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石器共34件。其中保存完整的石斧1件,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1977年4月在黄尾乡黄尾村出土。长21厘米,宽6.5厘米,厚5厘米,重1.5公斤。双面刃,通体磨光,石质坚硬。1985年10月曾选送参加“安徽省文物普查珍品展览”。
3孔石铲1件,新石器时代装柄的复合工具。1982年11月在五河王上屋古文化遗址中出土,器形扁薄,呈梯形,上端长20厘米,刃边长21厘米,小边宽12厘米,大边宽14厘米。磨制精细,平背平刃,上端2厘米处横排有3个穿孔。
单孔玉铲1件,新石器晚期权势者威严象征的佩戴物。1982年6月在殷家河古文化遗址中出土。形呈半圆状,灰色玉质,平背弧刃无刃角。长宽皆11厘米。穿孔光滑,刃不锋利,磨制精细,通体抛光,光洁莹润。
抄手砚1只,宋代制品。1977年8月,东方红公社光华大队社员开田扩地挖出一穴古墓中出土,砚长23厘米,高4厘米,宽14厘米,青石制成,浅灰色,无纹饰,砚首平直,砚面墨池呈斜坡状,背面由后向前弧线倾斜,完整无损。1985年1O月曾参加“安徽省文物普查珍品展览”。
陶器共18件。其中1982年11月在店前窑形包古文化遗址出土陶豆、陶鬲各1件。
陶豆商殷时代盛食器。系夹沙灰陶,平沿敞口,浅弧盘,腹壁曲折,下接喇叭形圈足,口径16.2厘米,通高12.8厘米,表面通饰绳纹,制作粗糙,保存完好。
陶鬲商殷时代炊器。系夹砂灰陶,侈口圆唇,平沿外折,连裆锥足,通体施较细的直线绳纹。口径15.7厘米,通高17.8厘米,保存完好。
铜器共23件。其中青铜爵2只,商殷时代用以温酒和盛酒的器具。1983年3月在冶溪公社光华大队出土。高18厘米,腹径5.5厘米,双柱高3厘米,足高6.5厘米。前有流,后有,三角锥形足,腹深底圆,四周以云雷纹衬底,饰有饕餮纹。
青铜剑1件,春秋战国时期兵器。1982年6月在桃阳公社木鱼坡出土。长47.8厘米,宽3.9厘米。剑柄为圆形,剑柄之间有“护格”。出土时剑刃锋利,保存完好。
规矩镜1面,东汉时期制品。1981年在和平公社出土。半球钮,柿蒂纹钮座,钮外有双线方栏,栏外饰规矩纹,乳钉8枚,外区有短斜线一周,边缘有锯齿纹两周,直径12.5厘米,镜面微弧,光洁照人,保存完好。
神兽镜1面,东汉制品。1982年10月在撞钟公社埂坳出土。镜呈灰黑色,镜面微凸,半圆钮,连珠纹钮座,内区有4个乳钉,在乳钉中饰有朱雀和神兽等花纹,外区有铭纹一周,文曰:“天下东王公、西王母、山人子,夷人作意自有意,贺君家人,民息胡复刻。”边缘有锯齿纹及波浪纹两周,直径16厘米,沿厚4厘米,保存完整。
龟钮镜1面,唐代制品。1982年4月在天堂镇出土。葵缘龟钮,银白色,直径19厘米,以龟钮头部所指的方向为上,左侧饰有丛竹,中有一仙端坐操琴;右侧饰有一凤凰翩翩起舞;上端纹饰瑞云飘缈,半日出山;下为一荷池,池内伸出一柄荷叶圈住龟钮,形成钮座;外饰弦纹一周。
瑞兽瑞禽葡萄镜1面,唐代制品。1985年4月在斯桥乡牌坊村征集,方形讹角,直径11厘米,重500克。神兽钮,方形钮座,内饰4个浮雕神兽。主体花纹为浮雕葡萄。外圈有立、卧、展翅等姿态多端的鸟雀,神形兼备,工艺别致。
宣德香炉1只。1985年5月在黄尾乡官庄村征集。高7厘米,口径14.2厘米,重0.5公斤。敞口圆唇,扁鼓腹,双桥耳微向外侈,钝锥型三实足,外底正中楷书阳文曰:“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龙纹铜熨斗1只。1985年4月在巍岭乡征集。圆形空柄,上部外斜,上大下小。口径14厘米,底径7厘米,高7厘米,重1.5公斤。柄端为浮雕龙头,外面通体饰水波浪花纹,水浪中饰有两条浮雕神龙和两对虾蟹。雕铸精细,形态生动。与该件同时出土的还有“嘉泰”、“开禧”、“嘉定”等年间通宝钱。熨斗是否为南宋时代制品,待考。
铜佛像1座,南北朝时制品。1985年4月在石盆乡和平村古佛堂征集。佛像着长衣,坦胸,跣足立于莲台之上,莲瓣紧贴佛身。佛座为几形。通高7.2厘米,宽2.2厘米。工艺较粗糙,氧化呈淡蓝色。
瓷器共93件。其中人物楼台瓷枕1只,元代制品,为古人用的瓷质枕头。1982年3月在店前公社司空大队程家林屋后古墓中出土。枕身全系透雕,状似一座楼台亭阁。长32厘米,宽15厘米,高18厘米。通体呈椭圆形。枕面状如一片翻卷荷叶,上布“卐”字花纹,涂影青釉,光洁如玉。底座两旁绕以画廊。上围有云勾状花环挂落,背面厅堂珠帘半卷,正面隔扇饰有古钱形的花窗。前后厅堂和回廊共雕塑18尊古代人物像,有男有女,或端庄打坐,或恭敬肃立,或拱手施礼,或捧果献物,或相视对语,或掩卷沉思,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掌故尚待考证。整个瓷枕结构严谨,两厅背立,上下连贯,廊转栏回,布局匀称。1984年9月选送北京故宫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孩童瓷枕1只,宋真宗(998—1022年)时期制品。1965年11月在五河公社上阳边屋后出土。枕高16厘米,长35厘米,宽15厘米。白瓷质地,通体白釉,细纹开片,光洁如玉,造型为半裸体束总角孩童匍匐于地,双手交叉抚于胸前,肘膝着地,两足微翘,头微昂,目平视,肩与臀部稍隆起,腰部微凹,总角、眉、目、唇均涂黑色。手腕饰泥金弦纹,间以波浪纹,项下以泥金绘钱纹,串连成一小锁形花纹。背部仿佛铺一布褡。腹部有凸起7点梅花纹图案,似是围兜。通体结构准确,面部文静甜美,神态自若。除小腹至臀部有一裂痕外,余皆完好。
