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邮路
(一)干线邮路
民国初期以前,县内邮路即急递铺传递路线。抗日战争时期,县内邮路开始变更。
民国27年(1938年)夏,县内有干线邮路3条:
潜山—江家咀邮路
凡潜山、太湖、宿松一带邮件,均由潜山逐日发往江家咀再转往安庆;
潜山—高河埠邮路
逐日班,单程日行35公里,邮包最大负重35公斤。顺带运转重类邮件;
潜山—岳西邮路
逐日班,单程一天半行57公里,邮包最大负重35公斤,顺带运转重类邮件。
民国29年以后,干线邮路调整为4条:
潜山—石牌邮路
逐日班,附带运转重类邮件;
潜山—岳西邮路
逐日班,往返途经野人寨、白水湾、水吼岭、箱子石、沙岭头、响肠河;
潜山—青草塥邮路
逐日班,去程经长岭岗、潘家铺、余家井、老岭头、源潭铺至青草塥,返程经育儿村、王家闸、叶家典、塘坊岭、马道至县城;
潜山—太湖邮路
逐日班,往返邮路途经望虎墩、黄泥铺、桃花铺、界牌石、小池驿至太湖。
建国初期,此4条干线邮路尚未变动。潜山一安庆公路通车后,始开辟委办汽车邮路。每逢二、五、八日为安庆到潜山,三、六、九日为潜山到安庆。从此结束了进出口邮件由人工肩挑背驮和步行投递的历史。
1957年,新增合肥干线邮路。先后开通了潜山—肥西、舒城、桐城、岳西、太湖、宿松等汽车邮路。至1987年,已有外埠干线邮路10条,长度达0.11万公里。
(二)县城内邮路
民国34年冬,潜山邮局正式定位于县城。时因县府下属机关甚少,城内无固定邮路。城内机关、用户的邮件均由乡村邮路和干线邮路的邮差兼送。建国初,城内用户邮件由1名投递员步行投递上门,分东、西、城郊3个投递段分送。
1953—1970年,城内仅有投递员1人,配自行车1部,担负县直机关、学校、商店和个人用户的报刊信件投递任务。服务半径为2公里:东至潜山师范(今潜山二中),南抵雪湖,西抵农机一厂,北抵彰法山的农机二厂(今轴承厂)。
至1987年,县城内有东、西、市郊3个投递段。每段有投递员1人,均是骑自行车投递;有投递点348个,营业处l处,信箱5个。信件均由各地段投递员每日上午1l时和下午5时开启收传。
(三)乡村邮路
民国19年以前,县内无固定邮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有乡村固定邮路4条:
县城—官庄邮路
3日班。去程经乌石堰、杜埠、槎水畈、黄柏河、大水河、林家冲、官庄,返程经林家冲、大水河、龙井关、下浒山、十字路、源潭铺、老岭头、余家井、潘家铺、长岭岗至县城;
县城—五庙邮路
4日班。去程经驾雾冲、黄龛、五庙、撞钟河、菖蒲潭、白马潭;返程经王家牌楼、马道头至县城;
县城—黄泥邮路
隔日班。去程经野鸡湾、黄泥港至新仓,返程由黄泥港经王家河至县城;
潜山东乡邮路
隔日班。往返邮路途经小市港、清河、三桥、黄泥墩、甘露寺、公共岭、五猖岭、四棵松至瓦窑铺。
1950年,全县有乡村步行固定邮路4条,总长度391公里,3—5日为一个班次。1954年以后,部分乡村邮路开始使用自行车。
1958年,全县乡村邮路增加到21条,总长度1231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83.5公里。已通邮的生产大队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96%。1970年增加摩托车邮路2条,长度计166公里。至1987年,全县农村有单程投递邮路2055.5公里。其中,摩托车邮路166公里,自行车邮路1214公里,步班邮路675.5公里。有37个乡(镇)291个行政村通邮,通邮村数占行政村总数的97%。
二、邮政业务
(一)函件
县内自设立邮局之日起,即开办信函收寄业务。“中华邮政”开办期间,函件分为普通和特种2类。主要开展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等邮寄业务。
民国27年11月,信函邮资标准:平信每20克0.10元,挂号信0.40元,明信片每张和印刷品每200克均为0.05元。建国以后,函件进出口量日益扩大。至1987年,主要函件邮资标准:平信每封0.08元,挂号信每封0.20元,印刷品每100克0.03元。是年,全县函件进口量为102.88万件,出口量81.46万件。
(二)包裹
建国以前,邮寄包裹按省分区收费,邮资昂贵。民国35年9月,除按《包件资例表》中标准收费外,再按100%加收临时附加邮资。县内包裹邮寄业务清淡。
建国以后,人民政府大力改善邮政体制,降低邮费标准,保障各类包件邮寄安全,包裹业务量渐增。至1987年,凡邮寄的包裹分为普通、保价、快递、大宗4类。凡贵重物品,如金银手饰、手表、怀表、珠宝、玉器等,都作为保价包裹收寄。成批交寄的商品为大宗包裹。1979年起,县邮电局始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除上述珍贵物品规定为甲类保价外,凡价值30元以上的包裹,一律按乙类保价收寄。是年,全县包裹进口量为1.54万件,出口量为2.69万件。
