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传略之一
王国祯
王国祯(1523—1577年),明代霍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道义乡,祖居三槐旗杆屋,为“三槐门第”富有之家。自幼习武,兄弟子侄,均擅武功。
明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初八,倭寇80余骑由江浦直驱六安,六安守军卫兵和民快力不能抵,伤亡百余人,致使倭寇侵入霍山,西掠英山,乡民惶惶不安。霍山知县杨楠义访得王国祯、王国祥兄弟武艺高强,弓马娴熟,素能擒贼,特下牌招募前来歼敌。国祯、国祥率子侄王芝、王茂、王时及家丁,首战阔滩河,杀倭寇25名,生擒5人,缴获战刀7口、黄旗2面。国祥被寇标枪戳亡,后葬于阔滩河。倭寇逃至英山羊角尖,负隅顽抗,霍山、英山等县卫兵民快,会剿月余,未能剿灭。都察院复召王国祯协力征剿。国祯再次统领家丁子侄与官兵并肩作战,冒矢石勇进,生擒贼首,全歼倭寇于羊角尖。战后,都察院上疏兵部尚书,旌表国祥全家,授国祯参将职衔。
汪玉林
汪玉林,字兰溪,号朴庵,清霍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青天乡。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恩科举人,六十年进士,补工部屯田司主事,晋都水司员外郎,升营膳司郎中。次年考察京官,被评为一等称职官员,旋即出任山东督粮道,兼管德常、临青两处仓务。到任后,革除积弊,整顿漕政,政绩斐然。任内两值旱荒,为民请命,呼吁缓征军粮,赈济灾民。德州卫守备,率军领运漕粮,被诬下狱,玉林洞察其冤,禀交刑部质审,使守备之冤昭雪,官复原职。以此,玉林深受山东百姓爱戴。
玉林55岁,卒于任所。山东巡抚称其政绩,特为上疏。朝谕:“原任山东督粮道汪玉林,勤谨有余,兹闻溘逝,殊堪痛惜。”
林杞材
林杞材,字万英,号桂山,清潜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和平乡。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十九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甘肃凉州府庄浪同知、平凉府知府等职。为官30余年,两袖清风,一如寒素。杞材在京任内阁中书时,以闲暇收徒讲学,所授学生,多有成就,如全小汀中堂、韩树年盐台等堪称门下高足。离京赴甘肃凉州,在平凉府任内,勤政爱民,革除陋规,裁减冗员,所署之域,汉番和睦,以茶换马,贸易兴隆。续妻韩氏,从夫宦游,抚养前子如同己出;佐理内政,井井有条。偶遇灾年,杞材捐资赈济,韩氏节衣缩食,设场施衣施食,深得甘地人民爱戴。晚年,杞材卸任回籍,韩氏随归料理家务,亲操井臼,毫无宦门贵妇习气。杞材归里后,曾在霍山县奎文书院主持讲学,经陶铸者,皆有作为。
杞材学识渊博,擅长吟咏,喜作骈体文,兼工书法,为时人所推崇。在任时,曾以甘肃平凉州(今县)境内崆峒山为名,与时任制军邓廷桢、太守石景棻、大令杨景彬等同著《崆峒集》。
柳际清
柳际清,字朝绅,号荃村,清潜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柳畈乡。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授任内阁中书,玉牒馆协修。其时,军机大臣穆彰阿当国,门生故吏遍京内外,一时号为“穆党”。穆彰阿企图笼络际清,纳为同党。际清恨其奸滑,拒不往来,旋被改授知县,调赴广西。道光十五年(1835年)充同考官,得人称颂。后历任灌阳、思恩(今属怀江县)、全州知州、南宁府同知、宣化(今南宁市)知县等职。
际清历任所至,清正廉明,开诚布公,令行禁止。任全州知州时,有人控告兴安县海洋坪赵姓谋反,际清随道员张某督兵往剿。一到兴安,际清明辨是非,力劝道员,使谋反之冤真相大白,赵氏百姓得以生存。署南宁府同知时,太平军入境,际清前往和淡。化干戈为玉帛,幸免一战。际清后复任宣化知县三月,不幸病故,当地人为表哀思,建亭纪念。
际清之子柳基醇,字子荃,庠生。自幼颖异,博览群书,尤通医学,为文淹雅醇粹,作诗清新隽逸,以军功官居庐州府训导,届满回乡,究心典籍,沉于吟咏,所著诗文百篇。
王兰新
王兰新(?—1858年),字春浦,号芷亭,清霍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道义乡。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十三年进士,以知县分赴广东,十四年、十九年充文武闱同考试官,历任东安、清远、遂溪、电白、澄海、惠东等县知县,颍州府(今安徽阜阳市)教授。
兰新所到之处,声名颇著,尤以在电白政绩最为突出。时有不法之徒,因争盐利,聚众数千,势颇骚动。兰新单骑冒锋刃而入,力陈利害,纠纷始得和解,民免惊扰。嗣后授惠东知县,下车伊始,即创设书院,捐廉资助书院费用,殷勤训诲,文风因之大振。民感其化,设禄位供奉,以表崇敬之意。道光二十年,制抚郑公曾荐举知府,兰新以年老思归,陈请改教获准,旋任颍州府教授。晚年告病归乡,咸丰八年卒于家,身后清贫如洗。
王曰修
王曰修,字用仪,号晓屏,清潜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五河乡。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选任湖南永定县知县。到任后,修葺城垣,屯积谷物,开垦城外荒田,设育婴堂,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永定县苗、瑶等少数民族较多,教育不发达,曰修创设义学,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永定向来有典妻陋俗,曰修多方开谕,下令严禁,其俗遂革。曰修重视文教,任内修志,不因循守旧,锐意创新。上司称其贤能,保升澧州直隶州仟职。曰修以母老告归,永定父老乡亲攀辕相送,恋恋不舍。曰修回乡,居家20年,不介入世事,享年77岁。所著诗文多散佚,仅存《修身要览》和未付梓的《澹园诗文集》。
储光黔
储光黔(1838—1888年),字为则,又字日新,别号皖山居士,潜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金山乡。其父敷恩曾任贵州印江县尹。道光十四年(1838年),光黔出生于印江。少聪慧,好读书,工诗文,精奕善笛。
咸丰初,太平军起,光黔随父滞湘西,深得李续宾、叶介唐等湘军将领器重,誉为奇才。后叶介唐主长沙盐政,聘光黔为西席。湘中人咸以才子目之。会东安谢沣卿自黔中凯归,以重金相赠,光黔坚辞不受,赋诗答谢曰:“……倾盖长沙契素心,好我馈我军府金,再三却公全公惠,愿公留作旱天霖。”故其诗品人品均为时人推重。晚年讲学于六安、贵池等地,深得众望。好佛学,淡薄功名,寄情山水,行吟草野,贫困以终。著有《圣学心传》、《涌莲堂稿》、《南海指南》等诗文多卷。民国31年(1942年)《皖报》总编储士英搜集其遗诗371首,总为一集,名曰《皖山诗存》。
刘思翥
刘思翥(1844—1915年),字鹏抟,号子云,又名子芸,清太湖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凉亭乡。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生。十三年朝考小京官,升礼部额外主事。十五年,恭办大婚典礼,保奏赏加四品衔,官补礼部主事,历主客司司务厅、铸印局、精膳司、祠祭司、仪致司之事。并掌印签,后升员外郎、郎中等职。考核京官,掌管印信典册例馆。提调大清会典协修,授一等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会试,正提调陕西榆林知府,饶有政绩。
刘步元
刘步元,字仁斋,号春潭。清潜山县人,其家乡今属本县和平乡。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历任崇仁、南丰、分宜、宜春、万安、清江等县知县。
步元为官清廉,常以古人“清、慎、勤”三字自励,催科不扰,听断勤明,微服私访,见农夫则司年岁之丰歉,风俗之淳浇;见士子文人则询所读何书,有无心得,并告以为人之道,有如家人父子一般。所到之处,民皆拥戴;所离之县,民均思恋,并有人为步元特建生祠。
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德等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加紧派遣传教士深入中国各地,强占土地,包揽诉讼,欺压人民,激起人民的公愤和反抗,发生捣毁教堂和冲击传教士事件。光绪二十六年,反帝斗争愈演愈烈,导致掀起全国性的义和团运动。步元时为万安知县,参与了“扶清灭洋”斗争,传召法教士到公署,催其离境,并与之相约曰:若他日再来,教堂原璧归赵,如有损坏,今可估价立约,按约赔偿,以免事后伤了和好。法教士欣然应诺,签约遂去,教堂易为万安公所。当地居民不知内情,束草聚薪火烧教堂。步元闻讯急驰前往,劝慰曰:“此吾万安公所也!洋人既去,吾没收之矣,何必焚之?”居民听后,欢欣而去。
传略之二
柳文杰
柳文杰(1899—1927年),生于潜山县柳畈(今属本县)一个塾师家庭。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1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英语系。
民国13年,文杰任教于家乡的培丰小学。15年,柳畈地区灾情严重,粮食减产,农民极端贫困。文杰与本地青年柳杏村等成立“饥民自治局”,领导农民开展反饥饿斗争,先后几次带领饥民冲到地主柳再烈、柳锡铭家扒粮,分给贫苦农民。水吼岭劣绅石宝赞囤粮积谷,作恶多端。文杰组织群众告状。潜山县政府鉴于公愤难平,遂将石宝赞逮捕。
民国15年秋,左派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派员至潜山,组建国民党潜山县临时执行委员会,文杰担任青年部长。潜山县农民协会成立后,又担任县农民协会主席。16年,国民党安徽省党务训练班在武汉开学,文杰被派前往学习。“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合流,文杰从武汉回潜山,与范笑山分工合作,深入余井、五庙、天堂、菖蒲等地开展农民运动,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三千人,并成立区农会3个,同时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
民国16年秋,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王步文回到潜山,传达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建立中共潜山党小组,文杰加入中国共产党。会议并决定:夺取敌人枪枝,准备武装暴动,积极配合全国秋收起义。会后,文杰在柳畈松尖岭接云庵召开40多人参加的农会骨干分子会议,决定参加潜山县梅城暴动。
同年夏秋之际,潜山发生特大水灾,而政府和地主豪绅却不顾农民死活,继续向农民横征暴敛。余大化、柳文杰、范笑山等一面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领导农民抗租抗税;一面派人向中共怀宁县临委汇报潜山斗争形势。中共怀宁县临委审时度势,同意组织农民暴动。
暴动准备工作尚未就绪,又发生新的斗争。12月4日晚,有人捉住奸商何大祥偷窃修皖河堤木料。当即扭送县商会,并提出:罚款120元(银元),作为修堤经费。这一合理要求却遭到商会会长吴高山的反对。因此,县农会当即向民国县政府起诉,并派秘书范笑山等到县政府催办,县长储乙燃大发雷霆,即以“纠众围署,滋闹上房”的罪名,将范笑山逮捕下狱。接着,储乙燃等又诓请余大化到县政府议事,等余到后,密令卫士鸣枪,反诬余“举枪劫案”,将其扣押。当晚,王步文、王效亭、柳文杰等在状元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随即中共潜山特别支部在梅城附近的翠云庵召开200多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武装暴动,劫狱营救余大化、范笑山。
12月8日晨,200多名起义农民集中在梅城外的横夹洲,先派农民协会会员王惠民带手枪潜入县府作内应。当日上午,由文杰和戴林祥带队,扛着土枪、长矛、大刀、扬叉,高呼“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立即释放余大化、范笑山出狱”等口号,浩浩荡荡,由北门向城内县府前进。但由于王惠民叛变告密,县府先有准备,起义队伍刚到县府前,政府武装就集中火力向暴动农民开火。文杰在激战中带头冲杀,脚部受伤,不幸被捕,当晚在狱中牺牲。
王俊
王俊(1910—1930年),字佐襄,化名钱江、王亮驹、潜山县第六区请水寨(今属本县响肠乡)人。民国16年(1927年)夏毕业于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回乡后入吴介唐开办的自强新塾学习。该校借来《新青年》、《解放与改造》、《向导》等一批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并请王步文、王效亭来校演讲,宣传革命形势,声讨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罪行。王俊在他们的影响下,投身革命,跟随吴介唐深入响肠、无愁、金山一带,建立群众组织。同年8月30日,在响肠成立由7人组成的农民协会,王俊任会长,并立有遵议单:“情因我地土豪劣绅种种作事不平等,我们邀动各同志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喝生鸡血酒,生死同类,一心要打土豪劣绅走狗卖稻抬价等事不平等,”……“自议之后,各个人遵守纪律……”。并订有十项遵议条约规定……“如遵议人不守纪律,由上级执行枪决,决不宽贷”。这份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的遵议单,揭开了天堂地区农民运动的序幕。
经过实际斗争的锻炼,民国17年上半年,王俊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领导农民协会会员“借走”槎林河奸商吴作谋1000块银元,作革命经费。18年11月,烧毁无愁大地主秦建吉的田契。19年1月3日,镇压响肠河大劣绅方廷献;20日,镇压无愁大恶霸陈晓初父子,从而导致酝酿已久的请水寨暴动于2月4日爆发。 民国19年5月3日,王俊任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兼裁判肃反委员会主任,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如大土豪储丽生是王步文的表兄,储道源是储纯一的伯父,二储被捕后,自认为有亲属担任共产党组织领导,定会出面说情。王俊均依法给予应得的处罚。同年6月,王俊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巡视员朱瑞来皖西苏区视察,改编红军,取道潜山回中央。党组织决定王俊、储述先掩护朱瑞,3人化装同行,经潜山余家井时被国民党地保发觉,马上鸣锣聚众,将其围住。王俊、储述先为掩护朱瑞脱险而被捕。
潜山县长崔澍龙,对王俊软硬兼施,酷刑逼供,而王俊坚贞不屈,始终守口如瓶。9月3日被杀害于天宁寨。
王焰才
王焰才(1901—1930年),化名卫赤,潜山县第六区请水寨(今属本县响肠乡)人。自幼随母讨饭度日,稍长帮人看牛、打柴,成年后租种土地,开垦荒山,卖工抬轿,深受欺凌与压迫,养成刚毅倔强的性格。
民国16年(1927年)8月,吴介唐、王俊等在响肠组织农民协会,焰才为第一批会员,并被选为组长。17年夏,经吴介唐、王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秋,农民协会人员已由4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积极准备武装暴动。焰才探得大士豪方廷献家藏有步枪3枝,即带领队员,夜入虎穴,夺得枪枝。
民国19年5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焰才化名卫赤,任革命委员会主席。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建立区乡政权,在全县建立16个区农会和40多个乡农会,吸收会员10114人,赤卫队员9424人,并拥有枪枝近百枝、刀矛5200多件。
民国19年9月,红军在衙前战斗失利,焰才领导人民坚持地下斗争。同年12月22日,根据党的指示,焰才赴皖南联系工作,在水吼岭被捕,被害于潜山梅城。
蔡世钊
蔡世钊(1899—1930年),别名捌年,霍山县第四区黄尾河(今本县黄尾乡)人。民国15年(1926年)就读于安庆法政专科学校。求学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秋,世钊回到家乡,开展农运工作。不久,世钊到管家渡以教书为名,秘密建立党组织,并经常与西乡(今属金寨县)刘沛西、东北乡舒传贤等联系,学习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18年春,世钊任中共霍山县委委员。
民国19年3月,世钊购买和收集190多枝土枪和钢枪,组织500多人的赤卫大队,亲任赤卫军指挥。4月18日,率领赤卫大队在黄尾河、胡家河一带,举行著名的黄尾河暴动(又称黄胡暴动)。28日,赤卫队与头陀河的农民武装一起,在头陀胡氏宗祠建立霍山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同年6月,世钊接到赴县委开会的通知,立即带领赤卫队员顺便运银元到县委所在地诸佛庵去买武器。不日,赤卫队员将购到的12支钢枪扛回。世钊在诸佛庵开会期间,受“左”倾错误影响被杀害。

