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时期和“七五”计划头二年
“五五”计划前三年,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仍受“文革”时期“左”的影响,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积累”。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清除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影响,把国民经济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由于认识有个过程,调整的步子不大。这五年总的状况是:上下波动,左右徘徊,某些方面,大有进展。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的有2年,比上年下降的有3年,“五五”计划末的1980年与1975年比,工农业总产值由8265万元增加到12645万元,增长53%,年均增长仅8.88%。其中农业产值,五年中比上年增长的有3年,比上年下降的有2年。1980年与1975年比,农业产值由6788万元增加到9994万元,增长47.2%,年均增长8%。工业产值,五年中呈逐年上升趋势,1980年达2651万元,比1975年增长79.5%,年均增长12.4%。1980年,社会商品购进总额3128万元,比197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455万元,比1975年增长69.3%,年均增长11.1%。财政收入570万元,比1975年增长9.6%,年均增长1.9%。五年中,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累计总额820万元,年均164万元。这期间,县自来水厂、源潭红旗水库一级电站建成投产;余井至龙潭、大水至后冲公路动工兴建,并续建了潜岳西线公路;建成了同合圩、三保圩电力排灌站,西联圩、太子圩、梅湖、朱湖电力排涝站,整修和续建了乌石堰、粮川闸等灌区的水利设施,完成了大规模的潜水治理二三期工程。
“五五”计划末的1980年,县内经济结构基本状况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21%,农业产值占79%;在工业内部,重工业产值占20.8%,轻工业产值占79.2%;在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业所占的比重依次为51.4%,3.4%,21.6%,23.4%,0.23%。
1980年,县内职工人均工资631元,比1975年增长25.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6元,仍停留在“四·五”末期的水平线上。
1977—1980年,县内连年受灾,1980年持续干旱六个月,累计受灾农田面积达30多万亩。频繁的自然灾害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五”计划时期主要问题是:基本建设战线长,人力、财力、物力跟不上,造成工程周期长,发挥效益慢;农业生产不稳定,粮食产量忽高忽低,多种经营发展不快;工业企业管理水平低,有的开工不足,产品积压,造成亏损;市场供需差距大,紧缺商品增多,市场物价波动。
“六五”计划开始后,县委、县政府遵照中央提出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的方针,对县内经济建设采取一系列的决策和措施,主要是:遵照中央政策、法令,有步骤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推动经济建设;搞好调整和整顿,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同时,组织林业、多经和乡镇企业新突破;围绕“八个基地六条龙”(蚕桑、茶叶、苎麻、板栗、柑桔、竹林、杉树林、优质米8个基地,纺织、造纸、食品、服装、竹器、建筑材料6个产业生产一条龙),进行系列开发,发展区域型经济;大力开发天柱山旅游业,以此为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开发山区,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加智力投资,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经济建设的后劲;发展横向联系,开展经济技术协作;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六五”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和提前超额完成。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22171万元,超“六五”计划指标16%。到“七五”计划的第二年,即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7338万元,比1980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11.16%,大大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年均增长幅度。其中农业产值14002万元,比1980年增长40.1%,年均增长4.9%。工业产值13336万元,比1980年增长4.03倍,年均增长25.9%,为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与1980年比,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发电量265万度,增长3.28倍;食用植物油1080吨,增长2.1倍;机制砖6320万块,增长3.5倍;水泥构件4789立方米,增长4倍;铁木农具65万件,增长5.32倍;裸铝线396吨,增长1.7倍;酚醛塑料200吨,增长2.5倍;氧化锌240吨,增长11.6倍。轴承、木材、磷肥、棉布等增长幅度都在50—90%之间。这期间,新增加了一批产品,其中有的已批量生产。到1987年底,水泥达11200吨,塑料制品达169吨,丝达32吨。
1987年,社会商品购进总额达7036万元,比1980年增长1.25倍,其中农副产品购进总额4259万元,比1980年增长79.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068万元,比1980年增长1.2倍,其中消费资料零售额达10245万元,比1980年增长1.32倍。
1987年底,财政收入闯过千万元大关,达1136万元,比1980年增长99%。1981—1987年,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累计投资总额达1794万元,年均256.3万元,比“五五”时期年均增长56.28%。在基建投资总额中,生产性建设投资占66.33%。这期间,县缫丝厂、绸厂、低压电器厂、第二轮窑厂、大关电站、高峰电站、红旗水库二级电站、源潭和黄柏35千伏变电所,先后建成投产;梅城至源潭、源潭至黄柏、梅城至水吼3条35千伏输电线路及从毛尖山分别至逆水、龙潭、杜埠3条10千伏输电线路,先后架设成功;除完成水吼至岳西西线公路、余井至龙潭公路、大水至后冲公路的续建工程外,还兴建了潜山至岳西的中线公路及黄柏至彭河、官庄至水贵、野寨至天柱山等公路。这期间,县城还新建了舒州农贸市场、百货商场、舒州饭店、雪湖饭店;全长690米的人民路北街北段和中段,由原来10米左右拓宽到28至32米,全长920米的桃园路亦同期建成。
这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1987年,职工人均工资1079元,比1980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88元,比1980年增长3.37倍,18个山区乡和23个插花村50402家贫困户,有18056户越过了温饱线,占贫困户总数35.8%。