(三)汇兑
县内自成立邮局时起,开始办理汇兑业务。民国时期,县内汇兑业务面大量小,实行的是英式汇兑法:由汇款人填写汇票,经收汇局寄给兑付局,兑付局接到收汇局的汇票后,按地址投送到收款人,收款人持汇票到指定局取款。抗日战争期间,县内汇兑业务十分清淡。民国33年5月,潜山邮局被省邮政管理局定点为汇兑局,汇兑专号为“14089”,普汇汇票面额在5万元以下(电报汇票转汇局设在桐城)。民国35年7月起,在梅城、三桥、小市港、王家河、黄泥港、黄泥铺、王家牌楼、野寨、潘家铺、长岭岗、余家井、老岭头、杜埠、西源潭铺、官庄、水吼岭等17处代办所开办小额汇票业务。
建国以后,汇兑业务渐受群众信赖,业务量不断增长。1957年4月起,县内始办电汇业务。1980年起,将原定每次汇款单限额为300元改为5000元,超过者视为高额汇款。至1987年,汇兑种类分为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普汇用普通挂号信寄递,电汇用电报拍发。县邮电局内部对汇兑检查十分严密,自1980年起,将兼职汇兑检查员改为专职,负责收汇兑付凭证检查、汇票稽核、结算、上报、归档等工作。1987年,全县汇票进口量为3.92万张,出口量为3.22万张。
(四)报刊发行
民国24年4月,县内开始不定期出版发行《潜山三日刊》。3日1期,每期发行300份(民国26年3月停刊)。
1950年,全国实行“邮发合一”制度,报刊发行开始列为县内主要邮政业务。是年,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全县有订户385个,发行报纸6.65万份。1951年7月起,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成立发行委员会,扩大报纸发行量。1953年起,实行报刊预订制度。当年全县发行报纸33.06万份,始发行刊物1350份。1955年,县委要求“社社有报”,每50户以上的合作社订《安徽日报》1份,50户以下的合作社订《安庆报》或《安徽农民报》1—2份。是年,全县报刊发行量为52.13万份。1964年以后,县内报刊发行量大幅度上升。1979年开始建立社会报刊发行站(员)制度,依靠社会力量扩展和稳定发行业务。1984年,为方便读者,县邮电局内始设报刊零售门市部。1985年以后,报刊发行品种大幅度增加。1987年,全县已发行报纸74种,471.72万份,刊物1246种,53.41万份。
(五)机要通讯
建国初期,中共潜山县委员会内设交通班,负责传递机密文件。1951年,党内通信与军邮合并,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机要文件由军邮传递。1957年4月1日起,邮电部门开始接办机要通信业务,县邮电局内设机要室,负责收寄、投递县级党政军机关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机要文件。业务隶属安庆地区邮电局机要科。1971年起,发往各区、公社的机要文件均由县邮电局派专人驾车投送到点。80年代以后,县以下区、乡政府机要文件改由所在地支局(所)投送。1987年,全县机要邮件进口量为2860件,出口量为478件。
三、邮政设备
1949年秋,仅有长桌和12个格眼的分拣台各1张。凡进出口邮件均靠步差肩挑背驮。邮袋用火漆封口。1954年,县邮电局始有自行车送邮。
50年代末,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邮政设备逐渐添置。至1983年底,县内邮电系统共有自行车52辆,摩托车2辆,小邮车1辆。县局拥有35个格眼的分拣台2张,包裹自动收寄机1部,各支局(所)均配有分拣台、保险柜、秤、天平等。至1987年,基本邮政设备已齐全。
四、邮件运输
民国31年9月,潜山邮局开始办理邮件及快递邮件直封业务。县城发往南京航空邮件经安庆、芜湖邮局转送。县邮局有邮差身背邮包步行运送,单程需4天。
建国以后,由于安(庆)潜(山)公路通车,县内邮件开始依靠委办汽车运送。随着合(肥)宿(松)公路的开通,始由邮车运送,大大地加快了县内进出口邮件的运输速度。县邮局以下有分支机构,如黄铺、余井、源潭等局依靠自办邮车运送;龙关、槎水、野寨、白水湾、水吼等局(所)依靠委办邮车运送;龙(关)官(庄)公路通车后,增设源潭—官庄委办汽车运送邮段。
1950—1987年全县邮政出口业务量表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