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广播队伍1950年,县委宣传部配有收音机,编印《收音快报》。1952年6月,县委宣传部设置收音站,配备收音员1人。1956年11月13日,建立县广播站,配备负责人、发电工、值机播音员共3人。1958年,增加编采人员2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广播站经费无保障,于1962年5月1日被迫撤销。1963年10月,恢复工作,有人员5人。1974年,普及农村广播网,全县有40多个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1975年,区站增至8个,社站增至53个。1976年4月,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站名并存),内设编播股、机线股、人秘股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县站有28人,区社站有82人。1981年后,全县有线广播站每年保持在59个,其中区站7个,乡(社)站52个。1984年4月,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改名为县广播电视站。同年5月,改称县广播电视局。1985年,全县从事广播电视事业工作的有141人,其中乡站108人。
广播设备1952年6月,收音站设置时,仅有一台五灯直流收音机、1台50瓦扩大发电机和1只高音喇叭。1956年县站建立后,设有2台290瓦扩大机、l台7千瓦发电机和l台12匹马力柴油机,购有电唱片、磁带、录音机和话筒等器材,城关地区装有8只25瓦大喇叭和一些小喇叭。1969年,县财政拨出专款,为区社广播站添置275瓦扩大机,为无高压电源的区社广播站配置柴油发电机组。1974年,全县农户安装喇叭达4万余只。到80年代,随着收音机和电视机逐步走进家庭,户装喇叭逐年减少,1983年减至18964只,1984年只有2610只。1985年,县站除配有扩音、收音、录音、播音、调频、载波等基本设备外,并更新添置有频率特性测试仪、万用电桥、真空管毫伏表、低高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子管测试仪、扫频仪等仪器。全县广播总输出功率为20350瓦,装有广播喇叭3730只。
广播网路1956年,县站在城关镇内架起双线回路广播专线,全长约3公里。1958年,区、社电话线路全部兼做广播线路,区社电话所在地分别成为广播点。1964年,全县各地以电话点为中心,纷纷建立小喇叭群。1969年4月,县成立广播网办公室,各级领导把普及广播网当作中心工作来抓,各区社建立广播放大站,至1972年,全县基本实现队队村村通广播。1974年,全县有广播线路7000多杆公里。1979年,为使广播电话同时开放,输出信号互不干扰,县邮电局内装配载波分路放大器,各区站配备载波接收机,载波信号传输稳定,保障了各区站正常转播县站节目。
1977年至1980年,全县改建和新建广播网路专杆专线7条:1977年,架设县城至来榜专线17.21杆公里;1978年,架设县城至主簿专线23.81杆公里;1979年,架设县城至五河专线18.71杆公里,县城至菖蒲专线24.73杆公里;1980年,架设来榜至南山专线22.52杆公里,南山至白帽专线10.50杆公里,南山至店前专线14.79杆公里。7条专线总长132.27杆公里,均为水泥预制杆。随着专线的建成,专线输送取代了载波传输,仅未通专线的头陀区和部分区到乡站的信号仍是利用电话线路输送。
节目安排县站初成立时,人员配备少,广播内容大都是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自办节日很少。1960年“反右倾”运动以后,县站才转入早、中、晚3次播音。“文化大革命”期间,播音安排主要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自办节目时有时无,其内容也主要是摘播报刊文章和录音播送“样板戏”等文艺节目。同时,造反组织也架设高音喇叭,成立广播室,互相进行舆论攻击,煽动群众参加派性斗争,摘播报刊文章,播放歌曲和口号,进行“广播大战”。广播工作陷入混乱。
1978年后,广播宣传走向正轨,县站的播音安排基本上达到自办节目和转播中央、省台节目各半。至1985年,自办固定节目有《全县各地广播站联播》、《时事顾问》、《农村科技》、《大别山乡情》、《卫生与健康》、《经济信息》、《为您服务》、《空中书场》、《黄梅戏》、《文艺之窗》、《每周一歌》、《清晨一曲》。时间安排早晨、中午均播90分钟,晚间180分钟,全天播音6小时。
上一篇:第一节 报刊
下一篇:第三节 电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