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四合圩
位于杨湾、白沙两乡境内。民国初年建。东南濒长江,西北倚华阳河。建圩前,有一条河道,南起长江,流经杨湾镇向东北斜穿计家渡和郑家墩之间直下长河,再傍孙家洲上首流入杨溪河,河之南属彭泽,河之北属望江,建圩后河道逐渐淤塞。民国5年,客籍贫民在华阳镇至龙潭口一带芦苇地筑堤垦殖,建成正德、正兴两圩,民国8年,县城绅士萧子珍招集民工紧接正德圩西面建丰乐圩,继又在曾墩、送郎沟一带建马丰圩。1949年大水,四圩全溃,冬修时将4圩合并,名四合圩。1987年全圩控制面积41400亩,耕地23315亩(旱地20985亩),沿江堤长15.2公里,沿河堤长17.4公里,江堤顶高程22.40米,河堤顶高程18.50米,江堤顶宽8米,河堤顶宽2.5米。圩内有干渠7条,长22.4公里;支渠60条,长50余公里:对江电力排灌站2座,对河排灌站3座,装机18台,总容量1810千瓦。住有杨湾乡杨湾、丰乐、杨河、曾墩等4村和白沙乡的龙潭、新彭、白沙、计渡、罗墩等5村4333户、21195人,耕地23315亩。主产棉花,1987年产皮棉1064.2吨。
二、合成圩
系古雷池水域,坐落华阳镇郊和雷池乡境内。东南濒长江,北与永兴圩、六零圩接壤,西倚宝塔河。圩区原为湖沼地,有南赛湖、北赛湖、金盆湖、马猖湖、清水湖、忠湖、泥湖、蚌湖。民国13年,桃岭乡绅士余合浦等八大业主招集民工建宝兴圩,民国14年喜获丰收后,桐城、庐江等县贫民遂纷纷前来落户垦荒,先后建成南固、北固、茅店、孙洲、合兴、兴丰、永兴等7口小圩。民国15年,在宝兴圩西侧又建九成圩。从此,九圩统一管理,名九成圩,设堤委会于陆家墩,公推余合浦为主任委员,内设总务、工程、出纳3股。全圩划为8大段,各设段长1名,段董若干名。大段以下划5~8个小段,各设段董1名,负责催工上堤和收集圩费。民国20年堤溃,余合浦等业主从淮北招集民工2000余人,圩民2000余人,历时半年,将四周堤身普遍加高培厚,小圩之间的隔堤一律停修。民国31年,余合浦年老力衰,聘请下任退居的黄子纯(舒城人,原为安徽省长江水利委员会督导员)为副主任委员。黄就职后,多次深入圩区进行调查勘测,先后兴建黑鱼沟、三叉河、新开沟等3座大闸,开通6条沟渠,修建1条圩心大道,并将九成圩改名为合成圩。1987年,全圩控制面积137700亩,耕地69796亩(旱地37296亩),堤长56.32公里(同马大堤16.56公里,河湖堤33公里,东隔堤6.76公里),江堤顶高程22.52米,河堤顶高程18.50米;江堤顶宽8米,河堤顶宽2.5米。圩内有大小沟渠200余条;电力排灌站3座,装机22台,容量2610千瓦;机械排灌站5座,装机19台,1100马力;大小涵闸63座;堤外滩植树40余万株。该圩是全县最大圩口。圩内住有华阳镇郊和雷池乡25个行政村12556户、58119人,主产粮棉。1987年,产粮10483吨,产皮棉2446吨。
三、东兴圩
位于莲洲乡境内。东南滨长江,西北倚同马大堤顺合段与六合、漳湖、永兴圩毗连,是县境同马大堤外一口临江大圩。该圩原为江中沙洲(莲花洲),江道东移后,沙洲向西岸伸展,逐渐与陆地连成一片。光绪末年有客籍贫民开始在洲上零星垦殖,民国2年建成东兴圩。解放前,沿江堤段属同马大堤,1949年冬堵口复堤时,考虑到大堤要串3个湖套,特别是湖东村前的乌龟套一段,沙层厚,取土难,又临近江岸,容易崩塌,决定将这段同马大堤退建。从此,该圩临江堤段不再列入同马大堤,成为一般江堤。1987年,全圩控制面积43950亩,耕地23000亩,堤长30.61公里(临江堤长16.2公里,同马堤长14.41公里),堤顶高程22.2米,顶宽8米。圩内有干渠3条,长16.64公里;支渠10条,长32.2公里;斗渠38条,长11.4公里。排灌站3座,装机11台,容量1145千瓦。堤外滩有1700余亩的防浪林带。圩内住有莲洲乡8个行政村3059户、14485人。主产粮棉。1987年产粮2122.5吨,皮棉949.4吨。
上一篇:第一节 概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