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77人,按卒年顺序排列)
黄信一
黄信一(省通志作“一信”),知伦公长子,字福鸣,号有朋。太湖县人,生于元成宗二年(1296)七月十三,卒于顺帝至正十年(1351)十月初八。顺帝元统甲戌科进士,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吏部尚书、资政大夫。清康熙《安庆府志》记载为仁宗朝(1312—1320)殿试第一名。好读书,善诗文,旧《太湖县志》存有《燕子崖远眺》、《山庄即事》和《杂咏》3首诗。晚年常“隐逸于山水崖壑间”,死后御赐祭葬石鼓岭下纳瑟石。
蔡呈图
蔡呈图,太湖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明代郡庠生,县东北筑有住宅,取名柴关,读书其中。所作诗文,卓然不群,但每次赴试不第。立志研究天文,著有《天文律吕》、《读易解》、《九边时务》、《八阵图说》等书,是明代有名的天文学家。后避乱山中被人杀害。其人其事《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和旧《太湖县志》均有记载。

祚,太湖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崇祯三年(1630)举人,十三年进士,同年应庚辰特用考试,录刑部主事。
祚性耿直,常以清流自居。崇祯十四年三月任刑部主事时,向崇祯帝弹劾首辅杨嗣昌六大罪状,宜斩首;又奏凤阳总督朱大典、安徽巡抚郑二阳、河南巡抚高名衡、山东巡抚王公弼等人办事不力,急需调换。十五年祚调武德道兵备,佥事山东。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率师数十万,渡江袭荆州。祚守德州,未几,蓟州失守,景州告急,督军范志宪后5天始抵现场,闻后部破,想入德州躲避,夜三更邀祚商议,祚不听,并直言相告:“蓟州失事,乃守军自溃,若督军亲自在城督战,城不会破。”志宪听罢不怿而去。祚极为气愤,心想:身为当朝官吏,见此情况不能不讲。故不怕首辅周延儒当道,也不顾当时举国上下阿谀奉承之势,遂将实情向崇祯帝尽奏。帝有所感动,即召祚抵京,与范志宪等对质。祚大义凛然,毫不畏怯,当场揭露首辅周延儒“招权纳贿,自居为功,考选台谏,尽收门下,凡求总兵巡抚者,必先贿幕客”。督军范志宪是周延儒的门生,两任佥事而擢升督军,又有尚书范景文、翰林院方拱乾、给事中朱徽、沈允培等与他结成一伙,为非作歹。奏后不久,周延儒卸职,范志宪被诛捕。雷祚回原任,但忧心仲仲,唯恐延儒、志宪旧党报复。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明祚告终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不顾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反对,勾结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拥立河南封地福王常洵长子由崧为帝,改元弘光。此时,延儒、志宪旧党乘机群起而攻祚,由崧为人昏庸,听信谗言,下令捕祚并赐以自尽。祚系外藩小吏,无自尽先例,马士英同党光禄寺卿阮大铖等就将祚杀害。
刘铉
刘铉,太湖县人,生卒年月不详。邑廪生,清代天文学家,好学深思,博通经史,著有《天文明解》、《诗易会参》、《四书会参》等书。其人其事《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和旧《太湖县志》均有记载。
石庞
石庞(1671—1703),名兆庞,字晦村,号天外,县城小西门人。一生不取仕途,好结友交游,工诗赋词曲,善书法。著有诗文集《天外谈》四卷、《晦村初集》、《晦村二集》以及戏曲作品《姻缘梦》、《壶中天》、《无因种》、《诗囊恨》、《薄命缘》、《后西厢》等。《雪赋》、《春赋》皆回文,连同《自题山水图》、《游响水崖》等诗作,均载旧《太湖县志》。
鲁之裕
鲁之裕,字亮侪,太湖县人。清康熙年间人,生于父亲云南任内,童年时在老家太湖读书。工书法、善骑射。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任河南确山县令和清河道、直隶布政司参政等职。为官数十年,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革除旧习等方面多有建树。著有《长芦盐志》、《下荆南志》、《试馨堂诗文集》等书,皆行于世。享年81岁。
鲁遇事敢为,不惜荣誉。时河南督抚田文镜委他出任中牟县令,前去接任时,道旁数百人拦路告诉鲁,说该县李令为官清廉,不能卸职。鲁入县境查明情况后,得知李令系云南人,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县令,因借俸迎母至任上,被弹劾。鲁知其冤,拒不受印,并拍案发誓说:“大丈夫不能做使人背冤之事!”遂快马返回。督抚厉声问他:“你为何返回?”鲁取下头上的珊瑚帽子,大声回答说:“我是一个贫寒出身的人,来河南求得一县令,当然欢喜。但我到中牟后,士民都留恋李令,说他贤良,不让他走,何况李令被劾是冤,因此未能受印。假如您知道这种情况,我为了沽名钓誉空手回来,这是我的罪过;倘使您不知道这些派我去,我回来如实向您廪报,请您指示,则不辜负您爱才之心。如果您认为没有什么哀怜,我再去接任也不迟,何敢违抗您的命令呢?”说罢起身欲辞。田督喊他回来,亲手将珊瑚帽重新给他戴上,并说:“这帽子还该你戴,不是你,我几乎害了忠良,你真是个奇男子。”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撰文叙其事,赞扬鲁之裕是奇男子、伟丈夫。
赵文楷
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县景宁乡(今望天乡)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举人,嘉庆元年(179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三年顺天乡试和四年会试两任同考官。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回来后出任山西雁平兵备道,著有《石柏山房诗存》八卷,诗525首,县内民间藏有铅印本。
文楷少年家贫,几至辍学。父亲死后无力举丧,厝于西园内7年。他天资敏慧,才智过人,诗文超群。“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作百般声,枝头压众鸟。”这是他6岁时作的咏百舌诗。10岁那年重阳节龙山会饮时,赋诗2首,有“……龙归一潭静,叶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饭牛……”之句,生动地描绘了龙山宫的景色。乾隆六十年(1795)北上赴试时,邑贡生李声浩赋诗相送,夸他“鹿鸣早讶无双士,胪唱应颂第一仙”。果然不出所料,嘉庆元年春,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仁宗帝亲笔赋诗相赠,有“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之句,以资鼓励。
嘉庆四年,琉球中山王尚温请袭封。同年八月,帝派文楷充任朝廷正使,赐以上卿鳞蟒服、白玉带,前往册封,时年33岁。次年三月捧御墨丹诏,离京东行。五月七日开洋,舟出五虎门,忽遇东海风云骤变,雷雨交加,惊险殊甚。后历时5昼夜,十一日抵达琉球,琉球君臣行礼迎诏,欢声载道。七月二十四日册封礼成。在琉球期间,出使人员“恪守严规,饰躬廉隅,清慎自矢”,“廉洁之声,著于海外”。旅居琉球半年,后因赵母70寿诞将届,只得急归。临别时中山王手捧金扇至馆驿送行。舟至马齿山下,赖渔民相助得一石松,质文类柏,相传为珊瑚别种,渡海携归,置于家中,时人誉之为宝,可惜失传。
琉球归来后,仍供职翰林院。嘉庆九年出任山西雁平道,任期4年。嘉庆十三年,因病卒于任,终年48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骸骨由雁平运回太湖,与妻、妾合葬于景宁乡人形山。1982年经省批准,其墓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枢
王大枢(1731—1816),字白沙,号天山渔者,县百里墩东冲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举江左孝廉,拣选知县。少孤独,勤读书,筑室于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日夜寝读其间。著有《西征录》七卷、《古史综》十二卷,《春秋属辞》十二卷、《诗集辑说》二卷,均刻于世。《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书,稿成未刻。现仅存《西征录》于县图书馆,余皆散佚。
大枢生性耿直,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乾隆五十三年57岁时,被谪贬伊犁。同年三月十八日,偕同事刘操南、书童勤儿从安庆出发,历秦陇,出关塞,十月十一日到达伊犁,行程5050公里。沿途考察,边行边究,随得随记,撰《纪行》二卷,字5万,并赋诗46首,作《天山赋》1篇。《纪行》资料丰富,考察详实,井井有条,饶有旨趣。
既至伊犁,总统义烈公倡修伊犁志,大枢进分野说,遂派入局,与同事蔡世格共纂。次年志稿中辍,大枢不忍弃所撰,遂合前《纪行》二卷,删辑成册,名《西征录》。嘉庆五年(1800)被赦回太湖。在伊犁13年,回来时年逾70,两鬓皤然,犹手不释卷。嘉庆十九年九月十五日,亲自为刻印《西征录》撰写识言。嘉庆二十一年病逝,终年85岁,葬东冲口山上。大枢故居前大石块上刻有亲笔所书之字,横书“介于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等语,留给后人推析。
王念歧
王念岐,字漪莲,又名凤喈,邑庠生,县北王家东山岭(今北中区)人。生于乾隆年间,家境贫寒,生后一月,母去世。刚满10岁,父又死。外祖父悯其可怜,收下抚养。未几,外祖父死,只得归依祖父。他性情温雅,天资敏慧,勤奋好学,过目能解。著有《笔耘轩课试草》、《日新集》、《文龙芹香历诗挟选》等书,今皆散佚。
念岐虽善诗文,但屡试不第,于是在家课子训徒,攻读医学,成为当时名医。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许琦(广东人),身染顽疾,百药不能见效,将念岐请到署中为之治疗,不旬痊愈。许琦问他:“操何术而至此?”念岐呈上《证治论读》一书,对许说:“吾一生行医,所学所用尽在此。”全书共6卷,药性200余种,10万字。许琦为该书写了序言,谓此书“遇疑似之症必辨,偏僻之论不参”,“有传方未传之秘,发素问欲发之精”。此书虽手抄本,相传200余年,广为县内中医学者所研读。1962年,县医院中医邬九鸣、李子来、董迎仙将此书加以整理,县卫生局专门召开中医座谈会,讨论订正。铅印成书后,县委书记谷志瑞题写了书名,上报省卫生厅。专家们认为“此书内容很好,可供中医带徒和中医温课之用”。后发至全县,至今广为流传。
李振钧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李长森次子,李振祜之弟。道光八年(1828)举人,九年进士,同年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两卷,存诗415首,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今已散佚。
振钧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5岁开始读书,即能辨解四声。7岁受业于刘香云门下,曾作题山水画诗一首。9岁在山东莱州读书时,元宵夜父亲宴请宾客,命他作诗,他一气呵成。第二年妹妹周岁,又作盘诗。
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随父亲宦游和读书,到过山东、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以及安徽等省,广见多闻,受益非浅。嘉庆十八年,乘其父调任贵州按察使之机,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至今广为流传。
此后数年间,李经受了一些波折。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夫人汪正珠在福建去世,他才22岁,噩耗传来,悲痛欲绝,作《悼亡诗》七首,棺椁运回太湖时又作《魂归来》歌一首。嘉庆二十四年赴试未中,作《下第》诗一首以泄忿。道光六年恩师刘香云在四川成都去世,除作《美人十八首》追悼亡妻外,又作挽诗10首。道光七年妹夫汪奂之和二妹相继去世,悲痛异常,常沽酒消遣,每饮必醉,醉必作诗,曾有“呼我为狂我不辞”和“狂客不衫还不履”之句,充分反映醉后情态。他不慕名利,蔑视权贵,曾说“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复癫。山木不材偏占地,纸鸢何益竟冲天”。精神创伤虽大,但仍不放松读书,从云南回家后,在环阴阁读书10年,诗文造诣日趋成熟。
道光九年中状元后,只充过一任乡试同考官。他的学生宝钧(吉林人)说他“语言戆直,傲岸不羁,不合于时,常与一班权贵相忤”。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45岁。与原配夫人汪正珠合葬于县山龙百合岭张姓屋角凤形山上。
李振祜
李振祜(1777—1850),原名裕,字锡民,号仪叔,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李长森长子,李振钧之兄。嘉庆三年(1798)中经魁,五年中会魁,六年中进士。
振祜出身官宦之家,对清廷“恪恭尽职”,历官48年36任,由从七品晋升到正一品,先后主持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寺”(太常寺、光禄寺、大理寺)、“一院”(都察院)政务。道光二十一年(1841)官至刑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法律和刑罚。道光帝曾赐紫禁城骑马殊荣。70寿辰时,帝亲笔题赠“慎典凝禧”匾额和“福寿”二字,并赠以寿佛一尊和朝珠、绸缎等物。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赏太子太保衔。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帝准其开缺,嘱“安心调理”。三十年十月十七日病故,终年73岁。帝闻讯“轸惜殊深”,诏按刑部例抚恤,予溢“庄肃”,祀名人祠,载清国史馆名臣传。葬北京永定门外回马店忠寺花椒馆,立有太湖李氏界址碑。
胡普伢
胡普伢(1866—1926),县新仓胡家老屋人,省黄梅戏第一个女演员。
光绪年间,太湖县韦春台和望江县蔡仲贤合伙组建戏班子,在太湖、宿松一带演唱黄梅戏。胡普伢每次看戏回家都学着唱,婆婆骂她、打她,甚至把她关在屋里不让出门,她还是要唱。光绪十年(1884),胡普伢瞒着家人跑到望江去找蔡仲贤,请求收她为徒。因她长相好,嗓子清亮,学戏心切,蔡遂破例将她收下。公婆认为男女同台唱戏,不成体统,硬是把她拽回家锁在房里。后来她将房门撬开连夜跑到石牌,找到一个戏班子,在那里与一个姓陈的结了婚。夫妻二人随班子在怀宁、潜山、桐城、贵池等地演唱黄梅戏,许多中青年演员都向她学艺。解放后享有盛名的黄梅戏老艺人丁水泉,年青时也曾拜她为师。晚年定居枞阳县石矶头,开茶馆为业,也教唱黄梅戏。60岁时病故。
王礼仁
王礼仁(1892—1927),县新仓南安洲人,县早期国民党(左派)党员。
民国16年(1927)1月15日,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党部成立后,各区设区党部,王礼仁任徐桥区党部常务委员,经常来往于徐桥、新仓等地,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张贴“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地痞流氓”等标语。同年安庆“三·二三”事变后,安徽军阀陈调元派兵进攻太湖。5月28日,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负责人戴天、严继武等率领农民自卫军,抓住国民党县长张述峨和士绅蒋凯成等3人,一同撤出县城。陈调元部进城后一无所获,转至徐桥、新仓一带,在转桥鸦雀岭逮捕了王礼仁。当天将王押至新仓河滩,在他身上绑上草纸淋上煤油,将他活活烧死。
戴天
戴天(1901—1927),又名戴应开,县九田树坪人。小时在家读私塾,后考取安庆皖江警官传习所,是太湖县最早的国民党左派党员。民国15年(1926)11月,戴天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负责人李宜春(共产党员)的率领下,与赵煜(又名赵耀华,后加入共产党)一道,到武汉市联保里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接受革命教育。16年元月,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由武汉迁到安庆,派余健民(省党部干事)到太湖开展革命活动。戴天也从武汉回到太湖,筹备成立国民党县党部。15日,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宣告成立,设立常委、执委和监委,戴天当选为监委委员。
县党部成立后,积极宣传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举行游行示威,提出“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解散反动议会”等口号,并捣毁右派县党部,成立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同时,在县城、徐桥等10个区设立区党部,乡设区分部,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遭到失败。18日,共产党员柯庆施、周新民等随北伐军抵太湖,当晚,柯、周2人在县城赵旭东家,召集戴天等左派县党部负责人开会,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研究今后斗争任务。会后,组织、领导民众罢市、罢工、罢课,开展反蒋示威运动,又以唱戏为名在西门沙滩召开两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
5月下旬,国民党右派、安徽军阀陈调元派三十三军某团进攻太湖,周骏(周新民)和左派县党部负责人戴天、严继武、叶仁山等带领农民自卫军,捉拿县长张述峨及右派蒋凯成等3人一同撤出太湖,转至湖北黄梅。安徽军阀陈调元勾结湖北军阀夏斗寅,派武力进攻黄梅,太湖左派县党部遭破坏,农民自卫军被冲散,戴夭突围到蕲春张家不幸被捕,同年6月被杀害。
袁祖光
袁祖光(1868—1930),字晓村,别号瞿园,县南袁家下门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在进士馆学习政法3年,毕业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直隶候补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政治,经许士英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回安徽选为议员,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后调豫鄂皖三省帑捐局局长。晚年定居安庆市,在小南门袁氏寓馆病故。
著有诗文集《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诗杂》、《古今齐谐》等,杂剧《一线天》、《金华梦》、《望夫石》、《暗藏莺》、《仙感》、《藤花梦》、《长人赚》、《玉津园》等。
殷幼堂与陈大虎
殷幼堂(1900—1930),字庚子,名显耕,县花园方岭人。家境较富裕,读过十多年私塾,成年后帮助父亲管理家务。
陈大虎(1901—1930),字燮元,又名代火,县罗湾长河园人。家境贫寒,从师学木匠,后手艺较精,颇受乡邻喜爱。
殷幼堂与陈大虎,虽出身不同,但思想同样进步。民国17年(1928)2月,二人经甘信元介绍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创始人。同年3月,中共太湖特支成立,9月特区委成立,殷、陈二人均为特支和特区委委员。18年9月,二人同时参加抗租抗债委员会。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成立,同时当选为县委常委。4月参与并组织大石岭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陈、殷分别担任正、副队长,领导贫苦农民围抄太、宿、望3县边境20多户土豪劣绅的家,镇压了李贯珍、韦大衍等4名恶霸,将没收的两千多担粮食分给贫苦农民。5月16日,赤卫队到县五羊畈去围抄土豪、县财政局长李伯超的家。因李家派人到县城报告,赤卫队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伏击,二人同时被俘,17日在县城惨遭杀害。
严继武
严继武(1902—1930),字梦连,县南汪元屋(今建设乡)人。父亲严锡庚,清末武备学堂毕业,懂得一些武术,想传给儿子,所以给他取名“继武”。
继武小时读过私塾,稍长就读于县城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取安庆皖江警官传习所。在私塾读书时,喜欢舞棍弄棒,能跑善跳。进入传习所后,经常与戴天、金世昌、辛天培等同学一起谈论时局,揭露政弊。民国12年(1923)传习所毕业后闲居在家,感到壮志未酬,曾手书《春夜宴桃李园序》以消遣。后与叶仁山、叶义山组织“文章会”,经常在一起磋商诗文,研究时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5年9月,桂系军某部团长陈雷在太湖宣布起义,参加北伐,严继武与何向东、金世昌等赶到县城参加这支队伍。9月下旬转走安庆。16年初,复与戴天、陈左友等随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干事余健民返回太湖,成立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当选为执行委员,兼工商部长。在此期间,积极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与捣毁国民党右派县党部的斗争,筹建县农民自卫军、农协会等组织。16年4月18日,中共党员柯庆施、周新民等随北伐军抵太湖,当晚在县城赵旭东家召集严继武等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负责人开会,分析当前形势,研究今后斗争的任务和方法。会后,发动民众开展反对蒋介石的斗争,组织商民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又发出讨蒋通电,开展反蒋示威。5月18日,安徽军阀陈调元派兵攻打太湖,严继武和戴天、叶仁山等县党部负责人,率领农民自卫军抓住县长张述峨等一同撤出县城,转至湖北黄梅。6月9日,农民自卫军由黄梅转回太湖,计划攻打国民党太湖县指导委员会,不幸在徐桥荒塘岭遭国民党联村团袭击,农会干部叶仁山被捕,农民自卫军只好又转移至黄梅。在黄梅,严继武强迫被扣押的县长张述峨写信回县,叫国民党当局将叶仁山释放。后陈调元勾结湖北军阀夏斗寅进攻黄梅,农民自卫军被冲散,严继武等转入地下活动。
民国19年10月10日,严继武返回太湖,不幸在桃花铺瓦应塘边被联村团便衣队抓住,当天押送县城。第二天,在县城西门外沙滩上被杀害,并被剜去心脏,割掉生殖器。严在临刑前骂不绝口,刽子手叫他跪下,他坚决不跪。当时人们都称赞说:“严继武是一条好汉,真够种!”
