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设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桐城中学堂设有体操课,每周2节,每节50分钟,以体操为主,兼授武术。继有崇实小学、枞阳高等小学堂及丰乐、天城、桐乡三所书院设体操课,教学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民国初年,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设体育课3节,每节30分钟,教学走步、变换队形、徒手操、游戏、小橡皮球等。高年级每周2节,每节45分钟,教学田径、轻器械等。民国5年(1916)增加武术。民国8年后,中学逐步开展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等活动。民国23年,县教育科设专职体育指导员,指导学校体育活动。民国25年,桐城中学始设早操和课外活动。
建国初期,中、小学体育课每周2节,以列队操练为主,兼有。游戏、乒乓球、小橡皮球等,中学增加武术基本功训练。1954和1958年,县内全日制小学先后推行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普及早操;中学增加早锻炼。自1956年开始,各校按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上课,田径、体操、篮球、排球和足球等项目被列为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同时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1954年起,各学校推行国家体委公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8年,劳卫制锻炼达到高潮,各校竞相提出高指标,出现挑灯夜战、搞人人达标等浮夸蛮干现象。对获劳卫制一、二级运动员,颁发证章和证书。中学及部分小学还开展射击、投弹、游泳、无线电发报等国防体育活动。1963年起,中、小学普遍开展游泳训练。1964年后,推行课间操,部分学校开始做眼保健操。“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教学主要内容是军体活动,内容有操练、投弹、射击和野营拉练等,部分中学组织有篮球、排球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训练。1977年后,体育课恢复正常。1978年桐城二中成立业余武术队,进行武术基本功训练和表演。1979至1987年,各中小学根据《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以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目标,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一次课间操,每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把体育课与“达标”活动结合起来。1983年,县内执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暂行规定,经省体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验收,桐城中学以281分获本年度安徽省第1名。1984年起,达标项目列入高中升学考试体育加试内容。城乡中小学参加达标活动学生21132人,达标12632人。桐城中学1981至1985年连续获省、地级达标先进学校称号,实验小学、范岗中学1982至1984年获地区级达标先进学校称号。
1983至1987年,县内有经省、地区、县有关部门批准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5所,其中桐城中学经省体委批准为省属田径传统学校;桐城二中经地区体委、教育局批准为地属田径传统学校;经县教委、县体委批准,挂镇、龙头两所初中和实验小学为县属田径传统学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桐城县公立中学堂(今桐城中学),在县城东门外河滩举行桐城县首次学校运动会。民国时期,县城各中、小学及孔城小学亦自办过运动会。建国后,中学及在城小学运动会以学校自办为主,农村小学以校际运动会为主。运动会一般选择在春、秋季节召开,时间1至3天。运动项目有田径和球类等。1972年后,各区及各公社多次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1977午后,在城中学及师范举办过冬季环城跑比赛。1982年后,部分学校还举办达标运动会。
体育师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桐城中学堂聘请省武备学堂1名毕业生为体操教习。民国8年(1919)起,先后有刘心如、李伯谭等8名体专毕业生,回桐城任体育教师。
