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供销社渠道
50年代起,全县农副产品主要由供销社系统负责收购或代购。
1950年,代国营公司和上级社收购杉木、油菜子、元竹、苎麻、方铁等品种,总金额1.35万元;同时,自营少量杉木、楼板、油菜子的购销。
1952年,收购产品增加竹席、方板、毛竹、竹扫把、油桐子、乌桕子、桐油、籽棉、稻谷、小麦、粉丝、胡萝卜丝、竹浆、皮浆等品种,金额跃升到41.9万元,80%为代购业务。秋冬两季,县内12次交流会中,农副产品成交额占59.3%,其中预订额占52%。参加省社、南京、安庆、怀宁、望江5地交流会,购销额达9.5万元,给滞销品打开了销路:销往阜阳竹扫把10万把,贵池县方铁100担,槎水、余井的水桶、稻箩、铁锅及其它区乡的土靛、陶瓷器、库存的土布、纱袜、粉丝、皮纸等,全部或大部推销出去;山区多年滞存的3500多万公斤毛竹,517担碎铁、废铁锅,签订合同,出售一空。是年计划推销额为51万元,“三反”运动造成业务一度停顿,仅实现77%。
1953年,收购额137.66万元,超年计划57.1%。其中代国家收购金额占53%,代省社收购乌桕子7000多担。
1954年国合分工:农副土特产品中,三类物资由供销社负责收购。一二类物资由国营单位按计划委托收购,不能事先提出计划的,先满足国营对大中城市、工矿区供应和出口的需要,后作调剂销售;一般的产地销产品,供销社自行经营。是年,总收购额为332.17万元,代购23个品种占总收购额的79.76%,另有14个自营品种。是年,供销社为灾区推销方铁、柿漆、柳篮、铁锅、水桶、粪桶、粪瓢等副产品,总值达12.19万元。
1955年,供销社系统积压杉木、毛竹、方铁、铁锅、表纸、木柴、竹扫把、方板、舒席、皮纸、柳篮、麻线、水桶、粪箕、锅盖等农副产品总值达50余万元,经营困难。年中,在合肥交流会上向肥西、舒城、庐江等县销出胡罗卜丝500担。年冬,增加山芋粉购销业务。
1956年,划出粮食、油料(脂)类、手工业品、木材、食品、畜产品业务,转向经营零星分散的农副产品、废品、中药材的收购。是年,供销社大力收购销路广、供应紧张的毛竹、元竹、油桐子、桐碱、棕片、生漆、木粉、表纸、废铜、废锡、废橡胶、舒席、蜂蜡、胡萝卜丝等;对柿漆、木炭、木柴、斗笠、蓑衣、棕扇、竹扫把、竹筷、方铁、铁锅、粪箕、扁担、筐、围子、囤脚及其它各种竹木制品,按销区要求,与农业社签订合同,组织产销;同时,着力推售皮纸、苍耳子、樟脑油、麻线、土靛、松香及各种杂树皮,开辟晒簟、锄柄、毛竹、南瓜子、白菜、板栗、高梁扫把、扎篾、板掀、苎麻壳、竹枝、竹粉等近20个新品种。当年新收竹枝1300担,竹粉10余担。是年,在基层增设9个专项产品收购点;组织专职推销员找销路,向芜湖、南京推销板栗450担,生姜2400担,为竹枝、竹床、瓦生铁、锄柄、苎麻壳、毛竹筒、野竹子、丝稻箩、折样、板掀、锅盖、木桶、粪箕等找到销路。
1957年及其以后几年,任务定得很大,实绩都打了折扣。
1959年茶叶收购量首次突破千担大关。
1961年4月,划交国营商业松香、松节油、樟脑油、五倍子业务;10月,又划交粮食部门油桐子(仁)、乌桕子的收购、加工、调拨和供应业务。8月,林业部门交回毛竹、元竹业务,接受国营工厂、手工业社厂及人民公社生产队生产的铁锅、日用陶瓷、雨伞、土纸、舒席的包购任务。年底,明确蚕茧丝绸专由供销社代购,调外贸部门经销。全年收购总值239.5万元,超年计划3.9%。是年起,收购农副产品,奖售紧俏工业品。
1963年,县社据产销情况制《全县土副产品收购目录》,积极收购毛竹、元竹、生漆、舒席、土纸等22种产品,控制收购木炭、竹扫把、木粉、生姜等10种产品,压缩收购柿漆、木柴、干罗卜丝、废塑料等8种产品,停止收购苍耳子、废电池、废玻璃等7种产品。1964年,县人委在全县415种三类物资中,批归供销社管理经营105个品种。1965年,基层社开展中药材代购,茶叶、蚕茧预购,和杏仁奖购业务,并收购蓖麻子,年总收购金额309.6万元。1967年,农副产品总收购金额368.6万元,占供销社纯购进总值90%。是年,收购舒席47.6万条。1971年10月,竹木器经营划交森工部门(10年后又划回)。黄花菜自上年起,列入正宗收购品种。1973年,板栗收购902担。1975年,芒秆当年收104.6担。1978年,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金额441.1万元,是建国后的最高峰。
1979年,集市贸易开放,大宗农副产品流入市场自由成交,仅茶叶、蜂蜜、白瓜子、粉丝、畜产品中的杂皮、羽毛6个品种完成收购计划。是年品种中出现微量柑桔;收购业务出现建国以来的最大滑坡,较1978年总金额突减142.7万元,其比重只占纯购进总值的60%。此后,这种比重一直未见回升。
1980年,贯彻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针,对舒席、生漆实行浮动价和议价收购,收购金额回升到428.1万元。形成第二个高峰年。