吕调元
吕调元(1865—1932),原名景丰,字权予,号燮甫,县西南乡吕家大屋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清代任隆平、献城、吴桥、天津等县知县和天津、保定知府,后升河南观察使。民国2年调任湖北省民政长,特授二等嘉禾章,3年调任陕西巡按使,5年聘充国务院顾问,7年当选为国会议员。8年被特任为安徽省长,授一等嘉禾章。任安徽省长期间,安庆驻军倪嗣冲部士兵两次到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奸污师生,造成10余名女生自杀。11月27日,《字林西报》揭露此事,引起全国公愤。吕竟于12月14、16两日电告北京政府,为该军兽行袒护,还指责报界“无中生有,任意栽诬”。同月,省署卫兵为购物争秤事与警察发生冲突,吕令其子率部前往镇压。警察局长刘道章借口警察受辱,提出辞职,全城警察罢岗,以示抗议,吕被迫电呈北京政府辞职。12月31日,吕被免除安徽省长职务,任北京斋堂煤矿督办。12年2月,复任安徽省长,12月改任安徽铁路督办。15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援军总司令。在安徽任职期间,曾治理长河,倡修志书,还担任过民国10年的《太湖县志》总裁,并亲自作序。21年死于天津,后葬老家吕家大屋石嘴山。
王宜训
王宜训(1894—1932),县北玉珠畈(今玉珠乡)人。民国20年(1931)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中苏区赤卫队队长、游击队排长。同年11月20日,望天“黄学会”(地方反动武装)80余人进犯北中苏区,王宜训将赤卫队分成两个战斗组,于麟麒庵岭上进行阻击,毙敌3人,活捉5人。29日,望天“黄学会”不甘心前次之败,勾结英山、潜山两县“黄学会”千余人进犯北中苏区,王宜训率战士于张家河阻击,俘敌15人。12月25日,北中苏区游击队60人,由玉珠畈出发,前往黄栗寨,攻打国民党自卫团胡鹿鸣部,经一夜激战,毙敌5人,俘敌7人,缴枪5支、子弹数百发。21年1月3日晚,赤卫队在北中区陈园畈被国民党民团包围,王宜训掩护部队突围时光荣牺牲。1959年,遗骨迁葬于县烈士陵园。
汪绍荣
汪绍荣(1897—1933),县南江塘官桥人。在私塾读书13年,民国6年(1917)歇学在家教书。
民国1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莲花尖特支副书记。18年9月,当选为县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成立,当选为县委委员。大石岭农民暴动前曾被派往潜山县与该县中共地下组织联系,搞回一批银元,作为暴动经费。4月14日,汪绍荣与县委成员一道领导和组织了大石岭农民暴动。5月16日,红军赤卫队围抄恶霸李伯超的家后,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袭击,汪绍荣在战斗中负伤。22年去世,终年36岁。
叶仁山
叶仁山(1901—1933),字竹贤,县大石岭磨塘角人。父亲叶神送,务农兼经商,置有田地180余亩。仁山在兄弟4人中居长。父亲早年去世,家务全赖母亲操持。
仁山小时读过私塾,民国11年(1922)考进县立高等小学,两年后考入安庆中学,在当时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积极追求革命真理。14年与二弟义山在家乡开办贫民学校,传授新文化和革命思想,并与严继武等同学一道倡导成立“文章会”,学习马列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6年2月,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在全县各地组建农民协会,他任县农会主席。4月,成立农民自卫军。6月9日,农民自卫军计划攻打国民党县指导委员会,不料在徐桥荒塘岭遭国民党联村团袭击,叶仁山被捕。后严继武迫使被扣押的国民党县长张述峨写信回县,国民党当局才将叶仁山释放。
民国17年3月,中共太湖县支部在甘家沙湾成立,农会干部叶仁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成立中共太湖特区委时,仁山接任大石岭支部书记。18年9月,当选为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与其弟义山到处张贴告示,不准地主豪绅抬高粮价、物价,发动群众,要求减租减息。10月,县成立地方赤卫队,当选为副指导员。19年3月10日中共太湖县委成立时,被选为委员,兼任中共大石岭特支书记。3月下旬,县委决定在大石岭发动武装暴动,仁山与义山商定,将家里田地全部卖掉,作为暴动经费。4月14日,叶仁山和县委领导人带领赤卫队和数百名贫苦农民,在大石岭举行了震惊太、宿、望3县的农民暴动。4月20日,县委在大石岭五显庙召开2000多人的群众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叶仁山任副指导员,会后在大石岭村道游行示威。5月16日,赤卫队围抄恶霸李伯超的家后,在金鸡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袭击而受挫。6月,县委决定分散活动,一部分人赴江南,叶仁山和县委主要负责人仍留在县内坚持地下斗争。19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大石岭一带进行“清剿”,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叶仁山积劳成疾,又得不到休息和治疗,于民国22年7月病故,终年32岁。建国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叶义山
叶义山(1905—1933),原名竹青,革命烈士,县大石岭磨塘角人。民国14年(1925)到安庆读书,16年与其兄叶仁山一道参加革命,1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县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大石岭特别支部副书记、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
民国18年9月,叶义山等人利用县城出灯的机会,开展革命宣传,在城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接着在大石岭成立抗租抗债委员会,张贴告示,实行减租减息;又密送通牒,警告土豪劣绅,不准抬高粮价、物价。警告说:“盐卖50钞,必将你屋烧;稻卖两块八,哪里捉到哪里杀。”规定一块银元要买5斗稻(当时每块钱2斗),又规定农民欠东家的租和债由抗租抗债委员会调处。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决定在大石岭组织农民暴动,打击土豪劣绅,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叶义山、叶仁山弟兄二人回家将30多石田产全部卖光,为暴动筹集资金。这年春荒,望江县地主李贯珍屯粮不卖,贫苦农民无米下锅。义山等人号召农民到李家买粮。4月14日,几百名贫苦农民冲进李家,砸开粮仓,将200多担粮食全部分光,并将李贯珍就地枪决。接着到太湖姑塘抄了劣绅韦大衍的家,搜获步枪5支、短枪1支,并将韦大衍就地镇压,将没收的粮食和衣物全部分给贫苦农民。20日,暴动的农民在大石岭五显庙参加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5月16日,赤卫队到五羊畈围抄恶霸地主李伯超的家,因李家派人到县告密,赤卫队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伏击,陈大虎、殷幼堂等7人被俘,叶义山等人往新仓方向突围而去。这次失利后,中共组织的活动极端困难,叶义山率领部分人员到江西浮梁等地,组织旅赣六邑同乡会,作为中共外围组织,继续扩充革命力量,伺机返回太湖开展斗争。22年5月,因叛徒告密,六邑同乡会被破坏,叶义山在贵池秋浦被捕,解回太湖后于10月6日在县城东门外被杀害,时年28岁。
朱湘
朱湘(1904—1933),字子源,县弥陀寺百草林(长岭村)人,著名诗人。
朱湘生于父亲沅陵任内,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民国6年(1917)下半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备科。8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2年,被开除离开清华。15年7月,清华校长曹云祥爱他“绝顶聪明”,同意他复学。16年7月毕业,8月公费同柳无忌等赴美国留学,入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大学学习西洋文学、英语、拉丁语和高级班法语,同年12月5日,退出劳伦斯大学。17年元月,转入芝加哥大学,读高级班法文和古希腊文。18年3月,离开芝加哥大学,转入俄亥俄大学。同年9月回国。
民国10年,在清华读书时开始写诗,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兴恩(子惠)被称为“清华四子”。翌年元月,《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处女作——新诗《废园》,此后,该刊陆续发表他的新诗和译作。他翻译的有罗马尼亚民歌及英国诗人怀特、丁尼生、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14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夏天》。15年4月,在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主办的《晨报·诗镌》上发表他的新诗《采莲曲》及诗评《郭君沫若的诗》。16年7月,自己创办不定期的文艺刊物《新文》,专登自己的译作和创作。同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8年,上海北新书店出版他翻译的《英国近代出版小说集》,列为《欧美小说丛书》之一。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生前编好的第三部诗集《石门集》。24年,上海图书公司出版他的第四部诗集《永言集》。这四部诗集共收诗220首,散文诗3首,诗剧1部。他的散文除少数散佚外,都收辑在《中书集》中,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他的信札酷似优美的散文,多编入《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两本书里,分别由天津《人生与文学》社和上海北新书店出版。各种著作和译作有13种,国内保存不多,但在美国衣阿华大学、柏克莱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日本东京等地都能找到。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时,他开始赞助新文学,把“创造一种新的白话”看成是“我们这班文人的天职”。他追求自由,关心世事,在悼念孙中山的诗里写道:“人生的音乐,该是战鼓征鼙。”赴美留学后,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孤僻猖介的性格,使他与那里的生活产生很大的矛盾。他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失群的孤雁”,说在外国“越过越无味”。有一次,劳伦斯大学法文班教员讲解法国作家杜德的小说,说中国人象猴子,美国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朱湘当即退出课堂。后来尽管教员向他表示歉意,但他还是气愤地离开了劳伦斯大学,转入芝加哥大学。翌年3月,因一名教授疑心他借用的书没有归还,他不堪侮辱,又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当时,他为中华民族倍受歧视、中国现实社会落后感到愤怒和羞惭,决心回国。他说:“我在外国住得越久,越爱祖国,……我爱的是中国的英豪。”又说:“为中国鞠躬尽瘁,是我早已选定了的。”这是他爱国感情的真实吐露。
朱湘在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清华读书时的费用,大部分是其寡嫂薛琪英(曾留学法国,是童话小说《杨柳风》的翻译者)提供的。被清华开除后,寄居在上海一位朋友家里。民国15年,虽获得清华复学的机会,连赴清华的路费都没有。在北京适存中学教书时,与饶孟侃等4人住在西单梯子胡同的两间屋子里,有时穷得连饭钱都付不出。他从不看电影,不下馆子,一日三餐尽啃馒头,在学校吃饭都是向厨师赊帐。清华毕业时,欠学校的饭钱和裁缝的工资,都是先由同学担保后才付清的。从美国回国后,他应聘到安徽大学任英文文学系主任,虽身为教授,但生活仍然窘迫,学校又经常欠薪,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因没有奶又无法补救被活活饿死。21年,安徽大学改组,他离开安大,一直找不到职业,在长沙、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辗转漂泊,卖文为生。冷天身穿夹袍,妻子霓君寄来的棉袍,一到手就送到当铺。有时因付不起房租,或被旅馆扣留,或被茶房押着去找朋友解救。由于长期失业,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22年12月1日向寡嫂薛琪英借款20元作旅费,4日由上海乘吉和轮去南京,5日清晨喝半瓶酒后投江自杀。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死时29岁。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吴建邦
吴建邦(1897—1935),字元名,县西康芒冲(今山龙乡)人。
早年在外地读书,民国8年(1919)公费赴法国和比利时留学,获巴黎鲁文大学法学博士和比利时岗城大学政法兼外交博士。回国后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科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立法院简任编修。21年淞沪抗日战争发生后,他应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邀请,到福建人民政府司法部工作,后因该政府只历时两个月宣布解散,他也就结束了这段生涯。回到南京后不久,到上海从事律师工作。此间,曾写信给太湖教育界人士曹镜清说:“国亡无日,肉食诸公,食肉而已!生暂息海上作不平之鸣……”在沪期间,不愿与大流氓杜月笙等交往,杜竟指使手下人两次将其所挂大律师牌盗去。24年,因患附骨疽病殁于上海寓所,时年38岁。
洪和尚
洪和尚(1897—1935),俗名洪进红,法号常静,县北洪家岭(今天桥乡)人。
民国19年(1930),因杀死一名恶霸地主,跑到江南黟县柯村百祭堂削发为僧。21年,储汉义、韩景候等人在潜山县靖水寨暴动后,转移到江南柯村一带,遇上洪和尚。通过一段时间交往,洪和尚很受启发和教育,经储汉义、韩景候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身披袈裟、口念阿弥陀佛的洪和尚成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众人朝拜、烟火不断的百祭堂成了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洪和尚在黟县、太平、石台、祁门等县山区,以给群众治病和化缘为名,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23年大旱,粮食歉收,地主豪绅向农民榨取租谷,转而高价出售。中共省执委和太平中心县委领导人来到柯村,与韩景候、洪和尚一起商议,决定发动农民起来抗租抗粮,指挥所设在百祭堂。8月2日,黟县、石台、祁门、太平等县边区3000多农民,在柯村举行暴动,给国民党政府和地主豪绅以沉重打击。暴动胜利后,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洪和尚担任太平县委宣传部长兼宏潭区委书记,领导群众开展“镇反”、分田,组织农民赤卫队,成立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24年,国民党对苏区进行“围剿”,洪和尚领导农民赤卫队英勇抗击。3月19日,国民党军队围攻主丈山,洪和尚不幸被俘,后押至黔县城,经受各种毒刑,仍坚贞不屈。当时,《徽州日报》称:“该匪洪和尚奸狡异常,捏词谎供蒙骗……”当地群众欲营救他,国民党政府认为“彼等深中赤毒,难以驯养,一朝保释,后患非浅”,于8月19日将其在黔县城北杀害。
杨金莲
杨金莲(1903—1935),女,县北后区(今北中区)将军山人,贫苦农民。民国23年(1934)参加革命,担任红军联络员,经常以讨饭为名,往返于湖北英山、蕲春和安徽太湖、霍山之间,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给红军传递消息。24年3月,她把一位红军伤员藏在自家牛棚里,不料被国民党自卫队搜查出来,因此自卫队将她与那位红军战士一道抓走。她在监狱里被关9个多月,虽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仍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到底。同年11月,与红军伤员在湖北蕲春县何家铺惨遭杀害,时年32岁。建国后,骸骨从桐山乡迁至县烈士陵园。
金觉民
金觉民(1907—1935),字龙生,化名卓生,县晋熙镇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民国16年(1927),在城郊东山头教私塾,国民革命军到达太湖时,与金世昌、陈代毛等人参加国民党左派活动。19年,县左派国民党组织被破坏后,他逃往江南,在泾县西阳乡九甲里胡家祠堂教私塾。白天教书,晚上到乌溪坑、溪头都、漕溪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与乌溪坑吴姓塾师(潜山人)和医生熊文忠(桐城人)往来特别密切,还与一个老秀才交换了“金兰谱”。因此,引起当地豪绅的怀疑,密告国民党政府,说金觉民等密谋不轨。金觉民得知后,连夜派刘火保到县城找太宿会馆负责人朱一韶,朱即将情况转告六邑(怀、桐、潜、太、宿、望)会馆负责人叶兆然(桐城人),后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私塾未被查封,事情也平息下来。此后,他与当地一些有志青年和六邑旅居江南的知识青年组织“文昌会”,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23年3月,泾县、旌德、宁国3县成立中心县委,当选为县委委员。8月15日,因被人出卖,在宁国县板桥被捕。24年2月在旌德县被杀害。
叶春善
叶春善(1876—1936),字鉴贞,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原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父亲叶中定是徽剧名净,叔父中兴是名小生。叶春善生有四子:长子龙章继承父业办科班,次子荫章是鼓师,三子盛章是名武丑,四子盛兰是名小生。
光绪九年(1883),叶春善7岁,到小荣椿科班坐科学艺。光绪三十年得吉林巨商牛子厚资助,创办喜连成科班,后改名富连成社,自任社长,聘请姚增禄、萧长华等10名教师,招收30名“喜”字科学徒,一面搭班演戏,一面传授技艺,梅兰芳、周信芳等也曾带艺入科。先后兴办科班35年,培养京剧人才近千人(马连良、袁世海等均出身于此),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卓有贡献。
卓金和
卓金和(1901—1936),字罗群,又名卓金和尚,县南卓家铺(今大石乡)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大石岭支部书记,县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
民国19年3月,县委决定在大石岭举行武装暴动,打击土豪劣绅,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农村根据地。卓金和和全体党员,分头到太湖、望江、宿松3县交界处发动群众,积极做暴动前的准备工作。4月14日大石岭武装暴动后,卓金和与数百名贫苦农民一道,一月之间先后围抄太、宿、望3县的地主豪绅李贯珍、韦大衍、杨和义、韦晓山等20多家,没收粮食2000多担,并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李贯珍、韦大衍等4名恶霸。
民国22年,卓金和接任县委书记后,继续领导农民开展斗争。因国民党到处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斗争环境极为险恶,他于24年到江西浮梁一带去发展党的组织,扩大革命力量,伺机返回太湖发动第二次暴动。同年5月到安庆找上级党组织未成,8月在杨柳湖被捕。翌年4月在县城西门外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5岁。
徐进
徐进(1924—1941),原名石鸾,县北板桥村鸡公石(今属天桥乡)人。少时在当地羊角河小学读书。校长张笠和教员张维、张擎、石明之,都是思想进步的青年,白天上课,夜晚到各村宣传革命道理,对徐进影响很大。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维等人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十四工作团,徐进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同他们一起串乡走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是羊角河小学活动最积极、思想最进步、爱国热忱最高的学生。28年经介绍参加了动委会十四工作团,时年15岁。入团后,到宿松、望江、潜山、桐城、岳西等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29年春,随团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青年大队三中队学习。5月,到达津浦路东半塔集,被分配在六合县雷官区区队任文化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干队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区队编入新四军五旅后,任连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30年,部队在山东肥城攻打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据点,他带领突击队冲锋陷阵,当他涉过水壕正翻越土墙时,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17岁。
吴生禅
吴生禅(1905—1943),革命烈士。县玉珠畈花园村(今玉珠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中苏区和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
民国20年3月,任中共北中区支部第一任书记、北中区委委员。民国21年6月,北中苏区警卫团随红军主力转移,党组织决定昊生禅留下继续坚持斗争。他以做小生意为名,经常活动在湖北的蕲春、英山和太湖县的玉珠、桐山、将军山、马嘶铺、弥陀寺、冶溪河(今属岳西)一带。国民党自卫队驻扎在玉珠畈,到处侦察搜捕共产党人。吴先迎、余望明、张太望等20多名区乡干部先后被杀害,吴生禅被抓到英山县城,后由吴姓士绅吴振策等联名具保救出。26年,吴生禅送情报到蕲春,在湖北何家铺被自卫队发现,他见情况不妙,忙将情报塞进嘴里吞下。自卫队将他带到碉堡内审问、吊打、上夹棍,又用竹签钉手指甲,几次晕倒过去,始终没有招供。3天后,自卫队将他带到蕲春县田桥区公所,又是吴振策等人将他保释出来。他没有被自卫队的捕捉、毒刑所吓倒,仍继续坚持工作。30年4月,他送情报到湖北,在英山县杨树湾被自卫队抓住。自卫队用锡管(俗称铁蛇)做绳子将他捆住,锡管内还灌上开水;又要他跪在烧红的铁菱角上,并用烧红的烙铁烫嘴和肛门。他几次晕倒,没有露出半点消息。英山自卫队无奈,只得将他交给驻扎在玉珠畈的自卫队,打算与祝异旭一起枪毙。望天乡士绅吴洽康与祝是亲戚,又与玉珠畈碉堡上的自卫队长有交往,他设法将祝异旭与吴生禅一起保释出来。32年,国民党加紧对蕲、太、英边区进行“围剿”,大肆捕捉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8月,吴生禅在沙河畈马家老屋又被抓住,几经审问、加刑,他始终不屈,敌人无奈,只得在玉珠畈将他杀害。吴生禅全家8人,先后被国民党杀害5人,只剩下母亲、妻子和一个儿子,他的一家为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
王幼铭
王幼铭(1890—1945),县寺前河人,有妻、妾、4女、1养子,还有丫环、使女、书童、仆役。房屋5幢,田产5300余亩(号称千石),是民国时期县内占地最多、家业最大的富户,即俗称的“王家熙福堂”。
幼铭的祖父恩培,咸丰八年(1858)举人,两任济宁道(今山东省)达12年之久;三叔祖父松山,任过江西乐平等9县知县和广东候补道兼盐运使司;四叔祖父顶成,随兄经管财务,兼营商业,牟得巨利后广置田产。父亲士铨,袭其父职,任过山东候补直隶知州、山东黄河道;伯父士鉴,曾任广东候补盐运使,经营盐务,攫有巨利。此50余年间,是“熙福堂”买田最多、人丁最旺的鼎盛时期。
幼铭小时,父辈专门为之延师课教,让其攻读经史。家里藏书较多,本人对诗文也颇感兴趣,有时还与一些同窗吟诗作对。识事以后,为进一步振兴家业,意欲投身仕林,但夙志未酬。光绪末年,父辈相继去世,幼铭年轻识浅,家业全仗女辈及外人经管。从此,“熙福堂”日渐衰落。辛亥革命前夕,家里三名更夫,挟隙持枪与人斗殴,打死两人,其中一人是远房同宗。事发后同族人向法院控告,除凶手偿命外,花去银元5000余元,卖去油坊1幢、田460余亩。民国8年(1919),吕调元(县人)出任安徽省长,幼铭疏通关节,随吕任佥事。12年,吕为之争得众议院议员额一名,出任北京。这次花去卖田360亩之银钱,当时群众说:“一个夜晚王家卖掉7个社坛庙。”13年,幼铭回家管理产业,靠收租、卖田供养全家老小。同族“松寿堂”王超然之妻柳氏,为争“熙福堂”财产到处控告王幼铭。双方长年争讼,结果王幼铭败诉,花去银元7000元,卖田460亩和马家花园房屋1幢。县内官场人物和地方士绅也乘争讼之机,挥霍其钱财,牟取其田产。县保安团团长胡鹿鸣,冶溪河(今属岳西县)人,生性犷悍,赌钱时输打赢要,一次赌罢,空手买去王家座落在冶溪、长坪两处的田660余亩,后胡转手倒卖,获得巨利。这时“熙福堂”的田产已变卖过半,王幼铭感到衰势难挽,前景暗淡,精神日益颓唐,终日沉溺于烟酒和赌博之中,每次赌博输赢都在千元左右。抗日战争前夕,“熙福堂”的田产只剩下1800余亩,王幼铭打算九股均分,由子女各承其业,但未实现。抗日战争胜利时,王家田产只剩下210余亩。34年,王幼铭因病死去,终年55岁。从此,名噪全县的“王家熙福堂”终随雨打风吹去。
曹镜清
曹镜清(1881—1946),字兴镐,号鉴甫,册名兴运,又号玉荣,祖居黄界河,后定居县城。安庆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历任县立高级小学教员兼管理和晋熙小学训育主任兼科任教员,民国26年(1937)退休后创办救济院。一生从事小学教育,晚年学生及家长都称他“师爹”。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和省教育厅长分别赠他“公而忘私”和“诲人不倦”两幅匾额,第三赈济区也曾赠给他“不避艰苦,扶育难童,侠义高风,询堪嘉尚”的奖状。
民国3年(1914),任吕调元(陕西巡按使)家的家庭教师,专教吕的三子(人称三少爷)。有一次,三少爷在课堂上打瞌睡,他严加教训。吕闻之对镜清说:“让他睡,把头睡扁了好戴乌纱帽。”镜清听后怒不可遏,毅然离开吕家回县,从事小学教育。任教期间,经常替家庭生活困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缴纳学费,还购置一些学习资料和日用品送给他们。房里经常有藿香正气丸、万金油、八卦丹、人丹、救急水等常用药品,免费为患有小伤小病的学生治疗。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对前三名学生,私费赠送每人一块银制三角形奖章,以资鼓励。
辛亥革命时,他是县内第一个剪去辫子的男人。起义军光复县城时,他同街民一道到马路河口(西门桥)迎接,见面时脱帽行礼,有意现出光头,以示反清,拥护革命。民国8年“五四”运动时,他被晋熙小学师生选为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主席,致电北京,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把宣传内容写成歌词,谱好曲子,揉合于拳术、舞蹈和游戏之中,教学生演唱。芦沟桥事变后,专从上海买来两支3尺2寸长的宝剑,每天清晨教学生练习。56岁退休后,办起救济院,收容几十名孤儿读书学艺,使孤儿成人后能独立生活。他还自己出钱买一套乐器,把孤儿组成乐队,带领他们敲锣打鼓,高唱“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日军两次进犯太湖时,他带领孤儿到山区避难。35年因病去世。
李天笃
李天笃(1888—1946),字声和,号星赉,县罗溪李家河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曾任安徽省长公署自治筹备处主任秘书。虽被委任过六安县县长,但他辞官未就。后遍游全国各地名胜古迹,悉心研究佛学。在任安徽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期间,曾在佛教圣地九华山主讲过《严华经》。
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家乡设馆施教。民国27年7月日本侵略军从太湖撤走后,他率领学生到四面尖(山名)收殄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在西风禅寺主持追悼会,慷慨朗诵屈原《国殇》以作悼词。
