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又称黄梅腔、黄梅调,起源于民间山歌、小调。清乾、嘉年间,弹腔艺人开始吸收民间广为流传的悼亡、祈神、庙会中的道腔、仙腔,以后逐渐增加了山歌、俚曲,最后扩大到采茶调、花鼓调,并有选择地将这些曲调在弹腔中演唱,常常是同一出戏,一部分角色(多为须生)唱弹腔,另一部分角色(多为花旦、丑角)唱小调;或者在公堂戏中唱弹腔,其他场次中唱小调;也有在连台本戏中,上本唱弹腔,下本唱小调。直到同治年间,安徽黄梅戏老艺人蔡仲贤等从艺后,才基本完成黄梅戏的形成历史。蔡仲贤和徐汉卿、董焕之、徐雨文、朱赞明以及太湖的韦春台等为早期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董焕之以唱传情风格,在望江的旦行中形成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又由金火福、金文芳、杨润保、胡玉庭、龙昆玉等一脉相传。
民国年间,黄梅戏班社群起,活跃于望江民间及四境邻县,一批优秀黄梅戏艺人应运而生。胡玉庭熔徽调、黄梅调于一炉,形成了净唱平词的霸腔。他家住赛口,接近怀宁,受怀腔影响,逐步形成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龙昆玉经常与采茶戏、花鼓戏、托戏及花腔艺人合班演出,并广泛吸取民间山歌小调,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龙腔。他的同班艺人又都是长岭、凉泉、太慈等一带人,道白声腔统一和谐,所以又称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至黄梅戏流动班社建立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才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
解放后,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遍及城乡,专业剧团也随之组建。1957年,举办黄梅戏传统剧目上演周活动,上演了《张三请菩萨》、《荞麦记》、《乌金记》等14个黄梅戏传统剧目,胡玉庭应邀回县与龙昆玉登台献艺。许多老艺人由政府委派(或个人自找)到外县协助建团或担任艺术骨干,宿松、太湖、岳西、湖口、都昌、瑞昌、东至等县剧团多以望江艺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同时,还向省、地专业剧团输送一批人才。80年代以后,湖北,江西等省每年有专业剧团或戏剧专业学校来望江招收演员、学员。
二、主要班社
长春班清光绪初年艺人蔡仲贤组建,活跃于香茗山南北的广大区域。光绪十年(1884),该班在太湖新仓等地演出,蔡仲贤招收黄梅戏第一个女艺人胡普伢随班演唱。民国7年,杨润保重建长春班,檀盛云、柯竹贤、金文芳等黄梅戏“好佬”应聘进班,胡玉庭、龙昆玉等亦于此时进班学艺。长春班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以演“苦戏”著称。活跃于太湖、宿松、潜山一带民间。
三门楼戏班或称檀家班,民国9年前后组建。这是一个檀姓大族的戏班,衣箱为本族公有,闲时为艺,忙时为农,开始由掌门师傅王长一任班主,后来由族人推选班主。本族子弟随时可以进班学艺,一般不聘其他班艺人演出,但该班艺人可以接受外班聘用。檀未成、檀凯南、檀祥珠、檀学锋、檀凤瑞等一批艺人,在望江、怀宁有一定的影响。