陈履谦
陈履谦(1911—1930年),化名梁兔如、陈缺,潜山县第六区无愁(今本县无愁乡)人。民国17年(1928年)春,履谦在夹山私塾就读时,感于“四书五经”之类束缚青年思想,经常到共产党员吴介唐执教的自强新塾请教,并在该校借阅《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上受到很大启发。暑期,在无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考入当时由共产党人掌握的潜山中学。不久,潜山开始建立共青团组织,他又被吸收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被选为共青团(C·Y)潜山县委委员。当时,潜山天堂地区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为了向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履谦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调形式,以农民受压迫受剥削为内容,编写通俗易懂的歌谣,如《牧童叹革命歌》、《农民自叹》、《土劣自叹》等,组织农民学唱,启发群众起来斗争。
民国18年秋,潜山遭旱灾,粮食歉收,地主豪绅趁机抬高稻价。中共潜山县委决定开展反对地主抬高稻价的斗争。履谦负责天堂一带的工作,一时间,地主豪绅家墙上被贴上警告性的标语,卖黑稻者房屋被砸,造谣生事者草堆被焚,恶意攻击者耳朵被割,整个天堂地区农民运动轰轰烈烈。
同年11月,履谦在响肠、无愁一带,发动农民协会会员参加武装小组,并负责组织“摸瓜队”。摸瓜队成立后,先后火烧大地主秦建吉家的田契借据;镇压十恶不赦的大地主方廷献、陈晓初父子。穷苦农民扬眉吐气,地主豪绅惶惶不安。19年2月4日,履谦与王效亭、王俊等领导著名的请水寨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履谦任中共党代表,潜山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4师后,改任师政治部主任。任内,履谦在红军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要求红军中的党员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曾与王效亭等率红军二克水吼岭,一破英山城,二进霍山县,身经30余战。为创建和发展潜山工农红军,开辟巩固皖西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9月4日,主力红军反攻衙前失利后,履谦和胡绍瑗、王树良等率领一支赤卫队,转战于菖蒲、五庙、店前一带。10月,不幸被当地民团和国民政府保安团捕获,牺牲于五庙,年仅19岁。 王仕斌
王仕斌(1909——1930年),霍山县南乡包家河(今本县包家乡)人。包家河地处英、霍、潜、太4县交界的山区,受地主、茶商的残酷剥削,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霍山南乡共产党员先后回到家乡,以办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仕斌与汪洋回等20余名青年就读于霍山第三高等小学。他们在校长高维琦、老师蔡世钊、王世杰等中共党员的教育下,充分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接受新思想,阶级觉悟大有提高。民国17年4月,仕斌经同学彭业儒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8年5月,商南立夏节暴动成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32师。同年9月,霍山龙门冲又发生暴动。仕斌等听到这些消息,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投入火热的农民暴动中去,解救穷苦人。9月上旬,仕斌、汪洋回将回乡领导农民暴动的志愿向学校党团负责人高维琦、王世杰做了汇报,王、高二人将组织农民暴动的工作做了周密的安排。仕斌回到包家河发动群众,成立暴动总指挥部,由仕斌和汪洋回分别担任正、副指挥。9月末,在王氏宗祠正式举行暴动,成立农会,仕斌当选为农会书记。随后又建立一支100余人的赤卫大队,仕斌兼任大队长,下设3个中队,9个分队。
不久,农民武装遭到国民政府军队和地主武装的反复清剿镇压。为了巩固赤区,壮大武装力量,暴动总指挥部决定,由仕斌再去霍山,请红军支援包家河人民清剿外围势力,消灭民团。在返回包家河途中,仕斌与霍山县民团夏太和部遭遇,因众寡悬殊,不幸受伤被俘,旋被押往霍山黄栗杪受审。在审讯中,仕斌任凭敌人酷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夏太和遂于民国19年春将仕斌枪杀于黄栗杪。
方乔南
方乔南(1901—1930年),化名方赤,潜山县第六区响肠河(今本县响肠乡)人。民国16年(1927年)参加革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响肠支部书记。18年与陈履谦等组织摸瓜队,亲手枪决大恶霸方廷献。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先后任独立师第2大队队长、工农革命军第1大队队长、红34师第2团副团长。同年4月,在攻打官庄战斗中牺牲。
王步文

王步文(1898—1931年),字伟模,化名自平、朱华、王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月15日出生于潜山县第六区资福寺(今本县斯桥乡)一户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民国4年(1915)到衙前粹新小学读书,在同学中发起组织“乐群会”,以砥砺学业,团结同学,学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学校增收学杂费,家境贫寒的学生被迫停学,步文带领“乐群会”同学与校长说理,被校长诬为“为首闹事”而开除。民国7年秋,步文考入安庆六邑中学学习。
“五四运动”爆发后,5月8日,步文参加安庆各校学生代表会议,并在会上揭露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赞颂北京学生的正义行动。紧接着,全市总罢课,游行示威,支援北京学生。步文在这次斗争中坚决勇敢,深得同学信赖,被选为六邑中学学生代表、安庆学生联合会委员。5月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下,步文等主办的《黎明》周刊、《安庆学生》和《洪流》等刊物在安庆秘密出版。8月,又创立工读夜校、工商夜校和义务小学。革命青年利用这些刊物以学校为阵地,向工人、店员和城市贫民宣传革命思想。
民国9年,步文与余大化等在安庆第一师范的学生宿舍里办秘密图书组,收集和传阅革命书刊。从此,《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浅说》、《唯物史观浅说》、《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书刊,便在进步青年中广泛地传播开来。
民国10年5月,安庆各校师生强烈要求皖系军阀倪道烺、马联甲将挪用的教育经费归还学校,反动当局不仅拒绝这一合理要求,而且对请愿学生进行残酷镇压,制造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事后,步文等学联负责人分赴各地揭露事件真相,争取各界支援。安庆的纺织工人、码头工人和学生举行罢工、罢课,芜湖、六合、蚌埠、徽州等地的各界群众纷纷响应。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爱国团体也通电声援。最后,反动当局被迫宣布增加教育经费,抚恤死者家属。省学联在安庆菱湖公园内建造纪念“六·二”惨案死难学生的“血衣亭”,步文题写。醒皖第一声”匾额,并手草《血衣亭记》一篇。
民国11年3月,步文以省学联代表的身份到芜湖,同薛卓汉一起领导黄包车工人的罢工斗争,撕毁皖南镇守使马联甲关于“戒严期间,不准集会”的布告,并召开大会,宣传劳工神圣,反对苛捐杂税,迫使警察当局减少牌照税,并取消车行加租的规定。
民国12年10月,步文在安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发生后,步文在安庆联合工、商、学界,组织“二·七”惨案后援会,出版特刊,发起召开废督裁军大会,组织示威游行。10月,步文和许继慎、舒传贤等学联负责人领导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经过中共党组织安排,步文离开安庆到上海,于民国13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在这里与恽代英等相识。步文一面学习,一面到闸北、小沙渡开展工人运动。还组织安徽学生驻沪办事处,继续进行反对曹锟贿选的斗争。变卖结婚的金戒指和制服作资金,恢复并主编《黎明》周刊;成立平民夜校,亲自给工人讲课。11月,步文回到安庆,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2月,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国国民党。
民国14年7月,步文去日本留学,任中共旅日总支委员,并担任中国国民党驻日总支常委,团结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15年10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步文被选为代表回国出席会议。同年冬,蒋介石派戴季陶为特使到日本活动,企图以出卖中国主权为条件,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步文等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给以迎头痛击。在欢迎戴季陶的会上,步文发表演说,斥责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对此十分仇恨,企图加害于他。在旅日侨胞的掩护下,步文脱险回国。
民国16年2月,步文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后任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部长,负责训练全国各地派来的工会青年干部。同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步文任委员,负责组织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千方百计联络党员,成立中共怀宁县委,积极传达和贯彻“八·七”会议精神。12月,步文到梅城的翠云庵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武装起义。
民国17年至18年春,步文除负责主编党报《血花》和编写《社会运动辞典》(1929年由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发行)一书外,主要精力用于深入庐南农村调查研究,领导农民斗争。18年3月,步文调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到桐城、庐江一带巡视工作,帮助成立中共桐城县委,指导建立庐江七里桥区委,巩固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息斗争。7月,到六安、霍山巡视工作,出席并指导六安县(包括霍山)第三次党的代表大会。会上研究了组织农民暴动问题,决定成立六霍暴动指挥部,为以后的六霍起义做了组织和思想准备。9月,步文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留下主持训练班的教务工作,办班13期,培养数百名干部。
民国19年9月,中共中央派步文到芜湖视察工作。11月,在芜湖召开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步文在会上传达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部署工作任务。20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步文任省委书记。4月6日,由于叛徒何冰心、高翔的出卖,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步文在芜湖柳春园被捕。次日被押往安庆囚入饮马塘看守所。
省政府组成特别法庭,审讯步文,开始许以高官厚禄,继而指使叛徒高翔化名探监劝降,步文拖着沉重的脚镣走出牢门,一见是高翔,顿时怒火万丈,严辞斥责。敌人便对步文施用各种酷刑,步文坚贞不屈,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继续对敌进行斗争。
敌人一无所获,终于要对步文下毒手了。临刑前一小时,步文给妻子方启坤(化名复苏)写下绝笔信:“复苏爱妻;我为革命死了,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民国20年5月31日上午,步文英勇就义于安庆北门外。
一位佚名人士为烈士写了一副挽联: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
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