安庆六邑联立中学迁来太湖后,应聘为该校教师,后又到省立太湖师范、岳西华正中学、南岳中学等校任教。对自己和学生要求都很严格,学生的作业他篇篇详细审阅,眉批总批俱用,从思想和文字方面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勉励学生立志做真正的人,要象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还经常对学生说:“我不希望你们做大官,但希望你们做大事,要给人类做贡献。”他对国民党政府欺压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他的亲弟弟任国民党乡长有贪污行为,他不与之来往,并愤愤地说:“供你一家享乐的都是民脂民膏。”当时有一乡长请他写条屏,他写上“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佳”两句话加以讽刺。在一次毕业典礼大会上,他告诫学生说:“你们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定要报考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经济条件差的,宁可去挑大粪桶,也不要当乡长、保长。”他的这种思想境界还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一首五律诗中:“尘海涌新潮,群魔障道高。无力掀黑幕,有泪泣青袍。郁郁应投笔,行行且善刀。湖山堪授业,时复以诗豪。”
石光明
石光明(1909—1946),字善枝,名义堂,县太平乡石家东边屋人。祖辈务农,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私塾。民国27年(1938)参加革命,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交通联络员、修械所副所长、游击队队长、副大队长等职。
民国28年10月,带领妻儿到宿松、黄梅两县交界处开饭店,经常给中共蕲太英边区地下组织传递情报。29年被派回太湖组织地方武装,成立游击队,在太湖、宿松两县边境开展活动。30年的一天夜晚,在李屋被特务抓住,他两手一伸将特务推开,跃进屋后山林,向山下喊道:“老子在这里,不怕死的就来!”特务谁也不敢去,只朝山上放几枪就走了。后几天国民党自卫队将胡家大屋围住,他化妆从人群中溜走。同年4月,中共组织派石光明等4人打进汪伪军内部,寻机打击汉奸及日本侵略军。一次汪伪军营长陈治良进行炮弹发射试验,石光明替他安装时有意制造故障,结果陈被炸死。继任营长夏群武是个死心塌地的汉奸,石光明为把这个“钉子”拔掉,有意制造日伪军之间的矛盾,后终于借日本人之手将夏杀掉。不久,又用暗枪将汪伪军排长石毕打死。5月,听说日军要来扫荡,他一方面作汪伪军排长石必宣的争取工作,叫他到时倒戈,一面又密告新四军安排好伏击。5月12日,当日军走过鹅颈湾时,新四军两头夹击,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小队。不久,又在宿松县坝头将两名勒索税款的汪伪征收员打死。7月,中共组织决定石光明等4人撤出敌营,撤退时他们带手枪1支、步枪3支,由长江游击队护送过江后,石到鄂东军分区挺进一八团修械所任副所长。35年8月,新四军独立二旅四团,派李育昌、石光明回太湖组建地方武装。8月15日,在董家桥宣布成立鄂皖边区游击队,李育昌任大队长,石光明任大队副,经常活动在五显庙、大王庙、两夹山、许家岭一带。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游击区,到处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彭、孟两名特务到石光明家劝降,他火冒三丈,用手枪对准他们说:“不滚开,老子枪毙了你。”同月20日,游击队分组向泊湖一带转移。22日,因奸细告密,太、宿两县自卫队乘船追击,双方激战于湖中,后李育昌突围到江南,石光明牺牲。
陈振元
陈振元(1898—1947),化名陈灿霞,县江塘乡白云村人。
幼时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民国8年(1919)21岁时,在家教书。1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经中共党员赵耀华介绍,被安排在国民党县指导委员会任干事,开展中共地下工作,将国民党右派、县指导委员会常委汪光和、杨长明等孤立起来。19年3月,陈振元同支部2O多人,参加了中共太湖县委在望江上花棚召开的扩大会议,4月参加大石岭农民暴动。5月红军赤卫队在金鸡岭失利后,陈振元跑到河南省找到李敏仲(林县县长,陈祖父的学生),由李介绍到国民党陆军九十五师二八五六旅某团任上尉司书,借此机会在国民党军内宣传马列主义,开展秘密联络工作。34年回到家乡,在茗北乡团湖村开办泗水供销合作社,当选为理事会主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36年9月太湖解放时,被任命为第三区(新仓一带)区长.11月15日,民主政府县长李英率少数武装干部、战士前往徐桥、新仓一带开展工作,被国民党曹连堂部包围,双方在茗北乡王家老屋展开激战。因众寡悬殊,不可久战,陈振元率部阻击掩护李英等撤退,不幸在罗湾驴子山毕家庄被俘。国民党军将其押到凤栖冲(今望江县),施以各种毒刑,逼他招供。陈振元誓死不屈,11月28日在望江县高士岭被杀害。
刘家栋
刘家栋(1907—1948),县马龙九村畈(今花凉亭水库淹没区)人。在国民政府从事司法工作17年。性情耿直,办事利落,人们叫他“刘大炮”。
民国20年(1931)于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涡阳、宿松、金寨等县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调合肥地方法院任检察官,在审判合肥县县长隆武功一案时,刘秉公执法,对当地人震动很大。隆系广西人,有桂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做靠山,由一名普通士兵提升为营长,先后任霍山、太湖县长。在太湖任职4年,鱼肉人民,调往合肥后,更是为所欲为。一天清早带着卫士上街,无缘无故用枪将一个皮匠打死。合肥人民向法院控告,多次遭桂系人士阻挠,后直接向最高法院控告,幸有安徽籍人士支持,促使最高法院责成安徽高级法院办理。安徽高级法院将此案转到合肥地方法院,刘家栋任该院检察官,审理此案落到他的身上。隆武功依仗桂系势力,不把小小的地方法院放在眼里,第一次传票置之不理,第二次传票无动于衷。这时不少人来到刘的家里,为隆武功说情,有的甚至对刘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有一次,竟有人在信封里装一颗子弹,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对此,他毫无畏惧,决心办好此案。经过多次周折,终于查清了隆案的真实情况。他带着司法指挥证(国民党司法官都持有此证,系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发),直接找李品仙。李知案情重大,无法阻挠,推给秘书室,有意回避。秘书黄同仇(一说苏民)见省主席不能袒护,即打电话通知隆武功到省府开会。隆带4名卫士按时出席会议,走进省府大门,守门警卫将卫士截住,只准隆一人步入会议室。这时,刘家栋拿出逮捕证,将隆押走,关押在六安监狱.经过审讯后,对隆判处贪污罪有期徒刑7年,杀人罪死刑。上报最高法院后的批复是:贪污罪维持原判,杀人罪证据不全,应予复审。此案还未结束,刘家栋即被贬到巢县司法处任审判官,虽合肥人士挽留,亦无济于事。就职的第二年,因病死于巢县普仁医院。
詹万友
詹万友(1908—1948),字亚东,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县弥陀寺附近(今河口乡半街村)人,小时母亲背着他讨过饭,稍长帮地主家放牛。
民国19年(1930),在湖北省蕲春县参加工农红军赤卫队,常年在蕲春、英山、太湖等县边境以打花鼓卖唱为名,串乡走户,侦察敌情,及时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26年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获释,仍回到蕲太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继续工作。29年在县田家滩金家嘴组织武装工作队,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军扫荡。30年后,任鄂皖边区独立营连长、队长、指导员及团部参谋长等职。35年任蕲太宿边区武工队队长。36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被任命为弥陀区区长。先后3次负伤,最后一次先在太湖一个山洞里养伤,后转至湖北蕲春县张家冲,因环境恶劣,无药治疗去世。遗体运回家时,被国民党自卫队焚毁。建国后被追认为烈士。
赵玉亭
赵玉亭(1915—1948),河北省赞皇县西泽村人。乡村师范学校毕业,任过教员。民国26年(1937)9月参加八路军,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连、营长,军分区敌工站分站长,侦察股长,副团长、团长等职。任三纵队九旅二十六团团长时,率部队挺进大别山。37年,该部与二十五团奉令解放太湖县城,1月25日夜部队行至黄镇李杜店时,与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一零八旅遭遇,发生激战。快要歼灭敌人时,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赶到,赵玉亭奉命堵击,争夺制高点。双方激战一整天,赵冲锋在前,顽强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二十五团副团长罗永年(四川人)、副政委段超杰、炮连连长冯科、副连长赵玉龙等干部、战士115人。
梁诚
梁诚(1916—1948),字中汉,名金龙,河北省洪湖县丰口镇白庙村人。民国19年(1930),参加工农红军,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进红军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副连长、红二军团一六团俱乐部主任、军分区四大队政委,石首、华容、公安三县中心县委书记,指挥部政委,军分区四五团政委,江汉军区二团政委,独立旅二大队政委。35年8月中旬,熊作芳率中原军区独立二旅部分部队到达皖西,梁诚随军到达。36年皖西一分区建立后,梁诚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民国37年夏,国民党军第七师和四六师各以1个团的兵力,联合“围剿”皖西一分区主力。7月1日上午,地委和分区机关从县小浮丘向望天马嘶铺方向转移,前卫部队已过马嘶铺,后卫部队已至狮头岭,地委和分区机关全体人员在马嘶铺附近休息。当梁诚和分区副司令员伍国仲、专员刘秀山3人带警卫班到马嘶铺街上察看地形时,突然与国民党搜索营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梁诚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2岁。1964年迁葬于县烈士陵园。
汪旭东
汪旭东(1907—1949),字传炽,县南田祥嘴(今大石乡)人,读过两年私塾,成年后帮人驾船。
民国38年(1949)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直抵长江北岸,渡江战役即将开始。国民党军队在溃退前将泊湖里的大小船只凿沉湖底,有的全部砸烂。解放军二野十三军一一七团进驻田祥嘴后,汪旭东和几十名船民报名参战。他配合人民解放军,把沉没在泊湖底以及藏在湖汊芦苇里的船只打捞和收集起来进行修理,又和战士们一道在汪家港(杨店、棠林、兰家3村间的湖汊)进行水上训练。4月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横渡长江的战斗命令,百万雄师乘坐木帆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长江南岸。汪旭东与同乡的章宗平编在第一梯队,驾着一条木船,载着几十名解放军战士,从江北华阳港出发,横渡3公里阔的江面,直向长江南岸敌军阵地驶去。在快到岸时,战士们纵身下船,涉水冲向敌营,猛杀猛冲,可是汪旭东与章宗平却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本县参加渡江战役牺牲的船工还有方双银(今大石乡人),王贵生、沈银楼(今姑塘乡人)等,民政部门为他们颁发了证书,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李淑道
李淑道(1887—1950),字艺求,号继松,县城西树林冲人。性情开朗,好读书,乐与人交。上海师范讲习所毕业后,除民国22年(1933)任一年区长和民国35年兼任一届县参议员外,从事教育43年,是县内有名的塾师。
任教期间,与李毅伯、李敏仲3人集资创办“三益公”社团,购买棺木,救济死后无力收殓的鳏寡孤独者。又从李姓公堂抽出粮食成立积谷仓,赈济贫苦农民。民国10年,高寿恒任太湖县长期间,“暴虐无道,蹂躏人权,荼毒百姓”。当时旅居省城(安庆市)的太湖县人,公推李景卿为首,联名向省控告,要求将高调走。可是高仗省长吕调元之势,竟利用报纸,对为首者大肆诬蔑。李淑道见此情形,愤不能已,请求县商会大造舆论,为省后援,自己则印发传单,揭露高的罪行。高寿恒火上添油,强行将印刷工人曹心泉抓走,并追问传单的制作人。同时又将李淑道的同乡李珩卿、李凤梧抓走,说他们是同谋。同年7月14日深夜,高派警士到树林冲捕捉李淑道,李连夜逃往宿松县姻丈贺谦庵家,高闻讯又派人前往追捕。贺家势大,以越境捕人不合法为由,据理相抗,乃未捕获。接着高又将李竹筠和李珩卿、李凤梧二人之妻小及一名雇工抓走,并上报省府,诬李淑道破坏社会治安,密谋内乱,请令通缉。此事引起旅省人士大愤,联名向省辩诬。8月4日,李淑道经汉口、九江绕道去安庆,有人劝他:“高寿恒未可与争,纵与之争,亦如以卵击石。”他回答说:“山至高愚公可移,海至深精卫可填,官至尊庶民可议。”他表示:“要为公理斗,为人心斗,为天道斗……虽有鼎镬在前,刀锯在后,抑又何辞?”到安庆后,积极串通旅省名流,争取支持;又直接向高寿恒去信,据理相斗。同时,继续向省高等检察厅控诉,得到高厅的支持,指令高寿恒停职反省,取消了高的捕人权。后不久,高寿恒调离太湖。高在离任前,经过太湖旅省的杨慧存等人的斡旋,在安庆六邑联立中学与李淑道相见。见面时高说:“你就是李淑道,胆子真不小!”李淑道接着说:“古人云‘陈琳之檄,可治头风’,给你吹几下有何不可呢?”双方在虚与应酬之后不欢而散,轰动一时的高案就此结束。
李任参议员期间,写信给县参议长韦格六说:“方今人民之痛苦日甚,地方之负担愈增,啼饥号寒,流离失所,以化作沟中瘠者,其谁见之,而谁闻之?……吾辈同仁,应如何革面洗心,方不负我父老之托,……与其托而无成,易若避贤而早退?”35年7月,李在一次参议会上,针对当时政弊,提出5条提案,遭到部分议员的反对,他一怒之下退出会场,以示反抗。后经参议长韦格六从中调停,勉强通过。李此次会后辞去参议员职务,再不参与政事。1949年11月参加县公安部门举办的集训班,因病保外就医,1950年在家病故。
赵纶士
赵纶士(1890—1950),原名恩承,县东雷家墩(今岔路乡)人,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抗日战争前,任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导主任、教育厅视学、徽州师范学校教员。曾到菲律宾及南亚各国考察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校长,并被选为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安庆行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
民国2年(1913),青年学会太湖支会在安庆成立,赵为该会“题名录”撰写序言,要求青年“趋向同、举止同”,与“全国青年抱同一旨趣而赴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六邑联中从安庆迁至太湖,他出任校长,率领学生搬砖运瓦,创建校舍,又将母亲去世时亲友赠送的礼物,全部充作建校费用。他为学校谱写校歌,勉励学生做“长江的中流砥柱”。还以校园里的竹子为例教育学生要努力读书,早日成材,“宜将干家而栋国”。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28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下令解散各地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等群众组织时,他为掩护太湖“动委会”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孙觉和共青团员李文涛等人,将他们安排在六邑中学教书,后来又将他们安全转移到皖北抗日根据地。建国后,出任安庆行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奔赴灾区,组织灾民生产自救。曾到上海等大城市募款募物,支援安庆地区灾民恢复生产。1950年病故,葬太湖城东回龙寺。
汪润芳
汪润芳(1877—1951),县晋熙镇人,是县内工商界经营时间最长、资本最多的汪万顺药店第五代继承人。
汪万顺药店始创于清道光二年(1822),地址在县寺前河,创始人为汪萍漳。同治四年(1865),汪润芳的祖父汪学诗(即汪萍漳之孙)将药店由寺前河迁至县城。传至汪润芳的父亲汪鉴元时,药店生意兴隆,零售和批发业务遍及县内四乡以及宿松、怀宁、望江、潜山一带,店员10余人,资金2万余元(银元)。
光绪十八年(1892),汪鉴元因病去世,汪润芳辍学经商,继承祖业,继续开办汪万顺药店。他与顾客交往,讲求信实。为了广辟货源,店里的参类细货,除派人外出采购外,他还请太湖山区到上海经营茯苓、生漆、桐油的客商代为进货。上海药号也直接寄货到太湖,汪见货付款,从无讹错和拖欠。他对药物的检查和保管非常认真,凡销售的药品,都五味不变,光泽鲜润;店里常年无积压,无缺味。不少店员在他家从业终身。在他经营的45年间,启用的两名管事都是从店员中选拔出来的能人,能以客代主,左右一切,吞吐自如,使药店日益昌盛。民国26年(1937),药店有店员35人,药铺3座,储备高丽参500公斤,西参、燕窝各150公斤,牛黄、麝香、珍珠等贵重药品也有一定数量的储存,流动资金达10万余元(银元),比45年前增长5倍。解放前夕,汪万顺药店流动资金仍居全县商界之首。1951年汪润芳病故,药店由其子继续经营。1956年药店转为公私合营,在业人员均为公私合营的职工。
李敏仲
李敏仲(1892—1952),字通求,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读书,任过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主任科员兼秘书处帮办,驻墨西哥顺腊省总领事馆主事、随习领事、副领事,回国后任第一战区长官部上校秘书、战警部少将秘书长、河南林县县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愿参与内战,辞去一切官职,回到树林冲老家隐居,吃斋念佛。民国36年(1947),被聘为太湖中学语文、英语教员。1952年在家病故。
何晓耕
何晓耕(1896—1953),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
民国12年(1923),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他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
他特别重视教育。民国20年(1931),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26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31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33年秋,他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80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20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36年秋,白沙中学校长何鹏因革命斗争需要离校,将子女安置在山区一学生家里,何晓耕知道后,千方百计予以保护,并将校舍、校具、图书保管得完好无损。
何晓耕也极注重对亲属子女的教育。胞侄楷模自幼丧父,他视为己子,供其读至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楷模对台湾的水利事业作出较大贡献。长子自南读至安徽大学经济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两个外孙受过高等教育,也得到过他的资助。他在经济上支援过白沙中学不少学生,但从不考虑回馈。
韦格六
韦格六(1879—1954),字纶仲,县黄界河晓户冲人。清拔贡生,留学日本,精医学,工书法,曾任宁国县县长,安徽省财政厅秘书、科长,太湖县参议长。著有《内精气化篇》、《针灸菁华》、《道德经正义》等书。晚年定居安庆市,双目失明,有求医者,口述药方,命儿辈抄录以应。75岁时病故。
杨慧存
杨慧存(1875—1957),县辛家冲孟康畈人,安徽省高等学堂毕业。历任安徽第一师范学校、高级工业学校事务主任,太湖县师资养成所所长,安徽省教育经费管理处主任,省土地局秘书,安庆六邑联立中学董事,省参议会议员,省长咨议,民政、教育、建设等厅顾问,行政督察专署参事。民国36年(1947),当选为国民政府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建国后,任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市政协委员。
任六邑联中董事期间,帮助好学青年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创造条件及时入学读书。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驻军一三八师钟旅和一七六师赖旅经常发生摩擦,为了团结抗日,共同对敌,杨慧存私人设宴把他们请来进行调解,双方摩擦得以止息。民国35年,安庆地区摊派的豫汤公粮,群众负担不起,他亲去南京,向粮食部长庞松周呈报实情、下跪,终于减免了一部分。当时几家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消息,县粮食管理处向他赠送了匾额。翌年到南京开会,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给他亲笔题赠“我是溪边老渔父,君真天上谪仙人”的条幅。
晚年定居安庆市,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西溟
李西溟(1892—1957),字启光,县寺前河人。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曾任无为县县长。民国21年(1932)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教员、校分部主任和安庆市高级中学、安庆专科师范、安徽大学文史教员和讲师。精古典文学,工诗词,是当时太湖俗称的“三支半文笔”之一。亦精医学,尤其是儿科。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艺文常识》、《中国历代历史检年表》、《经学考证》等书,均存省、市图书馆。
甘茗山
甘茗山(1889—1959),县南大石岭李桥(今大石乡)人。先后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南京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少校参谋,安徽省长吕调元的卫队长、参谋长,军参议,河北省警备团副团长,山西防空司令部参谋处长。民国27年(1938)调回安庆,任专员公署保安司令和副司令。后回太湖任“戡乱会”会长,扩建地方武装,稽查“围剿”共产党人。
在“戡乱会”任职期间,曾以县政府特种会议名义,由参议长、县长、会长三人决定,按全县田亩数每亩增加杂税一元,收做“戡乱会”活动经费。同时,还在“戡乱会”下组建20人的政工队,到花园乡一带开展特工活动。民国37年2月,与县长蒋义民一道到驻扎在潜山县的黄伯韬(当时整编十丰五师师长,后为兵团司令)部队,购买步枪300支、机枪12挺,在县内扩充5个自卫队,“围剿”共产党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亲自指挥将农会干部周最良、毛伟等4人押到县城南门枪杀。
建国后,自知罪责难逃,1949年逃往浙江省宁波市一带,以做茯苓生意为名,在当地骗取了选民身份。1954年12月逮捕归案,1957年县人民法院判处他死刑,上报安庆中级人民法院,1959年尚未获准时因心脏病死于狱中。
石祖留
石祖留(1889-1959),县太平乡石家新屋人,说唱鼓书50多年,足迹遍及太、宿、望、怀、潜等县城乡,是县内有名的鼓书艺人。
小时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0岁拜师学艺,边学边说,说唱的主要书目有《今古奇观》、《包公案》、《三国演义》、《杨家将》、《粉妆楼》、《天保图》、《五虎平西》、《岳飞传》等,说唱起来,全神贯注,有板有眼,口语清晰,表情生动,刻划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眼见其人之感。
何镇中
何镇中(1889—1962),字抚侯,县小池人。幼时在家读私塾,后考入南京法政学堂,该校停办后,转读于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直到毕业。
民国元年(1912),在南京法政学校加入同盟会。6年后,历任陕西省歧山和安徽省蒙城、芜湖、广德、泗县、阜阳、寿县、来安、潜山、休宁、宣城等县司法处(地方法院)审判官,安徽省桐城和山东省广饶、掖县县长及太湖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任桐城县长时,绅民赠送德政盾、万民伞,离任时近万人送出城外。任广德县长时,士兵缉盗数十名,审讯后得知皆为破产农民,故将其全部释放。在该县任期不到一年,县境安靖。
抗日战争的第三年,流离湖南,在难民救济分站任职员,悉心做难民救济工作。同年,与中国民主同盟接触,掩护、帮助盟员进行活动。1950年任皖北人民法院书记员,1951年参加民主同盟,调民盟皖北工作委员会工作。1953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2月在合肥病故。
方济宽
方济宽(1902—1965),字驾鳌,名承祖,又名金福,县北中浮丘(今沙河乡三岭村)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陆军部兵站总监部科长,第十七军政治部秘书,第二师(师长郑洞国)政训处处长,五十二军二师中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绥远抗日义勇军,随郑洞国开赴抗日战场,参加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后转战云南,参加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北部日本占领军。民国34年(1945)1月,随部攻占八莫。此间先升任二师上校政治部主任,七十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后调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副师长(师长李弥)。日本投降后,兼任军部驻青岛办事处主任,负责军调工作。37年任第八军高参,后调任第一兵团政工处少将处长、中将政治部主任。辽沈战役中在锦州被俘,与范汉杰(兵团司令)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先后被监禁在抚顺、绥化、齐齐哈尔等地。1965年病逝,葬于冯屯。
殷翠和
殷翠和(1897—1966),女,本姓王,称翠姑,县北赵家河(今牛镇区)人。小时抱给殷家做等郎媳。稍长,赖朱姓亲戚资助,得以上学读书,后离家与表姐朱玉莲到九江儒励书院就读。民国22年(1933),考取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校,毕业后公费到美国留学。25年回国,在上海吴淞口创办公共卫生训练班,培训医护人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避难江西彭泽县,主动承担该县街道妇产科工作。30年,应广州协济医院聘请,任该院护校校长。38年任九江康福医院院长。1953年,任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终生未嫁。
民国26年,与同年同月出生的叶成林女士,在九江市共建一幢住宅,各取一字定名为“和林庐”,二人同居,情同骨肉。1966年因患鼻癌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9岁。江西省政府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临终前将价值5万元的财产全部上交国家,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带享有盛名。
杨格远
杨格远(1904—1966),字诚斋,县北辛家冲(今辛冲乡)人。性孤僻,好读书。民国11年(1922)安庆六邑联中毕业后,先后任县求道小学和西后、北后区小学及第一高级小学教员。29至35年,任六邑联中、省立太湖师范教员。36年省立太湖师范迁回安庆,杨亦随往。除继任该校教员外,还兼授六邑联中、崇文中学两校语文课。从事中、小学教育44年,是县内有名的语文教师,被人们称为“活字典”。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民国38年8月,参加安庆地区教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到安庆第二中学(太湖中学前身)任教。1953年,任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1956年,被评为省中等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获三等奖。1963年8月,被评为县甲等先进工作者,出席省劳模会。5次连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政事活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1966年11月含冤去世。1978年12月1日给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叶盛章
