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药政
(一)管理机构
建国前,县内无公办医药经营机构,仅有百余家以医带药的中药店,分布城乡各地,其药源主要从安庆的张立达、饮苏堂两私商药栈购进,部分中药材县内采集。县内地产大宗药材靠私人茯苓行和商贩运销到外地。40年代后期,农村部分中药店也从外地购进少量西药,如奎宁之类。城镇个别私人开设的西药房,只有磺胺、盘尼西宁、奎宁、葡萄糖等30余种药品,且价格昂贵。
1950年,县土产公司在梅城、黄泥、水吼、黄柏等地收购产品的同时,开展中药材收购业务,如收购龟板、鳖甲、鸡内金、土鳖虫等。1950年5月起,县供销社在梅城、源潭、黄柏、黄泥、水吼等地基层社开展中药材收购业务。1954年,县供销社内设“中药材经理部”,开始在全县范围内经营中药材收购、调拨、批发业务。1956年7月,成立“潜山县医药公司”,专营西药,由工商科主管;次年4月,撤销机构,并入百货公司,设专柜零售。1956年9月,中药材经理部从供销社划出,并以“中药材经理部”为基础,同私人药店合作经营,成立“潜山县中药材经营处”,有工作人员10人,办理中药材购销业务。1960年6月,改潜山县中药材经营处为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潜山县公司。9月,又将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潜山县公司改名为“潜山县医药公司”,经营中西药品、药材生产、饮片加工等业务。原百货公司经营的西药停止经营。现在医药公司设有中西药经营部和城关3个门市部,1个收购部,1个饮片加工厂,另设有源潭、水吼两个购销站和黄泥批发部以及分散设立在边远山区的10个门点,开展购销活动。全公司现有职工121人。其中享有中级职称的9人,初级职称的39人。
(二)经营管理
50年代,县医药公司成立时,企业经营积极性高,财务管理严格,经济效益较好,后由于“五风”和“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大办钢铁”毁坏森林,大量药材资源濒于灭绝边缘,加上必要的财务制度受到冲击,形成商品积压、赊销数量大、拖欠贷款多的局面,医药企业一直处于徘徊状态。80年代,医药行业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经营管理。1984年,医药卫生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对全县药品实行监督管理。1985年,县人民政府为强化医药市场管理,授予县医药公司行业管理职能,明确为县政府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2—3次医药市场管理。1984、1985两年进行两次大的管理,取缔地下无证批发点2处,零星药贩60余户,有效地制止了伪劣药品进入市场。1987年,成立潜山县药品监督检验所,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的监督与检验。同时,医药部门不断扩大流通渠道,调整经营网点,采取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销售额十年内翻了两番多,利税为十年前的5倍,固定资产增加,添置了切药机、炒药机、电动打包机、冷藏柜、汽车等设备,形成一个网点分布合理,设备、品种规格齐全,业务技术素质良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医药专业性行业,全县药材生产、调拨供应有了保证。1978年,全行业中西药品销售额211万元,固定资产20万元,利税6万元,1987年,分别增到633万元、53万元、25.36万元。
二、药物
(一)中药