王效亭
王效亭(1901—1931年),原名恩华,字爱民,又名晓艇、筱艇、小亭,化名洪朗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8日生,潜山县第六区汤池畈(今本县汤池乡)人。民国8年(1919年)春,考入粹新小学,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立志报国救民。11年,考入省立安庆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林科学习。12年暑期,效亭邀集在安庆的潜山籍同学胡国石、金佐周等,反对贪婪残暴的潜山县知事张汉,组成“驱张团”,带头冲进县衙,历数张汉罪行,与前来弹压的军警搏斗,负伤后被捕入狱。不久张汉被撤职,效亭才获释出狱。同年10月,与共产党员王步文、舒传贤、余大化等参加安徽各界人士反对曹锟贿选与捣毁“猪仔议员”住宅的斗争,被农校诬为“过激分子”开除出校。
民国15年6月,受国民党左派的派遣,王效亭、余大化等回到潜山建立县党部。16年6月,国民党(左派)潜山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在梅城建立,效亭任委员,分管组织工作。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中共潜山特支委员兼管组织工作,12月任书记。17年1月,任中共衙前区委书记,3月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同时,从事教育工作,任粹新小学校长,并将粹新小学改名崇新小学,以崇新小学为活动场所,利用农村中的“关帝会”、“土地会”等群众组织,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建立秘密农会,向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斗争。在各中共党支部直接掌握下,建立一批秘密武装组织“摸瓜队”,以武力打击土豪劣绅,为农民撑腰壮气。效亭十分注意知识分子的作用,对师生讲演中国革命的问题,发起组织“青年励进会”,发展青年团员。同时在各小学附设平民夜校,培养农运骨干。效亭爱好诗文,常以诗歌为武器,鼓舞农民斗志。
民国18年,潜山遭受虫旱灾害,粮食歉收。民国县政府和土豪劣绅乘机抬高粮价,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这正是举行武装暴动最有利的时机。效亭在中共中央特派员曾中生的支持下,负责全面组织和指挥武装暴动事宜。中共衙前区委首先发动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三抗”(抗租、抗息、抗抬高粮价)斗争,对地主提出“稻卖两块(元)半,地主头要断;稻卖八吊钞,开门好睡觉”的斗争口号,接着派中共党员利用亲友关系打入地主民团,为暴动准备枪枝。同时加强“摸瓜队”的武装活动,打击土豪劣绅中的首恶分子,为暴动筹粮、筹枪、筹款。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先后派来黄埔军校毕业生金赤、凌霄和有制造枪弹技术的操球等人,协助暴动准备工作。
民国19年除夕之夜,潜山县自卫队20余人进山,搜捕共产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激起广大农民义愤。正月初二(1月31日),中共衙前区委决定立即在请水寨起义暴动。从正月初四开始,参加暴动的群众扮成拜年客,手提糖糕,藏携刀枪剑弹,纷纷涌向请水寨,不过两日,上寨人数达千余。正月初六(公历2月4日),效亭等到达请水寨,将原有农民武装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效亭被推选为师长,陈履谦为党代表,严宽(原名凌霄)为参谋长。潜山人民第一支革命军队光荣诞生。
4月,潜山独立师转战霍山闻家店,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效亭任师长。6月,回师天堂,中共中央军事特派员朱瑞到衙前,将34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2师。
6月,在“立三路线”的影响下,中共潜山中心县委提出“先打梅城(潜山县城),后攻安庆”的“左”倾冒险军事计划。效亭率部努力作战,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受到严重损失,不得不放弃苏区,再度转移至霍山。9月初,在战士悬念家乡、情绪低沉的情况下,效亭作出重新打回衙前的错误决定,途经汤池畈遭到国民政府重兵伏击,部队溃散。效亭带领幸存的数十名战士冲出重围,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12月,效亭将在霍山地区坚持游击活动的原中央独立2师余部和红军家属200余人,编为潜山独立团,后发展到1200余人。不久编为中央教导第2师,翌年4月,又改为红4军第12师。效亭任师委书记。
民国20年6月18日,红军一举攻克英山县城,效亭调任中共英山中心县委书记。7月13口,中心县委在英山县城举行英山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通过苏区劳动法、婚姻法以及经济、文化等新型法令和决议,枪毙英山县长黄典文,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决议将英山县改为红山县,同时成立红山县革命武装总指挥部,效亭任总指挥,统率红山县的革命武装力量。
同年11月,效亭被张国焘诬为“改组派”、“第三党”,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遇难。
其弟恩荣、恩植,堂弟利之、六喜、德耀,堂侄佑松等6人,均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堪称一门忠烈。
李亚
李亚(1898—1931年),幼名耳顺,化名六十,潜山县第六区(今本县石关乡)人。民国11年(1922年)入潜山县粹新小学读书。14年考入贵池第五职业学校,后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务农。李亚目睹社会的黑暗,对祖国前途极为忧虑,常赋诗言志。16年参加革命。1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区委委员。19年参加请水寨暴动,任红军独立师第3大队队长、34师第3团副团长。后与王效亭率军转战英、潜、霍等地。当时革命受挫,先后奔赴立煌(今金寨)、上海、武汉等地。20年担任中共鄂皖分特军事特派员,后又转到英山,担任英山县独立第三营教导员。同年12月,中共红山(英山)中心县委书记曹大骏借“肃反”为名,诬李亚为“第三党”将其杀害。
储余
储余(1905—1931年),名胜金,号阜民,化名余伴农,潜山县第六区东营(今本县东营乡)人。民国13年(1924年),在芜湖第二农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冬,任中共衙前支部书记。17年12月,任中共汤池区委委员,后任书记。19年2月,与王效亭等领导著名的请水寨暴动。4月,任中国工农红军34师政委。6月,改34师为独立第2师,任师党委书记。请水寨暴动失败后,与王效亭、王德耀一起辗转于潜、霍、太、英4县坚持斗争,曾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英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民国20年5月,任中共英、潜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同年11月,在英山县被诬为“改组派”遭杀害。
胡祥仁
胡祥仁(1901—1932年),化名金瑞,霍山县第四区头陀河(今本县头陀乡)人。民国7年(1918年)考入霍山第三高等小学。10年考入安庆一师,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4年由党派赴广州黄埔军校学习。15年夏返回家乡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后由中共组织秘密派入霍山县第三区民团担任大队长。16年秋,祥仁和蔡世钊等发动群众,建立组织,成立中共南乡头陀河支部,任支部书记。17年,在家乡秘密发动农民组织“穷人自救会”和农民协会,进行抗租、借粮、抗茶课的斗争。18年冬至19年春,秘密建立头陀河赤卫队。19年4月,举行头陀河农民暴动,任总指挥、赤卫队总队长。21年1月,成立霍山县游击师,任师长。同年6月,在霍山歇马台与国民政府军第一师和老八团的激战中,负伤被俘,惨遭杀害。
胡锡烺
胡锡烺(1900——1932年),化名公平,霍山县第四区头陀河(今本县头陀乡)人。民国7年(1918年)入霍山县第三高等小学读书。10年考入安庆法政专科学校。14年在霍山县第三高等小学任教。15年夏,任霍山县第三区署主任。锡烺虽身在官场,却心怀革命理想,在同学、共产党员胡祥仁的帮助下,于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辞去区署主任之职,回到头陀河,积极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9年4月,与胡祥仁等领导头陀河暴动,历任霍山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裁肃委员、霍山县游击师政委。21年6月,在霍山县歇马台与国民政府军第一师作战中不幸牺牲。
汪全润
汪全润(1909—1932年),又名汪雨亭、汪如玉,曾化名永潜、王益民,霍山县第四区上青(今本县青天乡)人。六安省立第三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毕业。民国16年(1927年)在农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为筹措革命活动经费,全润瞒着母亲,将界牌山10多亩田地出卖,后来当母亲责难时,全润以不仅要卖田而且要分田给农民的道理,耐心说服母亲。每逢寒暑假回到家乡,经常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主张,并将进步书刊赠送给要求进步的青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同保守势力作斗争,从燕子河请来共产党员王盛楷、杜蘅香担任教师,在汪氏宗祠创办霍山县南乡第二完全小学。
当时六霍地区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全润积极投身革命。民国18年7月,参加在霍山县豪猪岭召开的中共六霍中心县委会议。秋后,全润由六霍地区党组织推荐,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干部训练班受训。19年上半年,受党组织派遣,随同王步文到芜湖,以教书为掩护,从事文化宣传工作,担任《血花》报编辑,兼负印刷、发行等工作。
民国20年秋,全润到皖南太平、石埭(今石台)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在石埭的稠岭乡建立7个党支部。21年春,全润回到潜山县北乡、霍山县南乡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任中共潜北县委委员。5月30日被捕,霍山县地方武装——小八团团长郑学思对全润严刑逼供,一无所获,于6月15日清晨,在河口寺双河口将全润杀害。
刘仲希
刘仲希(1910—1932年),原名刘国鼎,乳名廷柱,别名也如,化名乙黎,潜山县第六区李畈(今属本县沙村乡)人。民国16年(1927年)参加革命活动,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沙村区委委员兼沙村支部书记。18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布置开展农民运动。在仲希等领导下,沙村地区的春荒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迫使地主豪绅接受农民减租的要求。不久,又成立“摸瓜队”,到处张贴标语,威慑土豪劣绅,鼓舞群众斗志。19年2月请水寨暴动后,沙村地区组建了游击队,仲希任第三中队队长,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在桥头埂等地与潜山县长崔澍龙的部队展开激战,给反动武装以重创。4月,仲希任中国工农红军34师第一团政委。9月,红军攻衙前失利,仲希转移到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20年3月,仲希受党组织的委派到祁门西乡闪里的黄土凹,找到了储德明和储鲁书等失散的战友,接着,他们分别化装成货郎担、串乡郎中四处游访,先后联系上施宣传、王迎悟、方鼎等10多人,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先后发展王英盛等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党支部。6月,祁门已发展党员64人,成立中共祁门县临时县委,仲希任书记。21年3月,祁门县中共党员发展至90余人,15个支部和5个区委,经中共徽州工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祁门县委,仲希任书记。
21年3月,仲希参加中共徽州工委任执委,兼管兵运、妇运、学运工作。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经常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携带爱妻“混迹”于祁门县城国民政府军57师和县商团之间拉关系,在57师某团内发展中共党员10余人,在县商团内也发展有中共党员。10月间,中共徽州工委在闪里南坑成立暴动指挥部,筹备武装暴动,仲希受派到祁门县城与地下党员联系,商议兵变事宜,不幸被捕。11月,被杀害于祁门县城南门外笔架山麓。 金汤
金汤(1907—1933年),化名洪汉卓、朱晓村,赵慰农、金达、金式城,潜山县第六区天堂(今本县天堂乡叶畈村)人。安庆第一中学毕业。民国18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与王效亭、金佐周等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组织武装。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后,化名洪汉卓,在安徽临时互救会工作,任互救会巡视员,曾在六安、霍山、潜山等县巡视工作,并组建霍山、潜山等县互救会县总会、六安六区区总会。同年冬,国民党对皖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金汤去芜湖工作,任省工联秘书。20年2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特派员。同年5月,由省委派往歙县整顿组织。21年4月,任中共徽州工委组织部长,从祁门到黟县,组建中共黟县县委,后到歙县岩寺组建中共歙县县委。10月,与刘国标、计剑锋等决定在祁门南坑成立暴动指挥部,刘任指挥,金任政委,组织祁门、秋浦、浮梁、婺源等地农民武装暴动,攻打祁门县城,并策动国民政府军57师某团兵变。一次从江西运子弹到徽州,为安全通过敌人封锁线,金汤将枪枝子弹藏在三口棺材里,并在棺材里各装一条死狗,敌哨闻到臭味,认为真的是死尸,随即放行。9月,中共徽州工委书记鲁国储被捕,金汤接任中共徽州工委书记。22年2月,在去江西瑞金途中因叛徒出卖,牺牲于江西。

柳志杰
柳志杰(1902—1934年),名李子,字展筹,化名之叶、之夜、志节、万云,潜山县第六区柳畈(今本县柳畈乡)人。民国13年(1924年)7月,考入武昌法政专科学校。14年7月,入河南临颍讲武堂。1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学习。17年夏,转入南京中央军校,毕业后,分配至国民政府军安徽地方部队袁家声旅见习。18年春,经友人介绍到北京唐生智第5路军第2师任副官。12月,随唐生智在河南郑州、洛阳一带参加反蒋战争。19年5月,弃官回家乡参加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军事赤卫委员、红军独立第2师2团团长。9月初,红军反攻衙前失利后,潜往南京避难。为了反蒋抗日,南北奔波,先后到北平、湖南、湖北、南京、广州等地。22年6月,任抗日同盟军吉鸿昌部秘书、参谋等职,同年11月,在南昌主编《前锋月刊》。23年3月,于南昌被捕,被解到南京宪兵司令部囚禁。在押赴南京途中,志杰口占七绝云:“两只芒鞋两足穿,踏遍东南奈何天。头颅留得回京去,再看人间五百年。”志杰入狱后,经受多次审讯,受尽苦刑,料其刑期逼近,向难友口授诗篇曰:“父兮空生我,母兮空鞠我。辜负罔极恩,此生一无所。愿将寸草心,化作光明火。长照可怜人,渡此汹涛舸。”
民国23年7月12日凌晨,志杰被押赴刑场雨花台,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汪樾
汪樾(1908——1935年),名祖武,化名徐君平,潜山县第六区衙前(今本县天堂镇)人。民国16年(1927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支部书记、中共衙前区委委员。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任红军34师第3团团长。红军失利后,潜往黟县余家岩,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在歙县胡村组织贫民团,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任书记。21年3月,任中共歙县县委书记。22年任黟县游击师师长。24年1月22日,赴江西开会途中被国民党逮捕,2月21日遇害。 朱廷阶
朱廷阶(1896—1935年),号常楞,舒城县第六区沈家桥(今本县沈桥乡梯岭村)人。兄弟排行第四,绰号“四疯子”,时人尊称“四先生”。民国18年(1929年)在沈桥开染坊、糟坊、肉店、铁炉铺、杂货店,遇贫苦人乐于赊施。19年2月,任沈桥支部书记。廷阶以沈桥小店为掩护,组建舒、六、霍3县地下联络站,并组织武装力量21人,钢枪2枝,土枪3枝,长矛大刀10余把,袭击霍山东溪团练,因力量悬殊,首战失利,朱华山、胡祥喜等13人壮烈牺牲。
民国20年,利用国民政府军残兵常来小店买吃、买穿却身无半文之机,廷阶卖尽店产及水壶塆、张家塆四石六斗田,折银元1150元,购买残兵一批枪枝弹药,武装红军,摧垮国民党地方武装,建立诸佛庵苏维埃政府。
24年,国民政府军一个营进驻沈桥,小店伙计秦业远畏敌屠刀,供出廷阶下落。农历正月十四日(2月17日),廷阶被捕,受尽酷刑,二十一日被活埋于虎形山岗。朱华清、徐修云同时遇难。
储汉仪
储汉仪(1896—1935年),字崇高,号聿修,化名林有芳、王月寿,潜山县第六区湖响(今本县中关乡)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1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任红军34师党委委员。红军向霍山转移时,汉仪组织一支80余人的舒霍太游击大队,任大队长,率领游击队员转战于小河南、西溪河、老鸦冲、石关、头陀河一带,牵制国民政府军,掩护主力红军。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汉仪任湖响区农会主席。同年秋,被组织派往江西寻找党组织,11月间,转至皖南石埭县,在拜祭堂发展组织,于20年3月成立中共石埭县特别支部,任书记,后任五区区委书记。
民国23年1月至6月,先后任中共石、青、太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书记,祁、黟、石、太中心县委委员,中共太平县委、太平中心县委委员。8月21日,参加柯村农民暴动,组建皖南苏维埃政府,任供给部长。为指导苏维埃工作,建立中共江边特委会,任书记。
民国24年2月,汉仪在双河口陈树湾山棚里开会,讨论反围剿斗争,不料被叛徒出卖,国民政府军包围会场,汉仪带领与会人员突围,激战中壮烈牺牲。

陈时容
陈时容(1906—1935年),又名陈容成,化名陈世先,潜山县第六区无愁(今本县无愁乡)人。民国10年(1921年)入潜山五庙达才小学读书。在此期间,积极参加驱逐潜山县知事张汉的斗争和抵制日货运动。小学毕业后,考入安庆第一职业中学。16年冬,与柳文杰等领导农民群众,参加“一二·七”梅城暴动。暴动失败后,回到故乡无愁,发展党员,与陈捷之等组建中共无愁支部。
民国17年,时容以白云寨为活动据点,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农运工作,建立白云寨第一个党小组。18年,受党组织派遣到潜山野人寨小学任教,兼任中共潜山县委交通员。潜山到安庆路程百里,时容徒步朝发夕返,人称“小火轮”。
民国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任军需处处长。不久,参加“八斗起义”,遭到敌人追捕,经武汉辗转河北入商震部,任文书。冬,考入南京中央军校第九期装甲兵科学习,与旅宁的潜山同乡时相聚首。23年春,因受潜山共产党人案件牵连,受军校禁闭审查,被以隐瞒参加红军历史,长期拒不交待,坚持“反动立场”等罪名,移送南京警备司令部军法处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押入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军人监狱。24年夏瘐死。

