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计量器具演变
民国初期,本县很长一段时间沿用清末的度量衡制度。民国17年(1928)2月18日,政府正式公布《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规定国际公制(米突制)为权度标准制。长度以一公尺为标准尺,容量以一公升为标准升,重量以一公斤为标准斤。民国时期推行划一度量衡,本县多未遵行,依法购用新器的仅十分之一二,沿用旧器的占十分之八九,且度量衡多数未达标准,情况十分紊乱。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规定沿用旧制,县内市场同时采用“市用制”和“公用制”两种度量衡制度,以后逐步进行改革。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时一律用秤计量,废除斗升计量,粮食市场同步进行,斗升统统收回废除。同年,禁止生产16进制的市秤,改生产10进制的市秤。1955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国际公制为我国的基本制度,原来以国际公制为基础所确定的市制予以保留,秤一律改10两为一斤。中医处方用药,为防止计算差错,继续使用原有计量单位。凡采用公制的,都采用统一的公制单位中文名称。50年代后期,县粮食部门普遍使用磅秤。60年代初期,商业部门开始使用台秤。1972年,县煤建公司安装使用第一台20吨地中衡,县造纸厂、肉联厂、石英砂厂亦相继安装使用。到1985年,县内有2至30吨地中衡9台,汽车等大型运输工具运载的货物,可以直接过磅。1978年起,城关、徐桥粮站开始采用压力自动售油机计量,准确无误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使用“端子”计量的原始方法。至1985年全县现有压力自动售油机10台,食油供应部门普遍采用。1981年县石油公司安装使用燃油自动计量售油机,改变了以往用加仑桶和磅秤计量的老办法,既准确又安全。1984年,县饲料厂安装自动计量电子秤1台,使计量器具又迈进新的阶段。
二、计量单位变革
1963年,安徽省发布《计量管理暂行办法》,县人民政府发布相应的文告,规定:“凡制造、修理、经营的计量器具,一律依照国际公制改制。市制以10进位,废除一切旧杂制,未经改制的计量器具,不准销售、使用。”
1977年起,中药批发、零售及中药处方用药的计量,均采用公制规定,取消10、16进位市制的两、钱、分。全县医药卫生单位150余支旧制戥秤,全部改为公制,以克为基数。
198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县政府成立推行法定计量单位领导小组,副县长李时俊任组长,发出通告500份。同年6月,召开县直厂矿公司职工400余人大会,宣读国务院命令。还举办100余人次的骨干培训班两期,放映幻灯片20余场次,印发宣传小册子900余本,宣传画400余张,为推行法定计量单位作准备工作。
三、计量器具生产
清末,度量衡器具的生产采用官制官卖,禁止私造。民国时期沿用旧器,制造修理长期无人过问。制造商按用户所需修制,16、17、18两为一斤的均有。刀口秤三面花,外花大1两,内花小1两;开行秤外花18两,内花16两;盐秤执行“曹法”,16两为1斤;盘子秤按“收法”,15两为1斤;油房秤,16两九五折为1斤。尺有10种规格,最小的只有9寸为一尺。当时制造修理者,受“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影响,修制的秤、尺,很少合乎标准,大进小出,无人管理检校。
解放初期,没有专门生产厂家,只有3家个体户从事木杆秤制造修理。1956年,县手工业联社成立木秤组,由5名老秤工组成。1958年,县计量检定所建立后,不定期地派员检校,督促按标准修制。1971年11月,由县五金厂、徐桥五金修配社抽调5名木秤工成立县衡器生产检修服务组。1982年改为县衡器厂,有职工9人,主要修制木杆秤,检修台、地案秤。1972至1985年,共生产木杆秤7481支,其中1985年生产1521支;修理木杆秤6018支,其中1985年313支;检修台、地、案秤4415台,其中1985年检修640台。1985年,除县衡器厂外,全县还有经批准正式营业的个体修秤工21名,分布在各乡镇从事衡器检修制作。
四、计量监督与检定
民国35年(1946),县设度量衡检定所。1958年,成立县计量检定所。1963年2月,改称计量管理所。1972年4月,改称标准计量管理所。1981年11月,改为标准计量管理局。1984年3月,又改称标准计量管理所,6月,又恢复标准计量管理局。自建立检定所后,除1961、1962年计量检定工作基本停顿外,其余年份都有专职人员从事计量检定工作。1984年以前,持有“计量管理检查证”的只有3人,1984年扩充到14人,其中工人身份的8名。在监督管理上,以“衡器”检定为重点,抓住检、修、制、管四大环节,实行定点检定,不定期检查。县城的商业、供销、粮食部门建立公平秤、复尺处,实行免费检定。
对计量的监督检查,主要是采取“大检查与小检查、定期与不定期、普遍与重点、检查与检修、奖与惩”五结合的方法进行。1979年,以4个月时间,从7月25日起对全县9区1镇49个公社的供销、商业、粮食、食品等经营单位和集镇市场使用的衡器,进行全面检定。共检定大小木秤1749支,其中不合格的1314支,占75%;台秤304部,其中不合格的207部,占67.8%:竹木尺63根,不合格占3%。城关粮站15部台秤,不合格占20%,该站门市部500公斤的台秤,检定到25公斤时,即少500克((1市斤)。牛镇区供销、食品部门,使用的大小木秤235支,不合格占88.5%。徐桥区供销社门市部5部台秤,经检定就有4台不合格。寺前区食品站大小木秤50支,不合格占90%。建设乡南庄食品站1支收猪的150斤的刀口秤,检查100斤称量时即大1000克(2市斤)。黄镇辛冲食品组1支500斤的刀口秤,检查250斤时,就少3750克(7.5市斤)。以上现象的发生,除少数人有意改变衡器的准确性外,与县土产公司从河南购进几千支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木秤,也有一定的关系。1983年3月,抽查17个商品零售门市部使用的钩、盘、案、盐秤44支,合格仅25件,占总数的56.8%。徐桥镇知青门市部1台500公斤的案秤,小20%.徐桥搬运公司二队门市部1支5公斤盘秤,小30%。984年作了两次大检查,在第一次检查129个单位中,抽检大小木秤144支,不合格占37.7%;检查竹木尺44支,不合格占20.4%。对以上检查出的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分别按有关规定及时做了处理。
五、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始于1981年。是年10月,管理人员分别到企业进行调查。县属重点工厂27个,已批量生产的产品52种,其中国标6个,部标27个,企标7个,无标12个。对厂矿企业的创优重点产品,要求要有地区以上的质量标准、内控标准,并要求按标准执行。1981到1985年,每年安排8至10个产品的抽样检验,掌握实据。还督促产品质量不合标准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质量,向优质发展。对已取得省优称号的产品,还要求其创部优、国优,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准其出厂。1985年32个重点企业391种产品,其中国标225种,部标22种,企标104种,无标准40种。县电扇厂900mm、1400mm吊扇,县钻石工具厂1,2,4号玻璃刀获省优产品称一号。
1985年县计量局标准器和检测仪器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