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引水灌区是县内圩畈地区利用潜、皖、沙、长四条大河的水利资源来灌溉农田。历史悠久,屡建不衰。建国后,老灌区通过改建整修,获得新生;新灌区不断发展,效益日增。至今为止,通过整建、改建、扩建、新建,全县拥有引水灌区31处,其中灌田在6000亩以上的大灌区有7处。灌溉总面积达到14.31万亩,为设计效益的105%。
一、五丰河灌区
座落在现今痘姆乡的吴塘堰,自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始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几易闸址、堤线。因历代名宦贤士,不断组织修治,故长期发挥其灌溉效益。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吴塘堰原有三渠,后仅存其一,在很长的时期内,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3000亩左右。
建国后,吴塘堰获得了新生。1958年,吴塘堰又再次迁址靠山,扩建成高2.25米、宽1.5米双孔浆砌石拱闸,闸外又建成近200米的拦沙堤,解除了闸口淤积,改善了引水条件。
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为解决黄铺区的痘姆、古井,梅城区的罗汉,王河区的河镇等4个公社17个生产大队两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水源,组织力量,重新设计方案,拟定进水闸底高程33.43米,自吴塘闸出口,沿丘陵山边至河镇公社龟山,开一条长3044米灌溉干渠,既灌溉又撇洪,在闸下700米的青口毫泄洪闸处,分高低流灌溉。高流灌溉沿山边丘陵地区14290亩农田;低流灌溉圩田5500亩。分水比例:高流70%,低流30%。这项工程于1959年2月开工,至1965年完工,共做土方30.78万立方米,石方573立方米,浇灌混凝土420立方米。工程开始时,更名为“五丰河灌区”,寓意“五谷丰登”。
1966年冬—1979年春,逐年组织受益地区民工清淤,累计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1971年冬—1973年冬,又自吴塘闸进口延伸干渠200米至上游的莲子岩,凿通了长42米、高2米、宽4米的进水隧洞,建成孔径2×2米双孔钢筋混凝土闸,安装两台5吨启闭机。从而,使吴塘闸免除了洪水的威胁,减轻了五丰河进口流沙淤积,巩固了吴塘堤首段堤防。同时,还先后在灌渠上建跨河过水槽3座,泄洪闸8座。国家为工程共投资17.82万元。
五丰河灌区现灌田1.9万余亩,为建国初期的6.33倍。1978年特大干旱,灌区粮食产量仍创历史上最高水平。
二、乌石堰灌区
乌石堰在县城西北10公里,位于皖水右岸乌石堰山口。自汉献帝十九年(214年)庐江太守朱光开乌石陂以来,历史上多次进行整修加固。但由于屡遭破坏,效益很低。
1954年,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整修乌石堰一案,并确定由安庆专署皖河工程处主办,随即制订规划:新建闸外拦沙堤,新开引水干渠和新路沟,调整高沟、过山沟,废除马家闸,恢复白虎沟,新建分水闸。1954年10月,成立“潜山县整修乌石堰灌溉工程工务所”,组织施工。11月16日,受益区的潘铺、蛟河、石堰、玉涧、模范五个乡,动员1900余人上工。至1955年4月,完成上述工程。
