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存
1、粮仓设施
民国30年(1941)田赋改征实物后,粮仓分收纳、集中、聚点三种。收纳仓,为收纳征收实物和购粮之用;集中、聚点仓,供集中收纳仓粮及运囤转拨之用。这三种仓多是因陋就简,利用庙宇祠堂修葺而成,矮小质劣。民国35年,有收纳仓32座、集中仓6座,仓容129638石,以后这些仓房相继破朽,能用的十无一二。
建国后,国有粮仓有公房祠庙仓、草仓、土圆仓及新建的各式砖瓦仓。
公房祠庙仓:是利用祠堂庙宇及其他公房改修的粮仓。1949年国家征收储藏公粮500多万公斤,全是用这种仓。1950年,又扩修容量100多万公斤的粮仓。1953年,公房祠庙仓容达1079万公斤(含租赁仓容),占总仓容的十分之七。这些粮仓容量是:县直属库250.5万公斤,徐桥支库316.5万公斤,新仓支库187万公斤,小池支库45.5万公斤,黄镇支库145.5万公斤,龙湾支库134万公斤。1965年9月1日,县人民委员会同意将用于储粮的26处公有仓库交粮食部门列为固定资产,仓容484万公斤。所有公房祠庙仓经报废、改建,到1985年,存剩的仅有仓容64.5万公斤,占总仓容的1%,其中北中区36万公斤,寺前区13万公斤,黄镇区8.5万公斤,牛镇区7万公斤。
草仓:1951年,徐桥开始建容量150万公斤的草仓,第二年又增建100万公斤的草仓。1954年国家粮仓基建的资金重点用于草仓,在文桥等9处建容量300万公斤的草仓。草仓总容量达500多万公斤。50年代中期停建。以后有的报废,有的改建,到70年代,草仓淘汰无存。
土圆仓:1970年夏在江亭区粮站试建二、三、五3个类型的土圆仓3个,容量5万公斤,接着全面铺开,先后建61幢,计仓容400多万公斤。70年代中期停建,1978年仓容337万公斤,到1985年仅存有4处,容量45万公斤。
新建的砖瓦仓:有基建房式仓、苏式仓、密制或木制屋架仓、V型折板仓。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砖木结构,七、八十年代多为混凝结构。
1951年,城关最先建容量100万公斤的收纳仓,徐桥建容量100万公斤的砖瓦仓。1952年,城关、徐桥、新仓3处建仓能容纳310万公斤。1958年建仓最多,新建、改建仓容近1000万公斤。1964年,全县粮点52个(临时点2个),其中沿交通线的24个,收粮1883.5万公斤;偏僻点28个,收粮568万公斤。另有无仓点5个,收粮132.5万公斤;露天堆6处,收粮225万公斤。
1985年底,全县粮仓占有面积184918平方米,容量6581.5万公斤(不含土圆仓),比50年代初期增加9倍,其中苏式仓644.5万公斤,占总容量的9.8%;基建房式仓4819.5万公斤,占73.2%;简易仓1048万公斤,占16%;公房祠庙仓64.5万公斤,占1%。另有露天堆场34处,容粮500万公斤。此外,还有油罐、晒场等设施。
油罐:1980年有容量20万公斤的油罐,到1985年有油罐9个,容量97.5万公斤,其中徐桥27.5万公斤,大力70万公斤。
晒场:1954年,在城关、徐桥开始建设晒场,城关建有400平方米,徐桥150平方米。到1985年全县粮食系统晒场占有面积35629平方米,其中水泥晒场24041平方米。
2、粮食储备
清朝和民国时期,有官办储谷的常平仓和民储公办的社仓。
常平仓:为常设官仓,设于县城。其作用是丰年购粮,歉年卖粮,丰、歉粮价持平,故名常平仓。买卖敛散之权操于官府。县署大堂东西两旁,原设仓30间,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陆续建仓59间。道光五年(1825)储谷1470.19石。
社仓:包括义仓、积谷仓等。仓址设于当地,目的是积谷备荒。乾隆年间,相继在小池、新仓、棠梨铺、青石河、真君庙、刘山铺、岔路口等地建仓30多间。民国17年(1928),将常平仓、社仓改称义仓(积谷仓)。22年,有县仓1处,区仓8处,乡仓53处,储谷5838石。28年有县仓1处,乡仓31处,保仓280处。是年,县仓收储积谷873.77石,收折款代购谷700石。
常平仓、义仓、积谷仓储粮,往往弊病百出,有的被强借侵吞,有的空做保管。县仓储谷在民国34年废止时,帐上存粮近千担,到1949年仅存几纸欠条,清理时,或有据无人,或有人无粮。
建国后,有国库储备(包括军需储备)和国代民储(代保管社队储备粮)两种。国库粮食储藏量,后期大于前期。80年代初,收粮季节库存粮超过亿斤,包括代中央、省和队储备的粮。到1985年,历年年末平均储粮900万公斤,最多的1983年年末储粮3195万公斤。
代管社队储备粮,是1965年秋开始的。从1971到1984年,代管储备粮累计6761.5万公斤,每年平均代储483万公斤;最多的是1979年,代管库存粮1340万公斤。1984年12月止,有代管储备粮27.5万公斤,各储户于1985年3月底前全部购回,代储粮业务停止。
