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改前封建所有制
土地占有民国末年,县内官府、宗祠、寺庙、桥渡共有公地65387亩,占全县耕地总数的19.5%;私人占有土地268867亩,占全县耕地总数的80.5%。土地可以买卖、典当和租赁。
典当是将土地作为借款借物的抵押品。土地所有权归出当者。到议定赎回日期可按原价赎回。少数人因生活所迫,采取“押青苗”的典当形式。即农作物栽种以后作价出售,收获后,土地归回出当者。
租赁有长期、定期两种。长期的有子袭父赁;定期的有一定年限。承租赁土地的农户叫佃户;出租土地的人家叫东家。佃户向东家交纳地租。地租分货币地租(纳款)、实物地租(纳谷物)、劳役地租(帮东家做工)三种。租额按田地的土质和有关条件分为“二八租”(收入80%归东家,20%归佃户)、“三七租”(依前类推,下同)、“对半租”(收入东家、佃户各半)几种。出租大片土地的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剥削农民。每年收获季节,佃户要请东家上庄“看租”,到时必备筵席招待,并赠送礼品。
少数土地占有者,为求“积德”,将部分土地捐赠给寺庙、学校、桥渡和其它有关公益事业;亦有将自家土地给女儿作陪嫁,女儿亡故后,娘家可以收回。
土地买卖、典当、租赁的结果,使县内土地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地主、富农手里,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的一般农户,也容易产生贫富两极分化。据土改前统计,占全县总人口9.93%的地主、富农和其他富户,占有全县26.81%的耕地,而占总人口57%的贫农、雇农,仅占有17.76%的耕地。
减租减息1949年10月,根据皖北行署颁布的《皖北区减租办法》,在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具体做法是:(1)包租(又叫定租、死租),即按原租额减去二成至三成,最高租额不得超过出租农田实产的35%;(2)分租(又叫活租),即以佃户的实收产量除去种子数后,再按原分成比例进行削减,如“二八租”削减为“三七租”……;(3)将原来由东家“看租”,改为由农民评租,并免除请吃、送礼等陈规。
土改前全县各阶层占有耕地情况表
二、土改后农民所有制
开展土改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8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是月3日,县委组织有100人的土地改革工作队。9月,在龙关、模范两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历时40天。10月,县委成立土地改革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土改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举办土改干部训练班,参加培训的250人。从11月起,到次年1月,分三期在100个乡进行土地改革。2月起,在山区13个乡着手进行土地调整,到4月15日结束。至此,除梅城、黄泥两镇外,全县115个乡进行了土地改革。从7月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土改结束工作。到12月,全县土改结束工作全面完成。
在土改中,坚决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打击地主”的路线。首先宣传发动,贯彻政策,提高农民觉悟,坚定斗争信心;接着,成立农民协会、妇联会和民兵组织,从组织上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最后,划分成份,斗争地主,分配土地和没收来的地主五大财产。
在土改结束工作中,对土改进行了复查。通过复查,纠正原定成份过高而退回五大财产的有72户,退回土地318.91亩,农具74件,房屋73间,耕牛14.3头,粮食19386斤;纠正漏划成份而追出五大财产的有286户,追出土地3542.52亩,农具569件,房屋953间,耕牛95头,粮食311088斤。此外,属于征收的有78户,征收土地202.46亩。1951年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县胜利结束。土改中,没收地主土地84517亩,征收富农土地9478亩,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雇农分得土地12700亩,贫农分得土地122284亩,中农分得土地23175亩。从此,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在县内被彻底摧毁,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全县没收、征收五大财产统计表

组织互助组土改后,农民生产热情高涨,为发展生产,迫切要求组织互助换工,解决缺少耕牛、农具、种子等方面的困难。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县委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原则,组织互助组。互助组的生产资料仍归农民家庭所有,分散经营,只以等价换工方式互助耕作,收入仍归各户所得。1951年冬,模范乡陈李和、王芙蓉(女)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1952年春,全县农业互助组发展到1414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总户数的29.9%,另有换工组2267个。此后,换工组大都发展为互助组。到这年秋,全县共有农业互助组3796个,其中常年互助组1084个,季节互助组2714个。参加互助组的有41059户,占总农户的60%。到1953年秋,常年互助组发展到2925个,参加的有30668户,占参加互助组总农户的74%。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