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环境卫生民国26年(1937年),县公安局分管公共卫生。31年,县立卫生院配卫生稽查员和公共卫生护士各1人,专司衙前街公共卫生。1951年,县防疫委员会成立。1952年,县防疫委员会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全县开展以反对和防止美国在朝鲜发动的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人人动手,擦洗板壁、门窗,清理阴阳水沟,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治理蚊蝇孳生场所。1956年2月,县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指挥部成立。
1957年至1958年,县政府召开8次除“四害”广播大会,先后开展7次除四害突击活动。同时,展开两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农村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城镇开展卫生循环红旗竞赛,城关镇配专职清洁工2人。1959年,城镇成立卫生小组127个,农村成立卫生小组860个。
1966年,县防疫站在石关公社进行群众性两管(管粪、管水)、五改(改灶、改水、改厕所、改牛栏猪圈、改环境卫生)试点。一年内,改水井106口,改建厕所178个、粪窖112个。村村划分卫生责任区,家家订有卫生公约,全社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1976年至1980年,先后在余河、徐良、硃屋3社开展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农村卫生试点工作,改建水井103口,建自来水池31处,改平头灶(无烟囱灶)1552台,改厕所315个、粪窖38个,改牛栏猪圈617个。
1982年,县爱委会、天堂镇人民政府与城关121个单位签定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合同,开展循环红旗评比竞赛。县中医院连续三年夺得红旗,被评为卫生文明单位。
1983年,县灭鼠指挥部成立。至1985年,全县共灭鼠415万只。
食品卫生1965年,县防疫站对城乡饮食业进行全面检查,代培消毒员15名。1974年,县防疫站配两名卫生监督员,负责城关食品卫生工作。1983年,县防疫站设立食品卫生科,定编食品卫生监督员5名,建立食品卫生检验室,固定专业检查员2人,8区1镇各配食品卫生检查员1名,负责全县食品卫生检查监督工作。1985年,检查和销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计有:塑料袋装桔子汽水20500支,香槟酒5990瓶,火腿448只,香肠253.5公斤,猪油4522.5公斤,带鱼1388公斤,冻鸡300公斤。
传染病管理
天花民国29年1月,县诊疗所免费为民众施种牛痘苗。1950年3月,全县发病1082例,死亡204人。其中主簿区病死44人,衙前区桃岭村一天病死6个小孩,胡可智一家5口人就死亡3人。当年全县种牛痘苗1805人。次年在易感人群中普种牛痘苗,连年不断。1953年,本县天花已告消灭,但种牛痘预防措施一直持续到1980年。
麻疹县内常有起伏性发生。1969年,始有活菌苗预防接种。1972年至1973年,全县麻疹流行,患病者14145人,死亡91人。1977年,来榜区发病4943例,死亡10人。由于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发病率逐年下降,仅有少数病例散在性发生。
百日咳1957年,始用百日咳疫苗预防注射,发病人数有所减少,但因疫苗少,未能普遍预防,病情仍有散在性发生。
白喉县境内发病较少。1953年开始用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1978年后,无病例出现。
脊髓前角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县境内有零星发生。1969年始用小儿麻痹症糖丸预防,后渐趋消灭。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1957年有一例报告。1965年后,年年均有散在性病例发生。1972年,用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逐年下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县内每年冬春季节均有发生。1960、1967、1978年曾大流行三次。汤池区病者最多。流行期间,采取就地隔离治疗,易感人群用口服药物和喉头喷药预防。1978年后,县防疫站在发病季节临近时,进行人群带菌调查,开展流行预测,制定预防措施。
伤寒、副伤寒1959年始用霍乱、伤寒、副伤寒三联苗间隔性预防注射,结合其它肠道传染病开展预防。该病在本县仅有极少数发生。
霍乱、副霍乱县内从未发现病例。1952年始间隔注射霍乱疫苗预防。1965年后,城乡重点医疗单位设立肠道传染病门诊,对可疑腹泻患者做大便细菌培养,严格监测首例病患。县防疫站专门配备人员和药械,建立防疫机动队。