50至60年代,桐城中学、桐城初中及师范等学校配有专职体育教师10人,其他学校体育教师均为兼职。1968年后,各公社均先后兴办初中,体育课教学多由民办教师兼任。19,72年后,各区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每校均配有1至2名专职体育教师。1976年开始,陆续有体专毕业生分配到县内,是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16人,1978年后,在城三所小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至1983年,全县中学有公办专职体育教师27人,民办体育教师3人,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3人。1987年有专职体育教师39人,其中公办29人,民办10人。
为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70年代开始加强对体育教师培训工作。1973至1983年,县文教局与县体委利用暑假举办高、初中及重点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其中1974年,培训体育教师120人。其间还先后选派8人参加省举办的培训班,12人参加地区培训班。各校体育教师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注重培养选拔各类体育运动专门人才。1958至1987年,县内先后向体育专业学校输送新生51人。其中省体工队6人,大学本科13人,大学专科18人,中专14人。
二、群众体育
职工体育建国前,城镇公职人员开展体育活动主要项目是篮球。民国25年(1936)后,县公共体育场、桐城县立中学校体育场常有群众间、学校间、学校与驻军间篮球、足球比赛活动。
建国后,职工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活动项目增多,主要有篮球、乒乓球、游泳、象棋等。50年代,县内职工篮球运动十分活跃,1953年设于县城的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率先成立“火花”男子篮球队。县直机关、教育、公安、邮电、卫生、工业等系统相继组建篮球队。到1959年,共有男女篮球队20余支,其中在城单位男子篮球队有火花、职工、长风、学习、战友、红星、银燕、邮电、粮食、公安、城南、矮虎、健青、教工、和平、学联等,女篮有火花、白衣、文卫、桐中、桐初等队。各队之间经常开展友谊比赛。县人民广场球场每天下午均有数场球赛。1965至1978年,县体委经常在广场球场、灯光球场举办周末篮球赛。每次4至8场。县直单位举办自赛或邀请赛,场次更多。有不少篮球队曾分别到范岗、双港、黄甲区与当地农民篮球队进行友谊赛。1987年国庆节,由县内燃机配件厂赞助、县体委与县总工会共同举办“古钟杯”国庆篮球赛。
县内篮球队与县外球队交往频繁。1953至1987年共出访7次,接待来访8次。1953年,省荣休院“火花”男篮首访怀宁县和安庆116医院,比赛获胜,1957年,县男篮出访东至县和安庆市,获全胜,1962年,在城单位组建“和平”男篮出访安庆,与地区海员队和其他4支篮球队交锋,均获胜;县男、女篮球队还于1970、1975、1978年出访合肥市,与省三队举行练习赛。1957至1974年,省男,女篮球队两度来县作访问表演赛。1965至1976年,先后有合肥轴承厂、蚌埠拖拉机厂、皖东机械厂、安庆化肥厂、安庆粮食局、安庆肉联厂、安庆电力局、安庆染织厂、安纺五厂等单位男篮来县,与县青年队、职工队、厂联队进行比赛,县职工队多次获胜。
建国初期,县直职工就已开展乒乓球活动。至1954年,县直机关、公司、厂、院等单位均有乒乓球活动场地,相互间邀请赛频繁,并与县外球队互访。1957年县男女乒乓球队出访青阳县和芜湖市,胜青阳队,负于芜湖队。1978年,县队出访安庆市,胜安庆师范队,负于安庆石化总厂队。
5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工间操活动,大都由单位启行组织进行。70年代,工间操活动普及。1972年5月,县体委在制盒厂召开职工体育活动现场会。次年8月,地区体委在县召开职工体育工作座谈会,参观制盒厂职工工间操及各项体育活动现场。1974年举办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第五套广播体操领操员培训班,参加学习30余人。
60至70年代,广泛开展职工游泳活动,1971和1977年,县直机关职工千余人两次参加横渡境主庙水库活动,观众五千余人。
长跑是职工业余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1966年,县体委与县直党委联合举办2000余人攀登栲栳山野营活动。1972年后,职工坚持长跑人数逐年增加。1973至1987年,县体委与群团部门先后9次举办春、秋季职工越野跑比赛。1978年,县城1100余名职,工参加地区举办的从安庆市到桐城县北峡关口红旗接力赛。1981年始,县城老年人体育活动亦逐步开展。同年,县城职工越野跑比赛中,老年组有17人。1982年长跑比赛,老年组31人。1984年5月,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1987年举办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有200余人参加。
职工工余象棋活动活跃。1970至1987年,共举办县城职工象棋赛4次。1985年起增设围棋赛。同年成立钓鱼协会,举办钓鱼比赛。
