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
1949年以前,晋熙镇鸿运楼、大观楼、畅意楼、玉壶酒家、周复兴、周宗发、清真食馆和徐桥高升食馆等几家饮食店颇有名气。周宗发的“锅贴饺”,素以“皮薄、馅多、黄而不脆、油而不腻”著称;清真食馆的“热锅”(牛杂)风味小吃,颇受顾客欢迎。·
1949年,全县从事饮食服务业770户、1278人,除晋熙镇、徐桥镇120户,249名从业IV人员外,余均分布农村小集和交通要道旁。
1954年12月,城关镇进行私改试点工作时,7户饮食店、4家旅馆自愿组织起来集体经营,按人入股,每股股金20元,自有流动资金440元,制定《店章》规定:月终税后盈余,按如下比例分配:工资70%,公积金12%,公益金8%,股金分红10%。店号命名太湖县城关镇联生合作食馆。1956年,徐桥、新仓、小池、寺前、弥陀、岔路口的饮食业,通过私改,组成8个饮食合作商店、30个饮食合作小组,从业86人,资金12158元。城关镇清真食馆,改称回民合作饭店。1957年,饮食服务合作店(组)归口国营公司领导。
1958年,农村私营饮食服务业,在“大跃进”高潮中绝大部分停业,少数改为队办。1966年,
全县农村饮食服业只剩下9户,来往行人只得自备途中饮食。
1961年,自由市场开放,农村饮食服务业有所发展。1964年底,区社办饭店19家,私营菜馆、饭店61家。1965年,黄镇、弥陀、北中、牛镇、寺前等区办饭店,移交区供销合作社经营。农村保留江塘、界址河、塔镇、麒麟冲、李杜店、平头岭、黄界河、牛包岭、田家滩、弥陀寺、耿家岭、马嘶铺、沙河等14家饭店,从业共42人,继续集体经营。撤销私营饭店61家,徐桥、北中饭店兼营旅社。
1970—1979年,县供销社投资47.59万元,新建和扩建百里、弥陀、梅树岭、徐桥、新仓、牛镇、寺前、小池、刘羊、江塘等11处饭店兼旅社,建筑总而积6160平方米。
80年代后,市场开放,准许私营。1985年全县有饮食业151家,从业380人;个体饮食业95户、152人,县以下38户、38人;销售总金额199万元,其中私营82万元。
二、旅馆
解放前,晋熙镇有几十家私营旅店,其中集贤旅社、金安客栈较大,颇有名气。1954年,城关镇旅店业51户,从业108人,固定资产7164元,流动资金735元。私改中绝大部分改行转业,少数户组成“光荣旅社"(集体)。
1956年,徐桥、新仓、小池、寺前、弥陀、岔路等农村集镇,组成4个合作旅馆、9个合作小组、从业89人,资金4456元,大都只接待来往行人住宿,区办饭店基本是食宿兼营。1962年10月,成立县饮食服务公司,由光荣旅社、光荣食馆、红旗照相馆、光明理发店合并组成。1964年,县招待所并入,经过新建扩建,饮食服务公司下属单位有:太湖旅社(原县招待所)、光荣旅社、车站旅社、人民饭店、大众食馆、车站食馆、红旗照相馆、光明理发店、健康浴池。旅馆共有客房227间,客床576张,食、宿、卫生设备配套齐全。
1980年后,私营旅馆业复兴。1985年全县有旅馆.447家,从业654人,县以下316家、379人;其中有证个体旅店383家,从业383人,县以卜287家、287人。
三、理发浴池
理发:俗称“剃头”,始于清代,由剪辫子、留短发到剃光头、推平顶、剪西装、蓄满发等发式,任人所爱,不断演变。解放后,理发店顾客逐步由男性普及到女性,女理发员也随之问世。60年代剃光头少见(服刑人犯剃光头)。80年代男性青年喜蓄长发,女性喜烫发,发型多样。烫发,由城到乡,由女到男,日益普遍。理发工具由背厚口薄折叠式的短剃刀进化为折叠式的长条剃刀,手推剪进化为电推剪,热烫进化为电烫。80年代中期,新增化学染发,油亮光泽,使一些人“返老还童”。
