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49年11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关规定,桐城县开始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到1953年12月,共召开四届九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代表从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人士中通过协商推选产生。历次会议均对各时期县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49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县城召开,代表名额222名,其中农民代表66名,工人代表33名,工商、文化、教育、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各20名,学生代表11名,妇女代表16名,自由职业代表6名,党政军代表18名,青年团代表5名,荣军代表2名,特邀代表3名。出席会议代表207人。会议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桐城县解放9个月以来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通过关于发动群众进行反霸反特、减租减息、建立基层政权和地方人民武装等决议。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0年4月30日至5月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69人。会议部署关于搞好春耕生产和认购公债等任务。第二次会议于1950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21人。会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秋粮征收、土地改革以及组织农民冬季学文化等决议。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1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30人。会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加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整顿学校教育、开展工农教育等决议。第二次会议于1952年1月18日至20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280人。会议听取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县委负责人所作的形势报告,通过关于增产节约、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继续肃匪反特、镇压反革命、做好优抚工作、搞好区乡政权建设、贯彻执行《婚姻法》等项决议。第三次会议(按前各次会议顺延亦称六届会议)于1952年3月22日至24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32人。会议听取县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关于在文教界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对美帝细菌战宣传等决议。
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5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450人。会议通过县政府工作报告和1952年县财政收支工作报告;首次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2名副县长和31名委员组成的县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产生由1名主席、2名副主席和若干名委员组成的县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53年3月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96人,会议布置发展春耕生产、搞好生产自救以度过春荒等项工作。第三次会议于1953年12月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76人。会议布置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等项工作。
二、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1987年底,县内共召开九届十四次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7月11日至14日在县城举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选举法》选举产生。全县登记选民289402人,参选191949人,分选区(即行政区)选出县人民代表393人。其中农民代表329人,干部代表30人,文教、卫生、工商界代表12人,工人代表9人,部队代表3人,自由职业和居民等代表10人;共产党员91人,共青团员119人。出席会议代表248人(因水灾部分代表未能出席)。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拥护宪法草案和防洪保堤、排涝补种、增产保收、统购统销、动员高小毕业生参加生产等项决议;选举出席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人。第二次会议于1956年5月4日至6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214人,部分县政协委员、县直机关负责人计39人列席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桐城县人民政府关于1955年工作情况和1956年农业发展规划的报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及法院工作报告;号召全县人民在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1956年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3名副县长和17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法院院长1人。
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7年1月19日至2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01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作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发展农业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力争圆满完成县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3名副县长和19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
第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6月6日至9日在县城举行。全县登记选民305826人,参选271168人,选举出县人民代表318人。出席会议代表223人,列席代表27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报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决定充分发动群众,鼓足干劲,发展农业生产,大办地方工业,使县内各项工作全面跃进;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3名副县长和19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三届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法院院长1人,出席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7人。第二次会议于1960年3月12日至1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75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号召全县人民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反右倾,鼓干劲,发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为实现桐城县1960年的工作规划而努力奋斗;补选县长和副县长各1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8人,增选出席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人。
第四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1年12月14日至18日在县城召开,代表名额323人,出席会议代表206人,列席代表45人。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要求全县人民继续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力争完成1962年各项任务;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4名副县长和20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法院院长1人。
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10月11日至15日在县城举行。全县参加选举232379人,共选出县人民代表430人。出席会议代表345人,列席代表161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总结1962年以来各方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出动员全县人民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为完成和超额完成1964年各项任务而奋斗的决议;选举产生由1名县长、2名副县长和22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五届人民委员会,选举产生县人民法院院长1人,出席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人。
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未能按法定程序召开。1968年8月18日在县城广场召开庆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后顺延为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7月17日至23日在县城举行。自本届起,根据差额选举原则,直接在全县351692名选民中选举产生县人民代表447人。其中农民代表247人,工人代表22人,知识分子代表56人,干部代表105人,解放军、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代表各2人,其他劳动者代表11人。在全体人民代表中,非共产党人士157人,妇女代表101人。出席会议代表433人,列席代表162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决定恢复县人民政府;选举产生县长1人,副县长6人,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各1人;选举产生由1名主任、5名副主任和13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充分利用本地山场多、水面阔、劳力足等有利条件,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业,狠抓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为振兴桐城而奋斗。第二次会议于198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97人,县政协委员和县直机关负责人列席会议。会议听取并审议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会议决定继续贯彻执行党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在本世纪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会议还因人事调动改选了县长,并选举出席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7名代表。