叶盛章(1912—1966),字耀如,著名京剧武丑演员。祖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市。幼年在朱幼芬主办的福清社科班学戏,出班后受老艺人王长林赏识,向王学习武丑技艺。民国24年(1935),其父叶春善病故,协助长兄龙章主持富连成社事务,并经常率学生到各地演出。32年富连成社停办,率部分成员去上海与盖叫天合作演出,他与盖合演的《三岔口》,轰动一时。建国后,任京剧实验工作第一团副团长。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副团长。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64年在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1966年病故。
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1896—1970),女,本姓王,因纪念丈夫刘湛恩,复姓刘王,字梦梅,小名杨顺,曾用名扩志洁。县花园杨铭屋人,晚年定居北京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0岁时,进福音堂小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保送九江儒励书院,5年毕业,留校当教员。同年因考试成绩合格,获奖学金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后回国。
民国4年,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任世界妇女节制会驻华代表,同年,成立中华妇女节制会,任主席。她努力创办书刊,宣传妇女解放,争取中国富强,出版有《快乐家庭》、《自强之路》、《中国妇女运动》、《生命的波涛》、《婚约》、《珍堡梦》、《小珍寻母》等书,其中《生命的波涛》荣获国家一等奖。她还在上海、成都、广元、香港等地创办过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工艺社、赈救工业社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民国27年4月7日,丈夫刘湛恩被日本特务暗杀,她忍住悲痛,赴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襄樊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同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当时参加参政会议的中外记者,称她是“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32年9月,在第三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上,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污蔑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代表董必武严词驳斥后,刘王立明登台质问何应钦:“为何避而不谈八路军、新四军前线抗日、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指责何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意制造摩擦,破坏团结”。这次会后,她被排挤出参政会,有人劝她“言语要谨慎些,免遭祸事”,她回答说:“大不了坐牢杀头就是了。”33年10月,当选为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与李德全、史良、刘清扬等发起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妇女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积极抗日,从事各种爱国民主活动。35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她受民盟中央的委托,在胜利托儿所宴请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同年7月11日和15日,昆明民盟负责人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她与陶行知在上海为他们举行迫悼会,并倡议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由陶行知主持该会工作。陶去世后她接替陶的工作。36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她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到香港参加筹建民盟临时总部工作,并当选为该部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香港期间,参与创办《远东通讯》(英文版),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曾两次被香港警署传讯。
民国38年(1949)初回到北京。6月1日,代表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被选为代表。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大典。曾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1954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国际妇女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坚持派她率代表团赴西德不来梅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会上,她介绍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驳斥了埃及代表污蔑中国生产、输出麻醉毒品的谰言,促使大会取消了国民党代表参加会议的资格。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会议结束回来,周恩来总理对她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1957年,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困难时期,有人对她说:“基于来去自愿的原则,你如果想出国,可以提供方便。”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关进监狱,受折磨三年零八个月,1970年4月15日含冤去世,终年74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81年3月18日,全国政协、民主同盟中央、全国妇联在北京政协礼堂为她举行追悼会。邓颖超、乌兰夫、刘澜涛、李维汉、庄希泉、荣毅仁、胡愈之送了花圈。史良、季方、胡子昂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在京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全国妇联常委都参加了追悼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主持追悼会,民盟中央副主席楚图南致悼词。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金九陔
金九陔(1896—1972),祖居寺前塔镇金家湾,后因此地为花凉亭水库所淹没,迁至县城居住。
早年信奉佛教,曾任县佛教协会理事。30年代开始行医,在县城开设诊所。抗日战争期间,任二十一集团军军医和县戒烟(鸦片烟)所医师,建国后参加县医协会,一直在城关、江亭两区医院任医师,先后行医50余年。民国23年(1934),撰写《疗饥良方》一书。抗日战争时,全县疟疾流行,他研制疟丸,治愈很多患者。1954年参加县中西医研究小组,与人合作撰写出版《太湖县中西医病名对照手册》,校订、勘误、翻印《温病条辨》、《医学三字经》、《药性》、《汤头歌括》等书,发至全县中医学徒做课本。1962年,参与讨论县医院医师邬九鸣等整理、补充、校正的清代王念歧编著的《证治论读》,并为该书写了书名。晚年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编成《危重病治验一百例》,“文化大革命”中因被抄家而散佚。1972年1月病故,终年76岁。
杜济舟
杜济舟(1905—1973),字和顺,又名杜老二,太湖县城人,识字不多,严谨寡言,勤劳好动,会洗染、纺织,是县内较早创办工厂的人。
民国16年(1927)杜济舟12岁时,在城内祝同盛商店帮工,很受祝家赏识。19年与人合伙买两部织袜机,开始织袜子。22年拆伙,独自创办新生袜厂,只有4个劳力、两部机子。当时正是土布袜向棉纱袜过渡时期,袜子销量很大,全家人从早晨5点干到深夜12点,产品还是供不应求。26年添置两部织袜机,兼营洗染,营业范围越来越大。
民国28年,改新生袜厂为自强工厂,扩大经营范围,生产棉布、袜子、毛巾。杜济舟投资银元2000元,加上商界人士投资,共500股,每股银元20元,共集资1万元。为防日机轰炸,厂址迁到城外吴家油坊,由县教养院选送20名年龄较大的孤儿进厂当学徒,也向社会招收少量徒工。学徒期间,只供伙食无工资,3年出师后工资按生产定额计算,超过定额的给予奖励。一般工人一个月可领得银元10至12元,平时预支,年终结算。每年腊月召开一次股东会议,公布帐目,除去全部开支外按股分红,一次兑现。工厂就地取材,每年秋季到棉产区收购棉花,加工成皮棉后与农民兑换棉纱。春夏季以织土布为主,秋季重点生产袜子,常年生产毛巾。县城设有零售批发商店,产品主要在本县销售,也向邻县推销。29年,自强工厂发展到有木制织布机20台,铁制织袜机8台,铁制毛巾机10台,工人70余人,年产土布1.2万匹,毛巾9000打,袜子1.2万打。37年工厂停办。
建国后,杜济舟成为合作工商业的从业人员,从事洗染、印刷生产,1969年下放农村,1973年病故。
祝向荣
祝向荣(1909—1974),红军战士,县北中玉珠畈人。民国20年(1931)在湖北省英山县参加革命,曾在北中区陈园贩突围战斗中负伤,历任北中区赤卫队大旗手,红四方面军二七九团班长、连长,新四军供应处供应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过陕北延安。35年8月退伍,1974年在家病故。
喻成和
喻成和(1917—1974),县姑塘乡杨名冲人,性耿直,少言语,爱劳动。在旧社会跟母亲讨过7年饭,做过1年斋公,打过23年长工。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
民国38年(1949)3月,他从地主家帮工回家,积极协助乡村干部,开展反匪反霸,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带领本村15户翻身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这年,互助组获得丰收,喻成和出席县劳动模范会议,县委奖给1条大黄牛。1952年4月,县委派工作组到喻成和互助组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给各户土地定产,将耕牛、农具做价入股,实行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劳动、评工记分,收入按土地40%、劳动力60%的比例分配。当年,粮食平均亩产290公斤,比上年增产3成,比周围互助组增产2成,创历史最高记录。除一户“五保”户外,家家进款,最多户进220元,喻成和母子进款80元。同年冬,喻成和参加安庆地委举办的互助合作骨干训练班。回来后,区委已在杨名冲周围办起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经常到那里去帮助解决疑难问题,鼓励大家努力生产。1953年大旱,有一个24户的农业社有19户退社,有一个社只剩12户。喻成和鼓励社里的干部说:“农业社是毛主席叫我们搞的,就是只剩下两三户,也要把‘兜子’(太湖话,即根子)保住,把生产搞好。”后大家苦干一年,战胜了干旱,夺得了丰收。原来退社的农民,秋后又重新入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他带领社员拼命搞生产。没过多久,刮起一股浮夸风,说什么要实现粮食亩产5000市斤甚至1万市斤。喻成和为人老实,说他们社里的粮食亩产顶多只能达1000市斤,因此,每次到公社、大队开会总是挨整。1966年开始开展“文化大革命”,各地揪斗领导干部,他想不通。1974年,他的肺病恶化,临终前对本村的党员、干部说:“我们杨名冲在旧社会世世代代都是打长工、要饭的,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我们,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王鲁明
王鲁明(1928—1974),号周和,字永洲,县徐桥镇人。性活泼,爱说唱。小时读书不多。民国29年(1940)12岁时在徐桥镇一家药店当学徒,15岁到泊湖水警大队京戏班学唱戏,17岁在怀宁县一个戏班里搭班唱戏。36年8月回徐桥镇,一面经商,一面从师学唱黄梅戏。1949年为首在徐桥镇组建新华业余剧团,1952年调县工农黄梅剧团,1957年调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建国后曾任徐桥镇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安庆黄梅戏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安庆市政协委员,并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吸收为会员。
他先学唱京戏,后改唱黄梅戏,功底较厚,戏路较宽,善演老生,也会演净、丑等角色。在继承黄梅戏传统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技艺,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唱念上,吐字行腔讲喷口、别轻重、求间隔,都有其独特之处,还善于观察生活,揣摩人物,曾成功地塑造吴天寿、田云山、包拯、王小六、武大郎、柯太傅、乔老爷等艺术形象。1956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剧会演时,在《巨流》中扮演叶大爷,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在电影《女驸马》中饰冯顺卿,1962年在北京政协礼堂和中直机关俱乐部专场演出《女驸马》时又饰刘文举,均获观众好评。此间,曾随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巡回到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演出,对扩大黄梅戏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他还能导演,执导的有《御河桥》、《窦娥冤》、《女驸马》等戏。后期致力于艺术教育,安庆地、市、县很多黄梅戏演员都得到过他的教益。46岁时在上海中山医院病故。
王宜斌
王宜斌(1890—1976),字文舫,县玉珠乡人。精医学,谙脉理,长于内、妇两科,行医60余年,是县内有名的中医。
民国4年(1915),在玉珠畈开设“边生药店”,为县内山区和英山、蕲春、黄梅、岳西等县的患者治病,颇受群众称赞。24年曾替一名红军将领治好风湿病和伤寒病。建国后参加县医疗卫生协会,在北中医院行医。1955年县卫生科接他来县诊治疑难病症,传授单方验方,几十天内治愈疑难病症数十例。病人舒本怀上吐下泻,高烧不降,脉象低沉难捉,生命垂危,他使用五苓散,一剂而愈。1972年,农民吴海山右下腹外侧长一硬块,众皆疑为癌症,无法治疗,经他反复省视,断为气滞、血衍所致,即以药物外敷,连敷三次痊愈。对妇科血病,除注重调理气血、机制外,还能联系肝肾脾胃诸脏腑进行辨证施治。常将“逍遥散”与“四物汤”变通运用,效果良好。人们问他治病秘诀,他回答说:“秘诀就是多读书,多实践,在名家医书中汲取营养,临症斟酌,方药合辙,自然获效。”
1976年,在家病故,终年86岁。
陈发庭
陈发庭(1949—1976),县北共和公社团岭村人。家庭务农,1973年出嗣给三叔父,全家生活靠发庭维持。
1962年发庭离开沙河小学,到北中区医院当中医学徒。1963年任沙河公社群峰医疗点药剂员,后兼行医。参加工作后,决心为二战时期曾为革命做过贡献的家乡人民解除缺医少药的困难。他白天卖药制药,给病人看病;晚上挑灯苦读,既学政治又学业务。他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在日记上写道:“雷锋精神,壮志凌云,救死扶伤,光映众群。”他能背诵药性和汤头歌诀,还表示 “不攻克伤寒论誓不为人”。
医疗点只有两个人,他管理的药品,从没霉烂过。1969年6月的一个夜里,突然下雨,医疗点到处漏雨,他用自己的被条盖药,药保住了,被条和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管理药房12年,到外地买药都是自己挑,先后共买药400余次,挑药共1万多公斤,为医疗点节省1000余元。他把医疗点当作自己的家,常年坚守岗位。结婚只在家歇了6夜,年年春节都是在医疗点度过。既当药剂员,又做医生,只要病家有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1975年3月的一天,他从北中区医院拨药回来,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说是代人家到北中区医院请医生,他马上叫小孩引他到病人家去。跑到群峰大队桃龙生产队,才知道是陈代茂夫妻二人病在床上。他及时看过病开好处方,可是病家无钱拿药,他又回医疗点捡好药送到病人家,并煎好交病人服下,直到深夜才回医疗点。妇女陈美容生病,处方上缺了一味药,他专程到百里公社卫生院将药配齐送到她家。为使老区人民少花钱、治好病,他决心学会针灸,一边学习书上的理论,一边把针扎在自己身体的穴位上做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终于掌握了针灸技术。几年来,他用针灸和中草药为老区人民治好很多顽病难症。转桥大队新屋生产队妇女陈雪莲、刘贵芝两人患血崩病,10多年都没治好,后来还是他用草药给治好的。
他对别人很关心,对自己却要求十分苛刻。他身体很虚弱,每次感冒,都是用点草药,从不因为自己是医生又管药房而占便宜。他生活非常朴素,参加工作12年,只做过一件棉袄,买过一条绒裤。1973年在百里卫生院工作的生父给他买了一双袜子,1976年牺牲时,脚上穿的还是那一双,已经破了4个洞,还打了几个补钉。
1976年5月2日,皇帝尖山下一群小学生放学回家,沿途唱着玩着,突然有个学生掉落路边的塘里。陈发庭出诊回来正经过这里,听见塘岸上孩子们的呼救声,急忙跑到塘边,毫不犹豫地跳下塘去。他不顾水深力乏,奋力抢救,后落水儿童得救,他却光荣牺牲了。陈发庭舍己救人的消息传开后,群峰、转桥、花冲等大队的干部、群众无比悲恸。在他们的要求下,陈发庭的遗体埋葬在他生前工作过12年的群峰大队。中共北中区委号召全区人民向陈发庭学习。
杨占梅
杨占梅(1904—1978),县东五羊畈(今刘羊乡)人,识字不多。15岁学艺,从事石工59年,太潜、太宿、太望、太北公路线上的主要桥梁、涵洞,大部分是他负责承建的。
建国前,他承建的有刘山铺古佛寺的石塔、辛家冲的石头牌坊、县城内的南门大闸以及望江县的麦园桥等数十处工程。建国后,他承建太潜公路线上的桥梁和太宿线上的凉亭、界址河、大岭头等处的桥梁数十座;又承建过太北、赤百公路的羊坞山、锦鸡、合埠、戴冲、马庙、东风、杨冲、百里等处的桥梁,其中工程难度较大的是百里大桥,“文化大革命”前动工,3年完工。该桥全长130米,主拱跨径85米,全部用石头拱砌,是全国最大单孔石拱桥之一。197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画册上刊登了百里大桥的照片,省博物馆陈列室有百里大桥的模型。
叶盛兰
叶盛兰(1914—1978),名瑞章,字芝如,叶盛章之弟,著名京剧小生演员。祖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市。12岁入富连成科班,学青衣、武旦,后又专研小生。满科后投程继仙门下深造,马连良、于连泉、章遏云等曾邀他合作演出。他在《群英会》中饰周瑜,演艺精湛,有“活周瑜”之称,该剧已拍成影片。1951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1955年任中国京剧团一团团长,经常与杜近芳同台演出《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等。1959年与马连良、李少春等合演《赤壁之战》,与张君秋等合演《西厢记》。为提高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水平做出了努力,晚年自成一派。
朱诗卫
朱诗卫(1908—1979),又名朱化纯,县黄镇区朱家河(今大山乡)人。重庆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计决算处上校科长。民国37年(1948)去台湾,提任空军总司令部财务处少将处长。1979年在台湾病故。
张擎
张擎(1916—1979),原名泰洪,县北中区人。县晋熙小学毕业后,就读于省立安庆中学。
抗日战争前任过职员,管理粮食仓库。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张维、张笠等人一道在羊角河小学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乡下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民国27年(1938),参加县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28年,在省动委会直属十四工作团工作,兼管财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随团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5月随军到达津浦路东半塔集,分配在办事处搞财务。后相继任盱眙县粮食局长、淮南第三货物检查处处长、淮南高邮货物管理局副局长、长兴货管局局长。34年日本投降后,随军到达山东,先后任金鸡铁矿和陶庄、枣庄煤矿经理。建国后任华东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淄博矿务局副局长。1958年任山东淄博工学院院长,该院下马后,任山东农业机械学院院长。1979年8月,因患肺癌逝世,终年63岁。
陈家贽
陈家贽(1911—1980),县徐桥镇人,后定居安庆市。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学建筑工程,懂英语。1950年在安庆市加入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农工民主党。历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委员,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市建筑公司经理、总工程师。
大学毕业后,任江西庐山管理所技佐。民国26年(1937),侵华日军攻陷南昌、九江、鄱阳等地时,他被困在庐山。庐山沦陷后,他潜越南浔铁路,西行到吉安,协助江西省公路处修建公路,参与了兴国、瑞金、赣县、鹰潭等地21个长途汽车站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30年3月,随一群纸商和陶瓷商渡过长江,回到太湖县。8月,应聘到安庆六邑联中当教员。31年,到潜山县野人寨修建抗日烈士公墓。32年,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正(即工程师),兼任省立工职学校教员。34年4月,应潜山县天柱山筹委会聘请,完成该山的测绘工作。日本投降后,回省厅任职,专管公路修建和地方基本建设。36年,安庆市政工程局成立,被派任该局局长。
建国后,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教员,并负责庆中纱厂厂房设计和施工。1951年,任安庆华成公司工程师,是年设计兴建8项工程,其中有安庆市政府办公大楼和卫校教学大楼。1953至1959年,设计了新光电影院、皖江大戏院、市百货大楼、市工会俱乐部、长航港务局候船室等7项比较大的工程。在兴建市政府、电厂、搬运公司等单位的办公大楼时,陈家贽用竹筋代替钢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而且建筑质量较好,受到同行业的重视和省市领导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批斗之余,仍继续从事建筑工程设计。1970年3月,被定为“伪职员”,由技术4级降到9级,尽管每月工资由172元减少到110元,但他对社会的贡献仍有增无减。在1973年9月恢复原工资级别的前三年半时间里,他担任建筑设计共57项,其中有地委会、机床厂宿舍和市水泥厂、纸厂、4812辅助厂等单位的生产车间及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等建筑工程。1974年,设计农药厂医疗室、市纸厂10吨机房、市建筑公司宿舍等5项工程,建筑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据资料记载,陈在长达37年的工作中先后设计工程123项,建筑面积计4.11万平方米。建国后,多次被评为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1956年出席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77年8月退休,1980年在安庆病故。
陈荷花
陈荷花(1925—1980),小池区中心公社陈名村人。两岁抱给孔河村何家做等郎媳。14岁的小丈夫夭殇后,公婆相继去世,抚育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和两个抱养的弟媳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解放后,参加乡村基层工作,历任不脱产妇联主任、共青团支部组宣委员、副乡长、公社党委委员、生产大队队长、调解委员会主任。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带头动员弟弟何启盛报名参军。全家人思想进步,工作、生产积极,她和两个弟弟、一个弟媳、一个侄子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旧社会,她没有上过学。1953年她带领全村青壮年妇女到何塘夜校学文化,从不旷课,还经常拜小学生为师,向识字人请教,因此多次受到省、地、县领导部门的表扬。新民村农民陈长发1958年去世后留下孤儿寡妇,1964年母子都生肺病,无钱治疗,她动员全村妇女捐献钱物给陈家;后又把陈家母子送到县医院治疗,亲自去护理,终使陈家母子得救。1967年退伍军人陈竹和在妻子去世后,自己患肺病,奄奄一息,两个小孩无人照顾,家里又无米下锅。陈荷花动员全村妇女捐献鸡蛋、猪油、钱为他治病,自己还经常去帮陈家扫地、洗衣、做家务,逢年过节还送一些东西去,帮他解决困难。《安徽日报》登载过她助人为乐的事迹,她还多次应邀在地、县直机关和区乡学校做事迹报告,听众达万余人次。
1980年11月20日,因病去世,终年55岁,所在公社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余泮文
余泮文(1903—1980),县辛家冲人,晚年定居县城。年轻时,做过13年长工,在家种过3年田。民国18年(1929)参加工农红军,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生经受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曾5次负伤,解放后两肺及腰部尚有4块弹片没有取出,是一等残废军人。1950年退休回原籍太湖,继续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先后16次受到省、地、县委的表扬和奖励,1959年《太湖日报》以《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为题撰文,表扬他的模范事迹。
民国18年参加革命后,他被编在红军某部保卫连当战士。19年调师部特务二连,20年调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任副班长,21年提升为副排长、排长,是年11月,在四川省通江县与国民党部队作战时两腿负伤。22年伤愈归队,下半年提升为连指导员。23年6月,在四川省南江县的一次战斗中,两耳被大炮震聋,腹部中弹负伤。经过治疗,伤口虽愈,但身体虚弱,不能胜任连队工作,被派到营部任文书。24年,长征部队进入四川省边境的芦山县时,他与营部管理员带领10多个民工到后方去运粮,途中遇敌机轰炸,管理员牺牲,他负重伤,可是他还是忍痛完成了运粮任务。30年在团部供给处工作,2月的一天,领导派他掩护团长郑国仲连夜冲过日军封锁线。从河北沙河县出发后,途中遇日军伏击,他主动阻击敌人,掩护团长转移。战斗中,他肺部受伤,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第三天被送往白求恩医院治疗。31年5月,所在七六九团奉命掩护总直属队和师直属队转移,他和供给处的工作人员牵着背负全团3个月给养(银元)的牲口往前走。当部队到达四川省达县南艾铺时,遇5架日机轰炸扫射,供给处的会计和饲养员牺牲了,他的右臂受伤,仍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牵着牲口继续前进,使给养未受损失,受到旅首长的表扬。1950年2月3日,经皖北军区批准退休。回家时,母亲和弟弟、弟媳都已死去,没有亲人。他一无所有,村里干部在一户地主家找一间房子让他住下,又叫他从没收来的地主恶霸家的财产中挑选一些衣物,可他一件也不要。三年自然灾害时,生活比较困难,有人劝他去找政府,他说:“政府也有困难,能过得去就行了,目前虽然难一点,但比爬雪山、过草地好得多。”他总是用这些话教育子女和其他青年,叫他们不要忘本,要努力工作,老老实实做人。1980年病故,埋葬在县烈士陵园右侧山上。
聂民樵
聂民樵(1905-1983),县龙湾乡人。建国前任小学教员、校长,兼行医;建国后专门行医。1952年参加龙湾乡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被县卫生协会聘为学术研究员。他对内科杂症、血症、妇女不孕症均有研究。晚年,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编成《成方实践歌括》和《临床血症实践歌括》两书(草稿)交县卫生局。1981年,经地区卫生局批准,获主治医师职称。1983年因病去世。
王新华
王新华(1918—1983),女,小名新花,又名杏花,县北中区玉珠畈王家老屋人。民国30年(1941)参加革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区医院护士、党小组长、干部干事,建国后历任副乡长、区(社)妇联主任、县政协委员。
