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全县有衙前、汤池、响肠、五河、来榜、店前、黄尾等几处小集镇,县治衙前有商店和饮食服务业60余家,其余各有10至30家,另有少量商店散落各地,均为私人经营或合股经营,规模小,资金缺,商品少。抗日战争时期,因本县地处后方,国民政府军48军军部及138师先后进驻汤池、店前等地,沦陷区多有人来本县避难或经商,商业一度有所发展。民国31年(1942年),全县组织合作社乡社17个、保社91个、其他社73个,入股社员12686人,股金138803元,生产总值162114元,运销总值257583元,销售总额1263703元。抗战胜利后,外地商人多数迁出。内战时期,社会动乱,合作社解体,部分私商停业,市场冷落。
建国初期,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于1950年相继建立,私营商业得到恢复与发展。1952年至1954年,本县多次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1956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大跃进”期间,集体商业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自由市场关闭,流通渠道单一化,网点、人员相应减少。同期,实行“大购大销”,商业部门收购一批生铁、土化肥、菝葜根、桦树皮等,多数无使用价值,损失212.6万元。1958年冬以后,商品供应全面紧张。1959年,本县破全省先例,将区以下的国营商业门市部及供销部全部交给当地公社、大队经营,共撤销门市40多个、供销部80多个。下放后,发生分散经营、赊销商品、挪用资金等现象,部分门市濒临倒闭,几个月后即收回。1961年,经济好转,商品供应量增加。1966年至1976年,管理体制几度变更,企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商品长期匮乏,购货走后门现象严重。1977年商业供销部门恢复送货下乡制度,该年共送货下乡3700人次,收回废旧物资37.5吨。
1978年后,商业系统实行改革,长期以来统得过多、独家经营和城乡封锁、条块分割局面得到改变。80年代,商业机构、人员逐年增加,个体与集体商业大量兴起,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流通环节减少的体制。市场活跃,购销两旺。1985年,机构网点发展至2212个,职工达4960人,全县平均每74人中即有1名商业人员。商品零售总额增至8135万元(表13——7),比1981年增长1.2倍。由于商业的发展,黄尾河、响肠河等衰落数十年的农村小集镇又恢复生机,区直机关和一些乡政府所在地逐步形成商品集散地。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