资源县内西北山区为中药材重点产区,历史上出产过许多名贵地道药材,有《药典》上记载的“潜厚补”,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潜茯苓”,有《清异录》中记载的“狮子术”(白术),还有“银杏”等等。顺治《潜山县志》记载的县内产药材有:何首乌、黄精、茯苓、白术、苍术、五倍子、贝母、厚朴、川芎、细辛、蒿本、紫苏、桔梗、天南星、香附子、五加皮、荆芥、木鳖子、车前子、山楂、天门冬、麦门冬、独活、白前、女萎、薤白、金樱子、骨碎补、贯众、玄参、干葛、苦参、半夏、地榆、茵陈、天花粉、大蓟、芫花、瓜篓仁、牵牛、威灵仙、桑白皮、谷精草、夏枯草、豨莶草、牛蒡、芍药、香薷、乌药、蓖麻、薄荷、升麻、黄柏、白芨、白蔹、木贼、玄胡索、皂角、茴香、柴胡、蔓荆子、牛膝、艾、石乳香、滑石、马蹄香、兔丝子、蒺藜、益母草、苦丁茶、苡米、山药、枸杞、楝、樟、菊、紫微、玫瑰、栀、菖蒲、芙蓉、玉兰、凌霄、鸡冠花、金银花、篇蓄、海棠等。民国九年的《潜山县志》对30个重点品种药材作了专门记述,它们是:茯苓、野白术、何首乌、贝母、天南星、五加皮、马细辛、玉竹、苍术、麦冬、天麻、茜草、黄精、桔梗、五倍子、天花粉、茵陈、刘寄奴、沙参、丹参、柴胡、地榆、苦参、乌药、野百合、羌活、独活、葛根、枸杞、瓜篓、青木香、苏叶、薄荷、石斛、麝香等。
建国后,县内充分开发和利用中药材资源,积极组织药材生产,引进人参、黄连、杜仲、玄胡、党参、川芎等20多个品种,对野生药材积极改为家种。家种成功的有蔓荆子、潜厚朴、天麻、山栀、桔梗、丹参、瓜篓、贝母等。由于长期频采滥捕,有些药材产量骤减且面临绝种的地步,野生和散生的潜厚朴存量极少,天柱山良药坪的白术已难寻踪迹,野生桔梗原年产在百担以上,现年产20—30担。在资源丰富的天柱山区,麝香、小灵猫、贝母、七叶一枝花、辛夷花、珠儿参等昔日较多的药材,如今也已少见。1978年以后,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县医药公司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生物养息工作,促进了中药材的生产。1984年6月—1986年底,县医药公司对全县药材生产区23个乡中药材的分布、品种、蕴藏量进行系统的调查,普查结果表明,全县药用植物计有169个科950个品种,蕴藏量达42万担,占药材资源总蕴藏量的84%;药用动物72个科,125个品种,蕴藏量约5万担,占药材资源总蕴藏量的10%;矿物药材有6种,如白石英、自然铜、无名异、云母石、铁落、石灰等,蕴藏量约2万担,占药材总蕴藏量的4%,还有其它类药材,共发现新品种5个,澄清了混淆的品种12对。这次普查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县城的西北中低山区,即天柱山周围的水吼、黄柏的大部分地区,药材的蕴藏量约占全县的82%,达41万担,有943个品种。其中主要品种有284个,如茯苓、桔梗、丹参、沙参、半夏、黄精、玉竹、苍术、潜厚朴、大活血、青风藤、贝母、七叶一枝花、草乌、红苍术、麝香、豹骨、瓜篓、天麻、杜仲、山栀、葛根等,其中名贵地道药材有茯苓、潜厚朴、麝香、杜仲等。低山丘陵区的余井、野寨、罗汉、黄铺等地药材蕴藏量约占10%,5万担左右,品种843个。其主要品种有桔梗、丹参、柴胡、瞿麦、徐长卿、山栀、茵陈、仙鹤草、青木香、黄药子、山楂、天南星、香灵猫、银花、野菊花等。圩畈区的黄泥、王河、油坝、梅城等地,其土质肥沃,土地平坦,水域宽广,药材蕴藏量约占8%,约4万担左右,品种有437个。主要分布药材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蔓荆子、旱莲草、车前草(子)、白毛夏枯草、苏叶、瓜篓、地丁、夏天元、半夏、香附子、益母草、鹅不食草、篇蓄、藕节、芡实、龟板、鳖甲、土鳖虫等。其中蔓荆子、苏叶、香附子、半夏等为这一地区出产的大宗药材。
生产中药材在县内生产历史悠久。茯苓原由潜山人用鲜茯苓作种,以松木为原料培植而成。自此,茯苓由野生变家种的种植方法流传于大别山一带。县内出产的茯苓质量尤佳。顺治《潜山县志》载:县内所产“茯苓赤白俱佳。”民国《潜山县志》记载:“……其抱根而生曰茯神,药材中补心上品,制法以切薄片如镜面者为上,方块者次之。”又载:“宣统二年,南洋赛会,香港、缅甸、南洋商人纷纷订货”,是著名的四大皖药(茯苓、丹皮、菊花、白芍)之一;清同治年间,潜山县吴塘堤就有蔓荆子生产,产量达2500公斤,由私商贩运到武汉、六安等地销售;潜山所产的厚朴,称为“潜厚朴”,颇负盛名。但在建国前,中药材大多是野生,也有少量人工种植。