吴介唐
吴介唐(1901—1935年),字耐夫,化名柯青、吕杏天,笔名竹山主人,潜山县第六区响肠河(今本县响肠乡)人。民国9年(1920年)毕业于集成小学。11年考入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15年师范毕业,曾考入武昌大学,因家贫辍学,回乡创办“自强新塾”,培养革命青年,并从事农民运动。16年8月30日,在响肠组建农民协会。9月,由王步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响肠支部,任书记。17年,到贵池从事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梅街支部。18年,中共潜山县委派介唐参加省政府教育局长考试,被录用为潜山县教育局长。11月,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介唐以教育局长职权,任用共产党人和先进青年王效亭、刘中一、储汉仪、程鹏、刘震、储文朗等担任小学校长,使全县学校的领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为后来请水寨暴动奠定了基础。19年6月,红军攻梅城失利后,涉嫌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后,潜往天长、盱眙一带,寻找党组织。20年,他又从皖北辗转至皖南,化名柯青,以行医为名活动于青阳、贵池等地。11月间,建立中共党组织,成立丁香区委,任书记。同年冬与中共芜湖中心县委接上关系,任贵(池)秋(浦)东(至)边区县委书记。不久,中共芜湖中心县委被破坏,组织关系中断。介唐经多方奔走,与中共皖南特委接上关系,经过一番整顿,21年3月,组建中共宣城特委,任委员,5月任常委。22年2月,成立中共贵秋东县委。23年1月,建立中共石(埭)青(阳)太(平)中心县委,介唐任书记。同年10月,介唐率领皖南游击总队配合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牵制国民政府军队,掩护主力红军北上抗日。24年4月,因足疾加剧,寸步难行,隐居贵池滴水岩。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同年5月,被害于青阳县东门外。就义前,曾借纸笔书联自挽:
“为政治翻身,牺牲无愧;
干革命到底,流血何妨。”
叶朗清
叶朗清(1890—1935年),化名苏小罗,潜山县第六区沙村(今本县沙村乡李畈村)人。民国17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4月任中共沙村区委书记。暴动失败后,潜入皖南。20年返回沙村,开展地下活动。24年2月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同年5月,在一次战斗中负伤,隐蔽于沙村河南山湾山洞内养伤,由于叛徒告密,于5月25日被国民政府军384团逮捕当场杀害,并将其头颅割下“示众”。
刘汝聪
刘汝聪(1898—1936年),本县沙村乡李畈村人。民国17年(1928年)5月,由刘中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中共沙村区委会交通员。
民国18年春荒时,利用刘氏族裔做清明的机会,率领数百人冲进文远公积谷仓库,将大地主刘元启经管的稻谷,全部分给贫苦农民。
民国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任交通队长。红军失利后,转至皖南。21年回到沙村,参加中共潜北县委工作,任财经委员并负责县委交通。24年5月,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叶朗清牺牲后,他继任县委书记。同年12月,县委在山洞召开会议时,由于叛徒吴国聘出卖被捕。在国民政府第11路军384团团部关押期间,汝聪坚贞不屈。民国25年1月22日,与县委委员汪镜天、王云山、刘重阳、刘祥富等在五河同时就义。
刘寅宾
刘寅宾(1903—1936年),沙村乡横山村人。民国17年(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不久,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一团副官兼营长,作战中身先士卒,先后取得箱子石、兔子包等战斗的胜利。红军失利后潜入皖南。20年7月回到沙村,与刘正北合开大同商店,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21年起,先后任中共潜北县委、潜山县委委员,并带领游击队与国民党巡查队作战,两次负伤致残,红军战士称寅宾“大跛子县委”。25年1月,刘汝聪等人牺牲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此紧要关头,寅宾接任中共岳西县委书记。同年夏,红军潜山战斗营在攻打国民政府军384团团部时,寅宾率游击队配合,行进中,踩响敌人埋设的炸弹,目标暴露,攻敌失机。由此,寅宾遭“肃反”,同年9月1日被错杀于沙村北山头。
刘正北
刘正北(1910—1936年),沙村乡人。民国土7年(1928年)由刘中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6月于池州师范毕业后,即回乡参加革命,以教书为掩护,联络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失散人员,秘密恢复党组织。21年2月,组建成中共潜北县委,历任潜北县委书记、潜北游击队长、皖潜游击队指导员、四路游击师独立营政委、少共潜山县委书记、英霍潜太4县游击师政委等职。25年8月,被肃反错杀于湖北省麻城县龟山严家大塆。
吴云霞
吴云霞(1908——1937年),原名吴汉分,毛尖山乡人。民国18年(1929年)10月参加乡农会,分管武装工作。民国19年2月,请水寨暴动后,响肠河成立区农会,云霞在区农会分管武装工作。同年3月,经吴焰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国民政府军独立15旅和潜山保安大队进击天堂红军根据地,妄图扑灭革命火种。红军被迫撤到霍山、金寨一带游击。云霞几经辗转,后入红27军政治部工作。
民国21年初,国民党开始第四次“围剿”,红27军东征路过潜山,派吴云霞、吴浩怀等3人留下开展地方党组织恢复工作。云霞等潜回家乡,通过亲友四处联络,发展组织,不久在板舍成立中心区委,云霞任书记。下辖龙潭河、逆水畈、板舍、后河山、和尚庄5个区委。23年冬,根据中共党组织指示,在逆水畈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潜山县工作委员会,选举云霞为潜山县工委书记,储道珩等14人为委员。
民国25年11月,云霞与中共皖鄂边特委、岳西县委取得联系。潜北游击大队编为特委何耀榜领导下的红军便衣队第八分队,云霞任分队指导员。便衣八分队在潜岳交界的板舍、天堂、蛇形岗等地游击,肩负着为红军转送护养伤员,运购粮油、食盐、衣服等后勤任务。组织群众在毛尖山美女梳妆台设立缝纫组,为红军制作军衣;另外,工委通过各种渠道,做国民党开明人士的兵变工作,曾使潜山县保安中队排长江义堂率其部下一排人起义。与此同时,潜山工委还担负着皖鄂边红军的交通工作,他们一面与中央根据地、九江、安庆等联络点联系,一面将中央文件和上级指示传达给皖鄂边特委,促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督办”举行国共停战谈判。
民国26年7月,国民党对南方红军仍在进行“三个月清剿”。国民政府军第11路军罗团进驻岳西,到处搜捕潜山工委,企图在谈判之前截断红军交通线,继而“肃清”红28军。一日下午,云霞和秘书储道珩等3人与敌周旋,来到望家岭后河屋群众家里,买面条充饥,尾追而来的敌人紧紧围住村子。云霞持枪与敌交战,掩护战友突围,当他正要翻过屋后高坝时,不幸中弹倒下,3人同时被捕。
敌人把他们押往衙前炮楼,轮番拷打。云霞严守党组织秘密。肠子拖出腹外,活活被打死。
储道珩
储道珩(1906—1937年),汤池乡榆树村人。在六邑中学读书时,与进步学生王步文、王效亭结为同窗好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因受进步思想影响,中学毕业后,常入群众中了解情况,虽他家庭富裕,却非常同情穷苦人,常将家中粮食、衣物接济贫困乡邻,与封建势力开展斗争,地方一些豪绅地主极为不满,责难其父对子不加管教。父亲怪他“不成器”、“好惹是生非”,乃拨一爿小店,令他独立谋生。
道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即以小店为交通站,联络各地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活动,并将店内资金捐作革命经费。民国19年(1930年),参加请水寨暴动,任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赤卫队总队长,并敦促父亲拿出银元500元购买枪枝。
民国20年初,随中国工农红军34师游击于霍山、金寨、英山、六安等地,在返回岳西途中被捕,与王步文同囚于安庆监狱。由于没有暴露身份,敌人抓不到证据,只好将其释放。同年夏,受党组织派遣至皖南开展革命工作,道珩以“游学”为名,联络请水寨暴动失败后潜往皖南的一部分地下工作者和江北雇工,组织六邑同乡会,在歙县、宁国、婺源一带组织中共皖南特委。21年因叛徒刘玉祥告密,组织被破坏。22年回到家乡,与刘正北一道恢复和发展老苏区游击根据地。23年任中共潜山工委副书记。24年任中共皖西特委秘书。26年任红军第八便衣队秘书。
同年7月,在汤池望家岭战斗中,与便衣队指导员吴云霞同时被捕。不久,在衙前被敌人残酷杀害。

刘中一
刘中一(1897—1937年),名嵩,字连峰,化名吴自发,绰号刘大鼻子,沙村乡李畈村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湖北武昌中华大学附属高中。14年在五河云溪寺经馆任教。16年秋,应聘到衙前粹新小学任教,同年冬,由储纯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受组织派遣到沙村文蔚小学,以校长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平民夜校,以做“关帝会”为名,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2月,建立中共沙村支部,任书记。10月,任沙村区委书记。
民国18年秘密组织游击队,任队长。19年2月,率部参加请水寨暴动。5月3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任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冬,由党组织派遣赴皖南开辟工作,化名吴自发,以教师身份开展活动。20年夏,任中共安徽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6月,受省临委派遣负责宣城县委工作,后担任书记。21年3月,任中共宣城特委书记。23年,任中共皖南特委组织部长。24年,中一创建红军新三团、新四团,不久,整编为红22师,亲任师政委,率部在皖南、江西、浙江边区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26年冬,率部在宣城县东门外七里岗伏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高敬亭
高敬亭(1907—1939年),原名志员,河南省光山县(今新县董店)人。民国16年(1927年)投身革命。17年春,任光山县弦东区工作委员会委员。1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任阮畈乡苏维埃武装委员。不久调任弦东区苏维埃武装委员。19年5月,当选为光山县苏维埃主席、中共光山县县委书记,后调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21年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后调任豫东南道委书记、皖西北道委书记。同年11月,任红25军第75师政治委员。24年2月,敬亭遵照鄂豫皖省委指示,在凉亭坳(今属岳西县)重建红28军,任军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组织指挥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其间,执行“左”倾路线,肃反错杀了刘正北等红军指战员。26年7月,敬亭领导鄂豫皖边区国共双方停战谈判,并出席在岳西县九河举行的停战协定签字仪式。27年1月,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敬亭任支队司令员,率部东进抗日。28年6月24日,新四军领导人执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将其错误杀害。1977年4月27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为敬亭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储筱园
储筱园(1905—1942年),又名储蓄谋、梦桃,化名徐小源、储宏园、储园子,莲云乡乎岗村人。出身于一个塾师家庭,先后毕业于粹新小学和潜山中学。
筱园与王步文是亲戚,关系密切,受步文的影响,于民国18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年参加请水寨暴动,先后任老观冲农会主席和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第2闭副政委。红军失利后,同汪樾、刘中一等至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21年在中共徽州工委负责交通联络工作,往来于黟县、泾县、祁门、宁国等县。抗日战争爆发后,筱园受党组织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23集团军司令部工作,任繁、南、芜情报站主任。率便衣武装潜入日占区芜湖进行抗敌锄奸活动。他胆略过人,技术高超,多次袭击敌人获得成功。29年,筱园经过仔细侦察,周密布置,一举将芜湖市的汉奸头子何孔溶锄杀。敌人对此恨之入骨,悬赏5万元巨款缉捕筱园。战友们曾多次劝他离开芜湖,免遭不测;而他却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身报国,坚持留在芜湖对敌斗争。31年,筱园在一次对敌行动中不幸被捕,当即被押往赭山敌军司令部,备受酷刑,忠贞不屈,惨遭杀害。其英勇事迹,载于《芜湖抗战殉难烈士事迹录》。
吴汉卿
吴汉卿(1915—1945年),义名小汉青,幼名天申,化名李柏林,毛尖山乡曙光村人。民国17年(1928年)粹新小学毕业。
民国19年2月,请水寨暴动,创建革命根据地,汉卿任童子团团长,给赤卫队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书写标语,散发传单。
民国20年春,因革命形势骤变,汉卿在邓家冲以教书为掩护,秘密组织群众,为红军筹集物资。24年,任中共潜北县委委员。27年3月,重新组建抗日武装。8月13日,在苗竹园集中组织数百人,成立岳西抗日团,汉卿任团长,储道政任政委。9月,部队开赴东蒋冲,集训后编入新四军第4支队。28年7月,汉卿又回到岳西,化名李柏林,凭借一支步枪、两把大刀,继续组织游击队,人称“李柏林游击队”。30年4月,任六县游击大队长。28年至33年,在反磨擦斗争中,汉卿游击队先后攻打黄柏龙山乡公所、黄石乡公所、三庙乡公所以及龙山碉堡,缴获众多,游击队伍不断壮大,并先后两次为新四军输送兵员。
民国34年6月,国民政府军第48军、潜岳自卫队、乡民团共400多人,将汉卿围于巍岭草屋塆。汉卿奋力突围。后因叛徒出卖,于和尚庄被捕。敌人轮番审讯,滥施酷刑。7月15日,汉卿嘴里被钉上栗树尖,双手捆上铁丝,剖腹剜心而死。同时被捕的吴青山等11名队员一起被活埋于汤池畈。
汪美贞
汪美贞(1903—1948年),女,石关乡马畈村人。因家贫12岁时被送给本乡八里村储家当童养媳。民国36年(1947年)8月,解放军某部工作队进驻八里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闹革命。美贞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公婆的阻拦和社会的压力,第一个报名参加农会,当选为村妇女代表。不久,又被选为石关乡农会副主席、农会妇女主席。美贞工作积极认真,和农会干部一道,宣传共产党政策,给解放军送信、带路、探消息,组织妇女站岗放哨,做军鞋,送军粮,并编唱了许多进步歌曲。“叫声妇女们,大家一条心,打土豪分田地,妇女要翻身……”石关地区在她的带领下,组织农会会员和妇女,逮捕了国民政府乡长李树全、保长李兵,抄了恶霸大地主李维甫的家,撬开地洞,搜出大量金银、财物和枪枝、手榴弹,穷苦农民翻身闹革命热情高涨,地主恶霸、上豪劣绅威风扫地。
民国37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离开大别山后,国民党武装大举反攻,回乡队反攻倒算,到处抓共产党武装人员和农会干部。为保存革命力量,美贞带领农会干部转移,不幸在主簿原南田平丰山遭回乡队包围,当场被捕,后被押至霍山土地堂惨遭杀害。
高桂金
高桂金(1942—1969年),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114部队卫生队卫生员。1969年3月18日,随卫生队从首都北京来到老革命根据地岳西,为老区人民防病治病。桂金被分配在青天公社光明大队。
1969年7月14日,岳西发生百年罕见的洪灾。是日凌晨,山洪暴发,桂金投入救灾,为抢救一农民,不幸房屋倒塌,英勇献身。
桂金牺牲后,114部队赴岳全体战友和青天公社人民,含着热泪将她的遗体安葬在青天公社瓦岗山麓,并在墓前栽上青松翠柏和杜鹃花,以寄托老区人民对烈土的哀思。