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5月6日至11日在县城举行。全县登记选民407781人,参选388219人,选举产生县人民代表400人。其中工人代表24人,农民代表182人,干部代表85人,知识分子代表69人,其他劳动人民代表13人,解放军代表3人,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代表14人,少数民族、台属、侨眷、宗教界代表10人。在全体人民代表中妇女代表94人,非共产党员代表160人。出席会议代表376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政府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要求全县人民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继续打击刑事、经济犯罪活动,三年内改变财政补贴县的面貌;选举产生由1名主任、6名副主任和12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县长1人,副县长4人,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各1人。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4月16日至19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80人,列席代表206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政府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县计划委员会关于桐城县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号召全县人民认真执行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1985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次会议于1986年4月11日至16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会议代表372人,列席代表183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政府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县国民经济计划报告和县财政预决算报告;决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加强横向经济联系,搞活商品流通,努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
第九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4月14日至17日在县城举行。全县登记选民436569人,直接选举产生县人民代表348人,其中工人代表6人,农民代表142人,干部代表97人,知识分子代表44人,解放军代表1人,其他代表58人。在全体人民代表中,非共产党员代表97人,妇女代表71人,青年代表96人。出席会议代表339人,列席代表239人。会议听取并审议县政府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6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以及县财政预决算报告;要求全县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为把桐城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而努力奋斗;选举产生由1名主任、6名副主任和12名委员组成的桐城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产生县长1人,副县长4人,县人民法院院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各1人。
三、人大常委会
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设常务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和委员若干人。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至第六届均未设常务委员会,其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县人民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代理。县人民代表大会自第七届后均设有常务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下设办公室。第八届常务委员会还设有法制、财政经济、文教卫生、科技城建4个工作委员会。九届常务委员会将4个工作委员会改为教科文卫、财政经济、法制3个工作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的主要工作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决议;决定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民族等方面的重大事项;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法律的宣传与监督执行从1981年起,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举办讨论会、座谈会、辅导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实行计划生育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直接受教育者35万人次。并先后在县直机关、石河区等单位召集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草案)》、《安徽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若干规定(草案)》、《安徽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草案)》等法律法规的修改意见,其中收集宪法修改草案意见230多条,整理上报42条。
1981至1987年,各届县人大常委会共召开44次常委会议;依法审议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工作报告56件;通过决议、决定47项。并按照“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的法定程序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51人,其中政府组成人员147人,审判人员64人,检察人员32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负责人8人;免职57人,其中政府组成人员38人,审判员15人,检察员4人;撤销检察员1人。为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制意识,县九届人大常委会开始向被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颁发任命书。
建立健全代表联系制度1950年10月,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定《桐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联系代表暂行办法》,开始执行代表联系制度。常委会设驻会委员和秘书,区设办事处,乡(镇)置办事组,负责代表联系和人民来信来访等事务。人民代表按区编成小组,每组3至5人,小组长每半个月与常委会联系一次。县第一届至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县人民代表以区编为大组,下设若干小组。代表小组每月或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由小组长将群众意见和要求向县人民委员会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间,代表联系制度中断。1981年7月第七届县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制定《关于县人民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试行)》颁布后,全县各区(镇)和县直机关建立代表联络组,乡设代表小组。代表联络组每半年活动一次,代表小组每季度活动一次,并将讨论意见和要求向县人大常委会反映。1985年,全县400名人大代表组成代表联络组11个,代表小组62个。1987年,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制度》的决定,规定人民代表活动内容、方法和要求。1981至1987年,县人大常委会将每次会议重要决定和常委会活动情况编成《会报》44期,发给县人大代表。其间,县人大常委会共收到人民来信378件,其中对政府及各部门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207件,占55%;申诉、控告和检举他人违法乱纪行为151件,占40%;其他方面20件,占5%。来信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办理,并将办理结果面告或函复信访者。
处理代表提(议)案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共召开16次会议,其中8次会议共收集提案10145件,均由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负责处理。县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共收到人民代表提(议)案1282件,均按规定程序办理,且将办理情况函复各提(议)案代表。
组织委员视察自1981年起,县人大常委会就需要审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委员视察和调查研究。至1987年7月,先后就农村双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计划生育、教育体制改革、物价管理、普及法律知识等问题,在孔城、大关、双港、黄甲、城关等地开展较大规模的视察活动6次。其中,1985年11月,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19人,就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问题,在城关、黄甲、双港、孔城等区(镇)27所中小学、幼儿园视察9天,先后召开座谈会29次,走访干部、群众、教育工作者301人。视察后,制定了桐城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1986年9月,县人大常委会4个视察组,到金神、范岗、大关、城关等地34个企、事业单位,检查干部、群众学法执法情况。1987年4月至11月,就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试行)》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以及城关镇蔬菜基地落实情况,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进行19次专题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副主任更迭表

此外,县内先后有3人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桐城中学教师慈昌淦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石河公社翻身大队党支部书记开明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双铺乡回乡知识青年姚建平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政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