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岳西县缸套厂又名农机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段。前身为商业局机械厂。1959年1月建办,主产小农具。4月,制漆厂并入。6月改称商业局五金厂,粮食局机械厂并入。7月,农业机械厂的修配、白铁两车间并入。12月改称县五金厂。1963年1月更名为县农业机械修配厂。1966年2月,原址交给地区汽车三队,迁入现址重建厂房。次年,仿制浙碾3号米机成功。1968年8月易名为县农机厂,碾米机正式定型投产。至1968年,先后试制成功水锤泵、手摇山芋洗粉机、玉米脱粒机等半机械化产品。1969年秋试制S195缸套。后逐渐形成以生产缸套为主的专业工厂。
1978年11月,析出农机汽车修理业务,另行成立县农机汽车修配厂,调出职工37人,划出固定资产44386元。同月,增加县缸套厂厂名,与农机厂一个机构,两块厂牌,统一核算。1982年11月,山鹰牌95系列汽缸套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4年10月,山鹰牌NF400——1分离式碾米机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汽缸套夺得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桂冠。
1985年,工厂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全年生产汽缸套16.22万只,碾米机1122台,总产值190万元,获利64.3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120元,产值利润率33.9%,人均创利2774元,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其中,质量、成本、利润等主要指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值利润率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产品销售10多个省市,其中碾米机远销巴基斯坦。12月,工厂被评为“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夺魁单位”。年末,厂区占地28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60平方米,有固定职工28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设6个车间与6科2室。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1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185.9万元,为本县技术力量较强,管理水平较好,固定资产原值最高,经济效益最佳的骨干企业。
岳西县铸钢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段。原名县钢厂。1971年2月破土兴建。1973年8月竣工试产,仅炼钢4炉,因无开坯轧钢能力,试产后即停产。1974年易名为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次年6月再改名为铸钢厂,主产水泥球磨机配件、矿车车轮等。
1978年,利用县内石英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增上结晶硅生产项目。1979年5月,首座1000千伏安电炉装毕试产结晶硅。9月正式投产。1980年,扩建1800千伏安电炉1座。次年12月竣工投产,两台电炉年产硅能力1200吨。1981年停产铸钢件。1983年,结晶硅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享受出口免检待遇。
1985年,厂区占地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13平方米,设3个车间7个科室,职工148人。年产结晶硅918吨,产值249万元,利润1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7172元,上交税金16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0余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44.7万元。1973年至1985年,共创产值1206.46万元,净盈利58.21万元。1981年至1985年,共出口硅1768吨,创外汇200余万美元,为本县年产值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厂家。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多的厂家。
岳西县农机二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店前街。前身为公私合营店前益成铁锅厂。1959年,改称店前区农业机械厂。1962年更名为店前铁锅厂。1971年撤销铁锅厂,正式成立国营县店前农机修配厂。1977年3月定为现厂名,铁锅生产渐停,转产碾米机滚筒和玛铁件,年产值达24.2万元。
