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诗选
江上望皖公山
唐李白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访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送元洞真人谒司命祠
唐李隆基(唐玄宗)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归期千载鹤,春至一来朝。采药逢三秀,餐霞卧九霄。参同如有旨,金鼎俟君烧。
题天柱峰
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瑶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干仞锁云雷。玉光白橘香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南岳山
唐曹松
邑人进士著名诗人
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
九井
宋王安石
沿崖涉涧三十里,高下荦确无人耕。扪萝挽茑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嵘。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阬。飞虫凌兢走兽慄,霜雪夏落雷冬鸣。野人往往见神物,鳞甲漠漠云随行。我来久立无所得,空数石上菖蒲生。中官系龙沉玉册,小吏磔狗浇银觥。地形偶尔藏险怪,天意未必司阴晴。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谁能保此千世后,天柱不折泉常倾。
题静山堂——和曾子翌授舒之作
宋王安石
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椽应从到日闲。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翠刻孱颜。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次韵韶倅李通直
宋苏轼
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三李跨鲸鱼。欲从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
题潜山
宋黄庭坚
宋之问作缑山诗,援潘骑省天陵山下家风,诗奕奕有凌云之气。余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视天陵缑山,不足道也。作潜山诗:
潜山带荆衡,凌历首开辟。撑空云霞断,半岭阴晴隔。潜峰竞巑岏,同命最矜绝。
遥看芙蓉峰,削立矫秋色。叩之尽琼户,晴雪上白壁。煌煌众真居,楼台自唐日。
檐牙升云雨,木罅见金碧。白鸟巢青松,丹鹤磊白石。冲融波浸广,咸池下输液。
诗崖与酒岛,仙事凛可即。胎禽岁仲春,千百尽舒翼。云是采访驾,来肃司命谒。
发轫风日佳,旋旆雨函赤。复多灵芝草,代有栖霞客。崖乔期羡待,童颜常七十。
意所不与投,必以恶言斥。我昨脱褐归,独许望巾拂。顷一行作吏,遂虚丹台籍。
异时庐晦溪,实至潜左翼。缭以九江壮,康山远相直。涧水高下鸣,翠响声竽瑟。
原田无旱枯,竹树间疏密。人家橘柚间,钟梵烟雨侧。兰馥春被岭,桂树秋笼日。
桃园信逃秦,化成真仙出。似闻王方平,时过蔡经宅。亦或回山人,榴皮醉题壁。
溪旁往来久,不见岁月积。俄忽似惊蓬,岭海无暖席。三年堕瘴疠,发脱不胜栉。
皇恩吏嵩少,秘殿联近照。稍喜还中洲,左蠡入舟楫。潜山忽在眼,浩荡慰契阔。
烟尘何日清,遗黎伫安集。吾亦理吾庐,雅志终畴昔。溪园十亩强,露叶紫翠滴。
自种芝田草,更撷蟠桃实。调笑赤松子,汗漫游八极。卧闻潜山钟,起先栖鸟发。
新花醉晨露,远水耿秋月。平生栖霞志,缁尘变华发。岸凉竹筿净,洗我心源彻。
脱如楼仙子,风波振清越。众真不我简,原供鼎灶末。凉风林薄喧,九日光翠洁。
却纡俗士驾,行当广寒谒。
丹霞晚步
宋黄辅之
朝奉大夫
长溪湛湛绕危亭,步履初登见野情。密树远连山色暗,断霞低映水光明。渔舟过后波摇影,楼笛吹时市有声。坐待凉风吹苹末,爱渠分我一襟清。