民国31年(1942)在鄂皖边区大队部后方医院任护士时,部队在蕲春县曹家河与日军作战,她和医院工作人员一道到前线抢救伤员,将80多名伤员(内有连长2人)转移到后方,安排在农民家里,日夜为伤员做饭、洗衣、扎伤口,甚至喂饭和接大、小便。为了解决药品困难,一天夜里,她和院长及4名战士一道,摸到长江边敌占区一个姓夏的保长家,向他说明来意并进行教育,夏表示愿为新四军办事,为抗日效劳。三天后,夏给新四军送去军需品和日军情报。32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袭击医院,伤员全部向山上转移,她带领三个伤员躲在银山的一个石洞里,整整饿了三天才安全脱险。
日本投降后,她在蕲东县委机关工作,常年活动在湖北农村。为适应战争环境需要,她忍痛将刚满7个月的男孩寄居在一位农民家里,解放后尚未找到下落。民国35年8月,在蕲春孙家山战斗中不幸被俘,监禁在湖北张家,一个多月后转押到太湖县监狱。敌人每天审讯一次,但她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和气节。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又得知丈夫也不幸被俘,极端悲愤,身染重病;后经房兄王理伦夫妇来县城多方营救,才得以保外就医。
出狱后,家里没有亲人,寄居在何韵姑家里。何家生活困难,无钱为她治病,她只好每天喝点艾叶水。解放后,继续参加革命,先后在北中、徐桥、弥陀、城关等区(镇)和转桥、岔路、沙河、玉珠等乡(社)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定为“自首分子”。1979年,县委给她平反,恢复她的党籍,补发被扣发的工资;她拿出1000元补缴了中断34年零4个月的党费。1983年在家病故,终年65岁。
朱益堂
朱益堂(1904—1984),字振江,县南阳河人。民国13年(1924)于皖照中学毕业后,先后到江西南昌医院和山东齐鲁大学学医,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军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安庆六邑联中和省立高级医务职业学校(安庆卫校前身)教员。建国后,任安庆卫校校长、安庆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科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卫校校长期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人才。任副市长时,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晚年身体较差,仍带病坚持参加政协和人大常委会的活动,多次主持召开农工民主党成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还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亲朋好友,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台湾回归祖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遭打击和迫害,但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经常教育农工民主党成员和周围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使祖国早日富强昌盛。
赵金海
赵金海(1915—1985),原籍江苏省吴县,后定居太湖县城。性情孤僻,不爱说话,识字不多。
民国15年(1926)11岁时,在上海、湖北等地当童工,后当钳工,在大轮上当过大车工。建国后,应聘来太湖,是当时县内唯一的钳工、电工、内燃机工。1950年,创办徐桥电机米厂,他从武汉购进一台18马力煤气机和一台12kw交流发电机,并负责安装和操作。1954年,县办电机厂,他任该厂副厂长,负责筹建。翌年5月1日,县城首次发电。1959年,县办农机一厂,任该厂副厂长。1969年县办电厂,他被调到该厂负责电力运行和柴油机操作。因他长期从事机电工作,又有技术,人们都称他大车师傅。1954年被评为省首届工业劳动模范,1956年荣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又被评为省第二届工业劳动模范,1963年再次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当选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退休,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享受特殊贡献待遇。1985年病故。
大兴和尚
释大兴(1894—1985),姓朱,字了维,名万全,俗名毛和。县牛镇乡大明村朱家岭人。
7岁时被坏人拐带外出,两年后被家人找回。民国7年(1918),随祖父朱汉臣到屯溪莲花塘学佛。不久,南北军阀混战,被召当北伐军某部号兵,历时6年。14年,逃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拜常法和尚为师,由其剃度,后在寺内做一些挑水、担粮等杂活。20年,到南京古林万寿寺求授果慧大和尚具足戒,随后参礼五台、峨眉、普陀三大佛山。25年,返回百岁宫,除注重禅净修持外,每日领众挑水供全寺饮用36年,到青阳县城东火焰寺居住。1958年又来到九华后山双溪寺,直到1985年圆寂。
大兴和尚除静心修行外,还酷爱劳动。常年挑水、担粮、放牛、砍柴、种菜、摘茶,从不厌倦。他善医诸病,常用气功和草药给人治病,凡经他医治的大人、小孩,病情都立即好转。他看病从不收费,人们为感激他,送给他一些瓜果、蔬菜,他为不拂人们的真情实意,有时也随缘收下。他旷达乐观,逍遥自在,把一切置之度外,从不知烦恼为何物。他行居坐卧喜念“空、空、空……”,并常言:“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他问不穷,驳不倒,众人尊他为济公。
1984年秋,突然转念阿弥陀佛。同年12月将5斤红白糖交双溪寺厨房供众,并向当家师释海量告假言之要走,寺内众僧不知何故。1985年农历二月上旬,不慎跌伤,后终日坐卧念弥陀。一天,大兴对妙恒说:“我是百岁老人,圆寂不火化。”妙恒说:“那时火化不火化,只由我们就由不得你了。”他连说两声:“我不火化!我不火化1”妙恒说:“假如你身子不腐,不但不火化,还要给你装金哩。”他满意无语。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停止进食,二十七日零时五分,大叫三声后圆寂。圆寂后,众僧尼念佛3天。二月二十七日,由妙恒指点,几位僧人和杂工按佛规处理遗体:给其抹澡、穿衣、打坐、装缸,并用木炭填围全身,然后封闭,抬置山上。原定7日后火化,未料缸内常散发一股清香,故烧香者派代表到双溪寺要求不要火化,当家师只好遵从众议。7日后,当地群众在缸外搭一稻草围棚,出奇的是,许多放牧在山上的牛来到棚边,既不吃棚上稻草,也不触棚擦痒。
1986年,群众自愿出工捐资,拆去围棚,修一圆形砖塔护缸。1988年农历冬月十五日拆开缸,见大兴颜面如生,喉节可辨,筋骨显现,毛发尚存。所穿衣袜全朽,触之皆为碎片。颈项上所挂罗汉豆念珠,因铁丝锈断散落于木炭上。见兹妙像稀有,众僧尼将其肉身抬回寺内保藏。后经请示和验证,九华山佛教协会决定将其装金供奉,以偿善男信女之愿。1988年12月,上海居士李正有来后山朝香,后山分会向他谈了欲为大兴建造安灵堂的打算,他返沪后与章景贤居士商量,共施资1万余元资助后山分会。1989年1月,安灵堂开始兴建,10月竣工。1990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在安灵堂隆重举行大兴和尚肉身就位仪式。中外七八家电视台和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来采访,在社会上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大兴和尚是九华山佛教史上第九尊肉身,是建国以来中国佛教界第一尊肉身。自供奉以后,进山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77人,按卒年顺序排列)
黄信一
黄信一(省通志作“一信”),知伦公长子,字福鸣,号有朋。太湖县人,生于元成宗二年(1296)七月十三,卒于顺帝至正十年(1351)十月初八。顺帝元统甲戌科进士,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吏部尚书、资政大夫。清康熙《安庆府志》记载为仁宗朝(1312—1320)殿试第一名。好读书,善诗文,旧《太湖县志》存有《燕子崖远眺》、《山庄即事》和《杂咏》3首诗。晚年常“隐逸于山水崖壑间”,死后御赐祭葬石鼓岭下纳瑟石。
蔡呈图
蔡呈图,太湖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明代郡庠生,县东北筑有住宅,取名柴关,读书其中。所作诗文,卓然不群,但每次赴试不第。立志研究天文,著有《天文律吕》、《读易解》、《九边时务》、《八阵图说》等书,是明代有名的天文学家。后避乱山中被人杀害。其人其事《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和旧《太湖县志》均有记载。
雷祚
雷祚,太湖县人,生于明万历年间,崇祯三年(1630)举人,十三年进士,同年应庚辰特用考试,录刑部主事。
祚性耿直,常以清流自居。崇祯十四年三月任刑部主事时,向崇祯帝弹劾首辅杨嗣昌六大罪状,宜斩首;又奏凤阳总督朱大典、安徽巡抚郑二阳、河南巡抚高名衡、山东巡抚王公弼等人办事不力,急需调换。十五年祚调武德道兵备,佥事山东。时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率师数十万,渡江袭荆州。祚守德州,未几,蓟州失守,景州告急,督军范志宪后5天始抵现场,闻后部破,想入德州躲避,夜三更邀祚商议,祚不听,并直言相告:“蓟州失事,乃守军自溃,若督军亲自在城督战,城不会破。”志宪听罢不怿而去。祚极为气愤,心想:身为当朝官吏,见此情况不能不讲。故不怕首辅周延儒当道,也不顾当时举国上下阿谀奉承之势,遂将实情向崇祯帝尽奏。帝有所感动,即召祚抵京,与范志宪等对质。祚大义凛然,毫不畏怯,当场揭露首辅周延儒“招权纳贿,自居为功,考选台谏,尽收门下,凡求总兵巡抚者,必先贿幕客”。督军范志宪是周延儒的门生,两任佥事而擢升督军,又有尚书范景文、翰林院方拱乾、给事中朱徽、沈允培等与他结成一伙,为非作歹。奏后不久,周延儒卸职,范志宪被诛捕。雷祚回原任,但忧心仲仲,唯恐延儒、志宪旧党报复。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明祚告终后,凤阳总督马士英不顾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反对,勾结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拥立河南封地福王常洵长子由崧为帝,改元弘光。此时,延儒、志宪旧党乘机群起而攻祚,由崧为人昏庸,听信谗言,下令捕祚并赐以自尽。祚系外藩小吏,无自尽先例,马士英同党光禄寺卿阮大铖等就将祚杀害。
刘铉
刘铉,太湖县人,生卒年月不详。邑廪生,清代天文学家,好学深思,博通经史,著有《天文明解》、《诗易会参》、《四书会参》等书。其人其事《安徽古代科学家小传》和旧《太湖县志》均有记载。
石庞
石庞(1671—1703),名兆庞,字晦村,号天外,县城小西门人。一生不取仕途,好结友交游,工诗赋词曲,善书法。著有诗文集《天外谈》四卷、《晦村初集》、《晦村二集》以及戏曲作品《姻缘梦》、《壶中天》、《无因种》、《诗囊恨》、《薄命缘》、《后西厢》等。《雪赋》、《春赋》皆回文,连同《自题山水图》、《游响水崖》等诗作,均载旧《太湖县志》。
鲁之裕
鲁之裕,字亮侪,太湖县人。清康熙年间人,生于父亲云南任内,童年时在老家太湖读书。工书法、善骑射。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授内阁中书,出任河南确山县令和清河道、直隶布政司参政等职。为官数十年,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革除旧习等方面多有建树。著有《长芦盐志》、《下荆南志》、《试馨堂诗文集》等书,皆行于世。享年81岁。
鲁遇事敢为,不惜荣誉。时河南督抚田文镜委他出任中牟县令,前去接任时,道旁数百人拦路告诉鲁,说该县李令为官清廉,不能卸职。鲁入县境查明情况后,得知李令系云南人,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县令,因借俸迎母至任上,被弹劾。鲁知其冤,拒不受印,并拍案发誓说:“大丈夫不能做使人背冤之事!”遂快马返回。督抚厉声问他:“你为何返回?”鲁取下头上的珊瑚帽子,大声回答说:“我是一个贫寒出身的人,来河南求得一县令,当然欢喜。但我到中牟后,士民都留恋李令,说他贤良,不让他走,何况李令被劾是冤,因此未能受印。假如您知道这种情况,我为了沽名钓誉空手回来,这是我的罪过;倘使您不知道这些派我去,我回来如实向您廪报,请您指示,则不辜负您爱才之心。如果您认为没有什么哀怜,我再去接任也不迟,何敢违抗您的命令呢?”说罢起身欲辞。田督喊他回来,亲手将珊瑚帽重新给他戴上,并说:“这帽子还该你戴,不是你,我几乎害了忠良,你真是个奇男子。”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撰文叙其事,赞扬鲁之裕是奇男子、伟丈夫。
赵文楷
赵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县景宁乡(今望天乡)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举人,嘉庆元年(179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嘉庆三年顺天乡试和四年会试两任同考官。嘉庆五年出使琉球,回来后出任山西雁平兵备道,著有《石柏山房诗存》八卷,诗525首,县内民间藏有铅印本。
文楷少年家贫,几至辍学。父亲死后无力举丧,厝于西园内7年。他天资敏慧,才智过人,诗文超群。“桃花红未了,百舌闹春晓。能作百般声,枝头压众鸟。”这是他6岁时作的咏百舌诗。10岁那年重阳节龙山会饮时,赋诗2首,有“……龙归一潭静,叶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饭牛……”之句,生动地描绘了龙山宫的景色。乾隆六十年(1795)北上赴试时,邑贡生李声浩赋诗相送,夸他“鹿鸣早讶无双士,胪唱应颂第一仙”。果然不出所料,嘉庆元年春,太和殿传胪宣榜一甲一名,仁宗帝亲笔赋诗相赠,有“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之句,以资鼓励。
嘉庆四年,琉球中山王尚温请袭封。同年八月,帝派文楷充任朝廷正使,赐以上卿鳞蟒服、白玉带,前往册封,时年33岁。次年三月捧御墨丹诏,离京东行。五月七日开洋,舟出五虎门,忽遇东海风云骤变,雷雨交加,惊险殊甚。后历时5昼夜,十一日抵达琉球,琉球君臣行礼迎诏,欢声载道。七月二十四日册封礼成。在琉球期间,出使人员“恪守严规,饰躬廉隅,清慎自矢”,“廉洁之声,著于海外”。旅居琉球半年,后因赵母70寿诞将届,只得急归。临别时中山王手捧金扇至馆驿送行。舟至马齿山下,赖渔民相助得一石松,质文类柏,相传为珊瑚别种,渡海携归,置于家中,时人誉之为宝,可惜失传。
琉球归来后,仍供职翰林院。嘉庆九年出任山西雁平道,任期4年。嘉庆十三年,因病卒于任,终年48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骸骨由雁平运回太湖,与妻、妾合葬于景宁乡人形山。1982年经省批准,其墓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枢
王大枢(1731—1816),字白沙,号天山渔者,县百里墩东冲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举江左孝廉,拣选知县。少孤独,勤读书,筑室于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日夜寝读其间。著有《西征录》七卷、《古史综》十二卷,《春秋属辞》十二卷、《诗集辑说》二卷,均刻于世。《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书,稿成未刻。现仅存《西征录》于县图书馆,余皆散佚。
大枢生性耿直,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乾隆五十三年57岁时,被谪贬伊犁。同年三月十八日,偕同事刘操南、书童勤儿从安庆出发,历秦陇,出关塞,十月十一日到达伊犁,行程5050公里。沿途考察,边行边究,随得随记,撰《纪行》二卷,字5万,并赋诗46首,作《天山赋》1篇。《纪行》资料丰富,考察详实,井井有条,饶有旨趣。
既至伊犁,总统义烈公倡修伊犁志,大枢进分野说,遂派入局,与同事蔡世格共纂。次年志稿中辍,大枢不忍弃所撰,遂合前《纪行》二卷,删辑成册,名《西征录》。嘉庆五年(1800)被赦回太湖。在伊犁13年,回来时年逾70,两鬓皤然,犹手不释卷。嘉庆十九年九月十五日,亲自为刻印《西征录》撰写识言。嘉庆二十一年病逝,终年85岁,葬东冲口山上。大枢故居前大石块上刻有亲笔所书之字,横书“介于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等语,留给后人推析。
王念歧
王念岐,字漪莲,又名凤喈,邑庠生,县北王家东山岭(今北中区)人。生于乾隆年间,家境贫寒,生后一月,母去世。刚满10岁,父又死。外祖父悯其可怜,收下抚养。未几,外祖父死,只得归依祖父。他性情温雅,天资敏慧,勤奋好学,过目能解。著有《笔耘轩课试草》、《日新集》、《文龙芹香历诗挟选》等书,今皆散佚。
念岐虽善诗文,但屡试不第,于是在家课子训徒,攻读医学,成为当时名医。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许琦(广东人),身染顽疾,百药不能见效,将念岐请到署中为之治疗,不旬痊愈。许琦问他:“操何术而至此?”念岐呈上《证治论读》一书,对许说:“吾一生行医,所学所用尽在此。”全书共6卷,药性200余种,10万字。许琦为该书写了序言,谓此书“遇疑似之症必辨,偏僻之论不参”,“有传方未传之秘,发素问欲发之精”。此书虽手抄本,相传200余年,广为县内中医学者所研读。1962年,县医院中医邬九鸣、李子来、董迎仙将此书加以整理,县卫生局专门召开中医座谈会,讨论订正。铅印成书后,县委书记谷志瑞题写了书名,上报省卫生厅。专家们认为“此书内容很好,可供中医带徒和中医温课之用”。后发至全县,至今广为流传。
李振钧
李振钧(1794—1839),字仲衡,号海初,小名燕生。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李长森次子,李振祜之弟。道光八年(1828)举人,九年进士,同年殿试一甲一名(即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两卷,存诗415首,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今已散佚。
振钧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5岁开始读书,即能辨解四声。7岁受业于刘香云门下,曾作题山水画诗一首。9岁在山东莱州读书时,元宵夜父亲宴请宾客,命他作诗,他一气呵成。第二年妹妹周岁,又作盘诗。
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元年(1821),随父亲宦游和读书,到过山东、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以及安徽等省,广见多闻,受益非浅。嘉庆十八年,乘其父调任贵州按察使之机,送母回太湖,路过安庆时夜游大观亭,除赋诗外,还为该亭作对联一副:“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大江流日夜,从青莲而后举杯邀月又何人?”至今广为流传。
此后数年间,李经受了一些波折。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夫人汪正珠在福建去世,他才22岁,噩耗传来,悲痛欲绝,作《悼亡诗》七首,棺椁运回太湖时又作《魂归来》歌一首。嘉庆二十四年赴试未中,作《下第》诗一首以泄忿。道光六年恩师刘香云在四川成都去世,除作《美人十八首》追悼亡妻外,又作挽诗10首。道光七年妹夫汪奂之和二妹相继去世,悲痛异常,常沽酒消遣,每饮必醉,醉必作诗,曾有“呼我为狂我不辞”和“狂客不衫还不履”之句,充分反映醉后情态。他不慕名利,蔑视权贵,曾说“平生不愿受人怜,醒亦狂痴醉复癫。山木不材偏占地,纸鸢何益竟冲天”。精神创伤虽大,但仍不放松读书,从云南回家后,在环阴阁读书10年,诗文造诣日趋成熟。
道光九年中状元后,只充过一任乡试同考官。他的学生宝钧(吉林人)说他“语言戆直,傲岸不羁,不合于时,常与一班权贵相忤”。后忧愤成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逝,终年45岁。与原配夫人汪正珠合葬于县山龙百合岭张姓屋角凤形山上。
李振祜
李振祜(1777—1850),原名裕,字锡民,号仪叔,县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李长森长子,李振钧之兄。嘉庆三年(1798)中经魁,五年中会魁,六年中进士。
振祜出身官宦之家,对清廷“恪恭尽职”,历官48年36任,由从七品晋升到正一品,先后主持过“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三寺”(太常寺、光禄寺、大理寺)、“一院”(都察院)政务。道光二十一年(1841)官至刑部尚书,主管全国的法律和刑罚。道光帝曾赐紫禁城骑马殊荣。70寿辰时,帝亲笔题赠“慎典凝禧”匾额和“福寿”二字,并赠以寿佛一尊和朝珠、绸缎等物。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初二,赏太子太保衔。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帝准其开缺,嘱“安心调理”。三十年十月十七日病故,终年73岁。帝闻讯“轸惜殊深”,诏按刑部例抚恤,予溢“庄肃”,祀名人祠,载清国史馆名臣传。葬北京永定门外回马店忠寺花椒馆,立有太湖李氏界址碑。
胡普伢
胡普伢(1866—1926),县新仓胡家老屋人,省黄梅戏第一个女演员。
光绪年间,太湖县韦春台和望江县蔡仲贤合伙组建戏班子,在太湖、宿松一带演唱黄梅戏。胡普伢每次看戏回家都学着唱,婆婆骂她、打她,甚至把她关在屋里不让出门,她还是要唱。光绪十年(1884),胡普伢瞒着家人跑到望江去找蔡仲贤,请求收她为徒。因她长相好,嗓子清亮,学戏心切,蔡遂破例将她收下。公婆认为男女同台唱戏,不成体统,硬是把她拽回家锁在房里。后来她将房门撬开连夜跑到石牌,找到一个戏班子,在那里与一个姓陈的结了婚。夫妻二人随班子在怀宁、潜山、桐城、贵池等地演唱黄梅戏,许多中青年演员都向她学艺。解放后享有盛名的黄梅戏老艺人丁水泉,年青时也曾拜她为师。晚年定居枞阳县石矶头,开茶馆为业,也教唱黄梅戏。60岁时病故。
王礼仁
王礼仁(1892—1927),县新仓南安洲人,县早期国民党(左派)党员。
民国16年(1927)1月15日,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党部成立后,各区设区党部,王礼仁任徐桥区党部常务委员,经常来往于徐桥、新仓等地,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张贴“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地痞流氓”等标语。同年安庆“三·二三”事变后,安徽军阀陈调元派兵进攻太湖。5月28日,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负责人戴天、严继武等率领农民自卫军,抓住国民党县长张述峨和士绅蒋凯成等3人,一同撤出县城。陈调元部进城后一无所获,转至徐桥、新仓一带,在转桥鸦雀岭逮捕了王礼仁。当天将王押至新仓河滩,在他身上绑上草纸淋上煤油,将他活活烧死。
戴天
戴天(1901—1927),又名戴应开,县九田树坪人。小时在家读私塾,后考取安庆皖江警官传习所,是太湖县最早的国民党左派党员。民国15年(1926)11月,戴天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负责人李宜春(共产党员)的率领下,与赵煜(又名赵耀华,后加入共产党)一道,到武汉市联保里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学习,接受革命教育。16年元月,国民党左派省党部由武汉迁到安庆,派余健民(省党部干事)到太湖开展革命活动。戴天也从武汉回到太湖,筹备成立国民党县党部。15日,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宣告成立,设立常委、执委和监委,戴天当选为监委委员。
县党部成立后,积极宣传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举行游行示威,提出“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解散反动议会”等口号,并捣毁右派县党部,成立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建立农民武装。同时,在县城、徐桥等10个区设立区党部,乡设区分部,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遭到失败。18日,共产党员柯庆施、周新民等随北伐军抵太湖,当晚,柯、周2人在县城赵旭东家,召集戴天等左派县党部负责人开会,分析当时国内外形势,研究今后斗争任务。会后,组织、领导民众罢市、罢工、罢课,开展反蒋示威运动,又以唱戏为名在西门沙滩召开两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
5月下旬,国民党右派、安徽军阀陈调元派三十三军某团进攻太湖,周骏(周新民)和左派县党部负责人戴天、严继武、叶仁山等带领农民自卫军,捉拿县长张述峨及右派蒋凯成等3人一同撤出太湖,转至湖北黄梅。安徽军阀陈调元勾结湖北军阀夏斗寅,派武力进攻黄梅,太湖左派县党部遭破坏,农民自卫军被冲散,戴夭突围到蕲春张家不幸被捕,同年6月被杀害。
袁祖光
袁祖光(1868—1930),字晓村,别号瞿园,县南袁家下门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在进士馆学习政法3年,毕业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直隶候补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政治,经许士英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回安徽选为议员,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后调豫鄂皖三省帑捐局局长。晚年定居安庆市,在小南门袁氏寓馆病故。
著有诗文集《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诗杂》、《古今齐谐》等,杂剧《一线天》、《金华梦》、《望夫石》、《暗藏莺》、《仙感》、《藤花梦》、《长人赚》、《玉津园》等。
殷幼堂与陈大虎
殷幼堂(1900—1930),字庚子,名显耕,县花园方岭人。家境较富裕,读过十多年私塾,成年后帮助父亲管理家务。
陈大虎(1901—1930),字燮元,又名代火,县罗湾长河园人。家境贫寒,从师学木匠,后手艺较精,颇受乡邻喜爱。
殷幼堂与陈大虎,虽出身不同,但思想同样进步。民国17年(1928)2月,二人经甘信元介绍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创始人。同年3月,中共太湖特支成立,9月特区委成立,殷、陈二人均为特支和特区委委员。18年9月,二人同时参加抗租抗债委员会。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成立,同时当选为县委常委。4月参与并组织大石岭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陈、殷分别担任正、副队长,领导贫苦农民围抄太、宿、望3县边境20多户土豪劣绅的家,镇压了李贯珍、韦大衍等4名恶霸,将没收的两千多担粮食分给贫苦农民。5月16日,赤卫队到县五羊畈去围抄土豪、县财政局长李伯超的家。因李家派人到县城报告,赤卫队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伏击,二人同时被俘,17日在县城惨遭杀害。
严继武
严继武(1902—1930),字梦连,县南汪元屋(今建设乡)人。父亲严锡庚,清末武备学堂毕业,懂得一些武术,想传给儿子,所以给他取名“继武”。
继武小时读过私塾,稍长就读于县城高级小学,毕业后考取安庆皖江警官传习所。在私塾读书时,喜欢舞棍弄棒,能跑善跳。进入传习所后,经常与戴天、金世昌、辛天培等同学一起谈论时局,揭露政弊。民国12年(1923)传习所毕业后闲居在家,感到壮志未酬,曾手书《春夜宴桃李园序》以消遣。后与叶仁山、叶义山组织“文章会”,经常在一起磋商诗文,研究时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5年9月,桂系军某部团长陈雷在太湖宣布起义,参加北伐,严继武与何向东、金世昌等赶到县城参加这支队伍。9月下旬转走安庆。16年初,复与戴天、陈左友等随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干事余健民返回太湖,成立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当选为执行委员,兼工商部长。在此期间,积极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参与捣毁国民党右派县党部的斗争,筹建县农民自卫军、农协会等组织。16年4月18日,中共党员柯庆施、周新民等随北伐军抵太湖,当晚在县城赵旭东家召集严继武等国民党(左派)县党部负责人开会,分析当前形势,研究今后斗争的任务和方法。会后,发动民众开展反对蒋介石的斗争,组织商民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又发出讨蒋通电,开展反蒋示威。5月18日,安徽军阀陈调元派兵攻打太湖,严继武和戴天、叶仁山等县党部负责人,率领农民自卫军抓住县长张述峨等一同撤出县城,转至湖北黄梅。6月9日,农民自卫军由黄梅转回太湖,计划攻打国民党太湖县指导委员会,不幸在徐桥荒塘岭遭国民党联村团袭击,农会干部叶仁山被捕,农民自卫军只好又转移至黄梅。在黄梅,严继武强迫被扣押的县长张述峨写信回县,叫国民党当局将叶仁山释放。后陈调元勾结湖北军阀夏斗寅进攻黄梅,农民自卫军被冲散,严继武等转入地下活动。
民国19年10月10日,严继武返回太湖,不幸在桃花铺瓦应塘边被联村团便衣队抓住,当天押送县城。第二天,在县城西门外沙滩上被杀害,并被剜去心脏,割掉生殖器。严在临刑前骂不绝口,刽子手叫他跪下,他坚决不跪。当时人们都称赞说:“严继武是一条好汉,真够种!”
