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街道桥梁民国年间,衙前街长约500米,宽约5米,位于衙前河南岸。民国25年(1936年)建县时,县府设于衙前河东北部衙前畈中(今天堂路北高湾路口西侧),市镇建设重心逐渐北移,镇区道路相继扩展。衙前河上架有一座简易木桥,汛期拆桥摆渡,水退复搭木桥。26年,驻军187团将简易桥改建成固定性木桥,两边建起护卫栏杆。
建国后,街市逐渐扩大,道路不断拓宽。1956年前后,始命名建设路、胜利路等路名。在中央、省、地、县四级组成的县城勘测规划小组1959年规划设计的方案指导下,街道建设形成东西向与南北向垂直交叉的“井”字形格局,主街道宽15至20米。毛尖山水库修成后,衙前河水位抬高。1964年,老街房屋拆迁于街后山坡上,又经1969年洪水冲毁,老街旧迹已不复存在。1978年8月14日,由县再度统一命名主要街道,共有建设路等7条。
建设路东起革命桥,西抵县米厂,全长2650米,柏油路面。路分三段:革命桥至岳西中学为东段,宽7.5米;岳西中学至建设桥为中段,建设桥至县米厂为西段,宽均20米,中段两旁建有花台和水泥板人行道。
前进路北起县委会门前,南抵胜利桥(又名金山桥),中与建设路垂直交叉成“十”字街,全长335米,宽20米,柏油路面,两旁有花台和水泥板人行道。
解放路北起天堂综合厂,南接建设路汽车站,长785米,宽20米,柏油路面,两旁建有水泥板人行道。
天堂路西起解放路县印刷厂,东经前进路口、高湾路口,绕东向南在岳西中学门前接建设路,全长392米,宽15米,水泥路面,两旁有水泥板人行道。
高湾路北起高湾百货仓库,南接天堂路,全长1000米,宽7米,南端为水泥路面,北端为沙石路面。
环城路西起建设桥,东抵土产公司仓库,两端连接建设路,全长850米,宽7米,沙石路面。
老街路因老衙前街得名。北起胜利桥,南至税务局宿舍,长800米,宽6米,沙石路面。
衙前河由北向东环绕,穿城而过,把县城分成城东北、城南、城西3片;连接建设路中段至西段的建设桥,1955年为一座石墩木板桥,名“衙前桥”,长134米,宽3.3米,可通9吨卡车。1967年改建成双曲9孔平桥,长133.6米,宽7米。衔接老街路与前进路的胜利桥1969年被洪水冲毁,1978年重建,16孔,长144米,宽5.5米。两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公路桥梁飞架衙前河上,似双臂把城区连成一体。
房屋建设建县初年,县府门前临河仅有6家店铺及少许民房,衙前老街(今城南)有房屋百余间。40年代,县府附近公房私宅逐渐增多。1949年,县城有店铺61家,其他房屋300余间,总建筑面积5940平方米。
建国后,县城房屋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平均每12年竣工面积数,即较前总面积翻一番。尤其是1978年后,经济日益活跃,城区房屋建设空前发展,一批工厂、商业网点、文化设施先后落成,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部分盖起3至5层办公、宿舍大楼(表12——1)。1985年,县城房屋总面积达505537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84倍(表12——2)。
表12——1岳西县1985年县城部分大型建筑物概况

表12——2岳西县1985年县城房屋构成情况

供水排水1960年,衙前河上游建成第一座自来水设施,专供省委招待所(今县招待所)用水。城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仍人工取用井水、河水。
1966年,为满足三线工厂用水需要,○八七筹备处(后定名为长安总厂)对原供水设施进行扩建,当年安昌、庆源及县城北郊的建西等3家国防工厂通水。1969年7月,自来水设施遭山洪摧毁。1972年由安昌厂重建,日供水能力6000吨。从此,城关大部分机关、工厂企业及居民用上自来水。同年12月设施交本县管理,固定资产24万元。1979年,省、地、县三级投资22.7万元,扩建供水设施。1982年竣工,日供水能力增至1万吨。1985年春,筹建净水工程,下半年破土动工。年底,有供水干管近万米,城区供水:普及率100%。
县城排水设施一般顺地势起伏开挖明沟或砌设下水道,雨污合流,分段排入衙前河。
1957年,建设路、前进路砌设下水道各1条。至1986年6月,下水道增至5条,总长1981年(表12——3)。县城中部沿防洪堤设有排水口5个,即水厂涵闸、人民浴池涵洞、胜利桥涵洞、广场闸、叶屋闸。
表12——3岳西县县城下水道情况