和曾太傅游潜山
宋张昌
灵仙观提举
雨意藏秋壑,烟光列画屏。助情诗得句,寻胜酒俱醒。木落知樵径,山回失柳汀。天衢应咫尺,平步上青冥。
登太平寺次韵董宪副
元余阙
都元帅
萧寺行春望下方,城中云物变凄凉。野人篱落通潜口,贾客帆樯出汉阳。多难渐平堪对酒,一尊未尽更焚香。凭将使者阳春曲,消尽征人鬓上霜。
上炼丹
明卞训
御史
百年能得几时闲,偷得闲时便看山。殿角黑云拖雨过,松头白鹤采枝还。药炉火暖春常在,仙院尘消房半关。夜静月明吹紫竹,引来丹凤五云间。
水帘洞
明杨朴斋
员外
凉雨纷纷落九天,水绳高挂似悬帘。石头响溅琼珠碎,洞口晴喷玉液鲜。静冽夜涵龙虎地,流通春满桂枝田。长垂不卷千余丈,知系危峰几百年。
皖山高
明胡缵宗
知府
不曾凌绝顶,宁识皖山高。身在层霄上,江湖一羽毛。
石屋
明余珊
监察御史
万山含翠著云烟,与客携壶醉洞天。长笛一声青鸟外,却嫌金屋贮婵娟。
山谷寺登眺
明陈
知府
宝塔翠微上,禅门众岳横。法堂龙欲起,古钵水犹清。香气云中喷,钟声天外鸣。凭栏见江汉,飞动故园情。
行潜山示二尹
明路可由
知府
路入潜湖草树稠,问来沿革旧舒州。人通江海家藏富,山接蕲黄皖更幽。君使有缘经胜地,风光无处不宜秋。此行休作寻常过,满县花香用意收。
由吴塘至山谷
清李日芃
操抚都御史
山藏金碧浮屠境,地涌莲花水月台。晓渡带将喧语去,晚钟逗得梵音来。桑麻两岸人烟接,杨柳双桥野店开。十里莺啼红映绿,江南春色此中回。
登天柱山
范苑声
邑人
皖山高出万山巅,此日登临势耸然。
一柱擎天惊虎啸,群峰朝岳浑龙眠。
仙人桥畔回孤鹤,良药屏(坪)前试酒泉。
南岳云烟收眼底,移神逸事仍当年。
(作者系国民党安徽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写于民国31年春)
游石牛古洞
刘夜峰
历朝石刻似龙飞,满目琳琅世所稀。
不是夕阳催客去,岩前拂拭竟忘归。
(作者系安徽省文化局副局长,省书法学会主席,写于1981年5月)
观天柱山石牛古洞石刻
袁振
清澈幽涧水,苍翠山色围。
贪看古石刻,兴浓几忘归。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副书记,中共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写于1985年4月)
喜看天柱山重修
叶尚志
擎天一柱插云霄,虞汉封营事已遥。
皖霍舒潜有卓考,雄奇灵秀无论超。
乾元寺内谒三祖,胭脂井旁话二乔。
前辙不忘师后世,重修名岳胜先朝。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写于1985年春)
登山忆昔
方振华
少小从戎老大游,名山今始看从头。
老来不减当年志,登上峰巅接海楼。
(作者潜山王河人,从小参加革命,“文革”前任池州地委书记,
后任安庆地委副书记。1984年5月登天柱山,赋诗留墨。)

王满夷
洪水涨了敲急锣,
匪兵来了敲破锣。
灾难随着锣声到,
家家随着锣声破。
死的死了活的饿,
锣声没有一点乐。
锣声讲的人民苦,
锣声咒的世道恶。
敲起锣声当战鼓,
跟着红旗战山河。
锣声敲倒三座山,
锣声迎来新中国。
敲着锣鼓去报喜,
锣声伴着花秧歌。
有党领导锣才响,
亮亮堂堂过生活。
(1963年12月发表于《人民日报》。)
二、文选
李公择舒州分桃记
宋苏轼
李公择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之所得,疑其为真灵之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黄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识也。
注:1.此文见于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苏轼文集》,题目是编纂时新加。
2.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黄庭坚之舅父。宋元丰初曾在舒州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
六年(1083年)召为太常卿。
蝗灾疏
明徐尧莘
邑人进士布政使