1985年,厂区占地3560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职工44人,固定资产原值21.9万元。主产碾米机滚筒,年产值18.7万元,利润1.9万元。
岳西县东风化工厂又名县橡胶塑料制品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西。1970年由县交通局筹建。1971年投产,主产炸药。1980年3月,安庆行署财政补助2万元扶持发展松香生产。5月,经省公安厅检查认定工厂不符合炸药生产条件,遂转产松香与橡胶制品,划归工业局管辖。1982年10月,松香生产划归县林业局木材加工厂经营,化工厂发展塑料制品生产,增加县橡胶塑料制品厂厂名,一家企业,统一核算。转产后,技术力量薄弱,无定型产品,1980年至1983年,累计亏损14.5万元。1984年,当年帐面盈利1.1万元。
1985年,厂区占地2442平方米,建筑面积2295平方米。有职工26人,年产值7.1万元,利润—0.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599元,主产橡胶鞋底与塑料制品,固定资产原值30.2万元。
岳西县皮鞋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东段。1982年1月由县电机厂与农机汽车修配厂合并而成。该年产皮鞋8746双,产值23.6万元。产品适销对路,品种不断增加,产量逐年上升。1983年产皮鞋1.75万双,产值达46万元。1984年6月成为全县第一家厂长负责制试点厂。
1985年,厂区占地15765平方米,建筑面积6779平方米。有固定职工162人,临时工80人,设5科1室6个车间,拥有专用设备64台,固定资产原值82.9万元,全年产皮鞋、旅游鞋3.4万双,总产值72万元,利润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140元。
岳西县酒厂县办首家国营工厂,坐落县城西。1954年7月由县工商科筹建,12月投产,初址位于今建设路税务局东侧。翌年5月改由县工业科管辖。1958年于城东杨湾(今皮鞋厂址)新建厂房。次年9月竣工,工厂迁址。在此期间,国家粮食奇缺,酿酒原料严重不足,工厂遂试用菝葜根、葛根、蕨根、土茯苓、金樱子、玉米心、橡子、兰草花根等酿酒,多数成功。共产白酒22吨,其它饮料酒204吨。其中,用菝葜根酿酒为国内首家,荣获轻工业部奖旗。1960年2月始产大曲酒。1961年春划归工业局领导。8月被省委确定为全省代用品酿酒重点厂。
1969年7月,特大山洪冲毁厂房,直接经济损失约20万元,临时与县食品厂合并成酿酒食品厂。1970年4月恢复酒厂厂名,迁入今址,重建厂房。自此,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种相继增加。至1985年,产品由单一白酒发展至封缸甜酒、香槟酒、猕猴桃酒、山楂酒、健身补酒、果王桂花酒、人参酒、金樱子酒等10余种。其中,山楂酒在1984年全省同类酒评比中质量名列第一,健身补酒于1985年被省经委评为优秀新产品。
1985年,厂区占地9907平方米,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内设3个车间1室3股。有大型酒罐10只,总容量180吨,工业锅炉2台,汽车3辆及其它设备,固定资产原值65.8万元。有职工91人,年产饮料酒640吨,产值100.3万元,上交税金14.3万元,利润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270元。
岳西县食品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东金家花屋。前身为衙前食品糕点加工厂,县供销合作社于1952年9月筹建于城南老街。1956年改由县手工业联社管辖。1958年7月,易名转为地方国营县食品厂,隶属轻工业局领导。1959年,商业局蛋品厂、粮食局杂品厂并入。迁至中心机械厂(今食品厂址)生产。1960年选派3名技工赴北京学习茯苓糕、饼加工技术。回厂后生产的茯苓糕,在省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成为本县特产之一。1962年2月划归商业局管理。1969年7月,县酒厂并入,易名为县酿酒食品厂。次年析出酒厂,恢复原名。1983年,利用县内药物资源研制成功茯苓霜、猕猴桃晶、天麻晶3种固体饮料冲剂。其中,茯苓霜于1984年被省轻工业厅评为优秀新产品。“两晶一霜”被列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特制商品,设立专柜销售。
1985年,厂区占地8094平方米,建筑面积6987平方米。设5个车间3个股,拥有主要设备2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45.9万元。有职工75人,年产冰糖314吨,糖果93吨,固体饮料12吨,总产值134万元,实现税利10.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140元。
