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衣着男性,在本世纪30年代初多穿右开襟的长衫和抄腰裤。夏天一般穿对襟短褂,劳动人民穿汗褡披大手巾。30年代兴起中山装,首先在政教人员和学生中流行。从此,长衫逐渐为中山装和对襟短褂所取代。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农民也都普遍穿上中山装或军干服。抄腰裤在60年代之后逐渐淘汰。夹克衫、拉链衫自50年代引入。到80年代,青年人春秋穿西装,冬穿滑雪衫和风衣的逐渐增多。中老年的上装仍以中山装和对襟暗扣便服较为普遍。前者多为下部服式,后者多为农民服式。
女性,在民国时期多穿右开襟短衫着抄腰裤或系裙子。少数青年学生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穿旗袍。农村妇女兴系围裙,佩以银链。建国后,青年妇女多改穿对襟褂,如长短袖衬衫、春秋衫、罩衫等;下装为西装裤,少数人夏天穿裙子。70年代以后,女装款式不断翻新,形式多样,颜色鲜艳,有西装、拼件衫、蝙蝠衫、滑雪衫和各式大衣等;下装多为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和各式裙子。农村老年妇女穿满襟衫,中老年的服装颜色以青、蓝、黑、灰为主。青年妇女喜爱紫红、墨绿、米黄等鲜艳颜色。
发式民国时期,男性劳动人民多剃光头,谓之和尚头。政教界人士和学生多留平头和满发。老年人蓄胡须。儿童留囱耷。女性在结婚前多扎独辫子,出嫁时改梳髻,将头发盘成饼状置于脑后,并用丝网缠结,俗称“粑粑头”。“五·四”运动后,一些激进妇女在新女性教育号召下,剪去发髻改留短发,短至耳际,长披两肩。建国后发型多种多样,男性有劳动式和平原式的平头,有边分、中分和自然式的满发。80年代追求时髦的男青年喜蓄长鬓短髭。女式有长短双辫、长单辫、马尾式以及多种形式的短发和烫发。农村中年妇女梳二道夹,前额头发向后卷成筒状,脑后头发向前平叠,前后两道均用发夹固定。老年妇女,多将头发卷曲,用长发夹夹固叠于脑后。
首饰30年代,女性兴戴耳环、项圈、手镯,发髻饰品有金钗、银钗、金簪、银簪、簪花、发闹等,兴短发以后发型饰品逐渐淘汰。富家男性儿童有戴胸环锁、项圈,成年男女有佩戒指的。建国以后崇尚俭朴,男女不戴首饰。“文化大革命”期间,首饰当做“封资修”黑货,扫“四旧”中毁坏较多。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衣着华丽,戴耳坠、戒指、项链的逐渐兴起。
饮食本县绝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少数深山地区以玉米为主食。80年代山区停垦还林,全县均以大米为主食。
本县人进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农村进餐时间较城镇迟一至二小时。三餐之中比较重视早餐,晚餐较为简单,农村俗谚是“若要好,早上饱”。进餐时,必待全家人齐聚餐桌之后方才进食。
农村吃米饭时习惯作锅巴汤,将米汤加入锅巴中煮片刻,待锅巴软化后取食。又常将菜饭同煮,混合拌匀,加入油盐,然后取食。有豇豆饭、萝卜饭、白菜饭、南瓜饭、山芋饭等,既节粮又适口。