从1981年以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到1987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这七年间潜山经济取得较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的明显增长,而且表现在经济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上。
——由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转变。1987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集体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58.4%、27.2%,下降为24.9%、26.5%。这年,城乡联户办的工业产值141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5069万元,分别占当年工业总产值10.6%、38%。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集体企业零售额所占的比重,分别由1980年的38%、61.3%,下降为35.3%、38.4%;个体商业零售额达3175万元,其所占的比重为26.3%。
——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并举转变。潜山是农业县,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一直很小,1949—1979年间,多数年份在6%—20%之间。1987年与1980年比,农业产值的比重由79%下降为51%;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1%上升为49%。农村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县内两大经济支柱,198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5786万元,与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7.1%上升到57.7%。在农业内部,尽管连年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受灾耕地面积累计达95万多亩,占累计耕地总面积的37%,但由于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广大干群团结奋战,终于使农业生产稳步协调发展。在粮油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发展较快。1987年,茶叶产量达253吨,麻类达255吨,蚕茧达229吨,水果达275吨,水产品达1700吨,与1980年比,依次增长1倍、9.2倍、2.7倍、1.25倍、4倍。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13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257.0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38.3%;林业、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收入达14877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61.7%,在较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
——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围绕“八个基地六条龙”经济开发总路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系列开发,使零星分散的经营逐步走向集中,形成适当规模,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重要产业基地和商品基地。全县毛竹、水竹和元竹种植面积达8万亩,有2万多农户,近4万个劳力,从事竹制品加工生产,1987年产值达40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5%。蚕桑、缫丝、织绸“一条龙”也初具规模。各地区域型经济正在形成和壮大,梅城、源潭的建筑、建材业,已成为当地乡镇企业的主体。如今,县内已出现:王河、油坝竹席之乡;黄泥、牌楼花炮之乡;痘姆陶瓷之乡;五庙茶、姜之乡;雾下苎麻之乡;岭头柑桔之乡;余井、杜埠竹器之乡;塔畈、黄柏、大水蚕桑之乡;逆水、官庄造纸之乡……
——由主要靠资金投入向综合投入转变。在发展经济中,在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同时,注重人才和科学技术等诸要素的综合投入。到1987年,全县已建立科学示范点107个,科技示范户3526个,引进和推广适用生产技术61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6万人次,实施“星火计划”项目19个。同时,努力完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乡乡通公路,81.2%的居民组通了电。水利排灌设施进一步完善,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75%,机耕面积占农田总面积50%。
——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进入80年代后,注意发展对外横向联系,大搞经济技术协作,引进外地的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仅近三年内,从外地引进的技术人员128人;与外地建立横向联系项目110多个。同时,县内有2.1万个男女劳力在外地务工经商。
上述五个转变,标志着潜山县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大道上迈开了第一步。
“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头二年,县内经济建设主要问题是:农业上部分地区水利兴修放松,水利设施中“病库”、“病涵”、“病闸”增多,低产田、低产茶园和桑园还占不小比重,很多荒山、荒坡还没有开发利用;部分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仍不高,有的产供销脱节,增产不增收,陷入亏损困境,1987年,在185个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1个,亏损金额为91万元;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赶不上支出增长的幅度,7年中,有2年发生赤字,1985年为建国后第一个赤字年,1987年赤字74.9万元;市场商品供应赶不上社会购买力的增长,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农民经济收入虽逐年上升,但所达到的水平不高,特别是贫困山区还有3万多户居民温饱问题急待解决;计划生育率虽有明显上升,但1987年人口出生率由1983年的12.8‰回升到18.8‰,自然增长率由1983年的5.9‰回升到11.6‰。
(注:工农业产值,1949—1979年为当年不变价,1980—1987年为1980年不变价)

1984—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表

1984—1987年全县国民收入表

1951—1987年县内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