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境内仅衙前有集市贸易市场,无定期集日,除过年度节,平时到市场买卖的人数极少。上市商品主要为柴炭、蔬菜、挂面、植物油、米糖、炒花生、水果以及由县外运入的鲜鱼、猪油等。每年青黄不接之际,时有农民从潜山县水吼岭挑来大米出售。
建国初期,衙前镇人口逐渐增多,集市贸易一度发展很快。1958年至1960年,农民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被收被砍,自由市场基本关闭。1961年,农村集市贸易恢复发展,全县开辟城关、店前、来榜、响肠、汤池、莲云、硃屋、石关等市场8处,设立货栈与交易所,当年成交额达139250元。上市品种主要为小土产品、日用杂物、陶瓷器皿、干鲜蔬菜和野味等,粮油等统购统销物资禁止上市,但山芋、玉米、黄豆之类有黑市交易。1962年开放粮食市场,统购任务完成后,粮油可以上市出售。“文化大革命”10年中,自由市场一律关闭。其间,70年代前期各区均设立耕畜交易所。1978年后,市场全面开放,集市贸易逐年活跃。年成交额,1982年为227万元,1984年增至1043万元。
1985年城乡集市贸易空前繁荣,成交额达1122万元,仅县城农贸市场,即交易粮食35.3吨,油脂、油料33吨,猪肉237.5吨,鱼虾78.4吨,蔬菜711.5吨。日平均上市3700人次,日平均成交额12500元。城关农贸市场原划定于前进路南段,但在每天集市高峰期内,建设路与前进路相交的十字街口及至汽车站段,两旁全被货摊占据,交通常被阻断。1985年,重新划定场址,于建设桥至胜利桥间护城堤上兴建天堂市场,县财政拨出专款建房置棚。年底,新市场破土兴建。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在80年代逐渐形成。到1985年,有汤池畈、响肠河、白帽街、来榜河、店前河、菖蒲潭等处已略具规模。日平均上市分别为510、300、250、200、400、410人次,日平均成交额分别为2400元、1500元、1600元、1200元、2200元、2000元。场地一般在街道边沿,有的备有临时避雨棚。
1985年,全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的几类主要农副产品数量为:粮食160.86吨,油脂油料76.42吨,猪肉416.82吨,鸡蛋33.69吨,水产品118.34吨,蔬菜1997.12吨,干鲜果279.66吨,牛4092头,仔猪135.52吨。几种主要农副产品的平均售价,每公斤大米0.40元、芝麻1.81元、植物油3元、猪肉2.61元、鸡蛋2.31元、鲜鲤鱼4.14元、鲢鱼2.8元、萝卜0.14元、白菜0.27元、苹果1.21元、柑桔2.12元、板栗1.44元,每百公斤片柴8.98元、木炭21.81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