1955年10月—1956年春,又将乌石堰进水闸上迁100米改建成高2米、宽1米双孔大闸,共做土方57115立方米,石方1878立方米。皖河工程处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37万元。灌溉农田1.03万亩。
1957年冬,开通长近2公里、底宽8米鹭鸶河撇洪沟,免去山水入圩。1959年冬,堵塞皖河支流梅河,使堤坝由12公里缩减到7.5公里。1969年7月,乌石堰堤溃,当年修复,共做土方55万立方米。1972年,为消灭钉螺,改造三条排水大沟,使灌区成为无螺地区。1975年,改造乌石堰进水闸门,将叠梁式木门,改成钢筋混凝土平板闸,用两台5吨启闭机启闭,并动员民工整治了灌区下游东关河。
1976年冬,灌区动员劳力6000人,开大沟5条,小沟14条,平整土地0.9万亩,共移民82户,迁房417间,迁坟2000多棺,移动土方56万立方米。从此,乌石堰灌区面貌焕然一新。灌溉面积达1.4万亩,为建国前的3.5倍。1978年特大干旱,不但保证了灌区农田丰收,且有余水支援梅城、油坝两公社农田灌溉。
近年来,由于余井大桥上下办起了5处沙厂,年均输出河沙达20余万吨,河底降低,对防洪有利,但乌石堰灌区水位亦随之而降,堰口引水困难,新路沟灌不上水。1987年,于乌石堰闸内建装机7千瓦的电灌站1座,提水灌田。同年,又接长闸外拦沙堤60米,将引水口上移至乌石堰渡口,改善了引水条件。两项工程由县水电部门投资4.2万元。
三、幸福河灌区
幸福河灌区在潜水左岸,上起野人寨,下至油坊坝。灌区内为潜水和梅河之间的一片农田。这一灌区的水利设施,是由陆公闸发展而来(明万历丁未年,潜山知县陆元锡创建)。
1956年冬—1957年春,安庆专区水电局投资3万元,将陆公闸闸址从陆公堤大棚下迁至陆公堤大坝尾,重建高2.25米、宽1.5米双孔拱闸。利用原有沟渠,通过梅河,将水引至怀宁县大、小杨林圩,灌溉潜、怀两县农田2.5万亩。皖水上游毛尖山建水库后,怀宁县杨林圩的灌溉,弃陆公闸水源。
1958年天旱,油坝公社缺水灌田。县委、县人委决定自陆公闸起,沿黄山和彰法山丘陵地区,绕县城西南,经周庵、东瓜店至油坊坝,开一条长28公里的灌溉干渠,引陆公闸水灌溉野寨、模范(今潘铺)、舒州(今梅城镇)、梅城、油坝等公社的农田;在县城北彰法山、县城南门口和油坊坝建三座水电站;在渠尾利用油坝老街后废河建一座水库。上述工程于1958年12月开工,至1962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共移民503人,迁房362间,挖压耕地634亩,建各种主要建筑物22处。城北彰法山以上11.8公里干渠,共建冲洼水库5座,切8—11米山岗5处。计做土方77.68万立方米,石方0.54万立方米。这一灌溉干渠给人民带来了幸福,故名为“幸福河”。
后来,陆公闸进口处又淤积成洲。1962年冬—1963年春,废陆公闸,沿干渠上迁2.5公里,于野寨上街头进水,不久又淤。1964年冬—1965年冬,再上迁700米至老龙嘴,砌石堤防洪,建高2米、宽1.5米双拱闸一座,用两台启闭机启闭。进水条件,明显改善。
“文革”期间,幸福河灌区管理发生紊乱,进水口又淤,彰法山水电站停产,丁家老屋至电站一段渠道毁废。县水电局制订治理规划,确定以县城为界,城上野寨公社仍在老龙嘴进水;城下梅城、油坝两公社,以张翔河大闸为主要进水口,并将潜、皖两水有关灌溉闸与幸福河沟通,互调水源。经过1966年冬—1967年冬组织施工,幸福河灌区水源获得了可靠的保障。
1970年冬,安庆地区皖水整治工程指挥部于油坝汪家花屋旁建高宽各3米双孔大闸,用两台10吨启闭机启闭,防止皖水倒灌。1971年冬,又在油坝大闸右侧,建高2.5米、宽1.2米双孔高排闸,使幸福河汛期泄水不致入圩致涝。1978年,潜水治理工程指挥所在幸福河进口老龙嘴凿高宽各2米、长96米隧洞,将进水闸迁址于老龙嘴上,并建高2米、宽1.5米双孔闸1座,用两台5吨启闭机启闭。1985年冬,将城下进水口张翔河大闸手摇启闭机改成电动启闭机。