理发经营类型有三:一为农村承包方,理发员承包近邻400余人左右,每月登门理发2至3次,年终一次收费(儿童免费),间歇性地供应伙食,俗称“剃包头”;二为城镇店铺式,男女顾客理发收取现金;三为流动式,理发员手提工具箱或肩挑盆椅,走街串户理发,收费比理发店稍低。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学校和较大厂矿自设理发室,为师生、职工服务,收费更为低廉。
解放初期,晋熙镇有李云青、孔雀美、王树生、张文斌、马记、紫露兰等几家理发店,从业23人。1956年合作化中,组成城关合作理发店,归属县供销社领导。1958年,成立国营红旗理发店,归属县服务公司。1985年有职工10人,10月改国营性质为集体。
浴池:1949年以前,晋熙镇有河下社澡堂及大夫第梅家澡堂两处,内设甲、乙座两种规格,
甲(雅)座收费稍高,备有香烟、茶水、瓜子、花生米之类,供顾客品尝。擦背、修脚,另收小费,数额不限,随顾客赏踢。跑堂工人服务周到,笑脸迎送。解放后,城关、徐桥两镇均有浴池继续开业。城关浴池1955年纳入集体,后划归太湖旅社经营,重建于旅社楼下,称健康浴池,收费标准不分等级,同时停止擦背、修脚和茶点供应,只供开水。由于经济效益低,1985年停业。同年,县酒厂利用蒸气余热新建浴池,有男女浴室,长年对外开放。
四、照相镶牙
1949年以前,县内晋熙镇有新华、振球、光华照相馆,徐桥有卢家鼎照相馆,拍摄黑白照片。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分别纳入合作组织:红旗照相馆和徐桥饭店。红旗照相馆1964年移交给县饮食服务公司,时有职工8人,8寸座机1部,外拍机4部,小型布景3张。照相采用日光光房。1985年改为“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更新座机2部,120照相机5部,135照相机2部,还有放大机、电晒箱等。照相时使用全套照明灯具,配有大型立体布景,仍拍摄黑白照片。1984年,新增徐桥刘沪、刘丙阳两家私营照相馆和县文化馆知青照相馆。
解放前,徐桥地区男女青年爱镶1—2颗金牙,显示美丽华贵。徐家桥卢家鼎、周爱忠经营镶牙,业务甚忙。解放后以装饰为目的的镶牙渐被淘汰,镶牙者转为“牙医”,除医治牙病外,还给脱齿者配制化学牙或银牙。至80年代,徐桥镇镶牙业随着卢、周退休、去世而自然消失,为流动串乡“牙医”取代。
五、洗染
建国前,徐桥镇有洗染店10家,晋熙镇有洗染店4家,弥陀寺有染店3家。经营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印染青花布较多,有时也印染黑、蓝、红、绿等色。以白土布印染的青花布(俗称芦花布),是徐桥地区历史悠久的名牌产品,也是当时农村青年妇女喜爱的四时衣着面料。“双凤朝阳”的青花被面,普及到农村家家户户。建国后,徐桥缝纫社继续经营。60年代后,随着市场机制印花布增多而逐渐淘汰。县被服厂、棉织厂曾设有门市部接受外来加工印染业务,70年代后停止,1980年城关镇恢复1家私营洗染店,接受染布和旧衣洗染业务。
六、修理
解放前,晋熙镇有钟表修理店2家,五金、鞋类等修理店4家,徐桥有五金修理店4家。手工业合作化后,均分别加入五金修配社、缝纫社,继续设门市部从事修理业务。80年代后,允许私营修理业开业,修理行业大有发展,修理项目增多,诸如农机、电机、电器、音响、钟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鞋类、手提包、五金制品等大小修理项目应有尽有。城关镇、徐桥镇以及公路沿线小集镇,均有修理业临街摆摊设点。个体修理业者收入,一般大于同行业同工种厂矿工人收入1倍至几倍。1984年,已办理工商企业登记的修理业58户,从业317人,自有资金97万元,年营业收入184万元(1985年未作专门分类统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