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桐城县除南部小龙山脉外,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构成三级阶梯地形。山地总面积约443平方公里,丘陵约751平方公里,平原约45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26.95%、45.64%、27.41%。其中水域总面积约164平方公里。
一、山地
桐城县山地系大别山东部余脉,主要分布在黄甲、大关等地。由1条主干山脉和11条侧生短脉组成,连绵起伏于西北地区,呈西南—东北向展布,西北—东南向倾降。峰峦海拔多在600至800米之间,8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在西北角与舒城县交界处,最高峰华崖山海拔1065米。县内4条大河,除大沙河发源于岳西县外,其余均发源于县内西北山区。山地坡面开阔,阳坡多于阴坡,坡度一般在20至30度之间,局部陡坡达70度。
主干山脉源于潜山县天柱山,由猪头尖东延入境至三芝庵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桐舒边境走向东北,到小关关口后折向正东,迄于桐(城)庐(江)边境的红头岭(旧名洪涛山),长约37公里;南支沿桐(城)潜(山)边境走向正南,迄于沙铺乡的虎壁岩,长约22公里。两支山脉有脉无名,只有一连串独立的山名和峰名。沿主干山脉东侧派生11条短脉,由南向北构成7个小系。
第一小系呈西南—东北走向,隔军屯河与主干山脉平行。从烽火山到响水岩,跨陶冲、童铺、挂镇3乡,长约16公里。最高峰孙公寨海拔847米,北有大猫岩、小猫岩、枧山和金鸡寨诸峰,海拔在650米以上。
第二小系自光头凸派生,东延至牯牛背水库边,跨大塘、唐湾、汪河3乡,长15公里。海拔平均787米,有高峰3座,西名天台庵,中名白云寨,东名老鹰尖。主峰白云寨海拔887米。
第三小系自号寨派生,南伸至大姐尖后分为两条。一条南伸至唐湾乡红旗村,其间柏树岭较高;一条向东南伸到牯牛背水库东岸的放鹰尖,其间挂车岭和道姑尖较突出。从道姑尖起还有一条分支越马鞍寨,直伸到县城西部。第三小系平均海拔610米,以道姑尖和马鞍寨最高,分别为616米和630米。
第四小系习称龙眠山,自华崖山大徽尖派生,呈人字形向南东倾降。一条经猪栏寨至黄草尖,长12公里;一条经纱帽山至县城东北部的凉风尖和银皮树岗,长14公里。此山蜿蜒深秀,为皖北名山。
第五小系习称鲁谷共山,自荒草尖派生,呈人字形向东倾降,左支长9公里,迄于合安公路;右支长约10公里,迄于试剑岭脚。
第六小系自莲花尖派生,呈人字形向东倾降,左撇习称大龙尖,长约5公里;右捺习称小龙尖,长约2公里。
第七小系位于主干山脉北段,古称北峡山。西起麻山寨,东迄红头岭,长16公里,平均海拔485米。山脊为桐城与舒城两县分水岭。最高峰西有麻山寨,海拔613米;东有起凤尖,海拔564米。
此外,县境南部尚有由大龙山脉派生的小龙山脉,与西部山区不相连属。小龙山脉分成三支,一长两短:长者起自大龙岭,迄狮子岭,长约8公里,为桐城与安庆市界山;短者一迄罗岭乡北境陡起墩,一迄罗岭乡中境姥山,各长4公里。海拔平均在500米以下,唯船艄石和猴头石稍高,分别为515米和501米。
主要山峰一览表

二、丘陵
桐城县丘陵由西北部山根向东南湖区平缓倾降,呈波状展布,以低岗地为主,海拔多在20至30米之间。坡度一般4至10度。范岗至孔城一线以南,土色由黄渐红,以北由黄渐棕。
东北部丘陵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大关区,起自北峡山根,向东南伸展,东限界河,南限鲁谷共河。有长短不齐的丘岗七条,其中大岗两条:一名王集大岗,从红头岭山脚沿界河南伸,抵石南乡境,长16公里;一名“白沙岗”,从明王寨山脚起,经山日冲、猴岭沿三十里铺河东岸,抵甑山乡铜山村,长20公里。东北部丘陵海拔较高,水土流失严重。岗丘植被稀疏,旱地作物较多。