在职工体育活动中,部分单位和个人先后受到上级体育部门的表彰。1973年,县制盒厂被省、地体育部门评为职工体育活动先进单位。1979年,省荣休院获地区“新长征长跑先进单位”称号,县人民医院袁维汉、县滤清器厂张兵被评为地区职工体育活动先进个人。
农民体育建国前,县内农民体育主要项目是武术、举重以及娱乐兼健身活动的舞狮(龙)灯、划龙舟等。明清时期,桐城东乡武术盛行,办武堂、请武师、训武丁,以强身卫族为宗旨。民国期间,孔城镇、县城、双港等地武术活动活跃。民国26年(1937),县公共体育场开办国术班,由上海胡云龙教长拳,东乡张陵远教少林拳,学员自带器械。国术班曾到东岳庙和南门外大场搭台比武,并在城区及孔城区小学运动会上作表演。每逢春节,各地农民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舞狮灯、舞龙灯和踩高跷等项活动。农闲或工余,青年农民常三五成群,以玩石锁、举石担、抵棍、比手劲为乐。
建国后,农民体育活动增加游泳、球类等项目。50年代中期,部分区与公社成立篮球队,常与其他球队举行比赛。双港、孔城、大关、范岗、青草等区及吕亭公社农民篮球队先后与县城职工及学生篮球队举行友谊赛。1959年,县农民代表队参加地区农民篮球赛。1970至1971年农民体育与民兵训练相结合,农村普遍开展横渡河、湖、水库活动。1971年举办县贫下中农篮球赛,参赛代表队10个,分大关、孔城两个赛区。1973年罗岭公社花园大队五·七青年队、龙头公社红旗大队及陶冲公社等单位,以下放知识青年为骨干,自建简易球场,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拔河等活动。五·七青年队及红旗大队先后出席省、地农村群众体育先进代表会。1977年,陶冲公社篮球队参加地区农民篮球赛。1978年始,各区及部分公社文化站开设乒乓球室和棋类活动室,定期开放,举办小型比赛。青草、双港、范岗、孔城等区及高桥乡文化站,节假日利用中、小学场地,组织篮球、乒乓球、排球比赛。1987年,金神区文化站修建篮球场,组建球队,自办比赛。
二、场地器材
民国时期,少数中学开辟体育活动场地,置有单、双杠和球类等体育器材。其中桐城中学有大、小体育场3处,田径、球类器具116件,私立三育初中有体育器械16种,私立笃山初中配有篮球、足球、双杠、铁球、标枪等体育器材。民国25年(1936)。在文庙前(今人民广场)建公共体育场,四周设竹墙,内辟600米环形跑道和200米直跑道,有足球、篮球、网球场和单杠、双杠、沙池、秋千、浪舟、浪桥、滑桥,滑梯,平均台板等体育设施,以及供田径、武术、球类活动所用的器材。民国33年,桂系48军176师驻桐城,师长李本一在桐城中学内建游泳池一座。
建国初期,利用原公共体育场开展田径、足球等体育活动。1952年,县文教科拨专款购置体育器材,发给部分学校,各中小学相继开辟体育活动场地。1956年,在县体育场内增设篮球场和跳高,跳远沙池各1个,单杠2副,并购置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材。1957年,县人委拨款在张家宗伯第旧址建立1400平方米的新体育场,场内设有1个简易篮球场和1个可容纳1500名观众的四层木质看台的灯光篮球场,并增添部分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材。1965年,由省、地、县三级体委投资,扩建桐城中学游泳池,新池长50米、宽17米、深水区2米,有泳道6条,并建有男、女更衣室。县消防队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室。1969年,设于县内的海军技术勤务第三所第七测向站建有灯光水泥篮球场和乒乓球室,单、双杠等体育设施。1975年,改造县灯光篮球场看台,新看台为7层砖石结构,水泥结面。1974至1978年,县文教局拨款3万元,购置跑表、单双杠、跳箱、篮球遮板、体操垫、跳跃器及各种球类,分发给中学和部分小学,每校2至3件。杨桥公社青山中学、建国小学等6所学校自制体育器材30余件,1975年县文教局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1982年,全县中学有供正式比赛用的田径场4个(桐城中学、桐城二中、天城中学、龙头初中),区(镇)、多中学有篮球场28个、排球场1个、乒乓球活动室5个。在城企事业单位有篮球场6个,排球场1个、乒乓球室7个。1987年,全县中小学体育场地和器材主要有田径运动场,篮球场、跳高跳远沙池、单双杠、乒乓球、铁饼、铅球、体操垫、羽毛球、吊环等。
四、体育比赛
50年代,县城有业余运动员数百人,其中每年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参赛运动员均在200人以上。出席地区级运动会,每年约20人次。1959年,省体委授予桐城县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1名。1974年7月,创办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设有篮球、排球、田径三个班,有教练员2人,男女学员80人。1975年调整为篮球、田径两个班,不久训练停止。1979年恢复田径班,从城关三所小学挑选学员47人,利用早锻炼时间进行训练。
50年代,有业余篮球、乒乓球裁判员数人。1953年8月,桐城中学体育教师胡胜明担任省第一届全运会田径终点裁判。自60年代起,通过举办裁判员培训班和担任县、地、省临场裁判等方法,培养了一批裁判员。1965年县内有篮球二级裁判员2人,排球、乒乓球、射击、游泳、手球裁判员数人。1985年,全县有裁判员近百人。其中田径一级裁判员1人、二级4人、三级14人,手球二级裁判员1人;篮球二、三级裁判员多人。经常担任地区级以上比赛裁判工作8人。