合意堂民国12年太慈乡陈季生组建,又称陈季生班。该班以郭河嘴为中心,在东到沟口、安庆市郊,西至太湖徐桥、宿松,南到东流、尧渡、苏城畈,北至怀宁、太湖新仓、五河等地流动演出,杨润保、檀未成、胡玉庭、龙昆玉、檀祥珠、江月明、檀凤乔等艺人都先后应邀在该班演出。该班常接收外地艺人,受外地影响较大,在曲调上逐步趋向华丽,与怀腔较为接近。民国22年,该班班主与汪正寅、徐少堂等班合并建三股堂。民国24年又与京剧艺人、托戏艺人建立新阳春戏班,在怀宁石牌、潘家祠堂一带演出。
陈绍堂班民国27年由陈绍堂等人组建。该班以鸦滩为中心演出,其曲调为适应当地群众习惯而自成一体,与望江南路、北路声腔都有一些不同。主要成员有周东荣、方景明、陈留松等。
同意堂民国29年,县长范用九给范氏祠堂送匾,召集艺人演戏庆贺,朱介凡、柯华庭等6名黄梅戏艺人便见机集资组建同意堂,又称六股堂,黄梅戏自此得以在官场公开演出。龙昆玉、龙甲丙,杨水乐、汤百樵先后应邀到班演出。该班擅演“苦戏”,旦、丑两行当尤为人称道。经常赴宿松、太湖、彭泽、湖口等地演出。
龙昆玉戏班民国37年,杨润保去世,给徒弟龙昆玉留下一些行头,龙昆玉又尽其所蓄,购置衣箱,组建起自己的戏班。主要成员有胡玉庭、汤百樵、胡步桥、杨水乐等,他们配合默契,技艺较高,很多人与老艺人董焕之、金文芳、金火福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该班演出的《红梅装疯》、《荞麦记》、《乌金记》、《鸡血记》、《白扇记》、《罗帕记》、《山伯访友》、《张三请菩萨》、《皮瞎子算命》、《王婆骂鸡》等剧目最受观众欢迎。1949年解放后,大部分艺人进入由凉泉区委组建的凉泉剧团。
二、业余剧团
解放初,先后建立凉泉、吉水、西镇、茅栗冲、万隆、龙潭、华阳等业余剧团。50年代后期比较活跃的有杨湾、杨镇、壬辰占、帅家下屋、新坝、南畈、三门楼等业余剧团。60年代以后有同丰、长丰、太慈、陈家大屋、宋家嘴、雷港、枫村、磨盘、新光、杨长等业余剧团。到80年代初,全县农村业余剧团有300多个,其中常年演出的130多个。80年代中期,在迅速普及的电影、电视、现代舞冲击下,多数业余剧团自行解体,鸦滩、长岭、太慈、赛口等地的一些业余剧团于春节期间偶尔演出或自行组合成10~20人的小戏班,到江西武陵、修水、湖北鄂城,英山等地流动演出,这种戏班通常在农历十月以后起班,第二年春耕前解散。
凉泉剧团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农村业余剧团,1949年由凉泉区委派员邀请黄梅戏艺人龙昆玉、杨水乐和京剧艺人汪正奎、李德乐、余炳南等24人组建,他们轮番上演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和《捉放曹》、《打龙袍》、《问樵闹府》等京剧,还以黄梅戏曲调演《血泪仇》、《小仓山》、《红娘子》等现代戏。
吉水、西镇、茅栗冲业余剧团解放初吉水镇、城关镇地区最先建立的业余剧团。为配合土改、镇反、婚姻法宣传等中心工作,吉水业余剧团上演《九件衣》、《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思树》及京剧《仇深似海》、《昭君出塞》等剧目;西镇业余剧团上演《干旱记》、《韩玉娘》;茅栗冲业余剧团上演《白蛇传》。吉水的《九件衣》和西镇、茅栗冲的《白蛇传》曾在县内轰动一时。
城关六大组业余剧团解放初由6个居民区(选区)分别组织建立,主要成员有查道襄、宋纯一、史碧霞、张伯来等,多在城关镇及其附近演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上轿》、《木兰从军》、《白蛇传》、《王贵与李香香》、《柳树井》、《新事新办》、《推车赶会》等。
四、专业剧团