防洪设施县城原无防洪设施。1958年,下游修建毛尖山水库,衙前河水位抬高0.5米,原拟从水库工程建筑费中预拨10万元修筑县城防洪围堤,其余待水库溢洪道加高至365米高程时再拨给。1967年,水库工程指挥部撤离时,溢洪道未加高,筑堤投资未拨给,防洪工程未上马。1969年7月14日,山洪暴发,县城十字街积水约2米,县城塌毁房舍1560余间,淹没损坏物资折币达737万元。同年10月,县成立城关防洪工程领导小组,拟订《城关防洪体系规划方案》。11月5日,省批准部分方案,拨款70万元,开工修建护城堤,1972年竣工,全长1627.5米。其中,上游自土地庙包坝头至胜利桥段长1050米,为浆砌块石防洪墙,胜利桥以下为粘土墙沙壳防洪堤,块石护坡,长577.5米。护城堤设有涵闸(未完成闸墩及压顶工程)3座,涵洞2个,未做闸门的旱闸2处。整个工程计用土方70168立方米,石方27541立方米,混凝土890立方米,投工21432个。因资金短缺,城内防洪体系未能健全,县城仍受洪水威胁。
城区照明民国时期,居民多点梓油灯,少数商户、客栈用蜡烛或煤油灯照明。1955年10月,衙前机米发电厂建成投产,县城首次使用电灯照明。次年,城区部分交通路口安置路灯。1966年改用毛尖山水电站电。1985年,街道装有路灯42盏,其中,建设路17盏,解放路6盏,前进路5盏,天堂路4盏,高湾路4盏,老街路6盏。
城区卫生民国26年,县城卫生由政警队分管。31年,县卫生院配卫生稽查员和公共卫生护士各1人,专司城关公共卫生。
1952年至1956年,城区无专职环卫工作人员,每年不定期组织各单位进行卫生突击清理活动,打扫街道,搬运垃圾,治理蚊蝇孳生场所。1957年,城关镇配清洁工2人,打扫城区主要街道。1977年11月,天堂镇成立市容卫生监督小组,下设环境卫生监理所,有职工6人。1980年,县政府颁布《关于城关市容和卫生管理的通告》,制定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措施。该年,砌垃圾箱24个,建公共厕所5个。卫生监理所有清洁工3人,垃圾搬运机动车1辆。1982年,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会同天堂镇政府,与城区机关厂矿121个单位签订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合同,开展卫生循环红旗竞赛。
1985年,天堂镇政府征用天堂乡前冲村山地2亩,堆放垃圾。年底,卫生监理所有机动垃圾运输车l部,平板车4部,职工增至12人,清扫主要街道,年运垃圾2000吨。
城区绿化1955年,建设路中段与前进路交叉的“十”字街全部栽植四季常青的女贞树。1959年,省委招待所(今县招待所)落成后,开始绿化所后山丘,培植松、竹、梨、桃等林木花草,山名故称花果山。并建有凉亭、喷泉、荷花池。“文化大革命”中,凉亭被毁。1960年绿化城南烈士陵园61.4亩,所植树种为马尾松、五角枫、水杉、柳杉、竹类及少量雪松。
1977年,县城关绿化领导小组成立,统一规划、部署城区绿化工作。1980年淘汰天堂路、解放路杨树4000余株,一律新植法国梧桐。1984年至次年,县城建部门对天堂路、县招待所至岳西中学两旁及县政府大院内进行绿化,栽插女贞、雪松、柏枝等。两年中,县城植树21450株。
1978年后,部分机关工厂注重庭院绿化,建造假山、喷泉、花坛,种花植草,美化环境。随着住宅条件不断改善,城区居民花卉爱好者逐年增多,利用阳台、小院,栽花植树,添置盆景,美化生活。1985年,城区园林绿化29公顷,公共绿化面积6.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0%,人均占有绿化面积4.3平方米。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