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民国初期,全县有商业活动的小集市20多个。余井街以销售竹木及其制品为主,黄泥街以销售土布、米谷为大宗,水吼岭转销外运西北山乡及邻近山县的生漆、茯苓、木粉、桐油、糖包、药材、方铁等,王河街聚散大量竹席,源潭铺有一专业柴集,县城则集各地之所有,店铺较多。其时交通不便,货物全靠肩挑、车推或筏运,流通量很小;一般小集市,除逢年过节顾客稍多外,平时生意都很清淡。自抗日战争爆发,直到1949年,因贸易萧条,许多老集市更是名存实亡。
人民政权稳定后,各级政府即着力于集市的恢复与发展。1952年秋冬,在一些老集市组织物资交流会16次,第二年,又连续组织17次。同时,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合商业网点,一方面适当调动私营商户的经营积极性。这样,很快启动了梅城、黄泥、余井、油坝、水吼、野寨、源潭、龙潭8个老集市的商品贸易,使其逐步出现生机。
1956年后,由于经营形式单一化,不时限制或取缔自由贸易活动,致使一些可以较快恢复起来的网点迈不开大步伐。
1979年起,随着农业、商业等政策的放宽,各类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和乡镇企业纷纷崛起,县城、王河、黄泥等集市,当年就出现生机。第二三年,源潭、余井、黄铺等地也兴隆起来。1983年,官庄、棋盘、潘铺、野寨、油坝等地集市贸易也逐渐繁荣;县城的小工业品市场是年大增,每日摊点达百多个。1984年以后,全县大部分区、乡政府所在地,都相继出现了集市的雏形。
二、城乡主要集市
梅城镇梅城镇是当今潜山县的城关镇。早自汉立皖县时起,此处即是一县一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抗日战争以前,梅城镇商业颇具规模。据民国19年(1930年)后某年统计,潜山县城有商业户116个,都是私营性质;其中有百货6个,布匹9个,布匹兼百货7个,杂货兼布匹27个,杂货14个,糖烟酒糕点6个,文具4个,铁货兼陶(瓷)器6个,药店10个,丝店2个,屠店3个,银楼5个,灯笼纸扎店、鞋店、烟馆各1个。民国27年,侵华日军先后轰炸潜山县城20余次,大部分店家被炸成废墟。后虽经艰难修复,到1948年冬,坚持正常营业的只有50余家,外有竹席行、粮油行、鱼行10个,摊贩、伞店各2个。各家店铺都是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首先积极扶持私商,同时开创国、合商业。1951年,梅城镇有私商230户,外加两个国营商业门点和1个合作社门点。1955年,全城计有商业零售门点163个,其中国营3个,供销社2个,私营158个。按经营范围计算,日用杂货88个,副食品烟酒22个,百货20个,屠店12个,其余是布匹、陶(瓷)器、土产、生产资料、粮油各业。1957年,梅城镇原私营商业改造为公私合营或合作店组形式,调整合并为28个门点,加上国营7个,供销社4个,计有商业零售门点39个。经营针纺织品的6个,百货8个,土产日杂品17个,肉食2个,粮油、干鲜果、蔬菜、生产资料、烟酒、陶瓷器各1个。
1978年,全镇商业网点情况是:批发网点6个,其中国营百货、糖烟酒、石油煤炭、食盐批发点各1个,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土产日用杂品各1个。零售门点52个,计国营24个,供销社7个,合作商店21个;按经营范围分,针纺织品6个,百货14个,副食品、五交化、文化用品、生产资料各2个,粮油、劳保、综合、石油、煤炭各1个,糖烟酒、食品各4个,日用杂品11个。
1987年,梅城镇有百货、五交化、食品、副食品、石油、燃料、盐业、糖烟酒、烟草、土产、农资、木竹生产供应、医药、化工建材、金属、机电、茶畜茧、外贸、二轻供销、乡镇企业、供销工业品、农机、种子、饲料、粮油议购议销、农业服务、房地产开发、服装、工商、饮食服务30家公司,和合作商店、城关供销社,以及其它20多家知青商店的单位;加上233家个体户,全镇有批发网点46个,零售门点386个,农副土特产品收购点10个。是年,全镇社会商品零售额2510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0.8%。
梅城镇现有商品粮人口16012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8%。每天有大批商品蔬菜在市场上成交。菜市场经营场地,1965年前在老四牌楼;1969年,改设在南街;1970年,迁至电影院(现工人文化宫)道旁;1980年,迁至后东街两侧;1987年下半年,迁至五显路。1976年以前,蔬菜由近郊菜农自产自销,因城镇人口逐年增多,需求量日渐增大,始于是年建立1个专业蔬菜队,县成立盐业蔬菜公司组织供应。1981年起,又改为由生产者自产自销。近年,菜市场年均上市40多个品种,地产地销的,有肉、禽、蛋、蔬菜、水产等大路商品,其中有久负盛名的雪湖藕、胡萝卜丝等。宿松、黄梅、巢湖等地的干鲜鱼虾,安庆一带的辣椒、干鲜果等,经常在市场上有售。1987年,梅城镇集市贸易成交额459.2万元,占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的17%,菜市场成交额又占全镇集市贸易总成交额的50%。日上市成交者达万人次。