不久,老龙嘴开山采石的石渣淤塞了进水口。1986年冬,县水电局又在进水闸上砌长150米防洪墙,以防开山石渣随水入渠。如是,进水口淤积状况大为改善。天旱时西河水断流,幸福河可从野寨乡的老龙嘴输水至梅城、油坝两乡灌田。现灌田2.4万亩,其中县城以上5331亩,县城以下18669亩。排涝7000余亩。
四、粮川闸灌区
粮川闸灌区,在黄泥镇境内。
1960年,开挖潜、太两县交界处的黑河,使圩内43个小圩联成一体,为创建灌区提供了条件。于是在黑河左堤大桥上首建引水枢纽粮川闸,孔径为1.5×1.3米,引太湖花凉亭水库尾水灌田。但当时是利用圩内废河建控制闸,壅水灌溉,需要5天5夜才能将容积百万立方米的废河槽灌满,让水流淌到田,水高低田淹,水低高田灌不上,矛盾很大。
1966年,黑河主线达标。8月,县水电局作出规划,根据圩内地形和水源条件,决定分黑河、胜利两个片来建设灌区。
黑河灌溉片,辖前进、工农、傅祠、文昌、金墩、龙坦、菱湖等7个大队,总面积17.78平方公里,耕地10695亩。粮川闸为本片引水枢纽,开干渠1条,长2.5公里;支渠2条,共长12公里。在2条支渠的两岸,“非”字形排列斗渠共32条。废金桥河、洪家河节制闸,利用两河为排水渠道。排灌分开,消除矛盾。
胜利灌溉片,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2107亩。丰收闸为其引水枢纽,自闸址起经大堰沟至黄中湾开灌溉干渠1条,按古例,引太湖县七圣埠水灌田。在孙家湖建80匹马力的灌溉站1座,修一涵洞穿通里河堤,提高水位灌高田。沿胜利大队山边开撇洪沟1条,长3.3公里。
1966年冬,黄泥公社按照规划,动员民工2000多人,修闸建站,开渠配套,并完成桥头街渡槽等附属工程30处。1976年冬—1977年春,完成灌区下游牌楼河龙坦段改道工程。1977年冬,开通郑家河中八段排水渠,使太子湖等7个小圩联成一体。1978年春—1979年9月,新建装机320千瓦的龙坦电排站。1980年冬,新建金墩大队电灌站。1984年改孙家湖、前进两座机灌站为电灌站。孙家湖电灌站装机40千瓦,前进电灌站装机30千瓦。后又新建上堰、吴坝等14座电灌站,共装机215千瓦。从此,灌有源,排有沟。灌溉总面积达18641亩(内含王河乡2500亩,河镇乡1500亩,桃花铺、古井两乡各1000亩),为设计效益的1.72倍。
五、余井闸灌区
余井闸灌区,在皖水左岸余井乡境内。
1955年冬—1956年春,由安庆专区水电局投资1.3万元,集中潜、怀两县受益区民工,新建孔径高1.7米、宽1.2米余井进水闸,用木质叠梁门启闭。共做土方3800多立方米,石方285立方米,累计用工2841个。1955年冬,余井区组织民工修复卓越河以下堤坝,使余井圩连成一体。1957年冬—1958年春,安专水电局投资3800元,组织受益区群众开通余井闸至东山汪家塝干渠13公里,并完成附属工程5处。共做土方5.2万立方米,石方38立方米,用工3.27万个。在此同时,新建汪家塝东山老闸1座。1961年冬—1962年春,在东山老闸旁又建东山新闸l座。经潜、怀两县协商:怀宁县在潜山刘家新屋建机灌站,提灌区余水浇灌怀宁茅庵一带农田;潜山在东山闸外怀宁县境内扩大排水渠,排除内水。
1966年大旱,皖水上游毛尖山水库大兴灌溉之利。余井公社发动千名民工,扩大余井闸至川门口干渠,并切开川门口山岗,开通南北两沟共长13公里,引水灌溉马道、万丰两个大队农田。
