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望江县卫生院
民国34年8月,在县城西门圣公会设立(戊等),职工5名,设有简易诊室。1949年初解体。
二、望江县大众医院
1949年4月,在县府街设立,院长(兼医师)、护理员、药剂员各1名,能诊治肠炎等常见病和平产接生。5月,抽2人赴华阳抗洪工地巡回医疗。7月,院长离职,业务终止,药品和器械移交县人民政府卫生室。
三、望江县医院
1950年5月1日,在县城大北门街5号何氏宗祠建立县卫生所,10月,卫生所改称望江县卫生院,设门诊部和西药房,职工10名,医疗用房面积200平方米。1952年,设住院部,病床10张,共有职工19名。次年建化验室,共有职工24名,其中医士2名,助产士、药剂士、药剂员、护理员各1名。1954年建手术室。1956年设医疗、防保、总务3股,职工35名,其中医士7名,护士4名,护理员5名,化验员1名。1957年10月,迁至大北门街47号,改称望江县医院,病床增至30张,内、外、产、儿各科混用。1959年建X光室。1964年内外科病床分设,儿科与传染科(肺科)病床仍混用。1968年与县血防站、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合并为“6·26”卫生防治站(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指示,故名),医疗用房面积增至948平方米。1979年恢复望江县医院名称,病床增至120张。1983年住院部大楼竣工,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儿科与传染科病床分设。
1987年职工189名,其中主治医师10名,医(护、药、技)师52名,医(护、药、技)士64名,初级(医、护、药、技)卫生人员29名,行政和后勤人员34名,医护比例为1∶1.13。年底全院分设内科(含儿科)、外科(含泌尿外科、骨科、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含理疗科)、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超声波室、西药房、中药房、制剂室、供应室、药械科和病案室。全院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669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4078平方米。病床170张,其中内科53张、外科58张、妇产科27张、传染科32张。千元以上价值的医疗器械20余件,其中“A超”机2台、“B超”机2台(进口1台、国产1台)、心电图机3台(进口1台、国产2台)、万能手术床2张、牙科治疗机2台、裂隙灯显微镜1台、双目显微镜2台、电冰箱2台、血球计数计1台、“721”型分光光度计2台、X光机3台(其中50、200、双床双球管300毫安各1台)、胃镜1部、卧式高压消毒器1台、产科手术床1张。全年门诊58511人次,住院治疗5348人次,病床使用率77.1%。
四、城关镇中心卫生院
1958年,在县中医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立城关人民公社中心医院,院址在县城小北门街,设中西医门诊室和药房,有砖木结构旧房3间和听诊器、血压表、注射器等简单器械。1960年与翠岭公社医院合并。1962年又分立,设简易病床,并逐步增购医疗器械。60年代末期有医疗用房110平方米。1971年,为方便群众就诊,在吉水街另设门诊部。1978年,医院更名为城关镇中心卫生院。1979年,新建楼房1幢,增设新医科(亦称针炙理疗科,后分出,设中医头针医院)。1987年,设中、西医门诊室、中医伤科、小儿科、妇产科、中医皮肤科、外科室、化验室、放射科、西药房、中药房。有病床10张及X光机(200毫安)、显微镜、人体信息诊断仪等大中型医疗器械。医疗技术人员32名。全院占地1112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510平方米。
五、望江县中医头针医院
1985年2月,在城关镇中心卫生院针炙理疗科的基础上建立。设专科门诊,简易病床10张。院址在城关镇东洲路14号。1986年底,设头针科、针炙康复科、中医内科、心脑电图室、生化检验室、中西药房和住院部,床位30张。中医针炙专业技术人员20名。设备有脑电图机、生化检验及针炙理疗仪器等。全院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该院采用电动头针治疗脑原性瘫痪、中枢性失语等症,有效率达93.8%,治愈率达61.5%。
附录:县“利民”医院
民国28年秋,由汪伪维持会在县政府大院内建立。民国32年迁至西门圣公会,职员14名,简易病床10张。民国34年,日本投降,由县政府接收。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