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团体
1956年3月成立县科学普及协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人。全县9区1镇均设会员工作委员会,共有会员449人。1958年,县科普协会更名科学技术协会,各公社亦成立科技协会,会员发展到1439人。1959年,县科夫和科委合署办公。1962年,县科协撤销,基层科协组织解散。1964年,县科协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人员下放或调离。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后,县科技组织渐次恢复。1979年2月成立县农学会,有会员104人。1980年3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后区、乡和部分基层单位陆续恢复和建立科技协会,并成立医学、水产、林学、水利、机械工程、数学等专业学会,以及食用菌、橡胶、水产良种、养猪等研究会。各学会、研究会主要根据各自研究课题及社会需求,举办科技讲座,举办学术讲座,颇受医护人员欢迎。1987年11月,县科协召开首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科协第一届委员会和学种委员会,有委员27名,常务委员15名,专职主席、副主席各1人。全县有专业学会8个,会员540人;研究会3个,会员113人;乡(镇)科协49个,会员2800人。
1987年主要学会、研究会概况表
二、科研单位
民国31年(1942),县置农业推广所,有技士1人,工人2人,房屋3间。民国32年,配主任、指导员、助理指导员、事务员、雇员、勤务各1人,农林工7人,有土地10亩,水塘11口。民国34年撤销。
建国后,县内主要科研单位有: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51年春,始建桐城县国营农场。1959年4月,易名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有所长、副所长各1人,干部、技术人员各3人。下设3个农业队,有耕地241.55亩,山场80亩。1959年11月,石河公社三里大队并入,增后勤主任1人,技术人员6人,工人1000人(其中正式工人29人,余为农民工)。下设林业苗圃队、蔬菜队、种牛场、种猪场各1个,农业队6个。耕地面积800亩,山场400亩。1962年8月,成立示范农场(将三里大队划出),下设科研、种子、示范、蔬菜4个队,和种牛场、种猪场、塑料厂等,有耕地184亩(其中试验基地40亩),山场80亩。1965年有职工55人,耕地224.08亩。后机构、人员迭经变化,至1987年,有水田180亩,下设科研组、技术服务部和两个农业队。职工5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技术员各3人。
桐城县农科所为省重点县所之一。主要承担良种繁育、植物保护、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科研任务。1959至1987年,共引进、推广示范稻、麦、玉米、甘薯、油菜、棉花、绿肥、水生饲料等良种130多个,引进畜禽优良品种10个,生产销售稻、麦、棉、绿肥等原种、良种1349吨,完成省、地、县下达科研项目和自定科研课题258项,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篇。
县科技实验站1960年4月,成立县农机研究所,有工作人员15人,不久撤销。1977年5月,恢复县农机研究所,隶属县农机局,有所长1人,科研人员3人。负责农机具研制;引进、改革、推广工作。1979年干部职工增至8人。1984年改为县科技实验站,属县科委管理。
县植保植检站1954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组配植保技术干部1人,后增至3人,1962年,成立县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1972年成立县植保植检站,主要负责全县粮、油、棉花等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植物检疫、灭草、灭鼠等技术指导。1987年,有职工8人。
县土壤肥料工作站1956年10月,县农业局农艺股配土肥技术干部1名。1959至1960年,开展全县第一次土壤普查。1980年9月,成立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定编4人,并组建12人土壤普查队,开展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后土壤普查队撤销。1986年5月,增设县化肥监督检测站,与土肥站合署办公,下设土壤、肥料和化验三个专业,有职工8人。
县农业站1984年县农业局设农业多种经济技术指导站,负责全县粮油棉等作物生产技术指导,配备栽培和多经技术干部。1986年,成立县农业站,负责全县粮油作物栽培技术指导,定编4人。同时成立经济作物站,负责全县茶叶、蚕桑、瓜菜、麻类等多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指导,定编5人。
县畜牧兽医站1954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配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人。1956年县农业局设畜牧兽医股,各区成立兽医联合诊所,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1963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各区成立畜牧兽医站,其专业人员多为民间兽医。1985年增设县畜禽防疫站,与县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1987年3月,增设县兽医药械供应站,隶属县畜牧兽医站。年底,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186人,其中全民技术干部28人,集体兽医158人。
县气象站民国20年(1931),县设城厢雨量站,负责记录气温与降水量。1956年9月,建立桐城县气候站,主要负责全县气象测报,先后由省气象局、县农林局管理。1960年更名桐城县气象服务站。1971年复名桐城县气象站。1973至1980年,陆续在练潭、三河、徐河、金神、中义5个公社设立气象哨,进行定时气象要素观测。1978年7月成立气象局,与气象站合署办公。1987年,县气象局(站)有职工1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
县地震台1975年5月,县成立地震办公室,在全县设地震溅报点11个,开展对土地电、地倾斜、地磁、应力、地温等方面测报。1979年10月,建立地震测报站(即县地震台),先后添置应力仪、测震仪、偏角仪等观测仪器5台,开展地震测报。1984年5月,撤销地震办公室,成立地震局,与县地震台合署办公。1987年,地震局(台)有局长、副局长各1人,工程师3人。
县建筑设计室1958年,县建筑安装公司始设设计室,主要为本公司设计制图和进行预、决算,可承担7层以下砖混和框架等多种结构型楼房设计业务。1978年,成立桐城县城建局勘察设计室,为丙级设计单位,由省建委颁发勘察设计证书,主要负责全县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1984年更名县建筑设计室,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87年有主任、副主任各1人,技术人员6人。
县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室1956年县水利局置勘察设计股,承担全县农田水利工程勘察和设计施工,1963年撤销。1980年1月,成立设计施工组。1984年6月,设计施工组撤销,设立勘测设计股,省建委颁发勘察设计证书。1986年10月,易名“桐城县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室”,有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各3人,技术员2人。承担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的主要项目先后有:境主庙、牯牛背水电站和包兴联圩闸兴建,包墩闸、洪桥闸改建,军屯河、南冲河小流域治理,以及姜团圩等三个万亩圩和大沙河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
县科技信息站1984年5月设立,定编3人,为全民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决策咨询、科学咨询、科技信息、技术转让和技术中介等服务。
三、基层农科网
1956年,孔城、新渡、黄甲、双港、杨桥、金神、城南、大关、青草9个区成立农技推广站,每站分别配备站长1人,技术人员2人。1959年4月,全县48个公社均成立科委。1960年,48个公社合并成立8个大公社,均设立科委,并分别建立农业中学1所。同年底,全县有公社农科所8个,技术人员11人,工人17人,耕地面积649亩。1961年,撤销孔城、青草、杨桥三所农业中学和孔城农科所,其余公社农科所和农业中学后亦陆续撤销。1964年,省农业厅、农科院和县人委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分别在徐河、范岗等公社蹲点,建立农业样板,试办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科网,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撤销。
1970年起,农村科研机构逐步恢复与健全。当年全县有16个公社办起农科站(所),有实验耕地768亩,劳动力265人;155个大队建立农科队、种子队或良种场,有耕地3318亩,农民科技骨干700余人;3936个生产队建立科学实验小组,近2万农民参加以“一组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实验活动。1975年大队农科队(站)增加到178个,植棉区建立棉花原种场12个。初步形成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科研网。是年,三河公社乔庄大队在省农科网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1981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各公社均配有专职农技员,大队和生产队普遍设置农民技术员(植保员),普及科学知识,提供科技咨询。并建立科技示范户,开展各种科学实验。1982年,全县有科技示范户450户。1987年,基本形成以县、区农科组织为主导,以乡、村农民技术员和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