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圩堤
筑堤拦水,是县内历代的主要防洪措施。民国24年(1935)《安徽通志稿》列入太湖堤圩名目27处。建国初期,全县有圩堤30处(其中保护面积1000亩以上的6处,1000亩以下的24处),堤长计70.7公里,保护农田4.65万亩。旧时圩堤,大多低矮单薄,隐患很多,汛期多雨,长河一带年年都有洪涝发生。为治理洪涝,1950至1958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重点对翟惠堤、护城堤、新仓堤、无忧堤、长河园堤进行扩宽加高加固。堤坝高程一般均超过1955年最高洪水位1米以上。累计修整河堤200多公里,护岸10公里,完成土石方189.6万立方米。其中1954至1955年春,培修复堤即达59.6公里,完成土石方60.6万立方米。随着花凉亭水库、方洲水库的兴建蓄水,60年代主要河流洪水基本得到控制。1960年,为解决花园圩的洪涝灾害,结合联圩修建黑河新堤10公里。70年代初,开始对花凉亭水库以下长河河道进行整治,新建堤防16.5公里。
县内圩区,大部分分布在长河两岸。1985年止,全县有圩堤25处,堤防107.9公里,保护农田面积5.02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圩堤1处,堤长23公里,保护农田1.75万亩;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圩堤9处,堤防总长56.5公里,保护农田2.64万亩;千亩以下圩堤15处,堤防总长28.4公里,保护农田0.63万亩。
翟惠堤:又名翟公堤,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县内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长河中游左岸,上起猫山,下至潜山黄泥港,全长13公里(其中王家坝至黄泥港约4公里,1956年划归潜山),为均质沙坝。素有“太湖粮仓”之称的花园圩就在该堤保护范围之内,圩内农田面积1.75万亩,人口2.4万余。太、潜、怀三县受益,自古至今,地方官府都很重视,岁岁年年,培修加固。原坝顶宽1.4——1.6米之间,内外坡1:1——1:1.5。解放后进行培宽加固,坝顶宽达5米,内外坡1:2。70年代初,为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龙山宫以下长河两岸的堤防进行全面根治,从徐胜埠至赵家坝裁弯取直,老堤以外另立新堤3.7公里,堤顶高程28——31米,顶宽6米,内外坡1:2.5——3,堤脚全用块石护砌。
无忧堤:位于城西乡无忧村,沙土坝。上起花凉亭干渠龙潭闸,下迄凤形桥,原全长7公里。1970年对马路河口以下老河堤裁弯取直,建新堤4.2公里,现堤全长5.5公里,堤顶宽3——4米,内外坡1:3,堤内受益面积5000亩。
新仓堤:位于新仓乡,上起长河中游的驮龙山北麓,下至新仓街下陶家嘴,全长6公里,受益农田3500亩。解放后扩宽加高加固,顶宽大部分3米,内外坡1:2。70年代治理长河时,下段河堤裁弯取直,重立新堤2.4公里,新堤顶宽6米,内外坡1:3,堤脚干砌护坡。
长河园堤:位于罗湾乡境内,长河中游左岸,上起花顶山,下迄沙坝村,堤长3公里,受益农田1500亩,通过历年加固培修,现顶宽2.5——3米,内外坡1:2,干砌护岸300米,已达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徐桥圩堤:又名徐桥围垦。座落在徐桥镇南,是泊湖之滨的围湖造田工程。1964年动工,初期工程质量不高,年年破圩。1971年冬,县委、县革委发动3000多民工,对圩堤加高加固,虽防洪能力增强,但仍未达脱险标准,年年拨款修防。堤长6公里,护砌长1.4公里,堤顶宽3米,堤坝高程16.5——17米。内外坡1:2,堤内有耕地2100亩、养殖水面300亩。
弥陀联圩堤:座落在弥陀乡。原有戴家、汪家、叶家三个小圩,老弥陀河穿畈而下,没有堤防,非涝即旱。50年代中期,曾利用老河从王家祠堂至安乐河挑筑300余米防洪堤一道,因上游水大,洪涝仍未解决。60年代后,重新治理,筑联圩新河堤,上起界岭村,下至安乐河,将穿畈老河改沿南边山脚而行,拦山水入河。新堤长5公里,堤高3——4米,顶宽6米。1966年动工,1967年基本完工。1980至1984午,新堤又用块石护坡,内外坡1:1.5——1:2,防洪能力提高。将三个小圩1600亩耕地联成一片,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中心堤:座落在中心乡。堤长6公里,顶宽2——3米,内外坡1:2,堤内受益面积4000亩。
棠梨堤:座落在城西乡。堤长5公里,顶宽2——3米,内外坡1:2,堤内受益面积4000亩。
冷家圩堤:座落在转桥乡。堤长3公里,顶宽2——3米,内外坡1:2,堤内受益面积1500亩。
