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村庄建设建国前,富裕人家多建单门独院。中等生活居民通常聚族而居,共建四合院,公用堂屋,供奉祖宗牌位。金山乡后冲村胡协吉住宅、桃阳乡方姓联庆堂的建筑均别具特色。同姓人口集中的区域,一般建起宗族活动场所宗祠,也有少数两姓共建祠堂,如凉亭坳“汪胡氏祠”。众多贫苦农民,因受田地制约,住房零散、简陋,干打垒式茅房居多。
建国后,居民新建住房常为单门独户,建材日渐讲究,大部分草房更新为瓦房。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相当数量的农户建起新住宅。70年代前期,学习昔阳县大寨大队“先治坡,后治窝”精神,一度限制私房建设。其间,部分社、队曾划定区域,拟集中修建农民住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绝大多数未付诸实施。1978年后,少数殷实户建起青砖墙、混凝土平顶楼房。1981年至1985年,15.7%的农户计10843家新建房屋。1985年,全县形成自然村庄6813个,其中片村43个。
集镇建设清光绪年间,店前、河图、来榜等街已具雏形。街长300至600米,宽3至5米,路面为不规则块石铺砌,街道两旁为店铺、作坊和居民。
50年代,基层政府机构变动频繁,集镇建设难成定局。1963年后,区、社(乡)级建制基本稳定,大部分区、乡所在地陆续建起学校、医院、供销社等机关单位。80年代,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集镇规模日趋扩大。1985年除座落于天堂镇旁的汤池区外,其余7区以及河图、冶溪、菖蒲、响肠、汤池、石关、黄尾等乡所在地集镇初具规模,文教、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基本配套。
店前街建国前,街长千米,有店铺50余家。著名佛教圣地司空山坐落于店前街西2.5公里处。民国30年(1941年),设有六邑联中店前河分部,师生150余人。1950年建立乡级镇,非农业人口200余人,工商业60余家。1953年撤镇建乡。1985年已建成新、老两条街,有中小学校、区公所、供销社、医院、文化站、新华书店、农技站、汽车站、粮站等设施。县农机二厂及乡办农具、铸锅、粮油食品加工等厂17家,工业年产值180万元;商业服务网点53个,年贸易额600万元。
来榜街明代起形成以多家手工作坊为主的小街,相传一“榜眼”来此,因名来榜。民国25年建县时,此处位于全县地理中心位置,店铺、作坊增至数十家,豆腐干、切糖、挂面等食品享有盛名;太湖、英山的土布,霍山的食盐,舒城、潜山的表纸和本县的生铁、茯苓集散此地,商人云集,街市扩伸,北依钟形山,桥横来榜河,形成“Z”形街道,长约600米,宽4至6米,块石间以鹅卵石路面。建国后,来榜区公所、乡政府设此。1969年7月,下街被洪水冲毁,始在车站上下建设新街。区公所、中小学校、医院、电影院、供销社、新华书店、汽车站、粮站、文化站、农技站、药材站等30余家单位先后扩建和重建,新老街道长约1500余米。1980年后,相继办起木粉、铜器、玻璃钢、化工、预制板、猕猴桃酒等12家乡镇工业,从业人员300余人。1985年,人口2400人,工业总产值200万元。
汤池街因街旁有温泉得名。温泉日出58℃温水275立方米,终年不涸,明代建起浴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水毁。道光十八年(1838年)扩建修有楼阁。建国前夕,上、中、下街共长500余米,有店铺和手工作坊20余家,其中同春堂中药店远近闻名。建国后,汤池乡政府设此。先后建成中小学校、供销社、医院、文化室、邮电所、粮站、药材收购站等机关单位,兴办起纸厂、砖厂、陶瓷厂、农机厂、家具厂等小型工厂。1978年后,个体及联合体工商业户大量涌现。1981年,县政府拨款扩建男女温泉浴池,总容水量增至11.2立方米,免费供居民沐浴。1985年,有工商户134个。其中豆腐坊24个,面坊9个,个体经销店9个,联户商店1个,理发店4个,缝纫店8个,铁匠铺2个,屠宰店3个,小商品摊16个,鞭炮生产专业户49家。
黄尾街民国初年,略具规模。民国30年,炉铺、茶行、作坊、药店纷纷建立,恒兴商店、同茂炉厂各以百万资产称雄。外销茶叶、木材、生铁、铁锅等土特产品,内销食盐、布匹等工业品。抗战时期,黄尾一度有商店38家,其中外县客商办23家。商贾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县人称其为“小上海”。建国后,乡政府设此。1969年6月有居民38家,机关6家,形成上下两段合面街。上街以条石铺就路面,沿河有块石垒砌的护街城墙,长约700米,宽1.5米,高2米。同年7月14日,山洪冲毁35家居民及5家机关房屋。1972年冬至1973年春,“农业学大寨”围滩造田,重新砌起长800米沿河大坝。原街址开成良田68.2亩。沿新建公路逐渐建起食品站、供销社、医院、药材站、信用社、文化站、公社、粮站等机关单位。1984年利用新开良田,规划筹建集镇。1985年,衔街建成长140米、宽9米的3孔石拱桥,沟通岳西至霍山县际公路。同年,有商业服务网点15个,贸易经营额89万元。
河图铺明末始有人在小河桥头开一店铺,因名河头铺。后循谐音取伏羲氏神话“龙马负河图”之意改称“河图铺”。今仍流传有“铺号河图想是当年龙马负,坪名御驾莫非昔日帝王居”联语(御驾坪位于毗邻的银河乡境内)。清光绪二十六年,有手工作坊及冶炼生铁、翻砂铁锅等小型工厂。民国25年,二区区公所驻此。铺内经营茯苓、茶叶、酿酒等生意,人员逐年增多,时称河图竹、木、生漆、桐油、皮油、表纸与生铁等七不缺。建国后河图乡政府驻此。1953年6月至1963年8月,河图区公所驻此。至1985年先后建起中小学校、供销社、卫生院、邮电所、电影院及行政机关共15个,非农业人口400余人,商业网点增至14个,乡镇工业发展为36家,年产值150余万元。
白帽街始建于明初,民国11年《太湖县志》载,原名白芒镇,后因方言口音衍变为白帽之名。建国后,先后建起医院、供销社、中小学校、邮电所、税务所、粮站、药材站及区乡行政机关。1985年,建有砖瓦、竹草编工艺、油坊等乡镇企业,年产值57万元,从业人员351人;有商业服务网点50家,经营贸易额近500万元,各机关非农业人口430人。
响肠街相传明人周老相公云游经此,突然肠胃作响,疼痛不已,因名响肠。清初,即显街市雏形,街中并建有状如宝塔的“惜字亭”。今傍河岸形成上、中、下3段街市。1957年前,该街位于交通要道,为安庆、潜山进入岳西的首镇,往来者众,街市繁荣。响肠乡政府驻此。1952至1955年为响肠区公所驻地。1980年,乡政府移址老街西北300米处,集镇建设随之向北发展。1985年有居民72户460余人。周围建有中小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场,有乡村企业5家,联户办企业17家,商业网点与个体企业47个,乡镇工业与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10多万元。
五河街因5条河流汇聚附近而得名。民国期间,集市得到发展,有商店12家、中药店5家、饭店3家。建国后,一直是五河乡政府所在地。1949年至1969年,五河区公所驻此。小街先后建起中小学校、卫生院、广播站、文化站、影剧场。1985年有乡村企业4家,商业服务点10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