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佛教本县佛教活动始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建有法云寺和七级浮屠(在今金山乡后冲村)。北周建德三年(南陈太建六年,公元574年)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灭佛。洛阳虎牢人氏禅宗二祖禅师慧可携菩提达摩传嗣的袈裟和四卷《楞伽经》,离开邺都(今河北临漳),演化南朝,卓锡晋熙郡太湖左县司空山(今属岳西县)。“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术。”建刹说法,传衣钵于三祖僧璨。司空山成为禅宗发祥地,至今仍存“二祖禅刹”、“三祖洞”、“传衣石”、“空观”等景。唐代本净禅师居山。天宝三年(774年),明皇遣中使杨光廷入司空山采常春藤,得本净禅师指引采获,光廷还朝奏帝,玄宗旋召本净入京,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敕建“无相寺”,扩造僧房,下院9庵4寺,佛教活动日盛。宋仁宗(1023——1063年)时,国舅为避宫廷之难,自称“李三道人”,入境内妙道山依临济宗门下寓居修禅,仁宗敕赐“金璧禅林”匾额,敕建“金璧寺”,下设24脚庵。明清之际,境内寺庵林立,佛教活动得到发展。
民国25年(1936年)建县后,即成立安徽省佛教分会岳西支会,会址设衙前下街青龙寺,会长释思修,后为释昌意,副会长汪墨斋,全县僧尼350人,寺、庙、庵堂近百座(参见第二十八章《文物·古建筑》)。
建国后,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分管,组建“岳西佛教集体室”,主持人释昌意。1951年,全县有佛教徒约200人,其中僧、尼76人,居士124人,寺、庙、庵82座,拥有田地50余亩。1952年,教内进行改革,教徒实行“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爱教方针,自愿还俗务农的24人。1954年有佛教徒47人、居士20人,寺、庙、庵56座。1960年,释昌意和11名僧、尼由凉亭公社崇福庵移居白帽区广佛庵。1966年至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全县寺、庵、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僧、尼隐蔽。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继续贯彻宗教政策,重新修葺,全县有名的佛教活动场所广佛庵,恢复正常的佛事活动。1980年,县内有宗教职业者4人,其中和尚2人(释昌意、僧妙慧),尼姑2人(昌福、隆爱)。释昌意并任县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
道教西汉末,梅福归隐太湖,曾至司空山石壁之下炼丹,留下“赤壁丹砂”遗迹。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后,境内道教盛行,通真观、报恩观等道教活动场所纷纷建立。道士有出家和在家之分,出家为全真,在家为正一(称火居道士)。民国时期,全县有火居道士10余人。通真观道士为全真,禁婚配,饮食可荤可素,每代单传,均立贫家子弟接代,改名不改姓,入道后师徒以父子相称。清道光年间,道佛两教曾融为一体。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五,远近僧道赴观做道场,立春后向檀越送春符,预兆新年人畜兴旺。县内道士多为死人打醮、送殡,有出坛、破狱、过桥等迷信法术;不用锣鼓,多用磬、笙、箫、笛、管等乐器。
建国后,部分道士自愿还俗。1954年,县内有道士3人。“文化大革命”后,活动渐止。80年代初,有些非道教徒自称道士,从事一些迷信活动。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清宣统二年(1910年),教徒王御坤、李资斌将该教传入北中区赵家铺(今本县店前区冶溪乡),继在店前、白沙、石咀、司麓、桃阳等地发展教徒约200人,后在赵家铺、店前下街各设教堂一所。教堂、财产、田产均由弥陀寺姓戴的神甫(传说西班牙人)募捐建置。教堂作为定时活动场所,平时只留个别教徒看守,无常住神职人员,定时由弥陀寺派来神甫作“弥撒”。民国22年(1933年),戴、王、李先后亡故,教堂由讲经先生程福如负责。抗日战争期间,程年老归里,教堂无人管理,活动终止。
1952年,全县有教徒20人,负责人程福如、张振华。
1955年,全县有教徒7人,修女1人。除1人参加工作外,余均自愿弃教务农。
本县桃阳教徒张振亚,于民国37年留学西班牙哥米亚大学攻读神学。1954年晋升天主教司铎。1956年获博士学位。1963年移居台湾,于辅仁大学任教。1972年移居美国休斯敦,任宗教中心负责人。1982年、1984年,曾两次回国探亲。
基督教境内仅有少数基督教徒。民国15年,岩上蒋冰心于潜山圣公会入教。蒋京翔于武汉文华大学神学院毕业,曾任宿松县圣公会会长。
1953年和1964年,外籍基督教徒曹高元(原籍霍山)、章含玲(原籍安庆)和陆惠芬(原籍上海)来县银行和县医院工作。至1985年,未发展新教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