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口数量
县内人口的数量,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战乱的发生,灾害的出现,瘟疫和血吸虫病的流行等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原因,时有变动,有时增减幅度较大。
据现存史料,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县内始有户籍、人口数字统计。此时,全县有9977户,42624口人。自永乐至正德年间(1403—1521),全县户籍数在8000—10000户之间徘徊,而人口除宣德时(1426—1435)外,均持上升趋势。至正德时,全县已达14.84万人。万历年间(1573—1620),县内户数虽略高于正德年间,但人口则比正德年间少4.8万多人。到了清代,县内户数和人口数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宣统元年(1909年),全县已有45800户,57.2万多人,和明洪武时比,户数增长4.59倍,人口增长13.42倍。
民国17年(1928年),全县户数虽增至63359户,但人口下降到39.73万人。从民国1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户数、人口数多呈下降趋势。民国25年,划县内汤池、来榜、五河、菖莆等地归新建的岳西县,县内人口减少近10万人。民国29年,全县41046户,28.54万人。1949年,全县69593户,284373人。
建国后,由于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县内户数、人口数迅速增长。除1959年、1960年因“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人口数比上年下降外,其余年份都不断上升。1957年,全县人口突破30万;1969年突破40万。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开展并得到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的控制。1983年,始突破50万。1987年,全县有119724户,517425人(其中男268810人,女248615人)。1987年的人口数量比1949年增长81.95%。在38年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的绝对数为6132人。
二、人口密度
1949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9人;1964年,全县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202人;1982年全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每平方公里295人。1987年,全县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307人,比1982年增长4.07%;比1964年增长51.98%;比1949年增长81.66%。
三、人口分布
县内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分布不匀。人口多集中在圩畈和丘陵区,山区人口较少。黄柏、水吼两个山区平均每平方公里189人;黄铺,余井、源潭3个丘陵区,平均每平方公里345人;梅城、王河两个畈区,平均每平方公里489人;梅城镇平均每平方公里4540人。
从城乡人口分布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进入80年代后,比重则明显增大。1949年,全县城镇人口8659人,占总人口的3.04%;1982年,城镇人口13999人,占总人口的2.81%;1987年城镇人口上升到31563人,占总人口的6.1%。
明、清时期部分年份全县户数与人口数表

民国时期部分年份全县人口数量表

1949—1987年全县人口发展状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