岳西县印刷厂县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天堂路西段。原为衙前石印局,县供销合作总社于1951年12月创建于老街,设备仅有3块石板,手工操作。1956年12月移交县手工业联社领导。翌年2月划归岳西报社管理。1958年改称岳西报社印刷厂。1962年定名为县印刷厂,改由县工业局主管。同年,迁址于城西(今安昌厂处)。1963年迁入现址。1980年新置对开机、四开机、切纸机等设备,机械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提高,年产量达20500千印,产值29.31万元,获利4.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960元,固定资产原值11.89万元。
1985年,厂区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7平方米,职工82人,设4个车间,承印文件资料、课本簿本、包装装璜、塑料彩印等。拥有主要机械设备37台,固定资产原值30.7万元。年产量40800千印,产值48.8万元,上交税金2.5万元,获利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177元。
岳西县轻工机械厂又名县建筑机械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段。前身为县木工厂,1958年7月改县建设木业社而成,厂址系今县服装鞋帽厂处。1962年1月改地方国营性质为集体企业。次年8月迁至建设路东今庆源厂处。1965年再移址于建设路中段,与修配社合并成县铁木机具厂。1969年7月,原厂遭受水灾,迁至今址重建。1971年12月,更名为县农机二厂。1972年9月易名为县轻工机械厂。1970年至1974年,先后生产过蛭石粉碎机、饲料粉碎机、打稻机、青饲料打浆机、方锉、麻花钻头以及铁、木农具与木器家具。1974年秋,仿制SM——5型单盘水磨石机成功。1978年冬,仿制改进成功SM2——2型双盘水磨石机,该机为全国同型号机械中性能好、效率高的产品。1979年增加县建筑机械厂厂名,职工达153人。1980年加入中国建筑机械第一联合销售部。1982年12月被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列为定点生产厂家。1983年增产侧式磨光机、砌块成型机、淋灰机、多用水磨石机、沼气灶具等新产品。单、双盘水磨石机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8台。
1985年4月,水磨石机在北京国家建筑技术设备与制品展览会上展出。全年产水磨石机970台,产值125万元,利润2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0.8万元。年末,厂区占地10230平方米,建筑面积6739平方米,职工158人。设6个车间与6个科,拥有机械设备59台,固定资产原值62万元。为县二轻系统技术力量强、机械化程度高、经济效益佳的企业。
岳西县五金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中段。1972年2月析县农机二厂白铁修配门市建成,初名县红星五金厂。1973年购置机械设备,增产镀锌串钉、自行车保险叉、电焊机等,试制涂料机、送丝机、拉丝机。1974年被省商业厅列为镀锌串钉定点生产厂。1977年1月更名为县五金厂。1982年试产钢窗铰链,填补省内一项空白。
1985年,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有职工63人,设3个车间3个股,拥有金属切削、锻压等设备25台,总装机容量140千瓦,固定资产11万元。年产串钉55.5吨,钢窗铰链46.3万副,圆钉21.7吨,白铁制品1880件,总产值35万元,利润4.3万元。
岳西县家具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东庆源厂内。前身为汤池农具社,1963年10月创办于汤池公社解放大队,1972年5月更名为县木工厂。1981年9月改称县木器厂。1983年11月易为现名。1984年,厂区占地18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544平方米。
1985年,购买庆源厂部分厂房。3月迁入现址,原厂处仅留框式家具车间一个。9月,增加细木板生产,产品远销安庆、六安、淮南、合肥、杭州等市。全年产木制家具5014件,产值31.3万元,利润0.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536元。年末,有职工59人,主要机械设备28台,固定资产原值66.2万元。
岳西县棉针织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段。前身为县硃屋棉织生产合作社,1951年7月成立。1954年1月迁址至汤池谢家花屋。1955年再迁至县城前进路南段(今棉织厂宿舍区),更名为县民生棉织社。1958年8月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改称县棉针织厂,隶属轻工业局管理。1959年3月商业局的毛绒针织厂、轻工业局的土纺与针织厂并入。1960年再度迁址于天堂公社世畈(今建西厂处)。1961年因棉纱原料严重短缺,撤销部分车间,仅进行民用棉线生产与印染。1962年3月,针织车间析出,另行组建县编织厂。7月,棉织厂停办,12月部分职工调入编织厂。9月,编织厂更名为县针织修补社,1971年12月撤销修补社名,复称棉针织厂。1980年5月再迁至今址。1982年有职工155人,织布机44台,年产棉布85.8万米,产值94.6万元,利润2.9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103元。1984年8月增加缝编绒生产,填补省内一项空白。次年8月试产芝麻绒,月产2万米。