刘盛起
刘盛起(1911—1971年),沙村乡人。幼年给地主帮工放牛,饱受欺凌与剥削,4个姐妹因生活所迫,均送人作童养媳,大姐被奴役致死。盛起不忍坐视社会的黑暗,民国19年(1930年)2月毅然参加请水寨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2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历任通讯员、班长、排长、连长、新四军第7师55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6纵17师参谋长、副师长、空军第15师师长、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校长等职。40年间,转战大江南北,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战英勇顽强,为祖国解放事业和保卫祖国安全,立下战功。在革命战争中多次负伤,大腿上一颗子弹一直无法取出,兼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于1964年从长春凋至安徽省军区第一干休所休养,兼任该所党支部书记。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带病参加省公安厅支“左”工作。
1971年4月8日,因积劳成疾,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
徐焕
徐焕(1923—1972年),原名徐贡三,古坊乡民胜村人。民国28年(1939年)4月,参加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宣传队任队长、股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军政大学宣传队指导员。36年任渤海文工团教导员。1950年任鲁中南军区文工团团长。1951年任水利2师报社副社长。1954年任水利部工程总局秘书。1958年任天津感光胶片厂厂长。
徐焕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文艺宣传和新闻报刊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写过不少革命歌曲。1958年9月,根据刘少奇关于工厂要办半工半读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指示,徐焕创办一所有300多名学员的“半工半读感光仪器技术学校”,兼任校长。在感光胶片厂工作期间,狠抓生产、科研、教育三结合体制,提出“学习猛钻,劳动猛干,钻干结合,工学并举,尊人严已,攀登科学高峰,奔向又红又专”的治厂方针,得到新闻界的高度评价。
“文化大革命”中,徐焕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黑干将”,“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忠实走狗”,“崇洋媚外,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等罪名,受到残酷迫害,今其“坐飞机”(用双木棍反拷双臂,逼其俯身),造反派从背后猛踢一脚,致其右肺撕裂,手术后伤口未痊愈就被赶出医院劳改,终至感染化脓,1972年10月25日,逝于天津医院。

陈配东
陈配东(1916—1976年),石关乡人。12岁即帮人放牛砍柴,饱受雇主的欺凌与压迫。民国25年(1936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便衣队,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战士、班长、副连长、中队长、华东军区供给部被服一分厂副厂长、3野后勤司令部工作队供给科科长等职。1949年随军南下,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总务处副处长。1960年任上海和平饭店经理。1964年任上海市人委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副经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上海市人委会机关管理局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市“五七”干校三兵团党总支副书记。1976年4月24日,因原发性心脏病恶化,逝于上海。 储醉醒
储醉醒(1902—1978年),名锐锋,又名储醒、储俊,字虎臣,出生于莲云陈冲村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16年7月,经王步文、许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严党,被派到中共怀宁县临委机关编辑《新生活》刊物。12月,同钱兴嘉等到潜山组织暴动。17年3月,受命打入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任委员,利用公开身份,推荐一批共产党员进入潜山教育局和中心小学,控制了当时潜山县教育界局面。18年6月任中共潜山县委书记。当时,共产党正准备发动武装暴动,被国民党探悉。12月,醉醒涉嫌被捕,判刑两年,囚于安庆高等法院监狱。21年1月出狱返家,在衙前小学教书。22年夏,自费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27年春,应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周新民之约到六安,旋被派任岳西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指导员,并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28年夏,与储应时等倡议储姓公堂集资创办南岳中学,任校长。在任职期间,聘请共产党员储纯一等为教员,校内建立党小组,组织全校师生深入附近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29年夏,中共岳西县委组织部长王临川自首,共产党组织遭破坏,失去组织关系。5月,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以“异党”罪名,将其密囚于21集团军总部集中营,经知名人士储应时、郑千里等多方营救获释,后去立煌五战区干训团和安徽学院任教。32年夏,因支持安徽学院师生“反李(品仙)罢课”运动,受到国民党党政方面注视,被迫辞职回岳。33年任岳西县立中学校长,又因揭露国民党扩充青年军“是为内战作准备”,而被国民政府军第48军拘禁达1月之久。34年春,再次到安徽学院任教。8月日军投降,被派任蚌埠日侨管理所主任。次年,管理所工作结束,赋闲居家,间以经商维持生计。
民国38年江北解放,经张劲夫引荐与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副主任郑抱真接谈后,派为皖北行署农林处科长,后调省委农工部任工程师。1961年冬调皖河农场任农艺师。“文化大革命”中备受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病逝。
汪孟海
汪孟海(1957—1979年),头陀乡计家村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76年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锻炼成长为广西军区独立师三团三营八连机枪射手。
1979年2月,孟海所在部队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7日凌晨,八连指战员悄悄埋伏于广西边境河心沙洲灌木丛中。孟海紧握钢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突然,信号弹腾空而起,万炮齐发,地动山摇。火光中,八连象—把锋利的尖刀直插越军阵地,孟海所在的尖刀排二班冲在最前面。正欲跃上青山高地之时,越军4号高地一个火力点突然向冲击部队猛烈扫射,进攻受阻。目睹此景,孟海怒火中烧,他猛地冲上前沿阵地,迎着弹雨迅速架起冲锋枪,向越军火力点猛烈还击,连打30多秒钟,压制住越军火力。二班战友抓住战机,一跃而起,冲上制高点4号高地,连摧毁5座地堡。接着,避实就虚,连连摧毁3号高地11座地堡,占领整个阵地。战斗持续三个多小时,全歼公安屯越军,八连荣立集体一等功。激战中,孟海身中数弹,英勇献身,被部队追认为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

王灿
王灿(1959—1979年),道义乡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当农村卫生员。197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78年12月1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开赴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训练中吃苦耐劳,受到师首长的好评。临战前,团卫生队知道他当过农村卫生员,想调他到卫生队去,他却毅然要求留在连队当尖刀兵。连队遂决定由他担任尖刀班战斗小组长参加战斗。出发前,他写下决心书和入党申请书,并在笔记本中写下两封未及发出的家信:
“……我看看全家照片,骨肉相连的全家人啊,我多么想念你们呀!但是,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可爱的祖国需要我去保卫,我不能考虑小家庭,应该考虑全国人民大家庭,这才是一个青年应有的感情……。”
“打仗会有危险,牺牲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和家乡建设,是光荣的。亲爱的妈妈,如您接到这个笔记本,那我就一定牺牲了。妈妈,您不要痛心难过,更不要哭,要想想为革命事业,曾经有多少前辈、多少革命青年流血牺牲。您身边还有3个儿子,还有一个(我的)小妹妹呀,把一个儿子贡献给祖国是应该的。……”
1979年2月17日,王灿戴上参军时父亲单位同事送给的解放战争渡江纪念章,奉命投入战斗。黎明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2连在炮火掩护下,抢渡红河,一举攻下坝洒一线敌滩头阵地和3号高地。王灿和尖刀班战友一直冲锋在前,直取无名高地。接着,王灿战斗小组守在无名高地担任警戒任务。2月18日,2连向4号高地发起进攻。由于敌阵工事坚固,3次冲锋均未成功,总攻的时间快要到了,攻下4号高地迫在眉睫。上级决定全连集中火力掩护,三排长带领王灿战斗小组去爆破敌人工事,刚冲出一条山路,排长中弹牺牲。王灿继续在战友火力掩护下,率先冲上去,在距离敌工事20米处,突然敌人一阵子弹扫来,他左腹部连中两弹,这时战友岳秋根也小弹牺牲。王灿怒火满腔,拨开草丛,端枪向敌机枪口猛射,敌机枪哑了,他以惊人的毅力,奋起冲锋,迅速逼近敌人工事。正当他掷出爆破筒时,左侧敌人暗堡里射出的子弹打中了他的胸部,他倒在血泊之中,全连战士冲上来,迅速拿下4号高地,王灿却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王灿牺牲后,全国各大报同时报道了他英勇献身的事迹,《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分别发表向王灿学习的短评、社论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决定,生前所在部队和云南蒙自县革命委员会将他安葬在蒙自烈士陵园。大理石墓碑上铭记着:“……中共党员、二等功臣——王灿烈士之墓”。
方中文
方中文(1927—1982年),安徽省庐江县人。民国38年(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元月,由安庆地区农林局副局长调任中共岳西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4月任县委书记兼县人武部第一政委。1980年7月兼任岳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文在岳西工作期间,以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治理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遗患。深入基层,狠抓卫技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撤换一些科局长,纠正中层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拨乱反正,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重新安排老干部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以林为主,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山区生产方针。在省、地委的支持下,实现了定土地面积、定产量、定人口、定口粮标准、定购销指标的粮食“五定”政策,解决了岳西农民长期缺粮的后顾之忧。
中文长期从事林业工作,对发展林业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制订林业发展规划、调整林业政策,到植树造林、护林管理,宣传林业生产的科技知识,都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乡乘坐的吉普车里,长年带着造林、抚育用的锄头、刀斧等工具,走到哪宣传到哪,造林抚育示范到哪,足迹踏遍岳西的山山水水。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一度时间林业管理秩序混乱,乱砍滥伐、偷运木材现象严重。中文带头管理木材,经常披星戴月、通宵达旦地与干群一起守卫在林区。即使是雨雪之夜,也坚持堵截偷运木材活动,仪1981年12月,就为管理木材熬了17个通宵。在中文护林精神的感召下,全县上下层层护林,林区秩序大为好转,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中文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积劳成疾。1982年6月11日逝世于安庆地区医院,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岳西的建设,并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将骨灰埋在岳西山区的树下,为岳西的林业发展做自己最后的贡献……”岳西人民遵照中文遗嘱,将其骨灰安葬在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县革命烈士陵园中。
储道政
储道政(1911—1983年),汤池乡榆树村人。民国16年(1927年)加入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19年2月,参加王效亭领导的请水寨暴动,加入工农红军,先后任赤卫队长、手枪团秘书、独立团政委等职。同年冬,他领导赤卫队打垮敌人多次围攻。20年5月,因病卧床3个月后带病赴太湖、英山、霍山、黄安、汉口等地寻找部队,一路含辛茹苦,以打零工或乞讨为生,终于找到部队。同年12月,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继续参加革命斗争。
民国24年,主力红军转移长征后,党组织决定调他到红军便衣队九分队任队长,率领便衣队赴太湖开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秘书,4支队特务营指导员、副教导员,第4旅第12团副官,中共定远、凤阳、嘉山等县县委书记、工作队长,工农干校校委兼组织科科长等职。
建国后,任皖北行署人事科科长、民政处副处长、人事处副处长、安徽省直机关党委副书记、省人委副秘书长兼人事局长、中共安徽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省视察室副主任、省人大第四届常委等职。1958年,道政遭到“左”的错误政策的打击,被降职降薪,1962年甄别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83年9月2日,病逝于合肥。

王有国
王有国(1920—1984年),花墩乡马园村人。民国25年(1936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28军便衣队7分队通讯员、警卫员,新四军第4支队特务团排长、干事,县副区队长,军事科员、副连长、参谋、军事股长,副营长,苏南军区松江军分区副总队长,警备团参谋长,华东军区20师60团副团长兼参谋长,空军第11师副参谋长等职。
离休之后,享受地厅级待遇,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生命垂危之际,还一再叮嘱家属子女,不要为他的丧事铺张浪费。1984年3月10日,病逝于岳西。

