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稻类民国时期,县水稻主要品种有:芭茅籼、竹桠籼、串八担、油赤占、观音早等。其共同特点是:植株高大,杆粗叶阔,生育期长,抗病虫力强,米质好;分孽率弱,不耐肥,易倒伏,一般产量300~400斤。1945年引进胜利籼。建国后先后引进珍珠籼、中籼399、691(保三千)、桂朝2号、国际24、蜜阳23、水源258、礼里332等。
建国前,水稻只种植一季,50年代中期改种双季稻。早稻品种有:南特号、矮脚南特号、南特16、珍珠矮、莲塘早、陆才号、广场矮、江矮早2号和4号、团粒矮、金小、青早、矮南早1号和3号、早矮6号、二九青、二九南、广永1号圭陆矮3号和8号、珍圭51、湘矮早8号、广马70、朝阳1号等。双晚品种为籼型品种:如小红稻、小麻稻、小白稻。其共同特点:省肥、耐旱、抗病虫、米质好、易倒伏、产量低。60年代引进老来青、大黄稻、农垦58(当家品种)。1964年实行晚粳化,主要品种有:早丰古、安庆晚2号、八金三六八、农虎6号、科情3号、桂花黄、农红73、嘉湖4号、丰收4号、彭浪粳、沪选19、武农早等。1970年,大面积推广矮杆品种。
糯稻传统品种有油赤、野谷、“御谷”(黄谷)、三粒寸、红壳糯,60年代始种雪花糯,70年代引进京引15,80年代试种香糯。
杂交水稻是我国科研新成果。1976年度县试种的品种有南优2号、矮优2号。80年代杂交水稻占双晚面积的80%,主要品种有泗优6号、汕优6号、威优64、汕优64、协优64、协优287、汕优287等。
麦类清、民国时期,县大麦、米麦种植普遍。70年代种植极少、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饮料工业的兴起,近年来恢复生产。小麦在50年代以前主要品种有和尚头、泥鳅刁、白麦、红麦等,后引进南大2419、万年2号、吉利麦、矮杆红、矮粒多、杨麦1号、鄂麦6号、武麦1号、杨麦4号;荞麦传统品种有苦荞麦、花荞麦。
豆类主要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等,品种更换较少。近年引进553大豆、启东1号蚕豆,这些新品种因保纯工作差,现已混杂退化。宿松县的草鞋板系蚕豆优良品种,曾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
棉花小籽棉为传统品种,产量低、耗肥少、抗病虫,1955年大面积种植棉花后,陆续引进岱字15号、鄂光棉、中棉所10号、沪棉204、泗棉2号为主要品种。
花生本地土花生为传统品种。1964年从山东引进伏棵花生。70年代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116和白沙1016等新品种。
油菜50年代以前,以白菜型五花籽为主,兼有少数芥菜型品种。60年代以后,先后引进甘兰型胜利油菜、芜湖104、武油1号、当油早、油冬儿、甘油5号、上海202~23。80年代引进中油821。其余品种多因产量不高而淘汰。
芝麻霸王鞭是县内特有纯黑芝麻品种。白芝麻种植量日趋减少,70年代从中国油料所引进中芝5号、中芝7号和宜相白等品种。
玉米品种有六月抢、六十日早、大红袍等。80年代引进杂交玉米单玉6号、13号。
薯类山芋传统品种有红皮红芋,50年代引进胜利百号,70年代引进一窝红、济南红、粟子香、陵薯2号等,80年代引进推广徐薯18、北京553等品种。马铃薯县内建国前种植极少,1954年从界首县引进,现在陈汉区的邱山、龙河、赵岭种植较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