195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后,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积极有步骤地变野生为家养家种。1960年,开始引进外地品种。1977年,全县发展9个药材生产基地,它们是:官庄驼岭大队综合场,塔畈冯冲大队综合场,痘姆五七场,水吼徐畈大队综合场,割肚和平大队药场,潘铺公社、潘铺大队、凤凰大队、五庙综合场,横中风光大队综合场,野寨双塘大队花园生产队药场。1979年底,全县有31个社、队种植药材30多个品种,约700多亩地(茯苓面积除外);引种、试种近20多个品种,计有:川芎、冬花、玄胡、川牛膝、泽泻、丹皮、白芍、生地、白术、一见喜、续断、羌活、防风、颠茄、菊花、牛子、大黄、杜仲、黄柏、黄连、人参、白芷等;野生变家种家养的品种有:蔓荆子、山栀、半夏、丹参、桔梗、金银花、土鳖虫等。各区中药材发展项目因地制宜。水吼区主要发展山栀、厚朴、黄柏、天麻、黄连、人参、党参、白术、泽泻、首乌、贝母、苡米、胆草、丹参等;黄柏区主要发展人参、云木香、冬花、银花、杜仲、桔梗、连翘、牛膝、苡米、续断、玄胡等;梅城区以桔梗、丹参、玄胡、山栀、板兰根、蔓荆子、生地、川芎、党参、山药、防风、枳壳、枣皮等为主;黄铺区以黄芪、党参、丹参等为主;余井区以山栀、玄胡、生地、大黄、川芎为主;源潭区以桔梗、枣仁、牛子等为主;王河区以瓜篓、半夏、贝母、泽泻等为主。1986年,为加强潜厚朴的生产,中国药材公司拨专款3.5万元给县医药公司组织生产,当年栽种7000余棵,后又种植13万棵。安徽省农业开发办公室规划,潜山县为全省十大药材基地之一,主攻厚朴。1986年底,全县药材面积发展到2000多亩(不包括茯苓面积),成功地养植40多个品种,引种7个品种。
经销建国前,中药材大多是私人商贩走家串户地进行收购。在清同治年间,野生所产蔓荆子由货郎担串门收购,运到武汉、六安等地销售;而茯苓大多由水吼区的私人药行收购,然后走水路运到上海或销往国外。有些资本较大的商行长期与一些药农、私人商贩联系,购进多种地产中药材。建国后,中药材由县供销社的药材经理部收购。1956年后,县成立国营药材经营处,开始由医药部门直接经营药材的购、销工作。在水吼区设茯苓、樟脑加工厂,大量收购潮茯苓、樟树进行加工;1960年后,县医药公司在各主要药材产地均设立收购点,或请供销社代购,帮助药农加工,在药材紧张短缺时,实行奖售,如奖布票、香烟、粮食、化肥、食糖等物品,鼓励药农生产、采挖。
1970—1987年,全县中药材收购量共为293万公斤,年均16.5万公斤,收购金额总共为281万元,年均15.6万元。1974—1987年从外地调入部分中药材,共360多个品种。1970—1987年,中药材销售总额为512万元,年均28万元。近年,县内出产的茯苓精片,国外客商纷纷购进,香港商人将“潜茯苓”视为免检产品。
中成药的经营品种逐渐增多,销售量不断增长。建国前,全县只有梅城、黄泥、王河等几家药店在自己的饮片加工厂加工丸、散、膏、丹等剂型。建国后,县医药经营部门在代客加工丸、散膏、丹的同时,扩大中成药经营品种。1987年,县内经营的中成药有注射液、药丸、药片、胶囊、口服液、冲剂等,达1000个品种。1963年,中成药年销售量为4.9万元,1978年为11.8万元,到1987年达127.4万元。
(二)西药
药品,人们习惯称之为西药。最早传入县内是在30年代初。1960年以前,县百货公司下设一个小专柜,经营百余种药品,年销售额仅几万元。
1960年,县医药公司成立后,开始经营药品的批发业务。60年代年销售额十几万元,1970年已达43万元,经营品种已达600余个(包括同品种不同规格)。同时增加部分小型医疗器械及少量玻璃、搪瓷用品等200余种。销售量约占药品的10%左右。
1971年县医药公司在加强城关批发业务的同时,增设源潭药材站并开展西药批发业务,供应全县340个医疗单位的用药。1980年,经营品种由70年代的600种扩大到1100余种,年销售额由70年代的40多万元增加到1980年的126多万元。
1981年后,县医药部门打破原来束缚经营的单一计划经济,发展横向联系,开展多渠道的业务经营。同时,为适应市场需要,增设经营网点,新增水吼、黄泥批发部,五庙、割肚、官庄、黄泥、王河、城关等7个零售门市部。1987年,全县药品经医药公司销售的金额为318.9万元,其品种已达2000余种。
上一篇:第四节 医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