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内群众素以松、杉、竹为主要用材。油桐、油茶、生漆、板栗向来视为主要经济林树种,多为人工营种,且具有一定规模。山区历来有开垦兴种习惯,炼山后种玉米称“打火子”,兴种两三年后,种桐子插杉还林,此为杉木一种更新造林方式,普遍更新方式是“松树飞子成林,杉树子孙万代”。清代顺治《潜山县志》记载了以木本为主的植物67种。民国9年《潜山县志》也粗略记述了松、杉、竹、油茶、油桐等30多种树种植物。建国前,绿化造林规模有限,树种不多,主要绿化树种有松、杉、油茶、油桐、板栗、乌桕、棕榈、漆树、果木等,同时还引进刺槐、法梧、加拿大白杨等。据记载,1941—1945年,民国政府的县农业推广所育苗由8亩增加到24亩,培育各种苗木30.5万株;五年植树造林406.8万株,其中成片造林43646亩。
建国以后,绿化造林工作虽有很大发展,但森林的生长量不能补偿“森林三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所遭受的损失。仅1958年大炼钢铁就消耗木材41.1万立方米,使全县森林蓄积量下降到8.2万立方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皖水(乌石堰以下)、潜水(野寨以下)河床高于农田1至4米,大沙河下游13年中河床抬高4.3米。有鉴于此,中共潜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把绿化造林视为营林的基础,发动群众大搞荒山造林和“四旁”绿化。对边远山区乡村无力经营的大面积荒山,建立国营林场进行造、育、封、管,改变了荒山秃岭面貌。1956年—1987年,国营造林139708亩,为社会提供各种用材30209立方米,松杉条150万根,毛竹30万根。1987年,国营拥有活立木蓄积437791立方米。同时,乡村造林不断得到发展。1952—1957年,由个体造林发展到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造林,并号召共青团、妇女、民兵等团体造林,平均每年完成31057亩。1962—1965年,完成造林38924亩。1976年—1984年,造林开始给予钱粮补助,完成以油茶为主的基地造林10.79万亩,完成集体造林8万亩。1984年11月,潜山县政府与安庆行署签订绿化造林协议,从1985年起,5年绿化25万亩,其中面上造林和封山育林各10万亩,丰产林造林5万亩。1985—1987年,3年完成9.1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