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望江,古雷池所在地。安徽西南门户。三面环水,一面负山。地势倾斜,从东部海拔15米的洲区平原,到西部海拔489米的香茗山巅,步步升高。横亘在县境中部的两道低岗,如两条缓缓游动的苍龙,把武昌湖紧紧环抱,像环抱一颗璀璨的明珠。皖河和华阳河南北两大水系,又像两条银链,锁住这两条苍龙。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块1357.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渔猎,创造一代又一代文明。东晋义熙元年开始建县,迄今1580余年。
望江,古称泽国水乡。宋代以前,滚滚长江,像脱缰野马,跳跃奔腾,绕县城东南疾驰而去,甩一汪白水,万顷波涛。登城极目,江湖一体,水天一色,浩瀚无垠。水,占据望江总面积十之六七。辽阔的水域,蕴藏着无穷的宝藏。“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蜂、燕箕、雀蛤之俦,折甲、曲牙、逆鳞、反舌之属”(引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应有尽有。滨水之民,日与水居,取鱼水之利。渔港鱼市,星罗棋布,樯桅林立,商贾云集。赛口、华阳、吉水、壬辰占等滨水集镇,曾经繁荣一时。三国时代,望江便设有雷池监,隋、唐之世设有都水监,明、清两代设有河泊所。或监或所,均配有专职渔官,吸取民膏民脂。望江有句民谣:“买鱼的人儿吃鱼王,打鱼的人儿吃鱼肠”,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斗转星移,江道南迁,沙洲渐现,围垦渐兴,到本世纪50年代末,水面仅占望江总面积十分之二、三。水面减缩,鱼类渐少,为保持水产资源优势,改变以天然捕捞为主的生产方式,采取“以养为主,养捕并举”的方针。武昌湖的鳜鱼、螃蟹,泊湖的银鱼、毛鱼,焦赛湖的青鱼、鳊鱼,青草湖的鲫鱼、鲤鱼,均为望江名贵产品,饮誉大江南北。1987年,全县有四大国营、四大集体养殖场,45个联合体和1127个个体养鱼专业户。河湖沟渠,池塘水库,有水皆鱼。养殖水面达22万多亩,总产成鱼417万多公斤。烟波浩荡的武昌湖,是望江一大鱼库,年产成鱼150多万公斤。冬捕时节,湖边岸上,处处耸起了鱼的山峰,散发着鱼的鲜香。然而水性多变,喜怒无常,它有时温柔,有时凶暴;它既能载舟,又能覆舟。当霪雨霏霏,山洪暴发时刻,高浪触天,洪涛灌日,万顷良田,化为鱼鳖之乡,绿色希望,变成白色的悲哀。这时,水就像一群毒蛇猛兽,恣肆横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乾隆三十四年(1768)到解放前夕的180年间,共发大水54次。无怪乎清顺治时邑令王世允叹息说:“邑之难治在于水。”
望江历代人民是在与洪水作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围垦历史悠久。围垦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70%。相传三国吴屯兵皖口,即兴建西圩,得谷万斛。素有“家住望江,命在西圩”之称。清代中叶以后,县境西北的皖河流域大兴围垦;民国时期,围垦中心转移到县境东南的沿江一带。解放之初,全县共有圩70口,面积22万多亩。1959年,在“大跃进”逼人的形势下,中共望江县委为大抓粮食,成立开荒指挥部,出动4万多农业劳动力,在壬辰占到小漳湖的70多公里的战线上,掀起围湖造田高潮。人们为了排水清淤,开河筑堤,常在泥水里操作,锹锹见水,步步陷泥。他们斗严寒,耐饥饿,披星戴月,饮露餐风,为子孙造福,一代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作出很大的牺牲。经过一个冬天的搏斗,建圩16口,筑堤160多公里。到1962年,共建圩168口,开垦荒地13万多亩。范围之广,难度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史所罕见。有人认为:“围湖造田,使原有较好的生态系统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是把发展渔业之长,改为发展粮棉之短。”从生态学或者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也都不无道理;也有人认为:“望江的大、小漳湖和青草湖,都属于萎缩性湖泊,枯水季节,水深不过一米,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加之杨湾、华阳两闸建成之后,阻塞了鱼类回游通道,水产资源锐减;而望江人口却急剧增长,扩大耕地面积,解决温饱问题,是历史的需要,是势在必行。”沧海桑田,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大面积围垦之后,蓄水面积缩小,内河水位升高,洪涝灾害也相应频繁起来。为了解决这一“打内战”的矛盾,先后兴建中、小型通江涵闸13座,退田还湖2万多亩。生态系统也总是沿着平衡到不平衡再平衡的往复过程发展的。
在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望江水利设施落后。“谷水之出也,无宽塘大陂以储之,稍一旱,不能享水之利;江水之溢也,无高堤曲防以障之,稍一涝,不免受水之害。”(引自明万历二十二年《望江县志》序言)。雷池大地,水旱频仍,哀鸿遍野。历代有识之士,曾千方百计致力于治水,总因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的各种局限,终未能根除旱涝之灾,只好仰天长叹,随遇而安。旱了,求神拜佛;涝了,背井离乡。解放了,人民成了大地的主人,重新整治河山。为了根除水患,保证粮棉丰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加高培厚了的同马大堤,如一座水上长城,巍然屹立于大江之滨,成为望江的东南屏障;全长93公里的花凉亭南北干渠,像两条大动脉,贯通县境中部的低岗丘陵,浇灌着10万多亩干渴的土地;总容量765万立方米的褒隐寺水库,像一面明镜,镶嵌在香茗山层峦叠障之中,储蓄了百万吨玉液琼浆,滋润着万余亩良田;140多座机电排灌站,像点点繁星,散落在洲圩区平原,保证了农田作物旱涝无忧。这一系防水、引水、蓄水、排水主体工程的建立,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粮棉生产蒸蒸日上、日异月新。