吕调元
吕调元(1865—1932),原名景丰,字权予,号燮甫,县西南乡吕家大屋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清代任隆平、献城、吴桥、天津等县知县和天津、保定知府,后升河南观察使。民国2年调任湖北省民政长,特授二等嘉禾章,3年调任陕西巡按使,5年聘充国务院顾问,7年当选为国会议员。8年被特任为安徽省长,授一等嘉禾章。任安徽省长期间,安庆驻军倪嗣冲部士兵两次到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奸污师生,造成10余名女生自杀。11月27日,《字林西报》揭露此事,引起全国公愤。吕竟于12月14、16两日电告北京政府,为该军兽行袒护,还指责报界“无中生有,任意栽诬”。同月,省署卫兵为购物争秤事与警察发生冲突,吕令其子率部前往镇压。警察局长刘道章借口警察受辱,提出辞职,全城警察罢岗,以示抗议,吕被迫电呈北京政府辞职。12月31日,吕被免除安徽省长职务,任北京斋堂煤矿督办。12年2月,复任安徽省长,12月改任安徽铁路督办。15年,任国民革命军东北援军总司令。在安徽任职期间,曾治理长河,倡修志书,还担任过民国10年的《太湖县志》总裁,并亲自作序。21年死于天津,后葬老家吕家大屋石嘴山。
王宜训
王宜训(1894—1932),县北玉珠畈(今玉珠乡)人。民国20年(1931)8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中苏区赤卫队队长、游击队排长。同年11月20日,望天“黄学会”(地方反动武装)80余人进犯北中苏区,王宜训将赤卫队分成两个战斗组,于麟麒庵岭上进行阻击,毙敌3人,活捉5人。29日,望天“黄学会”不甘心前次之败,勾结英山、潜山两县“黄学会”千余人进犯北中苏区,王宜训率战士于张家河阻击,俘敌15人。12月25日,北中苏区游击队60人,由玉珠畈出发,前往黄栗寨,攻打国民党自卫团胡鹿鸣部,经一夜激战,毙敌5人,俘敌7人,缴枪5支、子弹数百发。21年1月3日晚,赤卫队在北中区陈园畈被国民党民团包围,王宜训掩护部队突围时光荣牺牲。1959年,遗骨迁葬于县烈士陵园。
汪绍荣
汪绍荣(1897—1933),县南江塘官桥人。在私塾读书13年,民国6年(1917)歇学在家教书。
民国1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莲花尖特支副书记。18年9月,当选为县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成立,当选为县委委员。大石岭农民暴动前曾被派往潜山县与该县中共地下组织联系,搞回一批银元,作为暴动经费。4月14日,汪绍荣与县委成员一道领导和组织了大石岭农民暴动。5月16日,红军赤卫队围抄恶霸李伯超的家后,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袭击,汪绍荣在战斗中负伤。22年去世,终年36岁。
叶仁山
叶仁山(1901—1933),字竹贤,县大石岭磨塘角人。父亲叶神送,务农兼经商,置有田地180余亩。仁山在兄弟4人中居长。父亲早年去世,家务全赖母亲操持。
仁山小时读过私塾,民国11年(1922)考进县立高等小学,两年后考入安庆中学,在当时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积极追求革命真理。14年与二弟义山在家乡开办贫民学校,传授新文化和革命思想,并与严继武等同学一道倡导成立“文章会”,学习马列主义和苏联十月革命经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6年2月,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在全县各地组建农民协会,他任县农会主席。4月,成立农民自卫军。6月9日,农民自卫军计划攻打国民党县指导委员会,不料在徐桥荒塘岭遭国民党联村团袭击,叶仁山被捕。后严继武迫使被扣押的国民党县长张述峨写信回县,国民党当局才将叶仁山释放。
民国17年3月,中共太湖县支部在甘家沙湾成立,农会干部叶仁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成立中共太湖特区委时,仁山接任大石岭支部书记。18年9月,当选为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与其弟义山到处张贴告示,不准地主豪绅抬高粮价、物价,发动群众,要求减租减息。10月,县成立地方赤卫队,当选为副指导员。19年3月10日中共太湖县委成立时,被选为委员,兼任中共大石岭特支书记。3月下旬,县委决定在大石岭发动武装暴动,仁山与义山商定,将家里田地全部卖掉,作为暴动经费。4月14日,叶仁山和县委领导人带领赤卫队和数百名贫苦农民,在大石岭举行了震惊太、宿、望3县的农民暴动。4月20日,县委在大石岭五显庙召开2000多人的群众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叶仁山任副指导员,会后在大石岭村道游行示威。5月16日,赤卫队围抄恶霸李伯超的家后,在金鸡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袭击而受挫。6月,县委决定分散活动,一部分人赴江南,叶仁山和县委主要负责人仍留在县内坚持地下斗争。19年冬,国民党军队对大石岭一带进行“清剿”,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叶仁山积劳成疾,又得不到休息和治疗,于民国22年7月病故,终年32岁。建国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叶义山
叶义山(1905—1933),原名竹青,革命烈士,县大石岭磨塘角人。民国14年(1925)到安庆读书,16年与其兄叶仁山一道参加革命,1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县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大石岭特别支部副书记、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
民国18年9月,叶义山等人利用县城出灯的机会,开展革命宣传,在城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接着在大石岭成立抗租抗债委员会,张贴告示,实行减租减息;又密送通牒,警告土豪劣绅,不准抬高粮价、物价。警告说:“盐卖50钞,必将你屋烧;稻卖两块八,哪里捉到哪里杀。”规定一块银元要买5斗稻(当时每块钱2斗),又规定农民欠东家的租和债由抗租抗债委员会调处。19年3月,中共太湖县委决定在大石岭组织农民暴动,打击土豪劣绅,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叶义山、叶仁山弟兄二人回家将30多石田产全部卖光,为暴动筹集资金。这年春荒,望江县地主李贯珍屯粮不卖,贫苦农民无米下锅。义山等人号召农民到李家买粮。4月14日,几百名贫苦农民冲进李家,砸开粮仓,将200多担粮食全部分光,并将李贯珍就地枪决。接着到太湖姑塘抄了劣绅韦大衍的家,搜获步枪5支、短枪1支,并将韦大衍就地镇压,将没收的粮食和衣物全部分给贫苦农民。20日,暴动的农民在大石岭五显庙参加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5月16日,赤卫队到五羊畈围抄恶霸地主李伯超的家,因李家派人到县告密,赤卫队在返回途中遭国民党自卫队和商团伏击,陈大虎、殷幼堂等7人被俘,叶义山等人往新仓方向突围而去。这次失利后,中共组织的活动极端困难,叶义山率领部分人员到江西浮梁等地,组织旅赣六邑同乡会,作为中共外围组织,继续扩充革命力量,伺机返回太湖开展斗争。22年5月,因叛徒告密,六邑同乡会被破坏,叶义山在贵池秋浦被捕,解回太湖后于10月6日在县城东门外被杀害,时年28岁。
朱湘
朱湘(1904—1933),字子源,县弥陀寺百草林(长岭村)人,著名诗人。
朱湘生于父亲沅陵任内,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民国6年(1917)下半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备科。8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2年,被开除离开清华。15年7月,清华校长曹云祥爱他“绝顶聪明”,同意他复学。16年7月毕业,8月公费同柳无忌等赴美国留学,入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大学学习西洋文学、英语、拉丁语和高级班法语,同年12月5日,退出劳伦斯大学。17年元月,转入芝加哥大学,读高级班法文和古希腊文。18年3月,离开芝加哥大学,转入俄亥俄大学。同年9月回国。
民国10年,在清华读书时开始写诗,与诗人饶孟侃(子离)、孙大雨(子潜)、杨兴恩(子惠)被称为“清华四子”。翌年元月,《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处女作——新诗《废园》,此后,该刊陆续发表他的新诗和译作。他翻译的有罗马尼亚民歌及英国诗人怀特、丁尼生、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14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夏天》。15年4月,在徐志摩、闻一多等人主办的《晨报·诗镌》上发表他的新诗《采莲曲》及诗评《郭君沫若的诗》。16年7月,自己创办不定期的文艺刊物《新文》,专登自己的译作和创作。同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8年,上海北新书店出版他翻译的《英国近代出版小说集》,列为《欧美小说丛书》之一。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生前编好的第三部诗集《石门集》。24年,上海图书公司出版他的第四部诗集《永言集》。这四部诗集共收诗220首,散文诗3首,诗剧1部。他的散文除少数散佚外,都收辑在《中书集》中,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他的信札酷似优美的散文,多编入《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两本书里,分别由天津《人生与文学》社和上海北新书店出版。各种著作和译作有13种,国内保存不多,但在美国衣阿华大学、柏克莱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日本东京等地都能找到。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时,他开始赞助新文学,把“创造一种新的白话”看成是“我们这班文人的天职”。他追求自由,关心世事,在悼念孙中山的诗里写道:“人生的音乐,该是战鼓征鼙。”赴美留学后,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孤僻猖介的性格,使他与那里的生活产生很大的矛盾。他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失群的孤雁”,说在外国“越过越无味”。有一次,劳伦斯大学法文班教员讲解法国作家杜德的小说,说中国人象猴子,美国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朱湘当即退出课堂。后来尽管教员向他表示歉意,但他还是气愤地离开了劳伦斯大学,转入芝加哥大学。翌年3月,因一名教授疑心他借用的书没有归还,他不堪侮辱,又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当时,他为中华民族倍受歧视、中国现实社会落后感到愤怒和羞惭,决心回国。他说:“我在外国住得越久,越爱祖国,……我爱的是中国的英豪。”又说:“为中国鞠躬尽瘁,是我早已选定了的。”这是他爱国感情的真实吐露。
朱湘在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清华读书时的费用,大部分是其寡嫂薛琪英(曾留学法国,是童话小说《杨柳风》的翻译者)提供的。被清华开除后,寄居在上海一位朋友家里。民国15年,虽获得清华复学的机会,连赴清华的路费都没有。在北京适存中学教书时,与饶孟侃等4人住在西单梯子胡同的两间屋子里,有时穷得连饭钱都付不出。他从不看电影,不下馆子,一日三餐尽啃馒头,在学校吃饭都是向厨师赊帐。清华毕业时,欠学校的饭钱和裁缝的工资,都是先由同学担保后才付清的。从美国回国后,他应聘到安徽大学任英文文学系主任,虽身为教授,但生活仍然窘迫,学校又经常欠薪,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因没有奶又无法补救被活活饿死。21年,安徽大学改组,他离开安大,一直找不到职业,在长沙、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辗转漂泊,卖文为生。冷天身穿夹袍,妻子霓君寄来的棉袍,一到手就送到当铺。有时因付不起房租,或被旅馆扣留,或被茶房押着去找朋友解救。由于长期失业,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22年12月1日向寡嫂薛琪英借款20元作旅费,4日由上海乘吉和轮去南京,5日清晨喝半瓶酒后投江自杀。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死时29岁。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吴建邦
吴建邦(1897—1935),字元名,县西康芒冲(今山龙乡)人。
早年在外地读书,民国8年(1919)公费赴法国和比利时留学,获巴黎鲁文大学法学博士和比利时岗城大学政法兼外交博士。回国后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科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立法院简任编修。21年淞沪抗日战争发生后,他应蔡廷锴、蒋光鼐等人的邀请,到福建人民政府司法部工作,后因该政府只历时两个月宣布解散,他也就结束了这段生涯。回到南京后不久,到上海从事律师工作。此间,曾写信给太湖教育界人士曹镜清说:“国亡无日,肉食诸公,食肉而已!生暂息海上作不平之鸣……”在沪期间,不愿与大流氓杜月笙等交往,杜竟指使手下人两次将其所挂大律师牌盗去。24年,因患附骨疽病殁于上海寓所,时年38岁。
洪和尚
洪和尚(1897—1935),俗名洪进红,法号常静,县北洪家岭(今天桥乡)人。
民国19年(1930),因杀死一名恶霸地主,跑到江南黟县柯村百祭堂削发为僧。21年,储汉义、韩景候等人在潜山县靖水寨暴动后,转移到江南柯村一带,遇上洪和尚。通过一段时间交往,洪和尚很受启发和教育,经储汉义、韩景候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是身披袈裟、口念阿弥陀佛的洪和尚成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众人朝拜、烟火不断的百祭堂成了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洪和尚在黟县、太平、石台、祁门等县山区,以给群众治病和化缘为名,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23年大旱,粮食歉收,地主豪绅向农民榨取租谷,转而高价出售。中共省执委和太平中心县委领导人来到柯村,与韩景候、洪和尚一起商议,决定发动农民起来抗租抗粮,指挥所设在百祭堂。8月2日,黟县、石台、祁门、太平等县边区3000多农民,在柯村举行暴动,给国民党政府和地主豪绅以沉重打击。暴动胜利后,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洪和尚担任太平县委宣传部长兼宏潭区委书记,领导群众开展“镇反”、分田,组织农民赤卫队,成立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24年,国民党对苏区进行“围剿”,洪和尚领导农民赤卫队英勇抗击。3月19日,国民党军队围攻主丈山,洪和尚不幸被俘,后押至黔县城,经受各种毒刑,仍坚贞不屈。当时,《徽州日报》称:“该匪洪和尚奸狡异常,捏词谎供蒙骗……”当地群众欲营救他,国民党政府认为“彼等深中赤毒,难以驯养,一朝保释,后患非浅”,于8月19日将其在黔县城北杀害。
杨金莲
杨金莲(1903—1935),女,县北后区(今北中区)将军山人,贫苦农民。民国23年(1934)参加革命,担任红军联络员,经常以讨饭为名,往返于湖北英山、蕲春和安徽太湖、霍山之间,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给红军传递消息。24年3月,她把一位红军伤员藏在自家牛棚里,不料被国民党自卫队搜查出来,因此自卫队将她与那位红军战士一道抓走。她在监狱里被关9个多月,虽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仍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到底。同年11月,与红军伤员在湖北蕲春县何家铺惨遭杀害,时年32岁。建国后,骸骨从桐山乡迁至县烈士陵园。
金觉民
金觉民(1907—1935),字龙生,化名卓生,县晋熙镇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民国16年(1927),在城郊东山头教私塾,国民革命军到达太湖时,与金世昌、陈代毛等人参加国民党左派活动。19年,县左派国民党组织被破坏后,他逃往江南,在泾县西阳乡九甲里胡家祠堂教私塾。白天教书,晚上到乌溪坑、溪头都、漕溪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与乌溪坑吴姓塾师(潜山人)和医生熊文忠(桐城人)往来特别密切,还与一个老秀才交换了“金兰谱”。因此,引起当地豪绅的怀疑,密告国民党政府,说金觉民等密谋不轨。金觉民得知后,连夜派刘火保到县城找太宿会馆负责人朱一韶,朱即将情况转告六邑(怀、桐、潜、太、宿、望)会馆负责人叶兆然(桐城人),后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私塾未被查封,事情也平息下来。此后,他与当地一些有志青年和六邑旅居江南的知识青年组织“文昌会”,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23年3月,泾县、旌德、宁国3县成立中心县委,当选为县委委员。8月15日,因被人出卖,在宁国县板桥被捕。24年2月在旌德县被杀害。
叶春善
叶春善(1876—1936),字鉴贞,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原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父亲叶中定是徽剧名净,叔父中兴是名小生。叶春善生有四子:长子龙章继承父业办科班,次子荫章是鼓师,三子盛章是名武丑,四子盛兰是名小生。
光绪九年(1883),叶春善7岁,到小荣椿科班坐科学艺。光绪三十年得吉林巨商牛子厚资助,创办喜连成科班,后改名富连成社,自任社长,聘请姚增禄、萧长华等10名教师,招收30名“喜”字科学徒,一面搭班演戏,一面传授技艺,梅兰芳、周信芳等也曾带艺入科。先后兴办科班35年,培养京剧人才近千人(马连良、袁世海等均出身于此),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卓有贡献。
卓金和
卓金和(1901—1936),字罗群,又名卓金和尚,县南卓家铺(今大石乡)人。民国17年(1928)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大石岭支部书记,县抗租抗债委员会委员,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县委书记。
民国19年3月,县委决定在大石岭举行武装暴动,打击土豪劣绅,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农村根据地。卓金和和全体党员,分头到太湖、望江、宿松3县交界处发动群众,积极做暴动前的准备工作。4月14日大石岭武装暴动后,卓金和与数百名贫苦农民一道,一月之间先后围抄太、宿、望3县的地主豪绅李贯珍、韦大衍、杨和义、韦晓山等20多家,没收粮食2000多担,并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李贯珍、韦大衍等4名恶霸。
民国22年,卓金和接任县委书记后,继续领导农民开展斗争。因国民党到处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斗争环境极为险恶,他于24年到江西浮梁一带去发展党的组织,扩大革命力量,伺机返回太湖发动第二次暴动。同年5月到安庆找上级党组织未成,8月在杨柳湖被捕。翌年4月在县城西门外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5岁。
徐进
徐进(1924—1941),原名石鸾,县北板桥村鸡公石(今属天桥乡)人。少时在当地羊角河小学读书。校长张笠和教员张维、张擎、石明之,都是思想进步的青年,白天上课,夜晚到各村宣传革命道理,对徐进影响很大。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维等人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十四工作团,徐进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同他们一起串乡走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是羊角河小学活动最积极、思想最进步、爱国热忱最高的学生。28年经介绍参加了动委会十四工作团,时年15岁。入团后,到宿松、望江、潜山、桐城、岳西等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29年春,随团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青年大队三中队学习。5月,到达津浦路东半塔集,被分配在六合县雷官区区队任文化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区干队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区队编入新四军五旅后,任连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30年,部队在山东肥城攻打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据点,他带领突击队冲锋陷阵,当他涉过水壕正翻越土墙时,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17岁。
吴生禅
吴生禅(1905—1943),革命烈士。县玉珠畈花园村(今玉珠乡)人。民国18年(1929)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中苏区和中共组织创始人之一。
民国20年3月,任中共北中区支部第一任书记、北中区委委员。民国21年6月,北中苏区警卫团随红军主力转移,党组织决定昊生禅留下继续坚持斗争。他以做小生意为名,经常活动在湖北的蕲春、英山和太湖县的玉珠、桐山、将军山、马嘶铺、弥陀寺、冶溪河(今属岳西)一带。国民党自卫队驻扎在玉珠畈,到处侦察搜捕共产党人。吴先迎、余望明、张太望等20多名区乡干部先后被杀害,吴生禅被抓到英山县城,后由吴姓士绅吴振策等联名具保救出。26年,吴生禅送情报到蕲春,在湖北何家铺被自卫队发现,他见情况不妙,忙将情报塞进嘴里吞下。自卫队将他带到碉堡内审问、吊打、上夹棍,又用竹签钉手指甲,几次晕倒过去,始终没有招供。3天后,自卫队将他带到蕲春县田桥区公所,又是吴振策等人将他保释出来。他没有被自卫队的捕捉、毒刑所吓倒,仍继续坚持工作。30年4月,他送情报到湖北,在英山县杨树湾被自卫队抓住。自卫队用锡管(俗称铁蛇)做绳子将他捆住,锡管内还灌上开水;又要他跪在烧红的铁菱角上,并用烧红的烙铁烫嘴和肛门。他几次晕倒,没有露出半点消息。英山自卫队无奈,只得将他交给驻扎在玉珠畈的自卫队,打算与祝异旭一起枪毙。望天乡士绅吴洽康与祝是亲戚,又与玉珠畈碉堡上的自卫队长有交往,他设法将祝异旭与吴生禅一起保释出来。32年,国民党加紧对蕲、太、英边区进行“围剿”,大肆捕捉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8月,吴生禅在沙河畈马家老屋又被抓住,几经审问、加刑,他始终不屈,敌人无奈,只得在玉珠畈将他杀害。吴生禅全家8人,先后被国民党杀害5人,只剩下母亲、妻子和一个儿子,他的一家为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
王幼铭
王幼铭(1890—1945),县寺前河人,有妻、妾、4女、1养子,还有丫环、使女、书童、仆役。房屋5幢,田产5300余亩(号称千石),是民国时期县内占地最多、家业最大的富户,即俗称的“王家熙福堂”。
幼铭的祖父恩培,咸丰八年(1858)举人,两任济宁道(今山东省)达12年之久;三叔祖父松山,任过江西乐平等9县知县和广东候补道兼盐运使司;四叔祖父顶成,随兄经管财务,兼营商业,牟得巨利后广置田产。父亲士铨,袭其父职,任过山东候补直隶知州、山东黄河道;伯父士鉴,曾任广东候补盐运使,经营盐务,攫有巨利。此50余年间,是“熙福堂”买田最多、人丁最旺的鼎盛时期。
幼铭小时,父辈专门为之延师课教,让其攻读经史。家里藏书较多,本人对诗文也颇感兴趣,有时还与一些同窗吟诗作对。识事以后,为进一步振兴家业,意欲投身仕林,但夙志未酬。光绪末年,父辈相继去世,幼铭年轻识浅,家业全仗女辈及外人经管。从此,“熙福堂”日渐衰落。辛亥革命前夕,家里三名更夫,挟隙持枪与人斗殴,打死两人,其中一人是远房同宗。事发后同族人向法院控告,除凶手偿命外,花去银元5000余元,卖去油坊1幢、田460余亩。民国8年(1919),吕调元(县人)出任安徽省长,幼铭疏通关节,随吕任佥事。12年,吕为之争得众议院议员额一名,出任北京。这次花去卖田360亩之银钱,当时群众说:“一个夜晚王家卖掉7个社坛庙。”13年,幼铭回家管理产业,靠收租、卖田供养全家老小。同族“松寿堂”王超然之妻柳氏,为争“熙福堂”财产到处控告王幼铭。双方长年争讼,结果王幼铭败诉,花去银元7000元,卖田460亩和马家花园房屋1幢。县内官场人物和地方士绅也乘争讼之机,挥霍其钱财,牟取其田产。县保安团团长胡鹿鸣,冶溪河(今属岳西县)人,生性犷悍,赌钱时输打赢要,一次赌罢,空手买去王家座落在冶溪、长坪两处的田660余亩,后胡转手倒卖,获得巨利。这时“熙福堂”的田产已变卖过半,王幼铭感到衰势难挽,前景暗淡,精神日益颓唐,终日沉溺于烟酒和赌博之中,每次赌博输赢都在千元左右。抗日战争前夕,“熙福堂”的田产只剩下1800余亩,王幼铭打算九股均分,由子女各承其业,但未实现。抗日战争胜利时,王家田产只剩下210余亩。34年,王幼铭因病死去,终年55岁。从此,名噪全县的“王家熙福堂”终随雨打风吹去。
曹镜清
曹镜清(1881—1946),字兴镐,号鉴甫,册名兴运,又号玉荣,祖居黄界河,后定居县城。安庆高等学堂师范科毕业后,历任县立高级小学教员兼管理和晋熙小学训育主任兼科任教员,民国26年(1937)退休后创办救济院。一生从事小学教育,晚年学生及家长都称他“师爹”。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和省教育厅长分别赠他“公而忘私”和“诲人不倦”两幅匾额,第三赈济区也曾赠给他“不避艰苦,扶育难童,侠义高风,询堪嘉尚”的奖状。
民国3年(1914),任吕调元(陕西巡按使)家的家庭教师,专教吕的三子(人称三少爷)。有一次,三少爷在课堂上打瞌睡,他严加教训。吕闻之对镜清说:“让他睡,把头睡扁了好戴乌纱帽。”镜清听后怒不可遏,毅然离开吕家回县,从事小学教育。任教期间,经常替家庭生活困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缴纳学费,还购置一些学习资料和日用品送给他们。房里经常有藿香正气丸、万金油、八卦丹、人丹、救急水等常用药品,免费为患有小伤小病的学生治疗。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对前三名学生,私费赠送每人一块银制三角形奖章,以资鼓励。
辛亥革命时,他是县内第一个剪去辫子的男人。起义军光复县城时,他同街民一道到马路河口(西门桥)迎接,见面时脱帽行礼,有意现出光头,以示反清,拥护革命。民国8年“五四”运动时,他被晋熙小学师生选为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员联合会主席,致电北京,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把宣传内容写成歌词,谱好曲子,揉合于拳术、舞蹈和游戏之中,教学生演唱。芦沟桥事变后,专从上海买来两支3尺2寸长的宝剑,每天清晨教学生练习。56岁退休后,办起救济院,收容几十名孤儿读书学艺,使孤儿成人后能独立生活。他还自己出钱买一套乐器,把孤儿组成乐队,带领他们敲锣打鼓,高唱“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日军两次进犯太湖时,他带领孤儿到山区避难。35年因病去世。
李天笃
李天笃(1888—1946),字声和,号星赉,县罗溪李家河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京师法政学堂,曾任安徽省长公署自治筹备处主任秘书。虽被委任过六安县县长,但他辞官未就。后遍游全国各地名胜古迹,悉心研究佛学。在任安徽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期间,曾在佛教圣地九华山主讲过《严华经》。
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家乡设馆施教。民国27年7月日本侵略军从太湖撤走后,他率领学生到四面尖(山名)收殄国民党军队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在西风禅寺主持追悼会,慷慨朗诵屈原《国殇》以作悼词。
安庆六邑联立中学迁来太湖后,应聘为该校教师,后又到省立太湖师范、岳西华正中学、南岳中学等校任教。对自己和学生要求都很严格,学生的作业他篇篇详细审阅,眉批总批俱用,从思想和文字方面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勉励学生立志做真正的人,要象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还经常对学生说:“我不希望你们做大官,但希望你们做大事,要给人类做贡献。”他对国民党政府欺压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他的亲弟弟任国民党乡长有贪污行为,他不与之来往,并愤愤地说:“供你一家享乐的都是民脂民膏。”当时有一乡长请他写条屏,他写上“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佳”两句话加以讽刺。在一次毕业典礼大会上,他告诫学生说:“你们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一定要报考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经济条件差的,宁可去挑大粪桶,也不要当乡长、保长。”他的这种思想境界还充分地体现在他的一首五律诗中:“尘海涌新潮,群魔障道高。无力掀黑幕,有泪泣青袍。郁郁应投笔,行行且善刀。湖山堪授业,时复以诗豪。”
石光明
石光明(1909—1946),字善枝,名义堂,县太平乡石家东边屋人。祖辈务农,家境贫寒,只读了三年私塾。民国27年(1938)参加革命,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交通联络员、修械所副所长、游击队队长、副大队长等职。
民国28年10月,带领妻儿到宿松、黄梅两县交界处开饭店,经常给中共蕲太英边区地下组织传递情报。29年被派回太湖组织地方武装,成立游击队,在太湖、宿松两县边境开展活动。30年的一天夜晚,在李屋被特务抓住,他两手一伸将特务推开,跃进屋后山林,向山下喊道:“老子在这里,不怕死的就来!”特务谁也不敢去,只朝山上放几枪就走了。后几天国民党自卫队将胡家大屋围住,他化妆从人群中溜走。同年4月,中共组织派石光明等4人打进汪伪军内部,寻机打击汉奸及日本侵略军。一次汪伪军营长陈治良进行炮弹发射试验,石光明替他安装时有意制造故障,结果陈被炸死。继任营长夏群武是个死心塌地的汉奸,石光明为把这个“钉子”拔掉,有意制造日伪军之间的矛盾,后终于借日本人之手将夏杀掉。不久,又用暗枪将汪伪军排长石毕打死。5月,听说日军要来扫荡,他一方面作汪伪军排长石必宣的争取工作,叫他到时倒戈,一面又密告新四军安排好伏击。5月12日,当日军走过鹅颈湾时,新四军两头夹击,一举歼灭日军一个小队。不久,又在宿松县坝头将两名勒索税款的汪伪征收员打死。7月,中共组织决定石光明等4人撤出敌营,撤退时他们带手枪1支、步枪3支,由长江游击队护送过江后,石到鄂东军分区挺进一八团修械所任副所长。35年8月,新四军独立二旅四团,派李育昌、石光明回太湖组建地方武装。8月15日,在董家桥宣布成立鄂皖边区游击队,李育昌任大队长,石光明任大队副,经常活动在五显庙、大王庙、两夹山、许家岭一带。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游击区,到处捕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彭、孟两名特务到石光明家劝降,他火冒三丈,用手枪对准他们说:“不滚开,老子枪毙了你。”同月20日,游击队分组向泊湖一带转移。22日,因奸细告密,太、宿两县自卫队乘船追击,双方激战于湖中,后李育昌突围到江南,石光明牺牲。