1981年蚕茧减产,舒席改牌价收购,停止收购表纸,除茶叶、畜产和部分小土产外,其余均未完成指标。是年收蜂蜜9.95吨。
1982年8月,潜山县经地区计委确定三年不变的蚕茧收购基数为70.6吨,超购26.5吨,获15%加价。是年,茶叶收购量为83.9吨。
1983年,苎麻、生姜、粉丝滞销,供销社系统专人赴江西、湖北、江苏、湖南、浙江、山东等省及省内各市县搞合同推销或带货叫卖,推销总值42.2万元;其中售出长期积压的苎麻57.2吨。是年,收购柑桔18.8吨。
1984年,农副产品收购金额为243.2万元,占当年纯购进总值的20.9%。1985年,取消农副产品统派购计划,供销社利用经济杠杆发挥主渠道作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吸引农民交售,收购金额较上年增长36.5%。是年收购品种增加生猪、蛭石、野生动物毛皮等。
1986年,增收高梁、芝麻、绿豆、铁砂等新品种的总值达5.73万元;加价收购出口鲜蛋81.5吨,使农民增加收入3.26万元。是年收购苎麻63吨,蚕茧287.2吨。
1987年,以提高奖售化肥数量办法,收购蚕茧、苎麻、茶叶、柑桔、黄花莱、板栗、舒席和禽蛋诸产品。是年,主要农副产品收购量为:舒席71134条,茶叶71.7吨,苎麻45.5吨,土纸41.7吨,毛竹160根,芒杆2778.5吨,木粉570.5吨,木炭19.75砘,棉花3吨,棕片0.7吨,柑桔14.7吨,黄花菜210吨,板栗1.2吨,粉丝47.6吨,蚕茧217.6吨,蓖麻子0.5吨,全年收购总额333.9万元,占纯购进总值的21.9%。
县供销社主要农副产品最高年收购量表
1.土特产品
2.畜产品

二、国营商业渠道
国营商业在农副产品中有几个专营品种。
生猪1956年起,县食品公司负责管理生猪的派购与调销工作。派购以农户为基数,在保证完成任务前提下,允许农户逢时过节或生产大忙时自宰分食,但不得进入市场。生猪外调,大多数到安庆,少量到合肥。
1959—1962年,生猪收购量分别为7454、6401、2878、7616头,上调量分别为5522、5199、1753、5990头。1960年,非农人口月供应猪肉定量为0.1公斤。1961年,全县年平均日宰生猪仅2头,农村长期无猪肉供应。于是,开始实行以奖售粮食、饲料、化肥和回售少量、肉、肚杂的办法,促进派购任务完成。县内农户年均成肥猪仅1头左右,交售获利偏低,农户多愿自宰,即使出售,也集中在春节之前,因而长期存在收购难和高峰期存栏难的问题。
农业生产推行责任制后,猪源增多,供应缓和,食品部门改行以销促购,多余上调办法。1980年春节,城乡猪肉实行不限量供应。1985年4月,取消生猪派购,个体屠商逐渐增多。
实行生猪派购的29年间,收购量不足万头者4年,超过6万头者10年,最多是1976—1978年连续为67829,66127和67583头。外调量达万头以上者8年,达2万头以上者7年,1976年最高,调出31638头,其余年调出均不足万头。
鲜蛋1956年起,改自由经营为食品公司负责经营,未设食品机构地方,则委托供销部门、合作商店等代购,付手续费3%。1961年冬开始,对交售鲜蛋者实行奖售粮食、食糖、卷烟等办法,较长时间按蛋2粮1比例实行奖售。1963年5月,列为派购物资。
自1969年鲜蛋收购突破60万公斤后,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到1985年3月取消派购的16年中,有9年超过百万公斤,其中1981—1984年分别为143.4、151.3、145.2、131.2万公斤,4个年度的调出量也分别为127.8、129.3、130、125.8万公斤。
1979—1984年,食品站经营鲜蛋的年盈利均在30万元左右。
老(残)活牛活牛在潜山不是正常经营商品。收购量1969年1526头,1974年1975头,1978年2030头,1979年1618头,1980年和1981年,年收购也在千头以上,其余年份均未超过千头。收购活牛90%调运安庆,少数就地宰杀供应。
菜羊潜山县菜羊饲养量不高,收购量很小。建国后,只1966年收购391只,其余年份,多则两百只,少则几十只。1979年后略有增多,1981年582只,1982年619只,此后又略有减少。出售菜羊的农户,多在水吼山区。
家禽1959—1978年,层层下达任务,在特定时段中收购。1962年收购55556只,1977年收购2068只,主要是保证外调任务完成。但保管、运输困难,死亡严重,1977年后基本停收。
蔬菜1976年4月起,县盐业蔬菜公司组织经营县城非农人口的蔬菜供应。其时,年销售量约150万公斤,城郊蔬菜大队只能提供75万公斤,缺口很大。供应的品种,经常只两三样,最多也只四五样,且上市不匀,白菜、罗卜、包心莱秋季上市日达两万斤,造成积压。1978—1980年蔬菜腐烂损耗达6万多公斤,单项亏损4.13万元。1981年停止经营,改由菜农自产自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