县级比赛县内举办的体育比赛活动主要有:
运动会建国前,县内先后举行3次运动会和4次操练、篮球比赛。其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桐城县公立中学堂举行的运动会,为县内运动会之始。民国5年(1916)11月,由桐城县立中学校主持举办全县首届中学生运动会。民国24年春,县教建科举办全县第一届小学生联合运动会。民国31及33年春,举办全县中学生列队操练比赛,安徽省二临中和桐城县立中学校分别获高中部和初中部第一名。
1959至1987年,全县共举办全民性运动会五届,少年运动会、小学生运动会14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15届。其中,1959年5月39日,县体委与县文教局联合举办首届少年运动会,有8所中学、13所公社小学及县城小学代表队参加,比赛项目有田径、乒乓球、小足球等,1972年举办全县小学生运动会,参赛代表队10个,城关、孔城、青草三个代表队分获团体前三名,1982年县举行第五居运动会,桐城二中、供销社、滤清器厂、县医院分获职工乒乓球男子团体赛前四名:1985年举办桐城中学、桐城二中两所省、地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对抗赛。
篮球比赛1972至1987年,县体委与县总工会连续16年举办国庆职工篮球联赛。参赛人数最多的是1977年,参赛代表队23个,其中男队19个、女队4个;同年还举办县中学生篮球赛,男、女代表队各11个。1983年举办全县高中及师范篮球赛,桐城中学、桐城二中、范岗中学男篮分获前三名,桐城二中、桐城中学女篮分获前二名。
乒乓球比赛1970至1987年,举办县级乒乓球赛4次。1970年桐城中学、桐城初中、天城中学分获县乒乓球赛团体前三名。1971年举办小学生乒乓球赛,实验小学获第一名。1977和1982年,两次举行县直机关乒乓球赛。
排球比赛1958至1975年,举办县级中学生排球赛4次。其中1975年举办全县高中排球赛,参赛男、女代表队各11个,大关中学、桐城中学、石河高中分获女排前三名,桐城中学、大关中学、杨桥中学分获男排前三名。
其他项目比赛1973与1980年,各举办一次县级少年游泳比赛。1976年1月,举办冬季环城长跑比赛,分成人男、女,少年男、女四个组。1982与1984年,举办老年职工长跑比赛。1980、1985年,举办中国象棋赛,其中1985年增加围棋比赛项目。
1973年全县省年游泳比赛一名成绩表

参加省、地区级比赛民国36年(1947),县中学生田径代表队参加皖一区比赛,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建国以来,县内各类体育代表队参加地区级比赛57次。并先后有15个年份选调46人次加入地区队参加省级比赛。1959年4月,桐城县运动员杨武汉在全省第一届运动会上,被被授予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称号。1985年桐城且运动员汪宁入选省田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
田径1955至1987年,县级代表队参加地区级比赛16次,其中有9个项次、6个组别、24人次破地区纪录。
建国后县代表人参加地区级田径比赛概况表

1965—1987年破地区田径纪录成绩表


球类建国后,县代表队参加地区级篮球赛12次,乒乓球赛11次,足球赛1次,排球赛4次(其中1958年获男排第三名)。此外,1957年县代表队不定期参加皖北十县篮球赛,获男篮第四名。
建国后县代表队参加地区级篮球比赛概况表
建国后县代表队参加地区级乒乓球比赛概况表

游泳1970至1980年,县代表队参加地区级比赛7次。其中,1973年少年游泳比赛,县代表队获团体第五名;1978年游泳赛,县代表队获甲、乙组团体第七名,儿童组团体第四名。
其他比赛1959至1978年,县农民及青少年代表队参加地区级射击比赛4次。其中1959年县农民代表队获团体第三名;1978年地区四运会上,桐城县棋手陆永良获男子成年组中国象棋比赛第三名。
省、地在桐城举行的比赛建国后,县承办省级竞赛2次。1957年承办皖北10县篮球赛,桐城县男篮获第四名。1974年7月,承办省三运会篮球预赛(桐城县为一赛区),有滁县、阜阳、宿县、六安、巢湖等地区及淮北市、蚌埠市、蚌埠铁路分局、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军区等20个男、女篮球队参赛,安徽省军区男篮和埠蚌铁路分局女篮获冠军。
县承办地区级竞赛活动6次。其中承办排球赛2次,分别为1956年安庆专区七县职工排球赛和1967年安庆地区八县中学生排球赛。承办篮球比赛3次,分别为、1960年安庆地区农民篮球赛(第一赛区),1970年安庆地区“革命大批判赛”,1976年安庆地区八县一市中学生篮球赛。其中农民篮球赛,桐城县男篮获亚军;中学生篮球赛,桐城县男篮获第二名。承办游泳对抗赛1次,时间为1973年8月,桐城县运动员吴燕妮获女子200米自由泳第一名,张国庆获男子甲组4X100m个人混合泳第一名。1971年3月承办地区青少年乒乓球集训班,对准备参加省赛的地区代表队28名运动员进行训练。
建国后桐城县田径比赛最高纪录表

上一篇:第一节 卫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