中部丘陵主要分布于石河、范岗、金神、孔城、双港等区,以龙眠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龙眠河以西丘陵由5条短岗和2条长岗组成。两条长岗,一名“排门岗”,一名“棋盘岭”。排门岗自牛栏铺起,经新安渡,止于大、小横山,长28公里;棋盘岭,自乌石山脚起,经庙岗、香铺止于杨公许家嘴,长22公里。土色皆呈黄红色。龙眠河以东丘陵,北限鲁谷共河、东限孔城河,东南滨临白兔湖和嬉子湖,主要由3条枝状丘岗组成。东为砂子岗,自藻青山与孔城河平行南下,止于晴岚乡桐(城)枞(阳)交界处,长约14公里;中为古井大岗,自栗树墩,经十五里坊、古井头、朱桥、肖店、双店直到菜子湖,长23公里,其中自朱桥始,两侧临湖,象一条巨臂将白兔湖与嬉子湖界开;西为火炉岗,自凉风尖山根起,经乌石岗,于蔡店乡境内分为三枝:东枝经塘桥抵走马墩河,中枝沿桐(城)金(神)公路直伸金神乡黄盆嘴,西枝经白马庙抵天林乡朱家墩。中部丘陵以白马、蔡店、古井为一线,以北海拔在20米以上,土层较薄,粘性重,植被细瘦稀疏;以南土层渐厚,松杉渐密,临湖低丘多稻田。
南部丘陵面积最小,以大、小龙山北缘的高、中、浅丘组成,分布于罗岭乡全境。外缘有菜子湖,湖边有零落的小丘随潮出没。湖心有台地,名大、小燕窝岛(瘦水期两岛连体),高出湖面10米。大燕窝岛上有农田数十亩,居民数十。南部丘陵,中丘松杉覆盖,沿湖浅丘多农田。
三、平原
桐城县平原主要为河积平原,沿湖有少量湖积平原和河口平原掺合。河积平原由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干河及丘陵花水冲积而成。大致沿各条河流两侧平行分布,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在9至20米之间。愈往下游,土层愈深厚潮润。堤防愈高厚,沟渠愈稠密,近似江南水乡。土层主要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一些零星突起部位上,可见少量下蜀系黄土裸露;沿湖地区多为湖相静水沉积物,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具体分布为:
大沙河平原,西起大沙河分流处尖刀嘴,东抵菜子湖边,北限牛栏铺至练潭排门大岗,南限桐怀两县分界的人形河。东西长32公里,南北平均宽4.5公里,似梭形。其西北有一个由三湾河冲积的小平原,面积约2万亩,海拔30米左右,稍高于大沙河平原。
挂车河平原,北起挂镇,南到新安、练潭,介于排门岗与棋盘岭大岗之间,呈扇形冲积拓宽,直到嬉子湖边。面积约12万亩。上有龙塘、老梅和新安3大畈,下有塘兴、鸭子2大圩。东部许家嘴和大横山之间原是一片开阔的湖汊草滩,经过近百年连续圈垦,有1.3万亩成为圩田和鱼湖。新安以下海拔17米,湖口处海拔11米。
龙眠河平原,由龙眠河及其支流塑成,起自县城南郊,随河南展,直到嬉子湖边。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2至3.5公里,海拔从30米缓降到湖滨11米。
孔城河平原,上段为丘畈相间的枝状平原(多属大关区),由大关河、三十里铺河、双龙河、鲁谷共河冲积形成。下段由于诸河汇合,从尹河街起,河畈宽大。上下两段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上段海拔50至30米,下段从30米渐降到12米。由于比降较大,沉积不厚,粗砂较多。下段虽然宽放,但汛期诸水汇聚来势汹涌,渲泄不及易洪涝。河口(孔城镇以南)泥沙冲积,百年间向南推进2至3公里,塑成姜团圩万亩农田。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下一篇:第三节 水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