方启坤
方启坤(1904—1984年),女,出生于安庆孝子坊一职员家庭。早年在安庆平民女子学校读书时,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积极参加王步文等领导的皖省会反军阀统治、反曹锟贿选等学生运动。民国12年(1923年)4月,与王步文结婚。1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至20年,跟随王步文先后在日本中共海外总支部、中共中央党训班、中共上海特别市党部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担任联络、宣传等工作。在革命斗争中,曾两次被捕入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20年5月,王步文惨遭国民党杀害后,启坤遵照烈士遗嘱,回到烈士家乡岳西县以及邻县霍山担任小学教员。由于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赡养烈士老母,抚养幼子,生活极其困难,在教学之余和失聘岁月里,常靠打袜子织毛衣挣取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皖北行署直属机关托儿所所长、皖北行政区妇联股长、皖北行政区党委机关托儿所所长、炳辉学校教员等职。1951年,再次履行入党手续。1952年后,一直在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党委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的“左”倾错误迫害。1978年1月,担任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在年迈多病的情况下,仍积极参加政协各项重要活动,团结各界人士,为革命事业献计出力,并积极搜集提供王步文烈士革命史料。1984年2月7日,病逝于合肥。
传略之三
刘亦高
刘亦高(1917—1943年),字义质,别字义存,溪沸乡溪沸村人。民国25年(1936年)于菖蒲完小毕业后,考入省立东流职业学校。26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安徽沦陷区中学陆续迁至湘西、川东一带。亦高邀集同学,追随学校至湖南,入洪江国立第八中学初中第一部续读。在校期间,目睹日军暴行,忧国之心日增。28年3月,毅然弃学从戎,考入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湖南分校)。30年毕业,入陆军51师某团任排长,
民国31年秋冬,51师与日军周旋于湘、鄂之间,亦高杀敌有功,擢升为5连上尉连长。其间,部队一度驻于湖南省衡山县石湾。亦高在此寄回家书一封,内附一诗云:“驰驱南北击东西,露宿风餐笑灭夷。国土未收军务偬,亲恩无报子心知。今年仍驻湘衡石,异日重返皖岳(西)溪(沸)。惟愿家乡诸父老,认清时势勿迟疑。”
民国32年5月,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在湖北宜昌、松滋、公安、藕池口一线展开鄂西会战。6月15日,松滋县街河市之役进入异常激烈阶段,5连官兵伤亡过半,阵地一度失守。亦高未及喘息,重整队伍,手执利刃,率部再度杀入敌阵,连劈日军数名。激战中,亦高先后中弹3处,仍裹创奋呼,冒死前进,终使阵地失而复得。因流血过多,亦高捐躯疆场。同年7月12日,天津《大公报》于第2版《民族正气》标题下,载文赞誉亦高的英勇壮举。
王凤池
王凤池(1900—1945年),原名王德慜,金山乡周畈村人。凤池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炮科20期。归国后授炮兵少校,在商震部所属河北军政学校任大队长。
凤池为人耿介,不阿谀逢迎,常直言犯上,因其脾气与所学专业同,人称之为“大炮”。由于一身傲骨,任职1O年才得晋升一级。凤池治军严格,为政清廉,深得民众称道。民国24年(1935年),率部驻防河北顺德(今邢台),曾截获一批海洛英,僚属劝其变卖,以获暴利。他却毅然焚毁。在驻防期间,严饬部队不得骚扰百姓。其内弟刘文龙稍违禁令,便处以禁闭。以此军民关系融洽,顺德民众赠以“整军爱民”匾额,并为树立“保我黎民”的石碑。民国26年,任32军炮兵团2营营长,在商震指挥下,率部抗日,一次战斗中,全营官兵伤亡过半,因孤立无援而撤退。凤池援马尾渡河,才幸免于死。
民国27年,去戎还乡。任国民党岳西县党部书记长,岳西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当时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工作团26团和31团均驻岳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抗日救亡运动。凤池尽力支持和协助。民国29年出任和县县长。其时和县县城已为日军侵占,共产党新四军在此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凤池积极配合,镇压豪绅恶霸刘德昭,打击一批封建会门把头势力,推动抗日工作的开展。
凤池支持革命,与朱子帆、翟宗文、周新民、储应时等进步人士交往密切。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其住处常供共产党人作为会议场所。并曾资助当时任中共东京特支常委王步文的回国路费。28年,中共特别党员储醉醒被捕,凤池时在安徽省军管区任职,闻讯后多方奔走营救,使储得以脱险。
民国30年起,任安徽省军管区上校主任参谋。34年病逝于任所。
储文朗 储文朗(1905—1960年),字建勋,斯桥乡储家冲人。民国14年(1925年)8月,于省立安庆第一农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任粹新小学教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7月,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18年7月毕业后,在潜山中学任教。19年2月,参加请水寨暴动,任红军2团政委兼苏维埃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秘书长。同年9月4日,红军由霍山回师衙前,在汤池畈遭敌伏击,红军仓促应战失利,随师参谋长凌霄转至江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在南陵县青弋江小学任教。22年4月,被国民党南陵调查室特务武英拘捕,遂叛变加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任南陵调查室调查员。26年,升任南陵、芜湖、繁昌、铜陵游击部上尉股员。任内,积极搜集重要情报,先后三次直接向蒋介石密拍电报,因获嘉奖。27年5月,调任国民党芜湖县党部书记长。33年1月至38年3月,先后任当涂县县长、安徽省政府第六专署视察秘书、皖中纵队政训主任。38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江南后,闲居半年。1950年1月,在芜湖登记,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不久,任国民党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组织处副处长。
1957年,储文朗被定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1958年2月判刑,1960年死于狱中。 胡汉三
胡汉三(1884—1966年),又名之杰,冶溪乡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继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与李济深等18人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宣统元年(1909年)学成归国,任沪军威武军步兵一团团附,曾参加武昌起义,后任先锋第二旅参谋长,继任旅长。民国5年(1916年)任川军第一师步兵一团团长。6年任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兵器教官。9年任对德参战军军官教导团战术教官。12年任校阅陆军部直属第九师学术科校阅官。14年回安徽任省长公署咨议,同年出任当涂县知事。17年任陆军大学教官。1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总部高级参谋。19年任南京军政部少将参谋。22年两广发生事变倒蒋,蒋介石疑为李济深主使,将李骗至南京软禁于汤山,对外封锁消息。汉三因痛恨蒋专横独裁,不计个人安危,疾走两广,带出消息,两广人士,群起声讨,蒋迫于情势,将李释放。他却因此被蒋撤职,携妻带子回安庆寓居,为商务印书馆翻译日文书籍,以微薄收入度日。后通过同学关系,再赴南京任中央机械化学校兵器教官。25年任上海对日作战车队顾问。26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军兴,学校由南京迁重庆,他离开学校举家迂回岳西冶溪老家定居。28年任安徽省参议会参议员。33年,国民党岳西县政府向各乡征用木料,结扎木城,而冶溪是平畈地区,不产木料,他向当时县长李品和呼吁,使原派万棵木料,免予交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济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因与李同学,私交甚笃,常有书信往复。李曾电邀其赴京,他自度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故未践约。当时生活极困难,李曾不时予以接济,并于1954年向安徽省长黄岩推荐,被安排为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后,曾连任三届县人大代表。1966年10月病逝。
王石英
王石英(1905—1972年),又名仁杰,金山乡人。光绪三十一年出生于一个商业世家。曾就读于安徽省立师范学校和南京文化学院,毕业后,任南京文化中学校长。石英为进一步掌握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和九州帝国大学深造,主修“合作经济”。“七七”事变发生后,石英为赴国难,间关返国,担任西安中学校长和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官。抗日战争胜利后,转任社会部简派专员,嗣后继任中央合作金库训练科长。民国37年被选为岳西县“国大”候补代表,后于1955年,在台湾增补为正式代表。在台期间,倡导组织安徽省台北市同乡会和岳西县旅台同乡会。筹组农村副业促进会,并任理事长。学术著作有《经济学要论》、《合作经济的理论联系》等。诗作亦佳,所辑《烟村诗集》颇受读者喜爱。

1972年2月15日,病逝于台湾,安葬于台北市阳明山第一公墓。
储一石
储一石(1900—1978年),原名储应时,字翰香,头陀乡乐道冲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一石自幼在本乡读私塾十余年,转入县城衙前粹新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0年(1921年)5月,安徽军阀倪道烺、马联甲把持政府,轻视教育,削减教育经费,以扩大军费。一石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请愿斗争,前往省议会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军阀马联甲卫兵毒打学生,酿成震惊全国的安庆“六二惨案”。一石亲历学潮,增强了民主思想,关心政治,立志救国。11年春,安徽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庆成立,一石为九名团员之一。同年自费留学日本,又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15年春,自费转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
民国17年,迫于学费无着,辍学回国。途经日本,适与一位留学日本高级军事学校毕业的周某同船回南京,彼此交谈,一见如故。周某与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有亲戚关系,受商震的委托,创办河北军政学校,招收中学毕业生600人,培训干部。一石应邀招任军校政治部上校主任。后经一石介绍,同乡王凤池、储造时任军校大队长、队附,无为人朱子帆任政治教官,桐城人方诚铖任教育长,由于大家竭诚合作,军校办得很火热,得到商震好评。商调任山西后,河北军校随即停办。
民国22年,李济深联合19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一石应友人之邀,前往福建,参加人民革命政府外交部编译工作。25年3月,随驻日大使许世英赴日,任驻日大使馆秘书。26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升级,一石随同许世英大使下旗归国,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其间,一石被派参加行政院组织的西藏考察团,赴西藏考察两个月。
民国28年10月,一石回到安徽,任省物产管理处处长。29年,任豫鄂皖边区党政分会少将专员。30年3月,经许世英推荐,一石被委任为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建设厅长。一石到任后,满怀壮志,拟订建设规划,一心想为安徽人民做点实际工作。先后两次担任省政府视察团长,到县、区、乡基层视察,看到人民在抗战中负担很重,生活贫困,自己无力帮助,忧心如焚。一次回到家乡岳西县视察,县长陈汉流在视察团未到之前,假借招待之名,向各乡征集鸡、鸭等物。一石知道后,斥责陈汉流说:“政府发有旅费,视察团一切自理,用不着招待,所征之物迅速退还。”陈汉流弄得难堪,事后骂一石“草野匹夫,不懂得人情世故。”
一石在安徽省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向教育厅建议,放宽立案标准,号召各地有财力的士绅私人办学,并详订规章制度,命令各县教育科协助办理。经万昌言厅长疏通,得到李品仙的支持,省政府通知各县准予私人办学,立案手续从简,校产不纳田赋。于是倡议家乡利用储氏宗祠及各房公堂的田租收入办所中学。经储醉醒与储氏四德堂首事商议,大家一致同意在储氏四德堂建立南岳中学,公推一石为校董事长。私立南岳中学的创建,为岳西县培养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民国32年10月,任安徽省县长考试典委。36年,被推选为“国大代表”。37年,一石卸任厅长后,偕妻陈育琪由合肥迁居上海。目睹国民党政局腐败,他无心从政,谢绝白崇禧、商震等人的邀请,弃官经商,在上海与原任实业部司长多年的韩钧衡筹建安徽茶业公司,自任副董事长、代董事长,韩任经理。在屯溪等地大量收购茶叶,加工出口。在经商活动中,经常与共产党人接触,并协助民盟成员到安庆等地开展策反工作。
民国38年2月,在上海经周新民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放后,陈毅市长了解到一石曾任过厅长等职,又为中共地下活动做过贡献,能起协调作用,便任命他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后为主任。参事室大都是国民党军政高级人员,一石团结同事,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些有益工作。建国后,一石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一至五届代表,先后还担任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组织部长、副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78年5月27日于上海病逝。

