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教育经费民国时期,私立中学、乡保小学经费主要由姓族公堂及地方慈善事业田产中筹集,政府补助部分;公立中学、师范、中心学校经费由政府发给;保国民学校经费由保内自筹,政府不予补助。
建国后,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给、民间办学、集资办学等途径。1952年以后,绝大多数年份教育经费支出占县财政总支出的15%至30%之间,只有1968年达到30.7%,为最高年份;1959年仅达5.7%,为最低年份。到1985年,由于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增多、人员增加、待遇提高、物价上涨等原因,教育经费的支出已达3684000元。但依然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表26——4)。
教学设备建国前,校舍大都利用祠堂、庙宇,也有部分民房,质量甚差。建国初期,无大改变。1963年,县文教局组织力量,对全县小学校舍进行普查,分期分批改造原有危房。“文化大革命”期间,校舍严重受损。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国家投资增加和集资办学、勤工俭学,1981年至1985年,全县中、小学校舍就新增2411间,改造危房3226间。
建国初期,教学设备简陋,一般仅有课桌凳。后随着经济发展,设备逐步充实,至1965年,中学有实验仪器、直观教具、体育用具和图书资料等基本设施。中心小学,也有自制的直观教具和少量图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学设备毁损殆尽。1977年后,由国家拨款、群众集资、勤工俭学和自己制造相结合,教学设备日趋完善。1981年至1985年,新添课桌凳15138套,已做到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重点中学有理化实验室,仪器、药物储藏室,必备的仪器、药品较齐全。全县电化教学仪器有:电影放映机1台,教学用电视机6台,录像机2台。幻灯机、收录机、扩音设备,中学和重点小学都有配备。1979年,县成立教学仪器室,附属于县教学研究室,1981年改为教学仪器供应站。
岳西县教育经费支出统计

上一篇:第九节 教师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