3、粮油保管
建国后,采用多种粮油保管方法。
散装保管:是县粮油储存的主要形式,它具有充分利用仓容、节省包装器材、减少费用、有利于粮情检查和粮面压盖等优点。建国初期,粮仓仓内安装通风地槽,槽上有竹气笼伸出粮面。民房和祠堂庙宇,用麻袋打围,散装储存。1953年,实行“五分开”,即新、陈分开,干、潮分开,有虫、无虫分开,不同品种分开,种子粮与商品粮分开。
组织护仓:50年代初,粮库保管员配备枪弹,粮食公司有警卫人员持枪值班。县组成护仓委员会主管其事。1957年,全县43处存粮点,均建立护仓组织,参加人员1047人。1985年全县存粮点55处,护仓人员275人。他们夜间轮流看守粮仓,定期检查消防设备,预防和消除水、火、盗窃的隐患。开展“四无”;50年代初,粮仓多系简陋房式仓,主要采取通风、密闭、翻晒、降温等方法防治害虫。1954年,学习浙江省余杭县经验,在城关、徐桥、辛冲等地开展无虫粮仓试点工作。秋收前,无虫粮仓的粮食共计869万公斤,占总仓容的二分之一。1956年,开始向“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进军。当年“四无”仓储粮2568万公斤,占总仓容的97%,还捕灭鼠、雀14548只。1958年夏,实现“四无粮仓”县。1959年,相继开展“七无”、“十无”粮仓活动.1975年,全县“四无粮仓”合格率达99.8%,1977年起,连续5年为“四无粮仓”县。1979年经省鉴定,各门市部、米厂“四无”合格,达“四无”县标准。
科学保粮:70年代开始科学保粮试验,主要是搞好“一封二低(将粮面用塑料薄膜全部密闭,并用少量药剂造成储粮低氧、低药量)和机械通风。1976年,开展“一封二低”储粮的仓容900万公斤。随后在城关、北中等地进行一面和六面封闭的自然缺氧试验。1979年,普遍开展“三低(低温、低氧、低药量)保粮方法,用小布袋装磷化铝,进行低药量埋藏,控制和杀灭害虫。1981年,开展封闭式保管的仓容1965.5万公斤,其中“一封二低”的1057.5万公斤,“半封(只用薄膜或雨布遮盖粮面,不全部密封)一低(低药量)”的908万公斤。1982年,县粮食局建立中心化验室,专门负责粮油检测和常规化验工作,随后各区粮站的化验室也相继建立。1985年,实行“一封二低”仓容1250万公斤,占总仓容的五分之一。是年,全县有通风机20台,实现机械通风仓容1350万公斤,还有皮带运输机1台,电动除杂机12台。
二、调运
1、军粮配运
民国27年(1938),安徽省政府迁驻立煌(今金寨县)后,军政所需食粮,由各地民夫义务轮运递送。35年,县议定以各乡人口数及距离接收站路程为配运标准:距离在15公里以内的1人算1人,距离30公里的2人算1人,距离60公里的3人算1人,距离90公里的4人算1人,平均配运。抗日期间,交通点线一度被日军占据。配运公粮,全靠肩挑,运往岳西、六安、正阳关和湖北老河口、罗田等地。战后两三年,以人力和竹筏运到县城、黄泥港、安庆等地。
民国32年,配拨五战区军粮4.23万担,其中就地拨交1.7万担,运往阜阳及三河尖1.7万担,运往岳西枫树坳0.83万担。民国34年,配运军米50万公斤,运交岳西48万多公斤,其余运往安庆。是年,还运往罗田军粮36万公斤,运交六安青年军军粮53万公斤,运交安庆委购粮4万担,运存安庆待交米1000多担。
民国36年,两次配拨黄泥港军粮17120大包(每包大米100公斤,下同)。37年,配运三、六、七各期军粮15300大包;配借粮180.5万公斤,送去26.3万公斤。
1949年春,全县调运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军需粮草300万公斤。
2、商品粮油调运
建国后,国家按照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制订出各地区、各企业间的商品粮油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和调运。
50年代初期,调运的主要是民政用粮和贸易粮。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粮油调拨实行统一管理制度,粮食销量日增,调运任务加重。1954年,调入救灾粮、种子粮131.5万公斤;在推行双季稻生产中,从川、沪等地调入双季稻良种500多万公斤。70年代,公路线延伸到大部分乡镇,运输条件改善.,逐步出现托运和汽车营运的专业运输。1983年以后,在粮食调拨的同时,出现了多渠道流通。
1953到1985年,全县外调粮35973.5万公斤;年平均1090万公斤,最多的1963年调出2661.5万公斤;调入粮8289万公斤,年平均251万公斤,最多的1978年调入1274万公斤。外调粮中稻谷占85%以上,本县所需大豆主要靠调入供应。
1949-1985年粮食调人和调出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