刘有道
刘有道(1901—1978年),字友陶,号邦治、炎正,斯桥乡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日有功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民国8年(1919年),考入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6年毕业。其间,曾参与王步文等领导的皖省会声援“五四运动”和“六二学潮”以及驱逐省长李兆珍等青年学生运动。
民国15年8月,私费赴日留学,入东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6年2月蒋介石实行清共。留日学生共产党员王步文因得罪蒋介石特使戴季陶,为避国民党右派和日方陷害,躲入京都华侨家,用“止少”(即“步”字)密信向有道求援紧急回国旅费。有道与同乡同学王凤池共邮兑日金20元(合银元50元)资助王步文脱难回国。
民国18年7月,有道学满毕业,扶桑归来,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入国民革命军第5师供职,先后任该部上尉营副、连长、少校团副、师部少校参谋及少校营长等职。曾介入赣北“剿共”诸役。
民国21年,同乡中共地下工作者储道政投奔有道处避难,有道待如亲人,同吃同住,临别时,并送道政通行证和路费。
民国24年8月,有道因在南浔铁路防务有功,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甲种二等奖章1枚,升任独立36旅706团中校团副。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部队调往重庆改编,有道任5师13旅旅部参谋主任。在重庆,与简竹君结为伉俪。民国27年初,升任36军军部上校参谋处长。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组成统一战线。有道前往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入中央训练团24期学习50天。民国28年10月,调任36军96师286团上校团长,率部驻川湘、川黔公路护路。
民国29年1月,奉命率286团参加桂南昆仑关抗日之役,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歼灭日军一个旅团。战斗中,副团长温忠实阵亡。4月,286团开往湖南零陵、湘乡一带整训,编入杜聿明部第5军。同年冬,5军驻滇黔公路沿线整训,待命出国远征。翌年考绩,又获国民政府颁发干城甲种一等奖章1枚。
民国31年1月,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苏、美、英等26国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美籍)将军指挥中、英、缅三方面军对侵缅日军作战,有道随杜聿明部首征缅甸。杜部3个师由云南祥云开赴缅甸腊戍,经曼德勒抵平满纳、吉同岗、水波诸线,血战数月,抢运储缅物资。不料,左翼英军在普罗美各线节节败退,致使日军截断我后方交通。有道时任少将指挥官兼286团团长,奉卫立煌令,在吉同岗阻敌10天。将军率3000之兵,与万众之敌鏖战8天半。日军飞机如蝗,战车如蚁。军情危急,有道却泰然自若,在战壕里高唱京剧,以稳军心。直至弹尽粮绝,伤亡过半,才率余部午夜突出七层重围,转移途中又遭日军伏击,有道头脚两处受伤。归国后,有道定伤三等,获国民政府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1枚、奖金5000卢比、负伤恤金400元。10月,在昆明晋升为200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因在缅负伤,瘴气入内,致患肾炎,瘫痪在床,住院医治达1年零8个月。其间,百无聊赖,作“自述”数十条,直抒胸臆:“喜奕棋,常扪足谈;仇小人,性急躁,心慈口恶;淡名利,忌逢迎;重气节,一副傲骨清高……”
民国34年12月,部队整编,有道获抗战胜利奖金30万元,奉命退役。后闲居南京汤山,挂名中训团将官班少将学员。民国37年11月,淮海激战,京沪物价飞涨,中训团生活拮据,人心浮动,集体哭中山陵,大闹“国民大会”,触怒蒋介石,中训团将官班被解散。是年冬,有道回安庆任皖南师管区额外增设副司令,到职一月后,随迁屯溪。38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有道率80条船,从钱塘江入海往台湾,途中被人民解放军第11军包围。有道询问到达何处,随从展示军事地图,答道已至浙江龙游县境。此时,有道走出船头,抛掉地图,仰天长叹:“完了,天要灭蒋!”全军不抗投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道回乡安居乐业,撰有《民俗志》及冯五祥、戴安澜将军事略等稿。1958年,被安排为安徽省文史馆员。同年,当选为岳西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代表大会主席台上,有道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名字为句首,撰写对联一副,亲自交与台上的县委书记。联曰:“泽惠人民呼万岁,东升旭日照五洲。”1978年2月21日,病逝桑梓。
传略之四
王昌三
王昌三(1898—1937),字梦堂,小名王铁,原籍阔滩河,后迁入道义三槐。王身体魁梧,性格强悍,遇事好斗。少年时曾给霍山县政府当过勤务兵。
民国19年(1930年)9月,霍山县南乡(今属岳西县)头陀河、黄尾河、包家河、青天畈等地农民运动失利。国民党为便于剿共,在霍山县南乡新成立第五区,王充任区长兼联防队团总,率联防队驻扎金家坳,兵分三路,大肆拘捕红军及其家属180余人(红军家属占70%),王亲自严刑审讯,凡参加暴动的,审一个杀一个,一次就杀害红军30多人。后在他的叔父的规劝下,剩下的100余人才免遭杀戮,但都一一罚款,方准保释。
金坳惨案后,王回驻河口寺,派兵将道义涧、河口寺、青天畈等地外逃红军的家属抓去扣押,逼供交人。红军家属房屋被烧,财物被抢,倾家荡产,还难以保全性命。河口寺墩子店一红军地下工作人员被枪杀后,头颅被挂在树上示众。
明山寨是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民国25年,王强令明山寨群众全部移到河口寺汪家包居住,企图在明山寨制造无人区。移民令下达后,明山寨人坚持不动。农历七月十一日(8月27日),配合国民政府军王治贞一个营的兵力,向明山寨大举进攻,狂叫“明山寨人尽是匪,统统给我抓走。”这次进寨,抓捕30余人,杀害7人,寨民被迫迁移。
民国26年农历六月十八日(7月25日),红军便衣队3分队于小滑岭将其捕获,是日带至色树坪,他自知末日来临,躺地不走,被红军就地正法。
王若金
王若金(1904—1951年),天堂乡人。曾任塾师和育才小学校长。民国22年(1933年)秋,任潜山县新四区(水吼区)区员。23年到汉口“和顺茯苓行”经商。25年回岳西任县党部录事,组织铲共10人闭,竭力反对共产党。28年6月,升任县党部书记长,发展大批国民党员,开展组织、训练、民运等工作。29年4月间,亲自诱捕中共岳西县委组织部长王临川,骗其“自新”,致岳西中共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0月,因与县长郑千里长期闹矛盾被免职。33年,任县联社理事会主席,同年夏任县党部执委。34年8月,任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35年5月,被选为参议长。3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大别山,王若金逃往安庆、潜山、霍山、合肥等地,网罗外逃人员,组织装配地方武装,于37年1月,与柳志界等人随国民政府军杜团反攻岳西,深入河口、白帽、店前等地清剿共产党。2月,为首组织“戡乱建国委员会”,任主任,推动全县反攻倒算,强迫农会人员自新。并捕杀农会干部杨少奇、任庆昌、徐英豪、程传宗、王可铭、王可盛等人。6月,王若金见人民解放军力量势不可挡,再度逃往安庆。冬,协助陈瑞和组织皖西暂编第二纵队,任上校参议。38年1月,积极筹划支持王铸轩搜罗岳西残散武装,建立暂编第二纵队独立团,继续与人民为敌。全国解放以后,流窜上海、苏州、镇江。1951年1月14日,于镇江捕获归案。31日被镇压。
柳志界
柳志界(1914—1951年),乳名鼎初,柳畈乡柳畈村人。身躯矮壮、秃头、个性强。民国22年(1933年)考入省立池州师范学校。26年毕业后回乡教书。29年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加入国民党。30年入省干训团受训,结业后回县任训练所教育长。31年任省党部组训处处长办公室助理干事、省建设厅科员。32年任岳西县联络站副站长。33年复任县干训所教育长,县党部执行委员。35年当选为县参议会副议长。同年6月任县党部书记长。36年8月,任岳西县党团统一委员会书记长。同年秋,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柳逃窜安庆,集聚岳西外逃人员,为首组织还乡大队,亲任大队长。37年1月,随国民政府军25师、48师武装还乡,同年6月,任县戡乱建国委员会副主任和县参议会议长。组织反攻倒算,指使还乡武装人员及区乡戡建会,大肆破坏共产党已建立的政权,主持办理“自新”计1300余人,勒索自新费2亿元(法币)。柳在任内打骂群众、贪污军粮、贩卖枪枝,从中渔利,并与王若金、汪涛为首主持将农会干部徐英豪等3人活埋。10月,柳再度潜逃。38年2月9日捕获归案。1951年1月24日被人民政府镇压。
张氏三花子
张氏三花子,祖籍潜山县梅城镇,清咸丰末年,迁入霍山县总铺河(今属本县美丽乡美丽村)定居。其父张绍树,曾任霍山县第三区区董,任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购置山场屋宇,民国初年,成为一方首富。绍树生有三子:
长子联应(1894——1950年),字英才,号鹤楼,粗识文字,诡称会看风水。
次子联发(1905——1951年),宁英学,号凤楼,从小爱耍枪弄棍,骠悍凶残,身强力壮,肩挑百斤走山路如履平地。
三子联达(1910——1950年),字英志,号云楼,会铁工活,能制土枪,性格内向。
张绍树的三个儿子偷鸡摸狗时有,吃喝嫖赌都沾,常年不修边幅,上套一件草灰染成的粗布满襟褂,下摆至膝,不男不女,邋邋遢遢,叫花子一般,乡里百姓恨其恶习,按其排行,谑称“大花子、二花子、三花子”。
三个花子忙时带着伙计垦山种田,闲时专事打猎,练得一手好枪法,传说能三步放两枪。民国18年(1929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包家河为中心的农民武装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和赤卫军指挥部,革命风暴席卷4县边区,土豪劣绅惊恐万状,花子兄弟纠集数十名亡命之徒,组织团练,大花子自任副团总,二、三花子为哼哈二将,血腥镇压农民革命,仅半年时间就杀害农会干部和革命群众40多人。赤卫队员杨有恒一家9口,无一幸免;赤卫军总指挥王仕斌的八旬老母,被花子用乱棍打死;川岭国药店朝奉杜和芬从家到店,途中被二花子开枪击中身亡,名之曰“打活靶子”;石门山农民方厚仁去总铺河探亲,花子说方是红军探子,用石头将其砸死。凡是被团练捕去的人,多是活着进去,死着出来,幸存无几。
包家河地区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团练随即解散,但花子兄弟每人仍保留一支步枪,横行乡里。大花子同时霸占两个有夫之妇,长达10年之久。二花子更是野兽成性,遭其奸污的妇女不下数十人。
民国2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以鹞落坪为根据地开展游击活动,因兵力强大,花子暂时销声匿迹。抗日战争中,红28军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后,花子兄弟又恣意横行,多次捕杀新四军战士。29年秋,新四军5师10余人经过鹞落坪,花子兄弟率河上保常备队进行截击,打死新四军战士2人。31年冬,新四军游击队小队长朱荣树率6名队员在道冲村歇宿,花子闻讯后,星夜将朱荣树等捕送岳西县政府,结果,朱荣树和队副傅运龙均遭杀害。
民国36年秋,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花子兄弟与保长汪毓英纠集百余人枪的自卫队,企图与共产党进行再次较量。10月31日夜,包家河工作组组长任永祥正召开农会干部会议,花子指使杨凤鸣等2人混进会场,乘任不备,用利斧将其砍死,劫去步枪、子弹。午夜之后,大小花子率自卫队30余人,围攻人民解放军3纵8旅在石佛寺的临时弹药库,守库的6名解放军战士突围转移,弹药全部被抄。11月1日夜,花子得知6名解放军战士藏在农民包礼甫家,便率自卫分队将包礼甫家四面包围,6名解放军战士弹尽被俘。花子兄弟将被俘的解放军战士用香火烧、辣椒水灌,直至折磨得奄奄一息后,再绑架到牛王庙山头杀害。11月中旬,解放军某部34人经界岭到包家河,二花子率自卫队四五十人埋伏于滚龙泉沟,枪杀解放军战士2人。民国37年4月8日,花子兄弟率包家河自卫队一部,协同太阳畈股匪,偷袭缺家畈区民主政府,伤区干部2人,俘10人,将其活埋。据大花子被捕后供认:20年中,计杀害红军、新四军、解放军战士、农会干部、人民群众73人。
民国3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岳西境内的十来股土匪武装,迫于形势,纷纷缴械。惟花子兄弟执迷不悟,昼伏夜出,打家劫舍,埋藏弹药、银元,企图东山再起,继续与人民为敌。同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庆军分区警备团进山,配合县大队和民兵,将大花子、三花子捉拿归案。二花子携妻潜逃。1951年8月3日,窜至美丽村刘凤英家,勒索吃喝,要求洗澡剃头,刘通知其婿贾光霞等三位民兵,做好擒拿准备。贾光霞乘为二花子理发洗头之机,弄瞎花子眼睛,另二位民兵冲出房门,将花打翻在地,迅速绑住双脚,花子垂死挣扎,从灶门口抄起一把弯刀,随手乱砍,三位民兵不顾手臂伤痛,奋力将其缚住。
根据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县人民政府依法判处三个花子死刑,分别于1950年1月30日、1950年3月10日、1951年9月12日将其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传略之五
王浣溪
王浣溪(1869—1929年),名造五,字凤楼,清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初四日生,潜山县(今本县桃李乡东园村)人。
浣溪性格开朗。天资敏慧,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少年时期,就读于族叔王曰修(见传略之一)门下,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受器重,年未弱冠即中邑文庠生,补廪生。光绪末年,轮当岁贡,因得罪学官而未赴选。此后,淡薄功名,潜心教学,先后在五河、东渡、潜山南乡等地私塾执教。新学兴起,王又受聘于粹新高小、潜山初中任教。民国18年(1929年)在得材完小,于批改学生作业之际,急症突发,伏案而逝。
浣溪所著有《爱山光阁》诗、词集若干卷传世,并参与民国时期纂修方志工作,先后被聘为《潜山县志》采访员、《安徽通志》编辑员。
王可铭
王可铭(1896—1932年),潜山县第六区(今本县撞钟乡)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京警官学校,17年毕业后,放弃省国民政府委任的县长职务,毅然回乡兴学。
可铭回乡后,立即邀请乡绅贤达,商讨办学事宜,组织校董会,筹集校产48石,自捐田产百余石,作为办学经费。校董会推选可铭为首任校长。民国18年春,得才小学正式开学。
创办新学校,传播新文化,是可铭办学宗旨。在私垫林立、孔学盛行的当时,得才小学文理两科兼备,音体美学俱全,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均能受益。由于可铭不分地区、不分贫富地招收学生,特别对贫寒家庭及革命者的子女实行优惠,使一大批青少年纷纷来校就读。如冈“黄麻起义”失败而避难来此的红军家属袁楚北、袁水中兄弟,不仅免收其学杂费,还多方照顾其家庭生活。民国19年上学期,学校大部分师生在可铭的直接教育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后来区农会又设于该校。得才小学成为当时本地区革命的摇篮。民国20年以后,革命受挫,国民政府军队追捕革命师生。可铭为此东奔西走,通过亲友关系,多方营救,使被捕师生在白色恐怖下转危为安。
民国21年4月,可铭因积劳病逝,终年36岁。
刘若愚
刘若愚(1885—1943年),字之鼎,又名静庵,道号亦颠道人,汤池乡人。16岁补邑文庠生。因罢科举,改入安徽备练军营学堂骑兵训练所速成科。毕业后,历任61标3营队长,83标2营副官兼海筹军舰巡长,北伐鄂军宪兵支部特务曹长,宪兵长兼机关炮掩护队长,第2军侦察队长,江西安抚先锋,江西右路巡防10营统领副官,中路巡防10营统领副官兼广饶建稽查长,领陆军中校衔。
若愚性情豪爽,胸襟开阔,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出口成章,词赋书画,均有一定造诣,尤擅长书法。生平所作词赋、楹联很多,多散佚。今汤池乡刘氏宗祠内门厅楹联及刘氏族谱派号、谱序留其手迹。晚年潜心学佛,游览胜山名寺,并募缘为汤池龙井冲龙王庙购置一座大钟。谢世前,留有自挽联一副。联曰:“造物全无功,战不殁于阵,仕不殁于官,学不殁于校,奈大限到临,想今生只得马虎了局;天数有定矣,母兮莫哭儿,妻兮莫哭夫,子兮莫哭父,倘孽缘还在,愿来世再次团聚如初。”
储士英
储士英(1907—1944年),别名瘦石,金山乡鹤林村人。9岁入私塾,经过4年刻苦攻读,就能诗、能文、能对,时人誉其为“神童”。13岁入粹新小学高级班,高小毕业后回乡教私塾。民国14年(1925年)春,经人介绍去皖南太平县县立高等小学任教。同年秋,考入安徽省立池州乡村师范学校插班读书。16年夏池师毕业后,回到家乡鹤林创办进华初级小学。此时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士英积极支持当地农民群众的革命活动。19年请水寨暴动失利后,学校被迫停办。士英流亡安庆、祁门一带。21年回县至32年,先后担任衙前小学教员、汤池中山民众学校校长、战时模范学校教员、县青年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兼《岳报》编辑、《皖报·国际版》编辑、南岳中学语文教师、《皖报》总编、县教育会理事长等职。33年1月10日,患肝腹水逝世。
王绪存