1986年下半年,在小河沿公路桥的西南侧,建成一个专为农民务工经商和天柱山旅游服务的舒州农贸市场,市场建筑面积5475平方米,由24座古典式平房组成;可供营业面积4586平方米,有单面营业间100间,双面营业间120间,可安排134个经商户。开业时,适逢召开全县物资交流大会,220间营业店面同时拉开,城内沿街的知青售货店、棚、亭,个体户的摊、点等,全部迁入市场经营。7天交流会,舒州市场的人流量达30万人次,参加交流贸易的商品近两万种,商品零售额61.6万元,批发额139.4万元,成交额201万元。1987年上半年,购买和租赁市场门面经营的,计130户,其中国营集体企业45户,个体85户;购买户占面积3364.92平方米,租赁户占面积1098.09平方米。因市场位置离城区偏远,下半年,市场经营户数减为127户。有的个体户,又自发迁回城里。
余井街原来的老余井街,紧傍余井大桥堤坝脚,是当时余井区农村交易集点中最大的交易市场。
1954年,老余井街有私营工商业119户,其中手工业60户,座商26户,饮食业17户,摊贩15户,服务业1户,从业者137人,流动资金1.93万元,户均占有资金162元。坐商中,百货业14户,国药业3户,布匹业7户,屠宰业2户。摊贩户中,桶篾货6户,药摊1户,卖石碑、石灰、窑货、扫扒、灯架、茶末等山杂货的8户。手工业者中,竹木器43户,水作业9户,铜、铁匠铺3户,面坊、刻字业各2户,理发业1户。饮食业中,饭店10户,点心店7户。服务业1户,系7股联营的一家浴池,从业3人,资金1420元。是年,私商营业额占余井街营业总额的27.39%,国、合商业营业额已达全街总营业额的72.61%。对私改造结束时,将全街工商业户组设为19个门市部,从业人员83人。1964年,除供销社门市部外,有合作店、组的门市部11个,从业人员29人。
1969年7月,老余井街被溃堤洪水冲毁。以后,街市逐渐向东边山冈的安宿公路两侧迁建。到1987年,已建成以露天设施为主的街市500余米。有国营企业1户(余井森工站办),集体企业11户(供销社2户,乡办5户,合作商店4户),个体工商业74户。个体工商业中,有商业27户,手工业(22业)14户,饮食业13户,修理业9户,服务业3户,缝纫业8户,共有从业人员210人,资金16万元。新街交通方便,日上市不下4000人次。
1986年,征地600平方米,社会集资新建室内贸易市场16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经营行业有商业8户,饮食业5户,钟表修理2户,自行车修理l户。这16个工商业户,1987年营业额为23万元,占全余井街集市贸易成交额的13%。
余井乡的部分山村及其邻近的杜埠、龙潭两个山乡盛产毛(苗)竹,居民向来擅长竹制品加工。近年,各生产地试制成功不少新型竹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工艺品,计分竹编、竹板、竹车及胶合制品四大类。供应品种主要有竹沙发、竹窗帘、竹梯、竹筷以及粪箕、竹扁担等30多种,年产量为18万件。1987年销往江苏、浙江、河北、山东、黑龙江等19个省市15万件,推销额达50多万元;其中,杜埠乡销售额居三乡之首。
杜埠乡山场面积6.65万亩,其中种毛竹的有1500余亩,年产毛竹250万公斤。1987年,全乡有竹器加工企业6家(乡办1家,村办2家,联户办3家)。乡办的竹筷工艺厂,自有资金25万元,从业人员101人,生产17个品种,96种花色。1987年生产竹筷1200件,产值24万元。该乡漆铺村为竹器加工专业村,1987年,全村540户有“篾刀”580张;2498人中,60%以上常年从事生活用具和建筑原材料的竹器加工。龙潭街的龙潭竹木制品厂,从业人员18人,资金3万元。1987年销售竹制电槽契40万支,竹器日用家具3万件,产值达4.5万元。
余井街是余井竹木器的主要集散地。近年,公路两侧竹木制品排列成行,四面八方的顾客纷来,牵动了全街其它商业行业的迅猛发展。附近的藤制生活用品,上市日多,销路看好。
源潭街建国前的源潭街,以其离怀宁高河埠、桐城青草塥路近,且又位当龙井关以内山区的大门,很长时间是潜山老“东乡”“京广杂货、布匹盐糖”的主要批零集市。解放前夕,这里有比较象样的商店18家,京广百货业、五金业、布匹业、染坊、盐旗、国药业、屠宰业,应有尽有,并有与之配套的饮食服务业10多家。截止70年代,这里的柴炭交易极为兴隆,“柴行”销售,辐射周围数十华里。
建国后,国、合商业初创时,源潭街与县城同时设点。国营商业的分销处,供销合作社对黄柏山区的中转仓库,都长设于此。