望江有53万多亩耕地,丘陵和平原各半,旱地和水田秋色平分。粮食、棉花是望江主要作物。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在湖圩区。水稻是粮中之王,占粮食总播种面积90%以上。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改革了耕作制度,调整了种植结构,引进了优良品种,推广了农业机械,加强了植物保护,粮食生产直线上升,从1949年的0.7亿斤跃到1987年的4.3亿斤,平均每十年增加一个亿。棉花生产更是形势喜人。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沿江洲区。1965年平均亩产皮棉110斤,一举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为全国重点产棉县。为保证棉花优质高产,1971年县委决定成立棉花生产指导小组,对棉花生产基地进行一系建设:稳定棉花种植面积,调整棉田布局,健全棉田水利设施,建立棉花五大服务体系(良种繁殖、农技推广、收购加工、生产资料供应、无病良种产地检疫),使棉花生产出现新的飞跃。1985年皮棉总产2264万斤,平均亩产146斤,居全省之冠,列为安徽省唯一的全国第一批22个优质棉生产基地县之一。1986年又列为全国优质棉出口基地县。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出售粮食30多亿斤,皮棉3.6多亿斤,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粮棉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支援了国家建设,同时也为望江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87年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0%。
望江,粮、棉、鱼之乡。秋收时节,渔歌阵阵,金波滚滚,银花朵朵,到处荡漾着丰收的喜悦。在大除水患、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的同时,工商交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从困惑中崛起,从低谷中起飞,甩掉落后旧帽,捧出一颗颗丰硕成果。“望江亭”风酿酱油,芳香可口,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望江雷池特曲,窖香浓郁,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江通气流纺织厂,高产优质,夺取了安徽省三资企业创汇桂冠;具有1500吨级停泊能力的华阳港,水深岸长,是长江沿线最大的支农港口;百吨级华阳过船闸,吞吐江流,勾通了大江和内河航道;莲洲至东流的汽车轮渡,来往如梭,使天堑变成通途;占地2.2万多平方米的雷池市场,回廊交错,店铺栉比,被评为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省内独此一家的中医头针专科医院,以独具的电动头针技术,治疗脑原性瘫痪和中枢性失语,有效率达80%;工艺精巧的民间挑花,以浓厚的地方特色,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走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源远流长的黄梅戏,一花独放,由望江人口述望江人改编的《天仙配》一上银幕,便以特有的魅力,风靡全国,饮誉海外;一群年轻的游泳健儿,在体坛上大显身手,10年之内夺取107枚金牌;一批优秀的农家子弟,昂首阔步,跨入“北大”、“清华”;一座座小院高楼,代替了昔日的茅檐破屋;一台台彩电冰箱,进入寻常百姓人家……。1987年社会总产值3532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0192万元,商品零售总额1359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60多元,均10倍于解放之初。
立足望江,解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绩;放眼神州,我们还落后于改革大潮,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人们不会忘记,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想干扰,贻误了大好时机,阻滞了前进的步伐。三年“大跃进”,浮夸风兴起,生产倒退,生活维艰;十年“文化大革命”,思想造成了混乱,文化遭到摧残,人民蒙受一场灾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望江大地又出现历史春天。全县人民正抖落一身贫困落后,朝着小康生活迈步,但是我们的步于还跨得太小。望江工业还刚刚起步徘徊,主要企业还停滞在农副产品的粗加工阶段,缺乏龙头企业,没有系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望江农业虽有较大的发展,种植结构还很单一,还没有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望江水域虽广,水产品单产还很低微;巍巍的香茗山依然在那里酣睡,等待我们去把它唤醒,变成旅游之地、茶果之乡。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才资源,望江都是潜力无穷。望江地处长江北岸,山水相连,河湖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东南有58.45公里黄金水道,境内有498公里内河航道和326公里公路网,水陆交通两便。望江有53万多人口,其中有24万农业劳动力,6万多工人,700多名中级以上职称的知识分子,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望江英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王幼学、檀萃、龙燮、倪模等先贤,创作了大量作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韩伯棠、鲁宏图、刘亚夫、孙敬纯等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甘洒热血,取义成仁;倪则耕、陈其焰、檀耀辉、吴亚銮等同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任劳任怨,献出了毕生精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望江地灵人杰,望江是大有希望的!天时地利,贵在人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文化传统,安定的政治环境,还要有卧薪尝胆精神。只要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大胆起用人才,引进科学技术,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望江前途将是一片阳光灿烂,望江人民将越过雷池,展翅腾飞!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