王绪存(1929—1954年),道义乡后冲村人。少年时,受过6年私塾教育,读小学四年级时,因家贫辍学务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绪存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等中心工作,被群众推选为冬学教师、民办小学教师,1953年吸收为公办教师。任公办教师后,深感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不足,绪存第一个报名参加“星期日教师学校”学习。进修一年,成为一名能胜任小学语、数两科教学的教师。山区学生居住分散,有的上学、回家往返要走十多里山路。为了学生的安全,不论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绪存总是坚持接送。中午给学生热饭菜,雨雪天烧热水给学生洗脚。1954年7月17日上午,学生来校参加学期结束会和领取成绩单。这时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深沟路队的十多名学生无法返家。绪存同农民范培汉用木梯搭成临时过河小桥,护送学生过河,当护送到第4名学生时,范培汉背着王健业,眼见咆哮的河水,不由晃动起来,身体失去平衡,健业随即堕入激流之中,绪存毫不犹豫地跃入激流抢救,终因洪涛汹涌,师生同被洪水吞没。
1954年11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绪存为“模范教师”。 王会明
王会明(1898—1955年),名英华,又名金华,“岳西高腔”艺人,家住五河乡五河村。从小受伯父王德冈影响,爱上高腔艺术。12岁投师知名高腔艺人王有贤学艺,后又就教于叶题名,15岁登台演出,此后40余年,以务农兼营小商为业,但对高腔的演出和传播从未中断,先后演唱过100多出剧目。小生戏《追舟》、《夜等》,正生戏《捧盒》,正旦戏《雪梅教子》、夫旦戏《周氏骂齐》,老生戏《潘葛思妻》、丑角戏《驼尼》、《王道士斩妖》等,都是他拿手好戏,尽管行当不同,风格迥异,他都能把握人物性格,细腻地刻划其神态,演来无不惟妙惟肖,博得乡民赞誉:“会明演戏,装龙象龙,装虎象虎”。不仅演技高超,更以其吐字清晰,念白韵浓、精通锣鼓、富有创新精神,在同行中负有盛名。民国14年(1925年)前后,以他为主组成的五河高腔班,在潜、太、英、霍、舒等县相邻地区演出,影响较大。中年以后,肩挑货郎担,奔走四乡传高腔。县内菖蒲、岩上、田头、岩河等几十处灯会戏班都有他的艺徒。此外,对黄梅戏也很爱好,每当黄梅戏班到来,他不是插班演出,就是四处张罗。有一年春,因义务为黄梅戏班司鼓,竟荒废了自家的秧田。
1950年,会明率先登台演唱拿手戏《夜等》,以欢庆翻身解放。此后,还接待过王兆乾等音乐工作者来访,为他们提供大量资料。1952年,又将珍藏的高腔抄本130余折献给县文化部门。同年,会明在安庆“老艺人座谈会”上演唱的高腔《织锦记》里一段“仙腔”(即“槐荫开口把话提”),由王兆乾记谱,后来运用到黄梅戏影片《天仙配》中。著名演员王少舫很欣赏会明的表演,曾对会明说:“您演董永的台步,我学三年也赶不上。”
1955年会明病故后,黄梅戏艺术理论家王兆乾发表纪念文章,认为这位“岳西高腔”戏曲艺术代表人物的逝世,是戏剧界的不小损失。
蒋玉英
蒋玉英(1921—1967年),女,茅山乡双河村人。后出嫁住五河乡林山村。先后任农业社社长、乡妇联主任、县妇联委员、公社中共总支委员、公社社长、四至六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0年,玉英积极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参加反匪反霸斗争,配合农会和群众先后逮捕逃亡分子、反革命分子13人。1952年,在林山村联合9户农民办起互助组,带头辛勤劳动,当年获得大丰收。1953年,玉英动员几个互助组联合办成金桥农业社。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春,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她深入各户动员,领导全社群众起早摸黑,仅用5天时间就植满125亩荒山。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积极发动165名妇女参加炼铁,并组织14名妇女创建闻名全省的“14姊妹火箭炉”。同年,当选为省第二次党代会代表。1959年初夏,五河公社发生严重干旱,她主动要求到旱情最严重的高店队,发动群众抗旱达45个日日夜夜,将河水送上70米高的山岗田,使枯苗复活。
玉英四次被评为县一等劳动模范,四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8年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玉英多次挨批挨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67年8月病逝。
汪墨斋
汪墨斋(1894—1979年),名恭绳,号直愚,青天乡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9日出生于三世医师之家。10岁开始学医,勤奋好学,16岁就能悬壶应诊。民国时期,他既行医又参预政事。民国19年至22年(1930—1933年),曾任国民政府霍山县五区民团团附、霍山县第三区区员、中国红十字会霍山县委员。民国25年至38年,历任岳西县财务委员会出纳主任、县商会主席、岳西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太湖师范校医、中国佛教会岳西支会副理事长、岳西县戡乱建国委员会委员,并在衙前镇合伙经营“和乐天”药店。民国29年加入国民党。
1951年3月12日,因反革命罪,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投入安徽省第二监狱。在押中,能以精湛医术治疗疑难病症,抢救危重病人,先后立功23次,获减刑4次。1962年释放后,被安排在安庆市新生窑厂就业。1969年回乡安排在岳西县来榜区卫生院做中医。善治妇、内、儿科复杂病症。治疗妇女不孕症以人们习见的经前用逍遥散,经期用“桃红四物汤”,凭其实践经验,使用不同剂量,收到奇效。治疗儿科病多采用推拿,常常收到简、便、捷之效。墨斋行医不分贵贱、远近、晴雨,有求必往,对贫困人家看病,不取分文报酬,并指采中草药,力求以民间单方医治,显示了他的高尚医德。生平授徒多人。先后著有《临床心得》(两卷)、《医药全书摘要》、《中国医药学杂症》、《药物治疗经验良方摘录》、《医药处方集》、《肺金诊治》等医书手稿。
1979年5月4日,病逝于来榜区医院,享年85岁。
吴廓民
吴廓民(1901—1981年),原名国民,字逸凡,毛尖山乡人。民国13年(1924年)考入芜湖第二农业学校,18年,东渡日本,入鹿儿岛高等农业学校,专攻蚕桑专业。21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芜湖第二农业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安庆高级蚕桑职业学校、池州师范学校校长、国立九中教务主任、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教务长、江苏省蚕桑试验场技术试验科科长等职。1949年,任苏南行署蚕桑管理局秘书。1952年,出长芜湖农业职校,旋调任省农业厅特产处副处长。1955年,任安徽农学院讲师。
廓民毕生从事蚕桑业教育,誉满苏、皖,桃李芬芳,学生胡国宇在法国巴黎专研蚕桑,声誉卓著。家乡青年受其影响,追随左右,习此专业者凡3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由安庆迁返岳西,竟摒弃家当而独带湖桑种苗,在家乡龙王庙栽植,湖桑自此在岳西衍生。
抗战胜利后,廓民即驰书动员家人,将祖遗田地放与佃户,要求全家自食其力。解放战争前夕,又敦促家族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其影响下,有10余人走入革命行列。
1981年,廓民病逝于芜湖寓所,终年80岁。有《养蚕学》、《蚕体生理解剖学》遗世。
何铁匠
何家祖传五代铁匠。世居今天堂镇。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何泽佩(1891—1965年)随叔父何力图在衙前铁匠铺学艺,磨砺10年,民国4年(1915年)独立开业。民国28年,何海连(1923—1982年)入父亲铁匠铺拉风箱。民国30年始抡锤学艺。海连聪明好学,精益求精,30岁时已技艺超群。1953年2月,海连与其他铁工组成衙前农具生产合作社,海连每月完成的产品数量、质量均居全社之首。1958年,工厂大搞技术革命和工具革新,海连试制成两用锅,被选送安庆展览,受到中共安庆地委和安庆专区的奖励。
何氏父子技术精湛,产品工艺考究,所打刀斧、农具,具有轻便、灵巧、钢火适中、刃口锋利、经久耐用等特点。其中,打有“何太”铭记的茯苓刀,遐迩闻名,远销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年销售量达1300余把。每年茯苓收获前夕,顾客盈门,刀具供不应求。 王道容 王道容(1899—1984年),号励苏,响肠乡人。自幼好学,努力进取。就读于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时,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民国14年(1925年)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次年入鹿儿岛大学,历经五载,以农学士毕业。民国19年归国后,在杭州、芜湖等职业学校任教,并先后在安徽、江苏的蚕业改良试验场任职。民国29年到四川乐山国立技艺专科学校任教,以所撰蚕卵胚子解剖论文获教授衔。民国31年2月,任四川大学蚕桑系主任。33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34年任民盟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直接负责川大民盟支部工作,先后吸收27名教授加入民盟组织。在此期间还组织“教授会”,动员师生参加“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争温饱”的民主运动;为中共地下党员李相符保管枪支;掩护汪寿康、陶静、彭迪先等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摆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的居所成了共产党秘密活动的掩蔽所和联络点。成都著名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杨伯凯被捕后,道容夫妇多次到狱中探望,并资助其家属的生活。成都一解放,他立即到十二桥寻找杨伯凯烈士的遗体。
道容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其妻王拔群原是同族同乡的童养媳,在道容资助下到省城读书,赴日留学,终成为大学讲师。28年,结成终生伴侣。
建国后,道容继续在川大任教,并担任川大校管会委员。川大工会副主席、成都市政府委员。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重庆西南农学院任蚕桑系主任。从1950年到1957年7月,一直是四川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6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民盟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57年,道容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撤职降级处分。1958年,沈阳农学院新开蚕桑专业,请求西南农学院支援,道容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带领讲师助教,考察辽宁蚕桑生产和丝绸工业情况,根据生产和科研需要,几年间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并在农村中推广养蚕丰产经验。由于他勤恳工作,1960年,摘去右派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牛鬼蛇神,受到隔离审查。1978年,右派和政治问题得到彻底平反后,任四川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民盟顾问。1984年7月28日,病逝于成都,终年85岁。生前著译有《家蚕卵胚子发育阶段图解》、《家蚕病理学》、《家蚕解剖生理学》等,研制成功的先进工具有“熟蚕自动上簇机”、“滑轮养蚕台”等。
李绍德
李绍德(1921—1985年),石关乡石关村人。民国25年(1936年)因避抽丁,迁往黄羊乡东冲村马塆。绍德性情刚直,为人正派,邻里称赞他是个“老实人”。曾被选为马坳生产队队长,后调任黄羊、蛇形、东冲大队队长。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东冲大队在二祖山办东方红林场,因管理不善,林场濒临垮台。1969年12月,公社党委决定调绍德任东方红林场场长。他当即表示:“活在山上干,死在山上埋,二祖山不绿化,林场不成林,我就不算是共产党员。”他带着5名新场员,与东冲大队订立秘密协定:承包5年,造林300亩,收粮16000斤,林副业收入44000元,国家、集体、个人均获得利益。1976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秘密承包暴露,绍德被迫离场,场内林木被盗,场地荒芜,林场又濒临绝境。1977年11月,绍德重新回到林场,以场为家,修防火道15华里,建了望台3个。
1978年5月,他大媳胞兄盗伐林场树5棵,儿子、媳妇、亲家均跑来说情,绍德斩钉截铁地说:“亲归亲,邻归邻,山林制度,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能犯。”结果仍按山林管理制度作了处理。
1980年,农村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场员全部离场回家,他把妻、儿带到场里,夜以继日地育林护林。
东方红林场经过绍德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全场面积7000余亩,其中人工杉树林4000亩、松树林1000亩、杂树林2000亩。杉树蓄积量约7万多立方,价值1000万元。林场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单位。1979年,绍德被安庆地区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后,担任县政协一届委员、常委,二届委员。1985年12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储昭文
储昭文(1951—1985年),中关乡斗水村人。1963年,入湖响初中读书。次年,因父亲体衰,辍学务农。1966年,上湖响农中班半耕半读。
1967年,任斗水大队虫情员。1978年,任大队农科队农技员,试种杂交水稻3亩,获得成功,亩产稻谷1030斤。此后,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科学试验工作。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先后自费订阅《农业科技》等报刊10余种,边实践边自学。
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更需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指导。昭文从农科队回到家中,继续进行研究,做科学种田的带头人,在家庭责任田里,大胆承担安庆地区农科所3个中稻新品种的对比试验,如期按质完成任务。1981年,他决定用所学的知识为周围农户提供服务,开创联产技术、经济承包合同制的新型服务形式,对入包农户包技术指导、包病虫害防治、包作物产量(超产奖,减产赔),帮助附近农家掌握农技知识,增加经济收入。1982年至1984年,共承包土地1418.5亩,范围跨中关、沙村两社5个大队625家农户。3年中,入包户共增产粮食近13万斤,生产费用亩降0.74元,仅此两项即获经济效益约18万元。昭文除对2户五保户及13家烈军属、贫困户免费进行技术承包外,还获技术指导费1310元。与此同时,接受并完成的主要试验项目有:安庆地区农科所《水稻中籼新品种——桂朝2号试验示范》、《山区地膜育秧试验》,宣城地区农科所《水稻桂朝13高产栽培试验》,滁县地区农科所《BG902中稻山区试验》,唐山地区农科所《72—58花生高产试验》,黄冈地区农科所《山区试种白豇豆202试验》,岳西县科委《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县农业局《中稻新品种试验》、《宽窄行小株栽培试验示范》、《杂交稻高产栽培试验》。
1981年,在安庆地区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中获奖。1983年,被评为省“农村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1984年11月,自筹资金8500元,创办安徽首家个体农业技术有偿服务机构——岳西县中关乡储昭文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先后提供技术咨询235人次。同年,考入省农业函授大学深造。年底,荣膺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29日,因心肌梗塞辞世。
传略之六
王金英
王金英(1877—1980年),女,清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一日(1877年9月27日)生于潜山县来榜(今本县来榜三河),1980年2月6日病逝于金山乡金山村,享年103岁。
王金英18岁结婚,生育5男5女。她性格温和,待人热情。一生不吃鸡、鸭、鹅、牛、羊肉,喜吃瘦猪肉、毛鱼、虾子、鸡蛋,主食爱吃玉米糊、山芋等杂粮。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喜爱清洁,冬天亦常洗澡,一生未染重病。80岁后,视力模糊,常吃鬼针草治疗。热爱劳动,百岁时尚能做饭、喂猪,操持家务。病逝前两个月,头脑思维仍很清晰。

刘从周
刘从周(1890—1984年),又名刘在田,清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八日(1890年9月21日)生于潜山县汤池畈(今本县汤池榆树),粗通文字。28岁结婚,有2男6女。早年家境贫寒,8岁给人放牛。13岁拜师学艺,一生以打铁为主。
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爱抽旱烟,喜饮白酒。年轻时酒量过人。晚年每次尚能饮一二两。食不忌口,食量较大。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健康,无痼疾。晚年,行走自如,听觉良好,仍能从事轻微劳动,只是视力稍差。1984年11月25日病逝,终年94岁。



上一篇:一、人物传略
下一篇:二、烈士名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