臣籍安庆府潜山县,以山东粮储道左参政丁内艰,至万历四十五年五月服阕,起复赴阙候用。敢以潜之异常灾伤,为我皇上陈之。
潜山属南北咽喉,八省要害,无鱼盐商贾之利,止唯服习先畴,以稼穑为事,时和年丰,金以粟生,公私可以无负。值上官闭粜,则捉襟见肘矣。连岁雨旸不时,旱涝为祟,不能大有;估客稍通,犹可借手正供,以佐上方。乃今春肥煽焰,播植艰难。有司虔祷,霖雨时滋,禾苗长苏。民方欣欣相告,几有秋。不意入夏以后,如风吼雾卷,蔽日支霄,自北而南者则蝗也。始不过盘旋山岗,栖迟畦畔。继而从噬禾穑,剪落尘区。僻处山区之民,从不识蝗属何等。间有食心者,知其为螟,食叶食节者,知其为螣为贼,食根者,不轻见也,然驱除犹可为力。未有呼群引类如蝗者,覆田塞畛,咀唼有声,顷刻之间,绿野忽成黄壤。初时,民期相率扑灭,乃愈扑愈张,随相叱为天虫,延巫醮祭,仍复依依,至长子孙食苗。不已,旋至食纸、食草。不已,旋至食衣,不唯颖栗坚好,难以望于异日,即遗秉滞穗,不能索之田间。且也,木叶脱尽,三伏有似深秋,莽莱辟除,四顾皆为白地。至于鸣金击鼓,儿哭女啼之状,更有惨不可言者。
缅维暴背耕耘,合室勤动,无非为卒岁之计。奉公之图,而今已矣!编银作何以输?折色作何以杜?京漕各米作何以供?他邑,或有势大贾,可以经营称贷,而蚩蚩山民,别无通融之法。非稿项穷崖,则转徙他方以死耳。臣尝读汉文室之诏,谓“万物群生,皆有以自乐。吾百姓鳏寡孤独,帖于穷因,莫之省忧。为民父母者,则何如屡赐民田租之半”,未尝不掩卷太息也。况如天好生如皇上者呼?!嘉靖二十三年,潜大祲,获徼蠲恤。万历十七年,获徼皇上蠲恤。三十六年大水,又获徼改折。今蝗虫变出非常,为皇上轸念又当何如乎?
诗云螟螣,春秋书螽书,圣人以为民命国命所关,故切切言之。臣途经中都齐鲁,见蝗之为害,不一其地,而潜之被害独惨。地方抚按,定为鸠鹄陈情,臣目击时艰,跼蹐辇下,不得不号天而吁耳。伏乞敕下所司,察蝗灾分数,破格赈绥,俾山野残黎,不至为沟中瘠。臣不胜悚切望恩之至!
(是年朝廷准奏,折免潜邑漕赋一年。)
登天柱峰绝顶记
乌以风
安徽天柱山,古称霍山,亦名皖山、皖公山。主峰天柱,危峻奇绝,高不可登。山中药农以长绳悬腰悬空猱攀而上,在悬崖间采石耳,大非易事。游人则千古以来,登者绝少。予爱天柱形胜,尝以未能登峰造极为憾。1937年10月,决计作登绝顶之游。乃觅药农6人为助,由马祖庵出发,绕飞来峰而至天柱西南面,因其它数面过于高险不可登。先由药农一人撑3丈长竹,两足分抵石壁而上,至能插足处,投一长绳,下二人依次握绳上攀,再用长绳系余腰悬空缒之,如汲水然。其余三人在下作护卫,以防万一。余两手另握一长绳仿药农猱攀,两足抵壁向上蠕动。峭壁万仞,无可容足,乃驾老松稍息。一绳收尽,复易绳汲之绳凡四易,约百余丈,更从乱石杂树间猱攀20余丈,方至绝顶。纵情四望,只见江山映带,烟云迷离。东望宁芜,北收英霍,西揽蕲黄,南尽浙赣。黄山天目耸于远天,匡庐九华伏于江隅,周围两千余里,峰岗万千,皆在脚下。而天柱高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方知汉武礼封,号曰南岳,为一方之镇,并非虚慕。上有天池、天桂、凌霄树奇花异草,芳香四溢。予仰天长啸,声震山谷,极目骋怀,为之大快。峰顶镌有清李云麟“孤立擎霄”四大字,每字直径6尺,余用红漆为之标刷一新。留连至傍晚,乃由药农放绳下如上攀。俯视悬崖,深不见底。余系削壁间,如蜘蛛吐丝下垂,观者无不为之咋舌担心,而余尚能神情自若。及归抵马祖庵,寺僧出迎,叹为神奇。余思平生壮游,此为第一,不可无言以记其事,并赋诗一首:
独步孤峰作壮游,恍如御气上丹邱。
玄崖秘洞开宫殿,万壑千峦拜冕旒。
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
飘然遗世烟尘外,一啸鸾飞下九洲。
(此文作于1937年10月25日)
故乡桔园
钱启贤
再过几天,我就要采访离别多年的故乡了。行期愈近,乡思愈浓。深夜,淅淅沥沥的秋雨,更唤起我对故乡的几许眷恋。我站在都市的高楼窗口,透过灯光,望着银灰色的天空,飘洒着蒙蒙的雨丝。蓦然间,那缭绕在低矮茅屋上的浓烟,那垂挂在山崖上银练似的山泉,那旋岭攀峰的羊肠石径,一一映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月夜里舂米声,黎明溪边洗衣女的棒槌声,龙潭溪流之畔有节奏的水碓声……也一起在耳边回荡,更加让人追思怀念!
