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保健网
1950年10月,县卫生院设防保股。1952年8月,成立妇幼保健站,属县卫生院领导,负责妇幼保健宣传、新法接生、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等工作。1952年,各区成立保健站(组),属区卫生所领导。1954年,全县成立保健站1个,保健组14个。1963年,全县划分山、畈区两大片,每片成立一个保健辅导站,各区成立保健辅导组,公社成立接生组。1985年,全县构成妇幼保健网,有妇幼保健机构52个,职工51人,其中医师8人,助产士40人,行政管理人员3人。
二、妇女保健
1、妇科病检治
1957年6月,县保健站对太湖中学女学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发现有82%的女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后全部予以治疗。1959年,对有生育能力的妇女6.5万人进行检查,发现患子宫脱垂和闭经的9103人,当年治愈70%。1960年,全县发现子宫脱垂4187人,闭经6790人。1961年,子宫脱垂增加到5619人,闭经的增加到1.19万人。在搞好生产救灾和生活安排的基础上,全县分点集中治疗。1962年,子宫脱垂下降到2630人,闭经的下降到1026人。1978年,全县进行一次调查,尚有子宫脱垂的3402人,尿漏的190人,统一由县医院免费治疗。
2、劳动保护
农业合作化时期,妇女分娩期有产假,经期不下水田,孕期不分配重活。1959年“大跃进”中,男女一样出勤,同等劳动,致使大批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病。1971年后,逐渐恢复实行对妇女劳动力的保护措施。1980年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有劳动生产自主权,广大妇女除“双抢”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外,大部分时间从事副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厂矿女工产假56天,小产及人工流产休息15—20天,如有半岁以内的吃奶婴儿,除安排一定送奶时间外,并照顾免上夜班。
3、普及新法接生
1951年7月,县医院举办21名旧产婆训练班,传授新法接生技术。1953年培训接生员37人,其中旧产婆12人。1956年,培训接生员1000人,保健员1100人,建接生站171个,中心接生站63个,乡乡有接生站,站站有接生员。1958年,全县各公社办产院43所,1959年发展到93所。1960年,新法接生工作被忽视,一些公社婴儿破伤风率高达36%。1963年,全县普遍填发出生卡,新法接生率普遍提高。1971年,新法接生纳入合作医疗,实行免费接生。1976年,新法接生率达91.4%,1985年增到95%。
三、儿童保健
1951至1952年“六一”儿童节,城关、徐桥两镇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不少儿童患有砂眼、肠道寄生虫、营养不良和龋齿等病,分别进行了治疗。1953年,县保健站培训农村保育辅导员40人,各区培训保姆120名。1958年,全县培训保育员807人,办托儿所3321个,入托儿童2.96万人;办幼儿园162所,入园儿童5585名。1963年,县保健站配备一名幼儿保健护士,定期到重点小学传授儿童保健知识。1979年,全县15岁以下的儿童普种卡介苗12万人份。1980年,对1720名独生子女进行体格检查。1981年,有关部门对县直机关56名独生子女颁发“健康美”纪念品和奖品。1983年,县妇联和保健站联合举办幼师训练班,传授婴幼儿教养知识。1985年,县保健站对县委会、县政府、电机厂、邮电局等单位9岁以下的50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其中患有营养不良的12人,淋巴结肿大3人,扁桃体肿大2人,砂眼14人,龋齿16人,佝偻病3人,后均给予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