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故城
今梅城是潜山县治所在地,原有城垣。故城创建年代很早。旧志载:“县故有城,即府治故址。《通典》云:‘楚灵王所建,周七里二十有一步,高二丈,四门。’”《三国志》载:吕蒙破皖,曾“腾踊升城。”北周显德五年(958年),留有“水啮其下,城不能支”的断碑于故城基址中。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黄干于此“城安庆”。绍定五年(1232年),赵希衮在此“监造城闸”。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史可法疏荐柯知县建潜山县城,仍沿故城老脚。清顺治六年(1649年),始收缩西南城脚,改筑土城,建有4门城楼。康熙五年(1666年),在东北砖城上加筑土城,与西南土城相接;五十八年(1719年)加筑西南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倪庭模详请修建后,“周城计五门,东曰来紫,南曰迎薰,西曰挹爽,北曰拱辰,又南曰便民门。共周长一千三百三十八丈五尺,周城上顶甬道宽一丈二尺二寸三分,下脚通宽一丈五尺,城垛一千八百六十五座,垛口女墙一千八百六十一,城楼五座,炮台十座,敌楼十座,上城马路坡十道,城上栅栏十座,水门洞三座。”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水圯复修。咸丰年间,太平军驻县又“毁西南隅收缩之”;十年(1860年),知县、总兵“率湖北新前营,日督民夫万余人,增修高二丈许,越百八十余日竣工。周长九百二丈,垛口一千九百九十九,女墙一千九百九十四,傍城浚池,并建碉楼十五座。”
民国《潜山县志》载,碉楼“今仅存四,以迭撤修城故也。”民国35年,县国民政府强令修复城垣未成。以后,城墙防御效用日见消失,便任其自然坍塌。50年代,城墙基上已遍种旱粮、蔬菜。60年代,掘尽故城墙脚石块,用于城内外建筑设施。现在,东北两方护城堤是故城旧脚,西南两方房屋栉比,故城旧脚已难辨指。
二、古塔
环绕故城曾有太平、西门、文峰3座古塔,现仅存太平1塔,余皆拆毁。
太平塔位于故城北门外,今彰法山西南隅。顺治《潜山县志》载:太平塔“晋咸和间创。”是塔原建于太平寺中,“前有真武殿,后有玉皇阁”。历史上曾几毁几修。1978年定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已下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
西门塔原址在故城西门外,亦名兴化塔。旧《县志》说与太平塔同建于晋咸和时,宋大观年间,于其下创兴化寺。元末,塔顶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修复。天启年又被大风吹折,民国初年尚存半塔。民国31年,被国民党桂系驻军炸毁。
文峰塔明万历时建。原址在故城南门外学湖埂上。很早就出现倾斜状态,圯于建国后的“文革”时期。
三、古坊巷
抗日战争前夕,故城内有牌坊18座。其中,“进士”、“接武”、“世科”、“符台”、“双节”、“节孝”、“天宠申锡”7座为明坊,“丹桂”、“诰敕重膺”、“双桂”、“旌义”、“尚义”、“贞烈”、“旌节”、“贞烈可嘉”、“兄弟进士”、“棠萼五芳”、“节操松筠”11座为清坊。建国初期,仅见今县新华书店门前、县工商行东街办事处门前、县政府门前、同安桥附近、县剧团门前、梅城小学门前6座。“文革”中全被拆除。
民国时期,故城中商业街道只有以老四牌楼(明万历王士昌建,顺治十年易名为三圣楼,清末圯)为中心的“十”字小街,街东头曾建三牌楼,早圯。此外,东门千金巷,西门风雨巷,四牌楼左侧五显巷和西门外衙前巷,约是其时大户居住区。还有几条无名小巷,旧《县志》未予具载。
明初,县署始建于故城西谯楼门内侧,明末兵毁。顺治初,借用其旁汪姓民宅,随即修复成县署。太平军收缩故城西南脚时,将旧署址圈到西城之外。而后,清政府则移置于故城东南的学宫区(老三牌楼故址旁),即今县人民政府大院范围之内。
四、古桥
环绕故城的古桥,据旧《县志》所载约10余座。
东门桥“县东门外,明末邑民王鸣凤建。”清顺治重建。乾隆时邑民郭益燕又两度捐建。后屡为水圯,屡次修复如故。其资金多为官民共同襄助。今在其故址上已改建为长50米、宽3米余的钢筋水泥便道桥,习惯称东关桥。
便南桥顺治《县志》载:“在县南城外,王建。”始建年最迟应在明末,故址在今南湖岸边。
北门桥顺治《县志》载:“在北门外,知县李新建。”始建年为明天启间。清时,曾经邑民陈著文倡修。建国后,先后改为石墩木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面。1982年又改建,分3孔块条石垒砌,长15.5米,宽15米,高5米。今雪湖饭店即建于故桥北侧河道上。
西门桥顺治《县志》载:“县西门外,知县李新建。”始建年亦在明天启时。后圯,乾隆年间,邑民郭益燕捐建,易其名为西溪馆桥(因唐西溪馆故址即在其旁)。故桥在今县中医院附近。
锹获桥顺治《县志》载:“县东北二里。张楷、芮崇高同建。”此张楷当非康熙末的知府姓名,桥的始建也在明代。清时,玉照乡辖有“锹获港”。此桥故址约在今小河沿附近。民国《县志》载有“小河沿桥,县北二里,原系木桥,光绪末乡民捐建石桥。”小河沿桥应是锹获桥的易名。高(河)太(湖)公路通过小河沿。今为双孔石拱桥,桥长29米,宽7.5米。
干河桥顺治《县志》载:“在北门演武场,侯邦治建。”桥乃建于明代,故址约在今县农科所东北潜山—三桥的公路桥附近。
明桥尚有文峰桥,“在县南湖文峰塔下”,黑河桥“在县南城外”;清桥有同安桥,“在新西门外”。这些都淤废不可辨其故址。
五、宗祠
清末,故城内有各姓宗祠70余座。抗日战争以后,仍有30余座。现各祠故址,已机关林立,新房比栉。
宗祠故址表

六、其他古迹
乔公亭相传为汉末大、小乔随父避难居处。《寰宇记》载:“乔公有二女,孙策与周瑜各纳其一女,今亭为双溪寺。”故址在北门外农科所一侧。
西溪馆《寰宇记》载:“西溪馆在城西1里。前(唐)刺史吕渭所置,以招嘉客。睇山夹沼,为舒州之胜景。”
英辅斋故址在太平寺东。宋相王珪读书处。
舒王台故址在天宁寨上。宋皇祐年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在此处筑台读书。王安石后封为舒王,邑人乃以此为台名。
潜峰阁《明一统志》载:宋王安石通判舒州时,在通判厅旁筑潜峰阁,公暇喜于此面山读书。
傅岩亭宋熙宁中,李师中为舒州牧,在治所筑此亭,以示对前通判王安石的怀念。
天柱阁《明一统志》载:宋舒州郡圃中有天柱阁。郭祥正、曾宏父皆有诗吟此。后,知府胡缵宗移此阁名于安庆大江之浒。
静山堂宋舒州“郡堂也”。王安石有寄舒椽诗:“皖城终日静如山,府椽应从到日闲。”
秀英亭清知县陈慎容于二乔胭脂井上建秀英亭。故址在城北。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