1952年,由龙甲丙、陈学良、陈飞庭、胡步桥、檀明瑞等20多名民间老艺人在县文教科、文化馆领导组织下成立县黄梅戏流动班社,班社无固定剧场,多借城内大姓祠堂演出,服装道具十分简单。除排演传统戏,还排演了《粉妆楼》、《望江楼》、《水浒》、《孟丽君》、《秦雪梅》、《二度梅》、《昭君和番》、《花魁女》、《红碧缘》等提纲戏。1954年,望江遭受特大水灾,流动班与东流县黄梅戏剧团一度合并,前往岳西演出。1955年,流动班正式命名为县曙光黄梅戏剧团,迁入新建的剧场。灯光、布景、道具、服装逐渐改善,演出开始进入规范化,唱腔开始走向曲谱化,青年演员逐年增多,现代戏占有一定比例。1956年,《女社长》和《闹花灯》参加安庆地区文艺会演后,代表安庆地区向省作汇报演出,《闹花灯》获表演三等奖。1957年,曙光剧团更名为县黄梅戏剧团,演员增至38名。1958年,黄梅戏《气死龙王》参加安庆地区第一届地方戏会演,5人分别获得表演和演奏奖。1964年,县创作剧目《白云之乡》参加安庆地区会演,并代表大会向地委作专场汇报演出。1972年,剧团排演县创作剧目《客满之后》、《渔村凯歌》,代表地区参加省会演,两剧同时由省电视台摄制录像,在省电视台播出。1973年,剧团迁至回龙路,有办公、宿舍楼2幢,排练场1座,贮藏室1间,总建筑面积1936平方米。1976年,县创作剧目《江花》、《双迎考》赴太湖参加安庆地区文艺会演,8人分别获二、三等演出奖和作曲奖。1978年,《洪流》一剧参加地区会演,7人分别获表演二、三等奖及导演、美术等项奖。1979年,青年演员参加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7人分别获个人表演一、二、三等奖。《人民日报》发表一则通讯——《黄梅戏的家乡》,表彰这批黄梅新秀。同年,剧团演员根据黄梅戏传统声腔改编和演唱的《描药方》和《黛玉焚稿》,由上海唱片社和安徽电台录音并灌制唱片发行。1984年,在安庆地区首届艺术节上演《儿女恩仇》,4人分别获得表演奖,2人被评为安庆地区十佳新秀。该剧1987年参加安徽首届戏剧节演出,檀秋萍、姚红获表演三等奖。
自建团时起,剧团除在县城演出外,每年要到农村演出3至4个月,还到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各地市演出数月。1986年,剧团与原地区黄梅戏二团联合到东北哈尔滨、大庆油田等地演出2个多月。1987年,剧团有演职员50名。
附:
解放后县黄梅戏剧团上演传统戏主要剧目
本子戏
乌金记罗裙记罗带记血掌记吐绒记天仙配花针记菜刀记下天台凤凰记剪发记双救主鹦哥记卖花记火焰山荞麦记绣鞋记青枫岭金钗记罗帕记毛洪记张朝宗二龙山挂金钟葡萄渡双合镜锁阳城珍珠塔岳州渡赶子图山伯访友红梅装疯
折子戏
打猪草打纸牌送表妹闹花灯挖茶稞六里沟买胭脂纺棉纱打烟灯卖花篮闹黄府绣荷包送绫罗小补缸剜木瓢补背褡恨大脚大辞店挑牙虫打城隍私情记打哈叭戏牡丹讨学钱游春卖杂货钓蛤蟆补碗打豆腐打菜苔瞧相借妻睏城三字经砂于岗逃水荒逢人骗恨小脚打花魁卖疮药英台自叹姑嫂望郎李应卖女劝姑吵架推车赶会老少换妻登州找子瞎子闹店湘子化斋兰桥汲水瞎子捉奸罗凤英抢柴
苦媳妇自叹郭素珍自叹柳凤英修书二百五过年余老四拜年余老四反情

李广大过门郭化买胭脂张三下南京张德和休妻张二女思想
解放后县黄梅戏剧团上演现代戏主要剧目
江姐杜鹃山小店春早白云之乡中秋之夜红嫂血泪仇曙光
蝶恋花夺印审椅子刘介梅合家欢杨立贝白毛女激浪红心
丰收之后陈红梅焦裕禄红林抢伞三世仇两个苹果于无声处
捉妖记沙家浜红灯记一网打尽向阳商店八一风暴晋京之前赤道战鼓
客满之后平原作战晒场风波南海长城年青一代渔村凯歌党的女儿
气死龙王南国烽烟社长的女儿大战青草湖紧握手中枪智取威虎山
金色的道路春风吹到诺敏河大别山上红旗飘野火春风斗古城枫叶红了的时候
革命自有后来人
上一篇:第二节 京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