净水杯1只,宋代制品。佛像前盛清水器皿。1985年8月在天堂乡南园畈一穴墓中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8厘米,口沿平宽1.5厘米。白瓷胎,质地细腻,内外施白釉。高圈底足,圈足外敞,有皱折纹一圈。杯腰较细,中有凸起弦纹两道。造型优美,底足略有损缺。1985年10月曾被选送“安徽省文物普查珍品展览”。
双系瓷壶1只,宋代制品。1983年5月在河图公社出土。通高14.5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11.5厘米。侈口短颈,前流低于壶口,后柄与口沿平齐。两肩有双系,白瓷胎,施白釉不到底,平底露胎。
葵口瓷碗8只,宋代制品。1982年2月在桃阳公社木鱼坡一穴墓中出土,保存完好的3只。碗高5.2厘米,口径16.2厘米。矮圈足,敞口,直斜腹,葵口分6瓣,胎薄而轻,质地细腻,碗里刻有飞凤花纹。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黄,莹润光亮。
玉器共20件。其中玉龙钩1只,汉代制品。1985年4月在石关乡欧畈村征集。钩长13.2厘米,宽3厘米。在S形的底坐上,通体镂空,精雕云龙一条,回首起舞,形态生动,精琢抛光,色白晶莹。
环心玉佩1只。1985年4月在五河乡五河村征集。椭圆形,长6.5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中间刻有直径2厘米的圆圈,圈内镂空,刻有一活动的花环,嵌入其内,可以自由旋动。花环外圈饰有回纹,边缘为神兽围绕。玉质坚硬,造型奇特,雕琢精细,保存完整。制造年代待考。
古钱币馆藏57种。清以前冠各种年号的“通宝”、“元宝”400余枚。最早的有秦代的“半两”钱,两汉的“五铢”,新莽的“货泉”、“布泉”等。最多的为宋代钱币,多达26种,钱文有真、草、隶、篆各体,其中有“御笔钱”五枚,为宋太宗亲笔书写的“淳化元宝”,宋徽宗御书的“崇宁通宝”等。另有宋哲宗的“元祐通宝”2枚,钱文为司马光、苏轼书写。以上各钱书法流畅,为后代收藏家所珍爱。
古字画共6幅。其中1985年10月在天堂镇征集山水立轴2幅。均为绢质绫裱。1幅为清代新安画派程鸣作,长230厘米,宽47厘米。画面以涩笔勾近景,以虚笔画远山,笔墨苍劲,立意清新。款文曰:“雍正九年(1731年)八月朔日,与凡民莼红集师惠斋娱弄笔墨,为吾友斯民作,松门老人程鸣。”另一幅是清代著名画派“西泠八大家”之一黄易作,长184厘米,宽47厘米。画题为“溪头独钓”,落款为“小松黄易”。
嵌字楹联1幅。清乾隆年间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戴衢亨书。1985年4月在毛尖山乡高岭村刘家老屋征集。字为行书体,白瓷铸成,镶嵌木板中,长165厘米,宽28厘米。联文曰:“存宽大以养和平之福,守淡泊而立悠久之基”。款为“诏翁刘老先生政,莲士戴衢亨”。
革命文物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县文物管理所和党史征集办公室,共收藏400余件。其中文书、课本实物有:
响肠农民协会《遵议单》和《会议记录》民国16年秋,共产党员王步文、王效亭等先后从外地回到家乡,开展农民运动;8月30日,在响肠成立农民协会,参加会员共同订立条约《遵议单》,全文333个字。民国16年11月3日至民国18年1月10日,协会开展革命活动,先后35次召集会议,留下《会议记录》一本,系20页16开土皮纸装订。其中详细记载了响肠农民协会的重大革命活动。1951年9月,中共中央老区访问团来岳西征集这两件文物,现藏省博物馆。
《苏维埃问题讲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为宣传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及其组织形式,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编印《苏维埃问题讲义》,共18页,32开光连纸石印本。全书分7章,正文约7000字,并附录“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文件”,是研究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史料。1984年4月在青天乡烈属汪正续家征集。1985年10月,曾选送参加“安徽省文物普查珍品展览”。
《先苦后甜三字经》民国2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第一便衣队驻磨刀坪一带,创办了一所“红军小学”,便衣队秘书赵竹松与教师查瑞林合编《先苦后甜三字经》课本,32开皮纸手抄本,20页,正文576个字。1983年5月在查瑞林家征集。1985年10月曾被选送参加“安徽省文物普查珍品展览”。
《告挨户团羊×(扬叉)队的书》即民国19年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政治部给挨户团的一封公开信。其内容是分化瓦解挨户团兵丁的斗志,规劝被迫加入挨户团的贫苦农民反戈一击,停止“剿共”。1984年4月在青天乡烈属汪正续家征集。原件6页32开纸,约千余字。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