1985年,厂区占地8175平方米,建筑面积4482平方米。设4个车间,有职工143人,机械设备61台,装机容量96千瓦,固定资产原值50.54万元。年产棉布62.2万米,缝编绒5500米,袜子3万双,手套4.8万副,民用线5吨,产值7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92元,亏损0.6万元。
岳西县针织服装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前进路南段。前身为县复兴雨伞生产合作社,1957年2月设立。1958年7月与县竹器社合并成县竹制品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62年易名县雨具社,复为集体企业。80年代初,纸、布雨伞滞销,职工收入逐渐减少。1983年购置针织横机7台,来料加工晴纶衫。不久,发展羊毛衫生产,产品适销对路,产量渐趋上升。
1985年4月更为现名。同年有职工30人,厂房面积1152平方米,产油布伞1.4万把,混纺羊毛衫6000件,产值9.3万元,固定资产5.2万元。
岳西县服装鞋帽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前进路南段。前身为县大众缝纫生产社,1955年12月改衙前缝纫生产组而成。1958年7月改为地方国营县被服厂,移至现址生产。1962年1月转为集体企业,改称县缝纫社。1970年复称县被服厂。1971年,增加烤胶生产。1976年12月烤胶车间划出。1980年实行产销结合,以生产成衣鞋帽为主,来料加工为辅,设立销售门市两个,年销售额20810元。
1985年5月改为现厂名。同年,厂区占地1613平方米,有职工46人,机械设备73台,总装机14千瓦,固定资产原值4.75万元。具有生产混、绒西服等高档产品能力,年产成衣4万件,产值50万元,门市销售收入18.8万元。
岳西县造纸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环城路。原为县上水皮纸生产社,由县手工业联社于1957年2月组建于毛尖山。1958年7月更名为县上水造纸厂。1959年2月下放汤池区经营,改称汤池区造纸厂,迁址于汤池公社榆树大队。1960年交由天堂公社管理,易名为天堂公社造纸厂,生产引信皮纸。1962年更名成县汤池皮纸社,收归手工业管理局领导。1978年10月定名为县造纸厂,迁至现址,原处仅存手工皮纸车间。新厂房竣工后,接收烤胶厂部分设备,自制小型造纸机1台,生产表纸和卫生纸。1980年产机制表纸183.5吨,汉皮纸9.5吨,产值33.1万元,利润4.61万元。1981年购进787造纸机,拟产包装纸,因所购设备质量差,不配套,未能上马,续产皮纸。1984年至次年,与其他单位联营,增产食品菌种、塑料制品。
1985年,厂区占地2693平方米,建筑面积2461平方米,固定资产14.28万元。有职工42人,年产皮纸14吨,塑料制品2吨,产值9.5万元,利润2400元。
岳西县工艺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中段,前身为县工农竹器社,1954年3月建成。迄至1968年,均以生产竹器家具与农具为主。1968年10月改称县竹制品厂。1969年增产蛭石制品。1973年,蛭石制品交由县云母矿生产,转产面包篮工艺品。产品制作精巧,新颖美观,出口日本、苏联等国。1978年,面包篮销售疲软,转产黄板纸。1980年恢复竹编工艺品生产,品种增至面包篮、花钵套、水果碗、托盘、果盘、提篮、饭筲等10余种,产品远销英国、法国、美国、丹麦、比利时、黎巴嫩、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易为现厂名。
1985年有正式职工45人,临时工78人,厂房面积1900平方米,固定资产5.1万元。年产蒸笼641套,其它竹制品1.45万件、工艺品2.4万件,产值5.2万元。
岳西县灰砂砖厂县办二轻集体企业,坐落县城东。1983年2月筹建。12月竣工投产,为省内首家生产灰砂砖的厂家。至1985年共产砖709万块,创产值51.5万元,利润4.5万元。计消耗河沙1.7万立方米,大大减轻下游毛尖山水库的淤积压力,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1985年,厂区占地1316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4平方米,职工49人,全员劳动生产率6113元,拥有推土、破碎、制砖等设备26台、蒸压釜1条,总装机容量188.9千瓦,固定资产原值82万元。