陈振元
陈振元(1898—1947),化名陈灿霞,县江塘乡白云村人。
幼时聪明好学,因家境贫寒,曾两次辍学。民国8年(1919)21岁时,在家教书。1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经中共党员赵耀华介绍,被安排在国民党县指导委员会任干事,开展中共地下工作,将国民党右派、县指导委员会常委汪光和、杨长明等孤立起来。19年3月,陈振元同支部2O多人,参加了中共太湖县委在望江上花棚召开的扩大会议,4月参加大石岭农民暴动。5月红军赤卫队在金鸡岭失利后,陈振元跑到河南省找到李敏仲(林县县长,陈祖父的学生),由李介绍到国民党陆军九十五师二八五六旅某团任上尉司书,借此机会在国民党军内宣传马列主义,开展秘密联络工作。34年回到家乡,在茗北乡团湖村开办泗水供销合作社,当选为理事会主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36年9月太湖解放时,被任命为第三区(新仓一带)区长.11月15日,民主政府县长李英率少数武装干部、战士前往徐桥、新仓一带开展工作,被国民党曹连堂部包围,双方在茗北乡王家老屋展开激战。因众寡悬殊,不可久战,陈振元率部阻击掩护李英等撤退,不幸在罗湾驴子山毕家庄被俘。国民党军将其押到凤栖冲(今望江县),施以各种毒刑,逼他招供。陈振元誓死不屈,11月28日在望江县高士岭被杀害。
刘家栋
刘家栋(1907—1948),县马龙九村畈(今花凉亭水库淹没区)人。在国民政府从事司法工作17年。性情耿直,办事利落,人们叫他“刘大炮”。
民国20年(1931)于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涡阳、宿松、金寨等县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调合肥地方法院任检察官,在审判合肥县县长隆武功一案时,刘秉公执法,对当地人震动很大。隆系广西人,有桂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做靠山,由一名普通士兵提升为营长,先后任霍山、太湖县长。在太湖任职4年,鱼肉人民,调往合肥后,更是为所欲为。一天清早带着卫士上街,无缘无故用枪将一个皮匠打死。合肥人民向法院控告,多次遭桂系人士阻挠,后直接向最高法院控告,幸有安徽籍人士支持,促使最高法院责成安徽高级法院办理。安徽高级法院将此案转到合肥地方法院,刘家栋任该院检察官,审理此案落到他的身上。隆武功依仗桂系势力,不把小小的地方法院放在眼里,第一次传票置之不理,第二次传票无动于衷。这时不少人来到刘的家里,为隆武功说情,有的甚至对刘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有一次,竟有人在信封里装一颗子弹,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对此,他毫无畏惧,决心办好此案。经过多次周折,终于查清了隆案的真实情况。他带着司法指挥证(国民党司法官都持有此证,系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发),直接找李品仙。李知案情重大,无法阻挠,推给秘书室,有意回避。秘书黄同仇(一说苏民)见省主席不能袒护,即打电话通知隆武功到省府开会。隆带4名卫士按时出席会议,走进省府大门,守门警卫将卫士截住,只准隆一人步入会议室。这时,刘家栋拿出逮捕证,将隆押走,关押在六安监狱.经过审讯后,对隆判处贪污罪有期徒刑7年,杀人罪死刑。上报最高法院后的批复是:贪污罪维持原判,杀人罪证据不全,应予复审。此案还未结束,刘家栋即被贬到巢县司法处任审判官,虽合肥人士挽留,亦无济于事。就职的第二年,因病死于巢县普仁医院。
詹万友
詹万友(1908—1948),字亚东,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县弥陀寺附近(今河口乡半街村)人,小时母亲背着他讨过饭,稍长帮地主家放牛。
民国19年(1930),在湖北省蕲春县参加工农红军赤卫队,常年在蕲春、英山、太湖等县边境以打花鼓卖唱为名,串乡走户,侦察敌情,及时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26年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获释,仍回到蕲太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继续工作。29年在县田家滩金家嘴组织武装工作队,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日军扫荡。30年后,任鄂皖边区独立营连长、队长、指导员及团部参谋长等职。35年任蕲太宿边区武工队队长。36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被任命为弥陀区区长。先后3次负伤,最后一次先在太湖一个山洞里养伤,后转至湖北蕲春县张家冲,因环境恶劣,无药治疗去世。遗体运回家时,被国民党自卫队焚毁。建国后被追认为烈士。
赵玉亭
赵玉亭(1915—1948),河北省赞皇县西泽村人。乡村师范学校毕业,任过教员。民国26年(1937)9月参加八路军,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连、营长,军分区敌工站分站长,侦察股长,副团长、团长等职。任三纵队九旅二十六团团长时,率部队挺进大别山。37年,该部与二十五团奉令解放太湖县城,1月25日夜部队行至黄镇李杜店时,与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一零八旅遭遇,发生激战。快要歼灭敌人时,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赶到,赵玉亭奉命堵击,争夺制高点。双方激战一整天,赵冲锋在前,顽强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二十五团副团长罗永年(四川人)、副政委段超杰、炮连连长冯科、副连长赵玉龙等干部、战士115人。
梁诚
梁诚(1916—1948),字中汉,名金龙,河北省洪湖县丰口镇白庙村人。民国19年(1930),参加工农红军,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进红军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副连长、红二军团一六团俱乐部主任、军分区四大队政委,石首、华容、公安三县中心县委书记,指挥部政委,军分区四五团政委,江汉军区二团政委,独立旅二大队政委。35年8月中旬,熊作芳率中原军区独立二旅部分部队到达皖西,梁诚随军到达。36年皖西一分区建立后,梁诚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民国37年夏,国民党军第七师和四六师各以1个团的兵力,联合“围剿”皖西一分区主力。7月1日上午,地委和分区机关从县小浮丘向望天马嘶铺方向转移,前卫部队已过马嘶铺,后卫部队已至狮头岭,地委和分区机关全体人员在马嘶铺附近休息。当梁诚和分区副司令员伍国仲、专员刘秀山3人带警卫班到马嘶铺街上察看地形时,突然与国民党搜索营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梁诚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2岁。1964年迁葬于县烈士陵园。
汪旭东
汪旭东(1907—1949),字传炽,县南田祥嘴(今大石乡)人,读过两年私塾,成年后帮人驾船。
民国38年(1949)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直抵长江北岸,渡江战役即将开始。国民党军队在溃退前将泊湖里的大小船只凿沉湖底,有的全部砸烂。解放军二野十三军一一七团进驻田祥嘴后,汪旭东和几十名船民报名参战。他配合人民解放军,把沉没在泊湖底以及藏在湖汊芦苇里的船只打捞和收集起来进行修理,又和战士们一道在汪家港(杨店、棠林、兰家3村间的湖汊)进行水上训练。4月2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横渡长江的战斗命令,百万雄师乘坐木帆船,冒着枪林弹雨,冲向长江南岸。汪旭东与同乡的章宗平编在第一梯队,驾着一条木船,载着几十名解放军战士,从江北华阳港出发,横渡3公里阔的江面,直向长江南岸敌军阵地驶去。在快到岸时,战士们纵身下船,涉水冲向敌营,猛杀猛冲,可是汪旭东与章宗平却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本县参加渡江战役牺牲的船工还有方双银(今大石乡人),王贵生、沈银楼(今姑塘乡人)等,民政部门为他们颁发了证书,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李淑道
李淑道(1887—1950),字艺求,号继松,县城西树林冲人。性情开朗,好读书,乐与人交。上海师范讲习所毕业后,除民国22年(1933)任一年区长和民国35年兼任一届县参议员外,从事教育43年,是县内有名的塾师。
任教期间,与李毅伯、李敏仲3人集资创办“三益公”社团,购买棺木,救济死后无力收殓的鳏寡孤独者。又从李姓公堂抽出粮食成立积谷仓,赈济贫苦农民。民国10年,高寿恒任太湖县长期间,“暴虐无道,蹂躏人权,荼毒百姓”。当时旅居省城(安庆市)的太湖县人,公推李景卿为首,联名向省控告,要求将高调走。可是高仗省长吕调元之势,竟利用报纸,对为首者大肆诬蔑。李淑道见此情形,愤不能已,请求县商会大造舆论,为省后援,自己则印发传单,揭露高的罪行。高寿恒火上添油,强行将印刷工人曹心泉抓走,并追问传单的制作人。同时又将李淑道的同乡李珩卿、李凤梧抓走,说他们是同谋。同年7月14日深夜,高派警士到树林冲捕捉李淑道,李连夜逃往宿松县姻丈贺谦庵家,高闻讯又派人前往追捕。贺家势大,以越境捕人不合法为由,据理相抗,乃未捕获。接着高又将李竹筠和李珩卿、李凤梧二人之妻小及一名雇工抓走,并上报省府,诬李淑道破坏社会治安,密谋内乱,请令通缉。此事引起旅省人士大愤,联名向省辩诬。8月4日,李淑道经汉口、九江绕道去安庆,有人劝他:“高寿恒未可与争,纵与之争,亦如以卵击石。”他回答说:“山至高愚公可移,海至深精卫可填,官至尊庶民可议。”他表示:“要为公理斗,为人心斗,为天道斗……虽有鼎镬在前,刀锯在后,抑又何辞?”到安庆后,积极串通旅省名流,争取支持;又直接向高寿恒去信,据理相斗。同时,继续向省高等检察厅控诉,得到高厅的支持,指令高寿恒停职反省,取消了高的捕人权。后不久,高寿恒调离太湖。高在离任前,经过太湖旅省的杨慧存等人的斡旋,在安庆六邑联立中学与李淑道相见。见面时高说:“你就是李淑道,胆子真不小!”李淑道接着说:“古人云‘陈琳之檄,可治头风’,给你吹几下有何不可呢?”双方在虚与应酬之后不欢而散,轰动一时的高案就此结束。
李任参议员期间,写信给县参议长韦格六说:“方今人民之痛苦日甚,地方之负担愈增,啼饥号寒,流离失所,以化作沟中瘠者,其谁见之,而谁闻之?……吾辈同仁,应如何革面洗心,方不负我父老之托,……与其托而无成,易若避贤而早退?”35年7月,李在一次参议会上,针对当时政弊,提出5条提案,遭到部分议员的反对,他一怒之下退出会场,以示反抗。后经参议长韦格六从中调停,勉强通过。李此次会后辞去参议员职务,再不参与政事。1949年11月参加县公安部门举办的集训班,因病保外就医,1950年在家病故。
赵纶士
赵纶士(1890—1950),原名恩承,县东雷家墩(今岔路乡)人,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抗日战争前,任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导主任、教育厅视学、徽州师范学校教员。曾到菲律宾及南亚各国考察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校长,并被选为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建国后,任安庆行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
民国2年(1913),青年学会太湖支会在安庆成立,赵为该会“题名录”撰写序言,要求青年“趋向同、举止同”,与“全国青年抱同一旨趣而赴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六邑联中从安庆迁至太湖,他出任校长,率领学生搬砖运瓦,创建校舍,又将母亲去世时亲友赠送的礼物,全部充作建校费用。他为学校谱写校歌,勉励学生做“长江的中流砥柱”。还以校园里的竹子为例教育学生要努力读书,早日成材,“宜将干家而栋国”。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28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下令解散各地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等群众组织时,他为掩护太湖“动委会”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孙觉和共青团员李文涛等人,将他们安排在六邑中学教书,后来又将他们安全转移到皖北抗日根据地。建国后,出任安庆行署和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委员,奔赴灾区,组织灾民生产自救。曾到上海等大城市募款募物,支援安庆地区灾民恢复生产。1950年病故,葬太湖城东回龙寺。
汪润芳
汪润芳(1877—1951),县晋熙镇人,是县内工商界经营时间最长、资本最多的汪万顺药店第五代继承人。
汪万顺药店始创于清道光二年(1822),地址在县寺前河,创始人为汪萍漳。同治四年(1865),汪润芳的祖父汪学诗(即汪萍漳之孙)将药店由寺前河迁至县城。传至汪润芳的父亲汪鉴元时,药店生意兴隆,零售和批发业务遍及县内四乡以及宿松、怀宁、望江、潜山一带,店员10余人,资金2万余元(银元)。
光绪十八年(1892),汪鉴元因病去世,汪润芳辍学经商,继承祖业,继续开办汪万顺药店。他与顾客交往,讲求信实。为了广辟货源,店里的参类细货,除派人外出采购外,他还请太湖山区到上海经营茯苓、生漆、桐油的客商代为进货。上海药号也直接寄货到太湖,汪见货付款,从无讹错和拖欠。他对药物的检查和保管非常认真,凡销售的药品,都五味不变,光泽鲜润;店里常年无积压,无缺味。不少店员在他家从业终身。在他经营的45年间,启用的两名管事都是从店员中选拔出来的能人,能以客代主,左右一切,吞吐自如,使药店日益昌盛。民国26年(1937),药店有店员35人,药铺3座,储备高丽参500公斤,西参、燕窝各150公斤,牛黄、麝香、珍珠等贵重药品也有一定数量的储存,流动资金达10万余元(银元),比45年前增长5倍。解放前夕,汪万顺药店流动资金仍居全县商界之首。1951年汪润芳病故,药店由其子继续经营。1956年药店转为公私合营,在业人员均为公私合营的职工。
李敏仲
李敏仲(1892—1952),字通求,城西树林冲(今城西乡)人。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读书,任过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主任科员兼秘书处帮办,驻墨西哥顺腊省总领事馆主事、随习领事、副领事,回国后任第一战区长官部上校秘书、战警部少将秘书长、河南林县县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愿参与内战,辞去一切官职,回到树林冲老家隐居,吃斋念佛。民国36年(1947),被聘为太湖中学语文、英语教员。1952年在家病故。
何晓耕
何晓耕(1896—1953),又名启砚,世居县白沙畈(东畈村)。通经史,擅珠算,尤精书法。
民国12年(1923),在白沙畈开设何太丰商店,经营中药、杂货、屠宰、榨油、做面等业,供应农村生活必需品,方便病人求医买药。每逢灾荒岁月,他总是打开家中仓储,将积谷借给贫苦农民,不取分毫利息。年终,有的人家无力偿还旧欠,仍可到他店中赊取过年“福食”。
他特别重视教育。民国20年(1931),将自己主管的何氏义学公产部分做为教育基金,创办私立尚志小学,自任校长。26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相继沦陷,战区学校被迫停办,学生失学,他常为青年的就学问题担忧。31年,他召集族人商议,决定将何氏宗祠做校舍、何氏义学公田收入做办学基金,创办白沙中学。33年秋,他又召集何氏族人商议,决定将义学公田80石种(约480余亩)和祠堂东西两厢房屋,全部捐献给白沙中学。筹办学校期间,经费无着,都由他家的太丰商店代付。次年白沙中学向全县募捐,扩大办学基金,他又将自家的20余亩出租田捐出,带动了周围各姓公堂纷纷向学校捐田,资助办学。36年秋,白沙中学校长何鹏因革命斗争需要离校,将子女安置在山区一学生家里,何晓耕知道后,千方百计予以保护,并将校舍、校具、图书保管得完好无损。
何晓耕也极注重对亲属子女的教育。胞侄楷模自幼丧父,他视为己子,供其读至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楷模对台湾的水利事业作出较大贡献。长子自南读至安徽大学经济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两个外孙受过高等教育,也得到过他的资助。他在经济上支援过白沙中学不少学生,但从不考虑回馈。
韦格六
韦格六(1879—1954),字纶仲,县黄界河晓户冲人。清拔贡生,留学日本,精医学,工书法,曾任宁国县县长,安徽省财政厅秘书、科长,太湖县参议长。著有《内精气化篇》、《针灸菁华》、《道德经正义》等书。晚年定居安庆市,双目失明,有求医者,口述药方,命儿辈抄录以应。75岁时病故。
杨慧存
杨慧存(1875—1957),县辛家冲孟康畈人,安徽省高等学堂毕业。历任安徽第一师范学校、高级工业学校事务主任,太湖县师资养成所所长,安徽省教育经费管理处主任,省土地局秘书,安庆六邑联立中学董事,省参议会议员,省长咨议,民政、教育、建设等厅顾问,行政督察专署参事。民国36年(1947),当选为国民政府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建国后,任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市政协委员。
任六邑联中董事期间,帮助好学青年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创造条件及时入学读书。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驻军一三八师钟旅和一七六师赖旅经常发生摩擦,为了团结抗日,共同对敌,杨慧存私人设宴把他们请来进行调解,双方摩擦得以止息。民国35年,安庆地区摊派的豫汤公粮,群众负担不起,他亲去南京,向粮食部长庞松周呈报实情、下跪,终于减免了一部分。当时几家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消息,县粮食管理处向他赠送了匾额。翌年到南京开会,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给他亲笔题赠“我是溪边老渔父,君真天上谪仙人”的条幅。
晚年定居安庆市,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西溟
李西溟(1892—1957),字启光,县寺前河人。公立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曾任无为县县长。民国21年(1932)后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教员、校分部主任和安庆市高级中学、安庆专科师范、安徽大学文史教员和讲师。精古典文学,工诗词,是当时太湖俗称的“三支半文笔”之一。亦精医学,尤其是儿科。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艺文常识》、《中国历代历史检年表》、《经学考证》等书,均存省、市图书馆。
甘茗山
甘茗山(1889—1959),县南大石岭李桥(今大石乡)人。先后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南京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少校参谋,安徽省长吕调元的卫队长、参谋长,军参议,河北省警备团副团长,山西防空司令部参谋处长。民国27年(1938)调回安庆,任专员公署保安司令和副司令。后回太湖任“戡乱会”会长,扩建地方武装,稽查“围剿”共产党人。
在“戡乱会”任职期间,曾以县政府特种会议名义,由参议长、县长、会长三人决定,按全县田亩数每亩增加杂税一元,收做“戡乱会”活动经费。同时,还在“戡乱会”下组建20人的政工队,到花园乡一带开展特工活动。民国37年2月,与县长蒋义民一道到驻扎在潜山县的黄伯韬(当时整编十丰五师师长,后为兵团司令)部队,购买步枪300支、机枪12挺,在县内扩充5个自卫队,“围剿”共产党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亲自指挥将农会干部周最良、毛伟等4人押到县城南门枪杀。
建国后,自知罪责难逃,1949年逃往浙江省宁波市一带,以做茯苓生意为名,在当地骗取了选民身份。1954年12月逮捕归案,1957年县人民法院判处他死刑,上报安庆中级人民法院,1959年尚未获准时因心脏病死于狱中。
石祖留
石祖留(1889-1959),县太平乡石家新屋人,说唱鼓书50多年,足迹遍及太、宿、望、怀、潜等县城乡,是县内有名的鼓书艺人。
小时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0岁拜师学艺,边学边说,说唱的主要书目有《今古奇观》、《包公案》、《三国演义》、《杨家将》、《粉妆楼》、《天保图》、《五虎平西》、《岳飞传》等,说唱起来,全神贯注,有板有眼,口语清晰,表情生动,刻划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眼见其人之感。
何镇中
何镇中(1889—1962),字抚侯,县小池人。幼时在家读私塾,后考入南京法政学堂,该校停办后,转读于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直到毕业。
民国元年(1912),在南京法政学校加入同盟会。6年后,历任陕西省歧山和安徽省蒙城、芜湖、广德、泗县、阜阳、寿县、来安、潜山、休宁、宣城等县司法处(地方法院)审判官,安徽省桐城和山东省广饶、掖县县长及太湖县参议会参议员等职。任桐城县长时,绅民赠送德政盾、万民伞,离任时近万人送出城外。任广德县长时,士兵缉盗数十名,审讯后得知皆为破产农民,故将其全部释放。在该县任期不到一年,县境安靖。
抗日战争的第三年,流离湖南,在难民救济分站任职员,悉心做难民救济工作。同年,与中国民主同盟接触,掩护、帮助盟员进行活动。1950年任皖北人民法院书记员,1951年参加民主同盟,调民盟皖北工作委员会工作。1953年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2年2月在合肥病故。
方济宽
方济宽(1902—1965),字驾鳌,名承祖,又名金福,县北中浮丘(今沙河乡三岭村)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陆军部兵站总监部科长,第十七军政治部秘书,第二师(师长郑洞国)政训处处长,五十二军二师中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绥远抗日义勇军,随郑洞国开赴抗日战场,参加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后转战云南,参加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北部日本占领军。民国34年(1945)1月,随部攻占八莫。此间先升任二师上校政治部主任,七十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后调任第八军荣誉第一师副师长(师长李弥)。日本投降后,兼任军部驻青岛办事处主任,负责军调工作。37年任第八军高参,后调任第一兵团政工处少将处长、中将政治部主任。辽沈战役中在锦州被俘,与范汉杰(兵团司令)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先后被监禁在抚顺、绥化、齐齐哈尔等地。1965年病逝,葬于冯屯。
殷翠和
殷翠和(1897—1966),女,本姓王,称翠姑,县北赵家河(今牛镇区)人。小时抱给殷家做等郎媳。稍长,赖朱姓亲戚资助,得以上学读书,后离家与表姐朱玉莲到九江儒励书院就读。民国22年(1933),考取上海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校,毕业后公费到美国留学。25年回国,在上海吴淞口创办公共卫生训练班,培训医护人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避难江西彭泽县,主动承担该县街道妇产科工作。30年,应广州协济医院聘请,任该院护校校长。38年任九江康福医院院长。1953年,任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终生未嫁。
民国26年,与同年同月出生的叶成林女士,在九江市共建一幢住宅,各取一字定名为“和林庐”,二人同居,情同骨肉。1966年因患鼻癌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9岁。江西省政府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临终前将价值5万元的财产全部上交国家,在江西南昌、九江一带享有盛名。
杨格远
杨格远(1904—1966),字诚斋,县北辛家冲(今辛冲乡)人。性孤僻,好读书。民国11年(1922)安庆六邑联中毕业后,先后任县求道小学和西后、北后区小学及第一高级小学教员。29至35年,任六邑联中、省立太湖师范教员。36年省立太湖师范迁回安庆,杨亦随往。除继任该校教员外,还兼授六邑联中、崇文中学两校语文课。从事中、小学教育44年,是县内有名的语文教师,被人们称为“活字典”。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
民国38年8月,参加安庆地区教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到安庆第二中学(太湖中学前身)任教。1953年,任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1956年,被评为省中等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获三等奖。1963年8月,被评为县甲等先进工作者,出席省劳模会。5次连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政事活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1966年11月含冤去世。1978年12月1日给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叶盛章
叶盛章(1912—1966),字耀如,著名京剧武丑演员。祖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市。幼年在朱幼芬主办的福清社科班学戏,出班后受老艺人王长林赏识,向王学习武丑技艺。民国24年(1935),其父叶春善病故,协助长兄龙章主持富连成社事务,并经常率学生到各地演出。32年富连成社停办,率部分成员去上海与盖叫天合作演出,他与盖合演的《三岔口》,轰动一时。建国后,任京剧实验工作第一团副团长。1955年,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副团长。多次出国访问演出。1964年在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1966年病故。
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1896—1970),女,本姓王,因纪念丈夫刘湛恩,复姓刘王,字梦梅,小名杨顺,曾用名扩志洁。县花园杨铭屋人,晚年定居北京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0岁时,进福音堂小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保送九江儒励书院,5年毕业,留校当教员。同年因考试成绩合格,获奖学金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后回国。
民国4年,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任世界妇女节制会驻华代表,同年,成立中华妇女节制会,任主席。她努力创办书刊,宣传妇女解放,争取中国富强,出版有《快乐家庭》、《自强之路》、《中国妇女运动》、《生命的波涛》、《婚约》、《珍堡梦》、《小珍寻母》等书,其中《生命的波涛》荣获国家一等奖。她还在上海、成都、广元、香港等地创办过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工艺社、赈救工业社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民国27年4月7日,丈夫刘湛恩被日本特务暗杀,她忍住悲痛,赴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襄樊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同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当时参加参政会议的中外记者,称她是“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32年9月,在第三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上,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污蔑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代表董必武严词驳斥后,刘王立明登台质问何应钦:“为何避而不谈八路军、新四军前线抗日、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指责何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意制造摩擦,破坏团结”。这次会后,她被排挤出参政会,有人劝她“言语要谨慎些,免遭祸事”,她回答说:“大不了坐牢杀头就是了。”33年10月,当选为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与李德全、史良、刘清扬等发起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妇女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积极抗日,从事各种爱国民主活动。35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她受民盟中央的委托,在胜利托儿所宴请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同年7月11日和15日,昆明民盟负责人李公仆、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她与陶行知在上海为他们举行迫悼会,并倡议成立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由陶行知主持该会工作。陶去世后她接替陶的工作。36年10月27日,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她为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到香港参加筹建民盟临时总部工作,并当选为该部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香港期间,参与创办《远东通讯》(英文版),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曾两次被香港警署传讯。