老源潭街原在源潭至岳西公路的西侧,与安宿公路平行地保持约500米距离。50年代起,随着源潭汽车站的建立,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陆续向公路边迁建。60年代,安宿、源岳公路岔道口,已出现新街雏形,老街渐成居民住宅区。进入80年代,新街道又向源三(三妙乡)公路方向发展。现在,“十”字形公路两侧,门市部排列有序,小摊贩密集成行,街道占地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
源潭街市场交通便利,日流量达5000人次,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机电、建材、化工、食品、农机修造、印刷制品、预制、装卸、交通运输、竹木加工等行业齐全。1987年,源潭糖烟酒分销处销售额102.4万元,占县糖烟酒公司是年纯销售总额的16.9%;源潭供销社销售额510万元,占县供销社系统是年纯销售总额的11.5%。同年,在“十”字新街的东北角,建成“源潭市场”。征地25亩,建筑面积21.8亩,由区公所牵头,社会集资150万元,建成一楼一底式的圆环形市场,公共设施有小商品棚和蔬菜棚。市场有固定门面41个。在市场里设点经营的,有国营企业3家,集体企业4家,月均营业额15万元;个体的有,商业23户,照相1户,理发2户,修理2户,加工1户,缝纫4户,饮食1户,月营业额5万元;临时摊点中,经营豆腐制品的13户,屠商4户,菜商3户;车站附近有水果摊点12个,饮食摊点9个,补鞋修理摊点等15个,另设水炉2个。
黄泥街黄泥街是潜山县南素负盛名的小商品集镇,是潜、怀、太三县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且有岳西竹木山货和望江土布棉花入市交易,因此,有“三县集镇”、“五县市场”之称。街道分上、中、下三段。相传,此处商务兴起于明朝,嗣后,居民世代相袭经商。市场竞争激烈,经验日渐丰富。现在,全街约有非农业人口1200人,有近一半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其父祖自徽州、怀宁、太湖等地商埠迁来。
进入80年代,黄泥街商业异常活跃。先后办起花炮厂、鞭炮厂、引线厂、包线厂,增加新的商店、饮食店和服务修理业,安置695人。从事个体经营的,有54户,152人。整个街道,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
市场以粮食、油脂油料、土布、棉花、水产、仔猪为大宗商品。甘蔗、菱角是当地特产,蔬菜、柴草常年有售,茶叶、黄烟货源充足,水果、种子以及竹席等应时商品丰富。日上市达5000人次。进行仔猪交易的黄泥交易所,年均成交量在1.5万头左右。
1987年,黄泥街集市贸易成交额387.83万元,占全县集市贸易成交总额的13.9%。其中,大米成交量14.3万公斤,成交额8.6万元;水产(新鲜鲫鱼、鲤鱼、鲢鱼、鳝鱼、鳖等)成交额23.49万元,占全县水产成交总额的15.8%,实为潜山的“鱼米之乡”。主街东头已征地11.4亩,现正在其上筹建2500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
王河街王河街原属怀宁县境,1957年上半年,随王河乡的划入而归属潜山。
王河街周围,有很多编织竹席的能手。1982年,舒席被改为三类产品,允许席农进行自由成交后,王河街便自发地形成一个辐射很广的舒席自由贸易市场。
1984年,县供销社牵头,联合乡镇企业和个体席农,集资在王河街建成一个附设加工厂的县舒席公司(现改名为潜山县供销社联合社舒席公司)。1987年,王河乡政府征地17.5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资10万元,在此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舒席专业交易场所,其中大棚面积为760平方米。舒席市场的建成,使舒席生产由原来的王河、油坝两乡很快恢复并扩展到潜、怀两县的王河、黄泥、河镇、油坝、古井、罗汉、梅城、大洼等乡,形成30多个舒席生产专业村,计有1.2万家农户,3万多个席农常年以织席为业。他们年产粗、细席300多万条,总产值2500多万元。进入王河市场的,日平均约5000条,有80%可以成交,最高日成交额曾达28万元之多。王河舒席的市场贸易量,占全县生产量的60%,售席者、购席者和贩运户集于一地,日上市人数平均在2500人左右,高峰时有三四千人。每天早饭后至晌午时分,街道上,人流如潮,王河街其它商业因之日趋繁荣。
1987年,王河街有国营门市部1个、供销社门市部7个、双代店6个、合作商店门市部10个、个体商户101家。
因王河老街场地有限,现在其北面二里半的冈地上,又有一个新的市场雏形出现。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