株左右。山芋畦距2.5尺,栽插前烧火粪拌地灰下穴做基肥(俗称下棵)。基肥除火粪地灰外,每亩加施三元复合肥30斤左右。山芋藤长到1尺以上,传统做法要翻藤,切断不定根,理顺藤蔓,7月底进行一次培土护畦,促进芋块生长。农谚有“七长上,八长下,九月(农历)挖红芋过夜”。一般在霜降前后收获。
马铃薯于1954年引进。一般在春节后下种,每亩250斤左右。施肥管理与山芋相同,农历4月底收获,亩产2000斤左右。
油菜
油菜于寒露边在大田带肥点播。甘兰型油菜生育期长,9月下旬育苗,长至7片叶移栽。大壮苗越冬前,重施腊肥,立春后增施苔肥。70年代推广甘兰型油菜后,陆续出现开花不结实现象,据分析为缺硼所致。后在播种前,每亩加施3两硼肥作基肥。
花生
60年代前,花生一般是小麦地内套种,谷雨边播种,霜降边收获。1964年从山东引进的伏棵花生,生长期短,于8月中旬收获。1982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选用生育期短的“白沙1016”品种,于清明前,在地内施足基肥播种,盖好地膜,10天左看出苗,长至四片叶时破膜放苗,每亩1.6~2万余苗。大暑边收获,后可接种晚稻,实行水旱轮作。
芝麻
芝麻一般于5月底6月初播种,出苗后及时锄草间苗、追肥。开花后,农民有打老叶食用的习惯。1984年,曾施用拉索除草剂,解决苗期草荒,受到群众欢迎。
棉花
历史上是在麦地套种棉花,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收麦后,进行灭茬追肥,中耕除草5~7次。有的农户用湖草、花生禾覆盖苗下土地,起防旱、改良土壤的作用。50年代推广窄床条播,1956年,曾推广营养育苗移栽,由于费工,没有推广。70年代后,棉墒宽一般为2.8尺,条播棉花两行。目前用薄膜苗床移栽,也有播种后,用地膜覆盖。方法与种花生方法相似。
棉花管理。50年代开始推广“脱裤腿”、“摘边心”、“打顶心”等技术。“脱裤腿”:在棉花现蕾开花后,不断抹去果枝基部果节上生出的赘芽(幼嫩的疯枝);“摘边心”:棉花果枝上果节长到一定数量后,将边心摘去:“打顶心”:在立秋、处暑间,棉花果枝有一定台数后,将其顶心打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