护城堤:即县治环城堤。长河绕县城北、东、南三门,旧有土堤,岁多水患。清嘉庆元年(1796),自北门至南门杨树沟修筑堤坝一道。道光七年(1827)大水,西门河堤溃决。道光十年,筑西门外新堤,名孙公堤,并在堤上筑4座“宣御闸”,拦洪排水。同治五年(1866),将各堤修筑完固。光绪年间,除修复南堤上闸外,又在南堤上加筑水闸两座。民国5年(1916),增修东门河堤和焦家园内坝。8年,省长吕调元在工赈项下拨款加修护城堤。22年,在丁漕(人口税)项下附加护城堤经费一成五分,拨款修筑。建国后,1950——1958年,发动在城机关、企事业职工和居民年年加高培厚扩宽,使东南西北护城堤连成一体。对焦家园、东门及牛角杪等堤坝险段进行块石护岸、筑丁字坝拦水护坝。护城堤全长6.2公里,加修后,堤高平均6米,顶宽4——5米,内外坡1:2——1:3,堤防断面比建国前扩大2倍,累计完成土石方40多万立方米。1960年,由于长河上游花凉亭水库拦洪蓄沙,下游河床逐年降低,该堤洪水威胁减轻,每年都安全度汛。因而60年代平堤兴种和挖堤建房较为普遍。70年代初,护城堤外的长河、龙潭河开始治理。治理后,东门大堤加宽加长与滚水坝西端相连,长河洪水沿东门河直泄。龙潭河上游已建闸截断,不再分洪。城北、城南、城西的大片沙滩已改成农田和果园,护城圩内种植面积由原来的800亩扩大到3200亩。现在的护城堤东起长河大堤,西至龙潭河新堤,北界花凉亭水库总干渠,南迄棠梨河新堤,堤总长17公里,该堤可防十年一遇洪水。
县千亩以下圩堤概况表

二、闸站
解放前,县内仅护城堤有三座单孔露天闸。解放后,结合防洪排涝逐步建立闸站。
南门闸:座落在护城堤南门。1955年12月兴建,为1.1×2.2米双孔条石结构,主要用于排泄城内积水。60年代末,城内积水改为沟排,直入棠梨河,此闸不再起排涝作用,但保存完好。
无忧闸:座落在无忧圩古路河堤上。1957年春建,为双孔条石结构,闸孔均为1.5×2.5米。60年代末,园林规划时改闸为桥。
弥陀闸:座落在弥陀联圩的安乐河堤上。1977年动工,1978年完工,为浆砌块石结构的2.2×2.5米双孔闸,手摇启闭机控制。
团湖排涝站:座落在茗北乡团湖村。1973年兴建,安装100马力柴油机1台套,水泵扬程3米,排涝面积300亩。
徐桥围垦排涝站:位于徐桥镇泊湖之滨徐桥圩。1965年兴建,安装80马力柴油机1台套,1968年增设同样机组1台套,1974年新增120马力柴油机组1台套。1984年改用电力排涝,安装55千瓦电机2台、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水泵扬程5.5米,排涝面积2000亩。
花园圩1号余龙桥闸站:排水面积13.5平方公里,1978年12月竣工。排水闸为双孔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均为3×2.5米,由2台10吨手、电两动螺杆式启闭机控制,装80千瓦电机4台。轴流泵扬程3.5米,排水量3.9立方米/秒。
花园圩2号猪头堰闸站:排水面积3.5平方公里,1981年动工,1983年竣工。排水闸为钢筋混凝土双孔闸,闸孔2.5×2.3米,闸门分别由5吨、10吨手动螺杆启闭机控制。安装55千瓦和80千瓦电机、水泵各2台套,扬程5米,排水量2.3立方米/秒。
花园圩3号鸣羊闸站:座落于潜山、太湖两县交界处。1978年8月动工,1979年5月竣工。钢筋混凝土单孔闸,闸孔2.6×3米,闸门由3吨手动螺杆启闭机控制,安装110千瓦电机2台,轴流泵扬程3.4米,排水量0.75立方米/秒。内涝时排圩内水入黑河,排水面积2.5平方公里。
三、河道治理
自1950至1985年,治理的主要河道有古路河、黑河、白沙河、小池河、枫铺河、罗河、汪洋河、高冲河、棠梨河、河口河、弥陀河、沙河、张河、猫石河及长河等25条,治理长度约95公里。通过治理,这些河道的防洪能力均达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1、黑河治理
黑河流域,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县内有观音、汪洋、罗河、石马、枫铺、小池、白沙河等7条支流。原河道流经本县花园和潜山黄泥圩区(原有大小圩口43个),河道弯曲、水系紊乱,大部分无堤防,山洪暴发,河水倒灌,洪涝灾害频繁。1957至1959年,上游建库控制,下游改河联圩,在余龙桥截流分流入长河,改河工程分上下两段,上段从汪家山至余龙桥由本县组织施工,下段从余龙桥至姚家祠堂,由潜山承担。1959年,潜山开挖下段新河2.8公里之后,横断花园圩洪水去路。涝灾有增无减。上段改河工程1964年12月动工,沿北面山脚开挖一条新河,河道从汪家山起,切刘家岭,经黑屋至白庙粮站,沿山拦洪截流,在余龙桥与潜山新河相接,全长7.2公里。刘家岭至黑屋和白庙部分地段为两岸筑堤,余为沿山单坝,河道为复式断面,河底宽30——40米,河坝高5.5——12.2米,内外坡1:2,河道坡降1/1000——1/1500,1970年完工。除花园、罗湾两乡受益户出工外,茗北、新仓、转桥、花园、罗湾非受益户亦出工支援,共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水利建筑物19处,国家共投资43.13万元。经考核,已达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泄量1750立方米/秒)。
2、长河治理
1970年12月,长河沿岸受益的新仓、江亭和城关的民工开始动工,左岸从东门桥至新河口堤长7.7公里,右岸从护城圩到灯明山堤长5.6公里,疏通河道,重建新堤。1971牛冬至1972年春,参加民工达1万余人,完成土沙方134.7万立方米,石方5471立方米。1972年冬后,治理规模缩小,1975年底停工,共完成新堤16,5公里,护砌9公里,土沙方350.7万立方米。砌石3.6万立方米,小型水利建筑物11处,浆砌1170立方米,改滩造田5000亩。共投资1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万元,地方投资14万元。上段河堤已达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下段河堤未达设计要求。治理任务仅完成原计划的三分之一。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