我的故乡是大别山区一个荒僻的山村。村前一条沙河,村后万仞高峰下一片浩大的荒坡,在荆棘和石堆间是一块块巴掌大的山田山地。祖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艰难地度着时光。我也曾跟着长辈们放牛、砍柴、采山果、挖山药,度过了青春少年。后来,我参军南下,离别了故乡。这生我养我的荒僻山村,常使我朝思暮想。
因为在南方工作,动身前夕,我在水果商店特意地挑选了一篮上好的柑桔,准备赠予故乡人,让他们品尝南国的佳果。
汽车穿行在翠绿的大别山间。凭窗远眺,那山腰闪亮的渠水,那铺满彩霞的梯田,那挺拔的青松翠竹……展现一幅壮丽五彩画卷。我鼓动回忆的翅膀,寻找旧日荒僻的痕迹,然而一丝影儿也难见了。
下了车,我沿着河坝往上走。河水澄碧,草亦凝翠,艳丽的人工湖倒映着蓝天,青黛的山色掩映着红瓦白墙的新村。那莫不就是日思夜恋的故乡?山边有个小店。我问售货的姑娘,她手一指说:“登上一个山坳,穿过桔林就到了。”
“穿过桔林?”我很惊讶。哪来的桔林?这大别山能长桔吗?
走着走着,风里飘来一阵甜丝丝的清香。一片浓绿的林荫里,好象突然落下一片绯红的云。走近再一看,呀!娇黄的如艳阳,嫩绿的如翡翠,红的似晚霞,真是地道的桔山桔岭啊!我正为家乡的变化感到迷惘。从桔林里悄悄走出一位老人。他手持猎枪,佩戴“护林园”红佩章。他先盯住我拎的柑桔,兴许误会我摘了他的桔子,随后问道:“那路的贵客?”当我讲出乳名时,老人开怀地笑了:“哦!可把你盼回来了,一去这么多年!”他紧紧握住我的手,是那样炽热有力。我也一下认出他是松大伯。记得参军临走那天,他还在我挂袋里装下几个红山薯。他老伴殁的早,有个儿子叫松子,十五岁那年闹灾荒,爬上大枫树掏鸟蛋时不幸摔死了。
松大伯端祥着我带的柑桔,感慨地说:“解放前,咱江北是不长桔树的,穷人连桔皮也没见过。可如今,朝代不同了,连果树都通人性。你看看,咱这儿长的温州密桔、四川香桔,一点不比你手里差呢!”我接着问:“大伯,这大年纪整天登山能行吗?”“嘿!你想想,老年逢上这样好光景,我能闲得住吗?守林治虫,这是我的老手艺啦!”他郎声地笑着,突然正经地问道:“你说,我这算不算参加新长征呢?”松大伯热心赤胆的表白,包含着对新生活多么深厚的爱呀!望着山顶挺拔的老枫树,我,由衷地感到:家乡的山变了,地变了,而人的变化更大!
金灿灿的故乡园啊,你是佩在大别山胸前的红宝石!你是祖国胸前的一朵小山花。
(1986年11月发表于《安徽日报》)
金樱子
张扬
傍晚时分,在山边散步,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的;而在那不清晰的杂草中,却有一些白花,点缀在山坡上,特别显眼。我以为是月季,便攀上去采。
走到跟前,原来是一株山刺,蔓延着一大片。真想不到,这些农民连做薪都不愿用的山刺上,却开出这样逗人喜爱的花;使人感到可惜的是,这样洁白的花却生长在刺的身上!不然,人们不是可以摘几朵插在精致的花瓶里,放在书桌或窗台上,给房间增添淡雅的色调,使主人或客人们赏心悦目吗?然而,这么好的花却没有人采,我走到跟前,不也不想伸出手来么?