结核病本县多有散在性发生。1977年,省结核病防治所与县防疫站在河图公社检查895人,查出患者29人,患病率为3.2%。1978年,县防疫站在店前公社杨胜大队胸透874人,查出患者26人,患病率为3%。1966年后,城镇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
狂犬病疫区捕杀狂犬、家犬,对被可疑狂犬咬伤者及时注入狂犬疫苗,预防发病。历年来,因耽误接种时机造成死亡者7人。
麻疯病1954年以来,共发病7人,除店前1人外流未归外,其余均送麻疯病院治疗(表31——3)。
计划免疫1978年前,预防接种按任务分配,接种对象不明,免疫程序乱,疫苗浪费,收效甚微。1978年后,分户建卡,按免疫程序定期接种。1980年改为按年龄建卡,做到接种有统计,年终有报表,全县0——7岁儿童上册44563人,入册率占97.3%。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苗、卡介苗、乙脑疫苗、白喉类毒素平均接种率为92.26%。1983年,在白帽、石关两地对麻疹疫苗接种效果进行实地考核,接种后的抗体滴度是接种前的19倍。1984年,对汤池中学、城关小学、轻机厂、农机厂497人进行锡克氏试验,阳性率为18.3%(表31—4)。
地方病防治本县因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梅毒病、甲状腺肿、克汀病等地方病患病人数多、区域广。1953年起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防治。
梅毒病1953年,县性病防治站专职查治梅毒病。同年11月,省、地、县首次抽调92人组成治梅大队赴汤池、衙前、河图等乡查治梅毒。1958年4月10日,省立医院丁兆和、魏征仁等率省、地医务人员142人来岳西帮助治梅。至1966年,共查治17次,血检165537人次,血清康氏反应阳性32882例,治疗27461人次。1972年至1974年县组织4个治梅组,全面普查普治,共血检139956人次,康氏反应阳性10350例,油剂青霉素正规治疗9551人。1976年和1981年,复查康氏反应阳性者均产以根治。30年来,经过22次反复查治,已无现症病人,人群血清康氏反应阳性率已下降至0.85%。1981年,经省主管部门标准验收,宣布本县基本消灭梅毒病。
甲状腺肿俗称粗颈病。1961年,省县联合首次在白帽、来榜两区检查发病情况,患病率为43.72%。1963年,县防疫站配合盐业部门进行食盐加碘工作,至1985年从未间断,共加工出售碘盐64.4吨。1984年在白帽、硃屋、撞钟、青天、沈桥5乡调查结果,患病率为5.28%。碘盐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效果显著。
表31——3岳西县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表31——4岳西县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情况单位:1000人份

克汀病又称痴呆病。1973年,县防疫站在上海市生理研究所,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地区防疫站的指导和配合下,在包家公社进行调查,该社患病率为27.9%。专家对病因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有的学者认为是缺碘引起甲状腺素合成不足所致;有的学者认为是近亲结婚所致的遗传性疾病;有的学者认为是上述两种因素共同所致,结论尚未统一。1976年,县防疫站在余河公社对28名患者采用药物、营养、训练等综合性措施治疗两个月,无疗效。1982年,全县有克汀病患者3672人,治疗无方。只得坚持食盐加碘,避免近亲结婚,继续预防新病人发生。
疟疾本县不属高疟区,但仍波浪式发生。1962年始用药物预防和抗复发治疗。1971年,此病列为重点预防疾病之一,采取早发现、早治疗、早根治综合防治措施后,发病率明显下降。1985年,全县患病人数仅327人,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九。
头癣病店前、桃阳、冶溪3地患者最多。1978年,全县查出患者4388人,当年治愈3199人。次年复查出新发病521人,连同上年未治愈患者1189人,采取理发、洗头、擦药、服药、消毒综合性治疗,治愈1146人。1980年和1981年,再次查治,复发和新患现象得到控制。1982年,全县查出和治愈患者56人。1985年,经省、地检查验收,认定本县为安庆地区第一个消灭头癣病的县。
血丝虫病主要分布于店前、白帽、五河、菖蒲等地。1959年,在五河公社血检90人,查出微丝蚴阳性2人。1963年,在东方红公社(今冶溪乡)血检1760人,微丝蚴阳性127人。1982年和1983年,在店前、白帽、溪沸、五河4社血检5879人,微丝蚴阳性136人,全部服药治疗。
钩虫病1959年至1962年,在全县范围内粪检119365人,带虫者31206人,感染率为26.1%,均免费治疗。1971年和1972年,各区抽查两个公社,共粪检13264人,带虫者548人,感染率为4.1%。
上一篇:第二节 队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