民国38年(1949)初回到北京。6月1日,代表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加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被选为代表。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大典。曾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二、三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1954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国际妇女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坚持派她率代表团赴西德不来梅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会上,她介绍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驳斥了埃及代表污蔑中国生产、输出麻醉毒品的谰言,促使大会取消了国民党代表参加会议的资格。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会议结束回来,周恩来总理对她的爱国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1957年,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困难时期,有人对她说:“基于来去自愿的原则,你如果想出国,可以提供方便。”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关进监狱,受折磨三年零八个月,1970年4月15日含冤去世,终年74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81年3月18日,全国政协、民主同盟中央、全国妇联在北京政协礼堂为她举行追悼会。邓颖超、乌兰夫、刘澜涛、李维汉、庄希泉、荣毅仁、胡愈之送了花圈。史良、季方、胡子昂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负责人、在京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全国妇联常委都参加了追悼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主持追悼会,民盟中央副主席楚图南致悼词。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金九陔
金九陔(1896—1972),祖居寺前塔镇金家湾,后因此地为花凉亭水库所淹没,迁至县城居住。
早年信奉佛教,曾任县佛教协会理事。30年代开始行医,在县城开设诊所。抗日战争期间,任二十一集团军军医和县戒烟(鸦片烟)所医师,建国后参加县医协会,一直在城关、江亭两区医院任医师,先后行医50余年。民国23年(1934),撰写《疗饥良方》一书。抗日战争时,全县疟疾流行,他研制疟丸,治愈很多患者。1954年参加县中西医研究小组,与人合作撰写出版《太湖县中西医病名对照手册》,校订、勘误、翻印《温病条辨》、《医学三字经》、《药性》、《汤头歌括》等书,发至全县中医学徒做课本。1962年,参与讨论县医院医师邬九鸣等整理、补充、校正的清代王念歧编著的《证治论读》,并为该书写了书名。晚年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编成《危重病治验一百例》,“文化大革命”中因被抄家而散佚。1972年1月病故,终年76岁。
杜济舟
杜济舟(1905—1973),字和顺,又名杜老二,太湖县城人,识字不多,严谨寡言,勤劳好动,会洗染、纺织,是县内较早创办工厂的人。
民国16年(1927)杜济舟12岁时,在城内祝同盛商店帮工,很受祝家赏识。19年与人合伙买两部织袜机,开始织袜子。22年拆伙,独自创办新生袜厂,只有4个劳力、两部机子。当时正是土布袜向棉纱袜过渡时期,袜子销量很大,全家人从早晨5点干到深夜12点,产品还是供不应求。26年添置两部织袜机,兼营洗染,营业范围越来越大。
民国28年,改新生袜厂为自强工厂,扩大经营范围,生产棉布、袜子、毛巾。杜济舟投资银元2000元,加上商界人士投资,共500股,每股银元20元,共集资1万元。为防日机轰炸,厂址迁到城外吴家油坊,由县教养院选送20名年龄较大的孤儿进厂当学徒,也向社会招收少量徒工。学徒期间,只供伙食无工资,3年出师后工资按生产定额计算,超过定额的给予奖励。一般工人一个月可领得银元10至12元,平时预支,年终结算。每年腊月召开一次股东会议,公布帐目,除去全部开支外按股分红,一次兑现。工厂就地取材,每年秋季到棉产区收购棉花,加工成皮棉后与农民兑换棉纱。春夏季以织土布为主,秋季重点生产袜子,常年生产毛巾。县城设有零售批发商店,产品主要在本县销售,也向邻县推销。29年,自强工厂发展到有木制织布机20台,铁制织袜机8台,铁制毛巾机10台,工人70余人,年产土布1.2万匹,毛巾9000打,袜子1.2万打。37年工厂停办。
建国后,杜济舟成为合作工商业的从业人员,从事洗染、印刷生产,1969年下放农村,1973年病故。
祝向荣
祝向荣(1909—1974),红军战士,县北中玉珠畈人。民国20年(1931)在湖北省英山县参加革命,曾在北中区陈园贩突围战斗中负伤,历任北中区赤卫队大旗手,红四方面军二七九团班长、连长,新四军供应处供应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过陕北延安。35年8月退伍,1974年在家病故。
喻成和
喻成和(1917—1974),县姑塘乡杨名冲人,性耿直,少言语,爱劳动。在旧社会跟母亲讨过7年饭,做过1年斋公,打过23年长工。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
民国38年(1949)3月,他从地主家帮工回家,积极协助乡村干部,开展反匪反霸,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带领本村15户翻身农民,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这年,互助组获得丰收,喻成和出席县劳动模范会议,县委奖给1条大黄牛。1952年4月,县委派工作组到喻成和互助组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给各户土地定产,将耕牛、农具做价入股,实行统一生产计划、统一劳动、评工记分,收入按土地40%、劳动力60%的比例分配。当年,粮食平均亩产290公斤,比上年增产3成,比周围互助组增产2成,创历史最高记录。除一户“五保”户外,家家进款,最多户进220元,喻成和母子进款80元。同年冬,喻成和参加安庆地委举办的互助合作骨干训练班。回来后,区委已在杨名冲周围办起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经常到那里去帮助解决疑难问题,鼓励大家努力生产。1953年大旱,有一个24户的农业社有19户退社,有一个社只剩12户。喻成和鼓励社里的干部说:“农业社是毛主席叫我们搞的,就是只剩下两三户,也要把‘兜子’(太湖话,即根子)保住,把生产搞好。”后大家苦干一年,战胜了干旱,夺得了丰收。原来退社的农民,秋后又重新入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他带领社员拼命搞生产。没过多久,刮起一股浮夸风,说什么要实现粮食亩产5000市斤甚至1万市斤。喻成和为人老实,说他们社里的粮食亩产顶多只能达1000市斤,因此,每次到公社、大队开会总是挨整。1966年开始开展“文化大革命”,各地揪斗领导干部,他想不通。1974年,他的肺病恶化,临终前对本村的党员、干部说:“我们杨名冲在旧社会世世代代都是打长工、要饭的,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我们,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王鲁明
王鲁明(1928—1974),号周和,字永洲,县徐桥镇人。性活泼,爱说唱。小时读书不多。民国29年(1940)12岁时在徐桥镇一家药店当学徒,15岁到泊湖水警大队京戏班学唱戏,17岁在怀宁县一个戏班里搭班唱戏。36年8月回徐桥镇,一面经商,一面从师学唱黄梅戏。1949年为首在徐桥镇组建新华业余剧团,1952年调县工农黄梅剧团,1957年调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建国后曾任徐桥镇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安庆黄梅戏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安庆市政协委员,并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分会吸收为会员。
他先学唱京戏,后改唱黄梅戏,功底较厚,戏路较宽,善演老生,也会演净、丑等角色。在继承黄梅戏传统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技艺,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唱念上,吐字行腔讲喷口、别轻重、求间隔,都有其独特之处,还善于观察生活,揣摩人物,曾成功地塑造吴天寿、田云山、包拯、王小六、武大郎、柯太傅、乔老爷等艺术形象。1956年参加安徽省首届戏剧会演时,在《巨流》中扮演叶大爷,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在电影《女驸马》中饰冯顺卿,1962年在北京政协礼堂和中直机关俱乐部专场演出《女驸马》时又饰刘文举,均获观众好评。此间,曾随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巡回到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演出,对扩大黄梅戏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他还能导演,执导的有《御河桥》、《窦娥冤》、《女驸马》等戏。后期致力于艺术教育,安庆地、市、县很多黄梅戏演员都得到过他的教益。46岁时在上海中山医院病故。
王宜斌
王宜斌(1890—1976),字文舫,县玉珠乡人。精医学,谙脉理,长于内、妇两科,行医60余年,是县内有名的中医。
民国4年(1915),在玉珠畈开设“边生药店”,为县内山区和英山、蕲春、黄梅、岳西等县的患者治病,颇受群众称赞。24年曾替一名红军将领治好风湿病和伤寒病。建国后参加县医疗卫生协会,在北中医院行医。1955年县卫生科接他来县诊治疑难病症,传授单方验方,几十天内治愈疑难病症数十例。病人舒本怀上吐下泻,高烧不降,脉象低沉难捉,生命垂危,他使用五苓散,一剂而愈。1972年,农民吴海山右下腹外侧长一硬块,众皆疑为癌症,无法治疗,经他反复省视,断为气滞、血衍所致,即以药物外敷,连敷三次痊愈。对妇科血病,除注重调理气血、机制外,还能联系肝肾脾胃诸脏腑进行辨证施治。常将“逍遥散”与“四物汤”变通运用,效果良好。人们问他治病秘诀,他回答说:“秘诀就是多读书,多实践,在名家医书中汲取营养,临症斟酌,方药合辙,自然获效。”
1976年,在家病故,终年86岁。
陈发庭
陈发庭(1949—1976),县北共和公社团岭村人。家庭务农,1973年出嗣给三叔父,全家生活靠发庭维持。
1962年发庭离开沙河小学,到北中区医院当中医学徒。1963年任沙河公社群峰医疗点药剂员,后兼行医。参加工作后,决心为二战时期曾为革命做过贡献的家乡人民解除缺医少药的困难。他白天卖药制药,给病人看病;晚上挑灯苦读,既学政治又学业务。他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在日记上写道:“雷锋精神,壮志凌云,救死扶伤,光映众群。”他能背诵药性和汤头歌诀,还表示 “不攻克伤寒论誓不为人”。
医疗点只有两个人,他管理的药品,从没霉烂过。1969年6月的一个夜里,突然下雨,医疗点到处漏雨,他用自己的被条盖药,药保住了,被条和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管理药房12年,到外地买药都是自己挑,先后共买药400余次,挑药共1万多公斤,为医疗点节省1000余元。他把医疗点当作自己的家,常年坚守岗位。结婚只在家歇了6夜,年年春节都是在医疗点度过。既当药剂员,又做医生,只要病家有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1975年3月的一天,他从北中区医院拨药回来,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说是代人家到北中区医院请医生,他马上叫小孩引他到病人家去。跑到群峰大队桃龙生产队,才知道是陈代茂夫妻二人病在床上。他及时看过病开好处方,可是病家无钱拿药,他又回医疗点捡好药送到病人家,并煎好交病人服下,直到深夜才回医疗点。妇女陈美容生病,处方上缺了一味药,他专程到百里公社卫生院将药配齐送到她家。为使老区人民少花钱、治好病,他决心学会针灸,一边学习书上的理论,一边把针扎在自己身体的穴位上做试验。经过一段时间实践,终于掌握了针灸技术。几年来,他用针灸和中草药为老区人民治好很多顽病难症。转桥大队新屋生产队妇女陈雪莲、刘贵芝两人患血崩病,10多年都没治好,后来还是他用草药给治好的。
他对别人很关心,对自己却要求十分苛刻。他身体很虚弱,每次感冒,都是用点草药,从不因为自己是医生又管药房而占便宜。他生活非常朴素,参加工作12年,只做过一件棉袄,买过一条绒裤。1973年在百里卫生院工作的生父给他买了一双袜子,1976年牺牲时,脚上穿的还是那一双,已经破了4个洞,还打了几个补钉。
1976年5月2日,皇帝尖山下一群小学生放学回家,沿途唱着玩着,突然有个学生掉落路边的塘里。陈发庭出诊回来正经过这里,听见塘岸上孩子们的呼救声,急忙跑到塘边,毫不犹豫地跳下塘去。他不顾水深力乏,奋力抢救,后落水儿童得救,他却光荣牺牲了。陈发庭舍己救人的消息传开后,群峰、转桥、花冲等大队的干部、群众无比悲恸。在他们的要求下,陈发庭的遗体埋葬在他生前工作过12年的群峰大队。中共北中区委号召全区人民向陈发庭学习。
杨占梅
杨占梅(1904—1978),县东五羊畈(今刘羊乡)人,识字不多。15岁学艺,从事石工59年,太潜、太宿、太望、太北公路线上的主要桥梁、涵洞,大部分是他负责承建的。
建国前,他承建的有刘山铺古佛寺的石塔、辛家冲的石头牌坊、县城内的南门大闸以及望江县的麦园桥等数十处工程。建国后,他承建太潜公路线上的桥梁和太宿线上的凉亭、界址河、大岭头等处的桥梁数十座;又承建过太北、赤百公路的羊坞山、锦鸡、合埠、戴冲、马庙、东风、杨冲、百里等处的桥梁,其中工程难度较大的是百里大桥,“文化大革命”前动工,3年完工。该桥全长130米,主拱跨径85米,全部用石头拱砌,是全国最大单孔石拱桥之一。197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画册上刊登了百里大桥的照片,省博物馆陈列室有百里大桥的模型。
叶盛兰
叶盛兰(1914—1978),名瑞章,字芝如,叶盛章之弟,著名京剧小生演员。祖籍太湖县,后定居北京市。12岁入富连成科班,学青衣、武旦,后又专研小生。满科后投程继仙门下深造,马连良、于连泉、章遏云等曾邀他合作演出。他在《群英会》中饰周瑜,演艺精湛,有“活周瑜”之称,该剧已拍成影片。1951年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工作团。1955年任中国京剧团一团团长,经常与杜近芳同台演出《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等。1959年与马连良、李少春等合演《赤壁之战》,与张君秋等合演《西厢记》。为提高京剧小生表演艺术水平做出了努力,晚年自成一派。
朱诗卫
朱诗卫(1908—1979),又名朱化纯,县黄镇区朱家河(今大山乡)人。重庆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空军总司令部计决算处上校科长。民国37年(1948)去台湾,提任空军总司令部财务处少将处长。1979年在台湾病故。
张擎
张擎(1916—1979),原名泰洪,县北中区人。县晋熙小学毕业后,就读于省立安庆中学。
抗日战争前任过职员,管理粮食仓库。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张维、张笠等人一道在羊角河小学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乡下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民国27年(1938),参加县抗日救亡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28年,在省动委会直属十四工作团工作,兼管财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随团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5月随军到达津浦路东半塔集,分配在办事处搞财务。后相继任盱眙县粮食局长、淮南第三货物检查处处长、淮南高邮货物管理局副局长、长兴货管局局长。34年日本投降后,随军到达山东,先后任金鸡铁矿和陶庄、枣庄煤矿经理。建国后任华东煤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淄博矿务局副局长。1958年任山东淄博工学院院长,该院下马后,任山东农业机械学院院长。1979年8月,因患肺癌逝世,终年63岁。
陈家贽
陈家贽(1911—1980),县徐桥镇人,后定居安庆市。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学建筑工程,懂英语。1950年在安庆市加入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农工民主党。历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委员,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市建筑公司经理、总工程师。
大学毕业后,任江西庐山管理所技佐。民国26年(1937),侵华日军攻陷南昌、九江、鄱阳等地时,他被困在庐山。庐山沦陷后,他潜越南浔铁路,西行到吉安,协助江西省公路处修建公路,参与了兴国、瑞金、赣县、鹰潭等地21个长途汽车站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30年3月,随一群纸商和陶瓷商渡过长江,回到太湖县。8月,应聘到安庆六邑联中当教员。31年,到潜山县野人寨修建抗日烈士公墓。32年,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正(即工程师),兼任省立工职学校教员。34年4月,应潜山县天柱山筹委会聘请,完成该山的测绘工作。日本投降后,回省厅任职,专管公路修建和地方基本建设。36年,安庆市政工程局成立,被派任该局局长。
建国后,任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教员,并负责庆中纱厂厂房设计和施工。1951年,任安庆华成公司工程师,是年设计兴建8项工程,其中有安庆市政府办公大楼和卫校教学大楼。1953至1959年,设计了新光电影院、皖江大戏院、市百货大楼、市工会俱乐部、长航港务局候船室等7项比较大的工程。在兴建市政府、电厂、搬运公司等单位的办公大楼时,陈家贽用竹筋代替钢筋,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而且建筑质量较好,受到同行业的重视和省市领导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批斗之余,仍继续从事建筑工程设计。1970年3月,被定为“伪职员”,由技术4级降到9级,尽管每月工资由172元减少到110元,但他对社会的贡献仍有增无减。在1973年9月恢复原工资级别的前三年半时间里,他担任建筑设计共57项,其中有地委会、机床厂宿舍和市水泥厂、纸厂、4812辅助厂等单位的生产车间及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房等建筑工程。1974年,设计农药厂医疗室、市纸厂10吨机房、市建筑公司宿舍等5项工程,建筑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据资料记载,陈在长达37年的工作中先后设计工程123项,建筑面积计4.11万平方米。建国后,多次被评为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1956年出席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77年8月退休,1980年在安庆病故。
陈荷花
陈荷花(1925—1980),小池区中心公社陈名村人。两岁抱给孔河村何家做等郎媳。14岁的小丈夫夭殇后,公婆相继去世,抚育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和两个抱养的弟媳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
解放后,参加乡村基层工作,历任不脱产妇联主任、共青团支部组宣委员、副乡长、公社党委委员、生产大队队长、调解委员会主任。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带头动员弟弟何启盛报名参军。全家人思想进步,工作、生产积极,她和两个弟弟、一个弟媳、一个侄子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旧社会,她没有上过学。1953年她带领全村青壮年妇女到何塘夜校学文化,从不旷课,还经常拜小学生为师,向识字人请教,因此多次受到省、地、县领导部门的表扬。新民村农民陈长发1958年去世后留下孤儿寡妇,1964年母子都生肺病,无钱治疗,她动员全村妇女捐献钱物给陈家;后又把陈家母子送到县医院治疗,亲自去护理,终使陈家母子得救。1967年退伍军人陈竹和在妻子去世后,自己患肺病,奄奄一息,两个小孩无人照顾,家里又无米下锅。陈荷花动员全村妇女捐献鸡蛋、猪油、钱为他治病,自己还经常去帮陈家扫地、洗衣、做家务,逢年过节还送一些东西去,帮他解决困难。《安徽日报》登载过她助人为乐的事迹,她还多次应邀在地、县直机关和区乡学校做事迹报告,听众达万余人次。
1980年11月20日,因病去世,终年55岁,所在公社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余泮文
余泮文(1903—1980),县辛家冲人,晚年定居县城。年轻时,做过13年长工,在家种过3年田。民国18年(1929)参加工农红军,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生经受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曾5次负伤,解放后两肺及腰部尚有4块弹片没有取出,是一等残废军人。1950年退休回原籍太湖,继续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先后16次受到省、地、县委的表扬和奖励,1959年《太湖日报》以《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为题撰文,表扬他的模范事迹。
民国18年参加革命后,他被编在红军某部保卫连当战士。19年调师部特务二连,20年调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任副班长,21年提升为副排长、排长,是年11月,在四川省通江县与国民党部队作战时两腿负伤。22年伤愈归队,下半年提升为连指导员。23年6月,在四川省南江县的一次战斗中,两耳被大炮震聋,腹部中弹负伤。经过治疗,伤口虽愈,但身体虚弱,不能胜任连队工作,被派到营部任文书。24年,长征部队进入四川省边境的芦山县时,他与营部管理员带领10多个民工到后方去运粮,途中遇敌机轰炸,管理员牺牲,他负重伤,可是他还是忍痛完成了运粮任务。30年在团部供给处工作,2月的一天,领导派他掩护团长郑国仲连夜冲过日军封锁线。从河北沙河县出发后,途中遇日军伏击,他主动阻击敌人,掩护团长转移。战斗中,他肺部受伤,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第三天被送往白求恩医院治疗。31年5月,所在七六九团奉命掩护总直属队和师直属队转移,他和供给处的工作人员牵着背负全团3个月给养(银元)的牲口往前走。当部队到达四川省达县南艾铺时,遇5架日机轰炸扫射,供给处的会计和饲养员牺牲了,他的右臂受伤,仍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牵着牲口继续前进,使给养未受损失,受到旅首长的表扬。1950年2月3日,经皖北军区批准退休。回家时,母亲和弟弟、弟媳都已死去,没有亲人。他一无所有,村里干部在一户地主家找一间房子让他住下,又叫他从没收来的地主恶霸家的财产中挑选一些衣物,可他一件也不要。三年自然灾害时,生活比较困难,有人劝他去找政府,他说:“政府也有困难,能过得去就行了,目前虽然难一点,但比爬雪山、过草地好得多。”他总是用这些话教育子女和其他青年,叫他们不要忘本,要努力工作,老老实实做人。1980年病故,埋葬在县烈士陵园右侧山上。
聂民樵
聂民樵(1905-1983),县龙湾乡人。建国前任小学教员、校长,兼行医;建国后专门行医。1952年参加龙湾乡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被县卫生协会聘为学术研究员。他对内科杂症、血症、妇女不孕症均有研究。晚年,将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编成《成方实践歌括》和《临床血症实践歌括》两书(草稿)交县卫生局。1981年,经地区卫生局批准,获主治医师职称。1983年因病去世。
王新华
王新华(1918—1983),女,小名新花,又名杏花,县北中区玉珠畈王家老屋人。民国30年(1941)参加革命,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历任区医院护士、党小组长、干部干事,建国后历任副乡长、区(社)妇联主任、县政协委员。
民国31年(1942)在鄂皖边区大队部后方医院任护士时,部队在蕲春县曹家河与日军作战,她和医院工作人员一道到前线抢救伤员,将80多名伤员(内有连长2人)转移到后方,安排在农民家里,日夜为伤员做饭、洗衣、扎伤口,甚至喂饭和接大、小便。为了解决药品困难,一天夜里,她和院长及4名战士一道,摸到长江边敌占区一个姓夏的保长家,向他说明来意并进行教育,夏表示愿为新四军办事,为抗日效劳。三天后,夏给新四军送去军需品和日军情报。32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袭击医院,伤员全部向山上转移,她带领三个伤员躲在银山的一个石洞里,整整饿了三天才安全脱险。
日本投降后,她在蕲东县委机关工作,常年活动在湖北农村。为适应战争环境需要,她忍痛将刚满7个月的男孩寄居在一位农民家里,解放后尚未找到下落。民国35年8月,在蕲春孙家山战斗中不幸被俘,监禁在湖北张家,一个多月后转押到太湖县监狱。敌人每天审讯一次,但她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和气节。由于长期监狱生活的折磨,又得知丈夫也不幸被俘,极端悲愤,身染重病;后经房兄王理伦夫妇来县城多方营救,才得以保外就医。
出狱后,家里没有亲人,寄居在何韵姑家里。何家生活困难,无钱为她治病,她只好每天喝点艾叶水。解放后,继续参加革命,先后在北中、徐桥、弥陀、城关等区(镇)和转桥、岔路、沙河、玉珠等乡(社)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定为“自首分子”。1979年,县委给她平反,恢复她的党籍,补发被扣发的工资;她拿出1000元补缴了中断34年零4个月的党费。1983年在家病故,终年65岁。
朱益堂
朱益堂(1904—1984),字振江,县南阳河人。民国13年(1924)于皖照中学毕业后,先后到江西南昌医院和山东齐鲁大学学医,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军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安庆六邑联中和省立高级医务职业学校(安庆卫校前身)教员。建国后,任安庆卫校校长、安庆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农工民主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科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任卫校校长期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人才。任副市长时,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晚年身体较差,仍带病坚持参加政协和人大常委会的活动,多次主持召开农工民主党成员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还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亲朋好友,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他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台湾回归祖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虽遭打击和迫害,但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经常教育农工民主党成员和周围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使祖国早日富强昌盛。
赵金海
赵金海(1915—1985),原籍江苏省吴县,后定居太湖县城。性情孤僻,不爱说话,识字不多。
民国15年(1926)11岁时,在上海、湖北等地当童工,后当钳工,在大轮上当过大车工。建国后,应聘来太湖,是当时县内唯一的钳工、电工、内燃机工。1950年,创办徐桥电机米厂,他从武汉购进一台18马力煤气机和一台12kw交流发电机,并负责安装和操作。1954年,县办电机厂,他任该厂副厂长,负责筹建。翌年5月1日,县城首次发电。1959年,县办农机一厂,任该厂副厂长。1969年县办电厂,他被调到该厂负责电力运行和柴油机操作。因他长期从事机电工作,又有技术,人们都称他大车师傅。1954年被评为省首届工业劳动模范,1956年荣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又被评为省第二届工业劳动模范,1963年再次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当选为省第五届人大代表。1979年退休,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享受特殊贡献待遇。1985年病故。
大兴和尚
释大兴(1894—1985),姓朱,字了维,名万全,俗名毛和。县牛镇乡大明村朱家岭人。
7岁时被坏人拐带外出,两年后被家人找回。民国7年(1918),随祖父朱汉臣到屯溪莲花塘学佛。不久,南北军阀混战,被召当北伐军某部号兵,历时6年。14年,逃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拜常法和尚为师,由其剃度,后在寺内做一些挑水、担粮等杂活。20年,到南京古林万寿寺求授果慧大和尚具足戒,随后参礼五台、峨眉、普陀三大佛山。25年,返回百岁宫,除注重禅净修持外,每日领众挑水供全寺饮用36年,到青阳县城东火焰寺居住。1958年又来到九华后山双溪寺,直到1985年圆寂。
大兴和尚除静心修行外,还酷爱劳动。常年挑水、担粮、放牛、砍柴、种菜、摘茶,从不厌倦。他善医诸病,常用气功和草药给人治病,凡经他医治的大人、小孩,病情都立即好转。他看病从不收费,人们为感激他,送给他一些瓜果、蔬菜,他为不拂人们的真情实意,有时也随缘收下。他旷达乐观,逍遥自在,把一切置之度外,从不知烦恼为何物。他行居坐卧喜念“空、空、空……”,并常言:“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他问不穷,驳不倒,众人尊他为济公。
1984年秋,突然转念阿弥陀佛。同年12月将5斤红白糖交双溪寺厨房供众,并向当家师释海量告假言之要走,寺内众僧不知何故。1985年农历二月上旬,不慎跌伤,后终日坐卧念弥陀。一天,大兴对妙恒说:“我是百岁老人,圆寂不火化。”妙恒说:“那时火化不火化,只由我们就由不得你了。”他连说两声:“我不火化!我不火化1”妙恒说:“假如你身子不腐,不但不火化,还要给你装金哩。”他满意无语。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停止进食,二十七日零时五分,大叫三声后圆寂。圆寂后,众僧尼念佛3天。二月二十七日,由妙恒指点,几位僧人和杂工按佛规处理遗体:给其抹澡、穿衣、打坐、装缸,并用木炭填围全身,然后封闭,抬置山上。原定7日后火化,未料缸内常散发一股清香,故烧香者派代表到双溪寺要求不要火化,当家师只好遵从众议。7日后,当地群众在缸外搭一稻草围棚,出奇的是,许多放牧在山上的牛来到棚边,既不吃棚上稻草,也不触棚擦痒。
1986年,群众自愿出工捐资,拆去围棚,修一圆形砖塔护缸。1988年农历冬月十五日拆开缸,见大兴颜面如生,喉节可辨,筋骨显现,毛发尚存。所穿衣袜全朽,触之皆为碎片。颈项上所挂罗汉豆念珠,因铁丝锈断散落于木炭上。见兹妙像稀有,众僧尼将其肉身抬回寺内保藏。后经请示和验证,九华山佛教协会决定将其装金供奉,以偿善男信女之愿。1988年12月,上海居士李正有来后山朝香,后山分会向他谈了欲为大兴建造安灵堂的打算,他返沪后与章景贤居士商量,共施资1万余元资助后山分会。1989年1月,安灵堂开始兴建,10月竣工。1990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在安灵堂隆重举行大兴和尚肉身就位仪式。中外七八家电视台和几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来采访,在社会上影响极大,流传甚广。
大兴和尚是九华山佛教史上第九尊肉身,是建国以来中国佛教界第一尊肉身。自供奉以后,进山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