岳西县米厂县粮食局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端。1961年筹建,次年5月竣工投产。1968年秋改称县粮油购销站加工厂。1974年复称县米厂。1962年设大米、面粉两个车间。大米车间置有80匹马力柴油机、米机等设备,机械化生产。面粉车间配有22.5匹马力煤气机1台,半机械化生产。1964年,面粉车间迁至解放路原第一米厂址,改用电力生产。次年,大米车间亦改用电力带动,效率提高。1969年7月,面粉车间遭洪水淹没停产。冬,增设油脂车间。1970年春,面粉车间迁回原厂,因陋就简恢复生产。1973年增设机面、修配车间。次年底,修配车间划出。1975年,毗邻原厂房新建油脂车间。次年竣工。1976年拆厂部办公室,改成面粉车间,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1978年10月接收粮油机械厂人员设备,复设修配车间。1979年建起糠油车间。1981年,面粉车间改变单一等级生产,增产建设粉2.5吨。全厂年总产值为147万元。1982年,油脂车间改进工艺,更新设备,菜油精炼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983年,大米车间更用2台305A东方红米机生产,产量增加25%。该年全厂总产值达214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12月,机面车间划归县粮油食品厂。
1985年,厂区占地6658平方米,建筑面积4024平方米。设有6个车间,职工51人。年产大米3696吨,面粉953吨,饲料263吨,油脂230.68吨。创产值187.2万元,利润2.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7462元。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41万元。
岳西县林产品综合加工厂县林业局办全民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东端。1973年7月建于解放路北端(今自来水厂处),原名县森工局木材加工厂。1982年12月迁至今址,更名为县林业局木材加工厂,生产转向林产品综合加工,增加松香、松节油、松针粉等产品。
1985年9月,河图林场综合加工厂并入,易为现名,另悬“岳西林场木雕工艺厂”厂牌。主产松针粉、木雕工艺品、组合家具、花砖等。同年底,厂区占地15332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设7个车间。有正式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80万元。为本县最大的林产品综合加工企业,产品销往3省10余市县。
岳西县蓄电池厂天堂镇办集体企业,坐落县城建设路西段。1972年建成投产,主产起动用、摩托车用、家用电器用铅酸蓄电池计三大类七个系列82个品种。该厂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系安徽省机械工业厅定点生产厂。
1985年,厂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职工54人,固定资产20万元。完成产值31万元,上缴税金1万元,实现利润2.5万元。
岳西县天堂农机厂天堂乡办集体企业,坐落县城解放路北端。1977年始建,原称天堂综合厂。初期从事粮食加工,后逐步发展经营铸造、农机修理及农机配件、建筑构件、拖车等中小农具生产。1980年有职工43人,产值8.7万元,创利润1万元。1983年,新上建筑用钢模板生产项目。
1985年,厂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有职工85人,主要设备38台,固定资产原值41.5万元,年产钢模板300吨、拖车45台,创产值90万元、利润5.5万元,上缴税金4.5万元。
岳西县河图造纸厂河图乡办集体企业,坐落今河图乡九龙村。1979年下半年筹建,次年8月试车,1981年投产。主要设备有1092双缸双网造纸机,生产能力为日产140克至250克高强度瓦楞原纸4.5吨。1983年前,因动力不足,设备未能充分利用,累计亏损13.2万元。1984年装机250千瓦的虎厂水电站投入运行,动力矛盾得到缓解,产量大幅度增长,当年即扭亏为盈。
1985年,生产占地2382平方米。有职工76人,固定资产94.84万元,产瓦楞原纸787吨,产值52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
岳西县毛尖山造纸厂毛尖山乡办集体企业,坐落毛尖山乡和平桥。1979年筹建,1981年10月投产。拥有1092双缸双网造纸机1台,生产能力为年产低档纸1000吨。初期,由于设备不配套,技术欠成熟,生产表纸销路不畅,至1983年底,产值累计只达11.45万元,亏损2.9万元。1984年进行技术改造,转产水泥袋内层纸,当年创产值50.7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上缴税金2.54万元,实现利润3.12万元。
1985年,厂区占地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有职工80人,固定资产原值44.8万元,产水泥袋内层纸753吨,创产值60.5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上缴税金5.03万元,实现利润2.7万元。
表9——4岳西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成本单位:个、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