1969年洪水冲溃余井堤张家湾、兜率寺堤坝,灌区遭受毁灭性灾害。县革委会迅速动员群众堵口复堤,当年恢复生产。皖水整治期间,又截弯取直了余井堤张家湾、陷三斗、兜率寺三处堤防,新建了张家湾、大桥上、吊罐楼、陷三斗、卓越河等处险段护岸,并用鹅卵石铺砌沙堤坝面,使灌区堤防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975年,国家补助4000元,将余井进水闸、东山老闸,改用钢筋混凝土平板闸,用启闭机启闭。
灌区进水口经常泥沙淤积。1986年10月,从商品粮基地建设经费中投资5万元,将进水口上迁4公里至余坦闸,并将余坦闸改建为双孔,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启闭机启闭。又新开干渠长4000余米,新开干渠泄洪闸、长冲河泄洪闸各1座,1987年夏完工。共完成土方2.15万立方米,石方650立方米,干砌石559立方米,浆砌石47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99立方米。1987年秋,县农业局、水电局联合投资4万元,在余井堤陷三斗建反滤层1.7公里;开“井”字沟6条,共长2公里;改沤(沤水田)扩午(扩种午季作物)700余亩。
余井闸灌区经过不断修建、治理,现自流灌溉面积为6330亩(设计效益8030亩),提水灌田为1986亩(设计效益12270亩)。
六、便民闸灌区
便民闸在潜水右岸洋荡圩袁家河渡口。1953年,水溃洋荡圩堤便民闸段。是年冬至次年春,迁址于袁家河渡口(闸址原在西流嘴),重建高1.5米、宽0.8米双孔进水闸,引水灌洋荡圩田8440亩。
1956年,切开进水口岗地,将进水口延伸5米,并建拦沙闸。1959年底—1960年春,自闸口开丰收河干渠至西圩闸,又开支渠3条,共长21公里。计完成土方7.1万多立方米,石方31立方米,用工4.5万多个。1978年春,又将便民闸出口伸长5.3米;进口设启闭台,安2台启闭机启闭。
便民闸灌区,地处潜水中游,水源不足。中等旱年,只能满足灌区农田需要。大旱之年,可通过茅岭河引吴塘闸水补充。
七、斗宕闸灌区
斗宕闸灌区在王河乡三保圩长河左岸。
1958年冬—1959年春,县水电局投资2.4万元,在三保圩天罡头下建高2米、宽1.2米双孔石拱闸1座。因距斗宕河不远,故名“斗宕闸”。旱时,拦长河打沙坝引水。共完成土方7000立方米,石方237立方米,用工2954个。斗宕闸引太湖花凉亭水库尾水,灌三保圩农田1.26万亩。1966年冬,扩建王河右岸钱湾闸,引黄泥黑河粮川闸水源补充。1975年冬,将原木质叠梁闸门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两台启闭机启闭。又在闸外开沟,将引水口上迁1公里。
太湖花凉亭水库拦洪蓄水后,斗宕闸进水口水位下降,进水困难,花凉亭水库放水,堰又易溃。因此,灌溉面积减到8900多亩。
八、岩陂堰灌区
1953年,安庆专区水电局,组织潜山、怀宁两县领导协商,在潜山境内棋盘的鲁坦河,拦河新建岩陂堰灌溉工程。冬季动工,次年完成。后又经过多次整修,灌溉面积16565亩,其中潜山受益7663亩。岩陂堰属安庆地区水电局管理。因潜山居上游,境内塘堰少,怀宁居下游,境内塘堰多,经协定:春灌(从3月起),潜山用80%水,怀宁用20%水;冬灌(从10月起),潜山用20%水,怀宁用80%水。潜山红旗水库建成后,岩陂堰灌区用水,大量来自红旗水库。
九、其他小灌区
县内小型引水灌区,建国后不断发展。到1987年,由建国前的12处发展到24处。灌溉总面积达到43842亩。
小型引水灌溉区简明情况表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水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