每逢喜庆节日爱做籼米发粑,并赠送亲友。民谣说:“正月元宵果,二月花朝粑,三月茅香粑,四月煎茄粑,五月端午粽,六月芽子粑,七月新米粑,八月中秋粑,九月重阳打糍粑,十月十一月弄弄过,腊月又是过年粑。”五河、菖蒲、店前、白帽等区,在冬季将米和豆类混合浸渍后,磨成糊状,摊成煎饼样的薄片,名为“豆粑”,切丝晒干贮存,随时煮食,味鲜美,有营养,颇具特色。春节前后喜用糯米做甜糟食用,并以待客。
日常下饭菜肴以蔬菜为主。每餐多有数样菜上桌,除新鲜蔬菜外还有腌菜,县人善于腌制各种蔬菜,爽口开胃,适于下饭。又喜腌制腊肉,一般农户在春节期间宰猪一头,全部腌制,随时取食,有的农户一年之中都有腊肉待客。本县人不爱吃生冷食物,烹调菜肴时很少用糖用醋,偏爱咸辣,习惯吃猪油。
本县人爱喝茶,客人到家时必先敬茶。凡喜庆节日宴会,饭前都摆茶点,结婚宴会还有五香蛋茶、枣子茶、花生茶等。
饮酒是部分人的嗜好,甚至每餐不离酒,宴会必备酒,所谓“无酒不成席”。
居住住房多选择坐北朝南,藏而不露的窝埫地,以背有倚靠,面有明塘案山,两旁有护守的地形为最理想。俗称“坐北朝南屋,享尽天下福”。
一般农户住房多为砖木结构。头陀、主簿、来榜等地,建房多不用砖,直接用泥土打墙。山区的贫困人民多住草房。一般老式住房多是集户而居。数户或十数户同一屋场同一堂轩,住房门窗狭小,通风和光照条件很差。建国后,凡新建住宅多为独户,其形式有一正五间转两厢,前五后五,明三暗六,明五暗十和一条龙等,另傍正屋建披屋作厨房,又在屋前圈一围墙。80年代建房多采用带风玻门窗,镶嵌玻璃,水泥墁地,石灰粉墙。青砖水泥预制板楼房也在农村零星出现。不论独居或多户聚居的房屋,必做一堂轩,堂轩中心架一大梁,绘太极图为饰。
新建房屋时,地基选择,大门朝向以及动工、上梁的具体时间,都请阴阳先生择定。上梁时,梁身披红挂彩,大放鞭炮,木、瓦工匠分立两端唱赞词,抛上梁粑。上梁之日(或在房屋竣工时)亲友都来祝贺,送联匾和烟酒挂面方糕等礼物,关系密切的亲戚在建房期间帮助做工并送豆腐。
迁居选择吉日,亲友分别在新居和旧居处放鞭炮送迎。搬迁时全家一道,每人携带一物,由家庭中的核心成员扛梯子先行,寓步步往上;最后一人牵猪——寓迁居。新居门旁贴写大红对联,堂轩后墙中心贴“天地君(国)亲师”五字红纸条幅。建国后,多挂毛主席像。“文化大革命。中,机关、学校、农村居民堂轩遍设“宝书台”,宝书台呈半圆形,一律漆成大红色,台前绘一桃形图案,图案中写“忠”字,台面置毛泽东主席石膏像和《毛泽东选集》四卷;主席像后屏风上绘金黄色光芒四射的太阳。一度时间,城乡风行人们在宝书台前背诵毛主席语录,唱语录歌,鞠躬敬礼,谓之向毛主席“早请示”、“晚汇报”。70年代末,宝书台渐被中堂画等所代替。
取暖山区冬寒,烤火的设施有火箱(烘篮子)、火盆锅、暖桶等,冬天来客时,必先让客人烤火。深山区燃料丰富,多习惯烤明火,在灶门口或在屋内墙角下砌一火宕,架上木柴燃烧,全家围坐火宕边取暖。
娱乐农闲和春节期间喜看黄梅戏、听鼓书,平常休息多喜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夏夜纳凉喜讲故事、唱民歌小调、猜谜语,放牧唱山歌。
看电影、电视是现代人们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80年代以来,不少农户购置电视机,男女老少被影视节目所吸引。
80年代青年对音乐、舞蹈、摄影、体育很感兴趣。
民间体育活动有摔跤、抵棍、扳手腕、拉板凳等。儿童游玩活动有跳绳、踢毽子、跳马子、抓子、丢手帕、砸鳖、斗鸡、逮羊、捉龙、捉迷藏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