这无意是人们对刺的戒意了!一提到刺,人们就皱眉头。特别是山里人,常与刺打交道。在那路旁或菜地里,刺发疯地生长,不是挂了人家的衣服,就是刺破了别人的手指。而农民每每碰见,总是给它一锄头一一斩茎除根!所以,这些刺也渐渐地知趣了,生长在崖缝里或山坡上——那是很安稳的。纵使农民打柴到了它的身边,也不动它一下。
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竟开出如此洁白的花,也可能是对刺的恶感,因而对刺上开的花在感情上也过不去。不然,人们为何常常置它于死地呢?又为何对它那晶莹的模样不屑一顾呢?
这种刺在我们家叫刺梨木,又叫山石榴。因为它的果实象梨,只不过在梨的顶端又生出了石榴顶长的那些爪爪罢了。但比梨和石榴小多了,在我小时候,外公劳动回来常常带些野果,当然少不了有这种刺果了。外公的手指是不怕那些刺扎的。他看我不敢拿,便用手指在刺果上一揉一搓,原来那上面的毛茸茸的刺全部脱落了,只剩下那光光的果子。果子是红的,也有是半边红的,这是色素被太阳照射的结果。因为它红得鲜艳,这是叫它山石榴的另一个原因罢。我曾吃过刺果的,它只有面上一层肉质,略带甜味,里面全是籽籽了。当然我更多的是用来玩,把它握在手中,对小伙伴们说:“小红罐,装麦粒,谁个猜对就给谁。”这些都是孩提时代留给我的记忆了,眼前的就是刺梨木,它还刚刚开花,当然没有那鲜红的果子了。
花是那样的洁白,似白璧一般,开着的,落落大方,虽一瓣挨着一瓣,但平整整宛如小碟,那要开未开的,一瓣瓣地窝着,象害羞人的脸埋着不让人看,然而那里面的蕊却是黄黄的。在那白底色衬托下,很是好看。而整朵的花儿又辉映在绿叶之间,绿叶又是花的底色,花在绿叶的反衬下更显得纯洁有情趣。
我拿出剪刀,拣一枝我认为最好的和着茎剪下去,放在鼻边嗅嗅,原来还散发着一股清香,尽管香味不浓,但我觉得正是妙处——往往是隐约和轻微使你得到满足,这幽幽的清香不比那泌人心脾的浓烈的香气更令人沉醉吗?
我拿着花走进房间,舀一杯水,把它分成几枝插在里面,不小心手指被刺了一下。当我吸出手指上的血时,我突然感觉到刺、叶、花是这样的统一,甚至认为那尖尖的硬刺长得如此合适,似乎少了一个或移动了位置都会觉得别扭;那带齿边的互生的三片小叶,又是那样的自然,似乎减了一片就失去了它的和谐。花有了刺、叶的衬托,在温柔中又增添了几分庄严,神圣不可侵犯。我站到房门口,观赏着,觉得比那红绿艳丽的装饰别致多了。这样的花——尽管生长在刺上——也不一定亚于那红桃白李,它比起别的花,更显得清高和纯洁。
这种山石榴的嫩叶能使创伤止血。这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不知是出于我的一种什么感情,还是出于我的猎奇心,我拿出了《中草药》翻一翻,果然有这位在此。呵,效用还不少呢:根煮小母鸡同食而治病血;果煎服可治妇女白带;干燥的果可治遗精,功能益肾补虚,涩精止泻。想不到,这极其普通的野生植物,却有如此效益。
她的学名叫金樱子。多优美的名字,这表明了她的本质。
人们常说“多栽花,莫栽刺”。而这金樱子,就是花刺并茂,试想,没有根、茎、叶,何来花?没有刺的捍卫,花再洁白也会被玷污和糟踏。
对于金樱子,我们就不能赋予她一支歌吗?
(1981年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赛一等奖)
三、民间舞曲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