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个体工业本县竹木加工、冶炼、造纸等个体手工业起步较早。民国25年(1936年)9月,有铁炉65座、锅炉25座、纸槽155座、油坊100家、伞店30家。受内战影响,民国37年12月,仅存铁炉15座、锅炉10座、纸槽30座、油坊50家、伞店10家、其他行业742户,年总产值约9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4%。
建国后,个体手工业发展经历几次大的起伏。1949年至1953年,一度发展迅速。1949年底,全县有37座铁炉恢复生产。1950年,县合作总社投资扶持个体手工业生产,共增设纸槽17座、红炉10盘、农具加工组2个、织袜组1个。1951年末,全县有正常生产的红炉48座、锅炉26座、纸槽114座、油坊95家、伞店17家。同期,个体木匠、篾匠、铁匠人数激增,从业人员走村串户上门服务。
1953年至1957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后,90%以上手工业者加入集体组织,流动服务人员大幅度减少。1961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即“手工业35条”),县手工业管理部门组织840余名个体手工业者从事炼铁、铸锅、制伞、农具制造、手工造纸等专业生产,将205盘红炉分散到农村,流动为农民加工农具。
1966年至1976年,个体手工业发展受阻,极少数木、篾、铁匠与理发、缝纫工,虽允许操艺,但须将工资交生产队评记工分,年终分红收入减少,手工业者劳动积极性极低。
1978年后,农村能工巧匠各显神通,个体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1985年,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个体手工业者有105户287人。众多未登记的兼职手工业者农忙稼穑,闲暇操艺。
集体工业
轻手工业民国38年9月,县民主政府于溪沸组建裕民铁工厂,并于和平、五河、店前、菖蒲等处设立分厂,生产方铁。
1951年7月,县供销社于硃屋庙建成本县首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县硃屋棉织生产合作社,社员36人,股金400元。随之,区、乡合作社设立手工业合作组19个,资金1.8万余元。
1953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组建木业、竹业、铁业、缝纫、棉织、伞业等手工业生产社(组)6个,社(组)员96人,年产值8.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95元。1955年10月,县政府制订手工业发展规划。12月14日召开全县手工业社员首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至1957年12月,共建有手工业社、组、厂53个,职工1435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90%,全年产值37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3%,全员劳动生产率2540元,较1953年提高1.8倍。共有资金19.42万元,其中城关11家社(组)占10.53万元,区以下社(组)占8.89万元。
1958年,城关11个社(组)突击转为9个地方国营工厂,区以下41个社、组统交区、社管理,手工业联社外存名、内撤销。流动生产的手工业者集中到工厂上班,报酬改为固定工资。企业“统一核算,共负盈亏”,各厂之间“以盈补亏,填平补齐”,劳动者积极性降低。产品生产重“大”轻“小”,质量低劣,中小农具及日用品连续3年奇缺。
1961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手工业35条”,本县再度设立管理机构,并设立区、镇、社手工业办事处11个,恢复和管理手工业生产。县委根据山区特点,制订集体生产与个体生产、常年生产与季节性生产、集中生产与分散生产等相结合方针,调整布局,减少环节,增加流动服务人员。年底,县手工业管理局共辖皮革、五金、木器、雨具、被服、编织等6家全民厂,职工314人,比1960年减少120人。6厂中,4厂亏损,系统盈亏两抵净亏2.2万元。
1962年至1964年,手工业企业大幅度调整,停办缺原料厂,增办支农企业,先后办起竹器厂、缝纫社、针织修补社、毛笔生产组、城关修配社、店前农具社、长冲陶瓷社、店前益成锅厂、店前雨具社、来榜农具社。1963年,手工业局辖合作社16个。1965年,手工业局系统有职工421人,年创产值97.35万元,盈利3.8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320元。1963年至1965年,共恢复纸槽121座、铁锅炉19座。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手工业局系统盈利额较上年下降21.7%。1968年,16家集体所有制厂、社中,9家亏损,金额达30578元;7家盈利,共盈24139元。两抵净亏6439元。1971年11月,有手工业集体企业15家。12月,全部改称轻手工业。年底,轻手工业局共辖集体企业15家、全民企业3家。次年2月,增设县红星五金厂,停办店前农具社。1976年,15家集体企业有职工1121人,创产值327.69万元,利润13.8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23元。
1978年,县二轻系统共有集体企业14家,职工827人,创产值297.4万元,利润2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590元。1979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关于二轻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全县各企业藉此进一步挖掘潜力,增设销售门市,产品产量上升,质量提高,销量增加。同年,烤胶厂因连年亏损而停产。1980年有10种新产品问世。次年,增加11种新产品供应市场。1981年有企业16家,职工914人,创产值468.2万元,利润14.1万元,上交税金34.5万元。其中,集体企业13家,职工735人,创产值307.2万元,利润8.7万元。1982年2月,3家全民工厂析出。年末,二轻系统13家企业有职工709人,年产值337万元,利润10.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40元。1985年有企业14家,即县轻工机械厂、五金厂、棉针织厂、针织服装厂、服装鞋帽厂、造纸厂、工艺厂、家具厂、家具二厂、灰砂砖厂、陶瓷厂、菖蒲农具社、店前农具社、白帽农具社,职工893人,主要产品40余种,年总产值412.9万元,利润17.3万元,上交税金27.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30元,总固定资产原值280.5万元,净值198.8万元。
二轻工业先后实行过两种管理方式。1957年前,手工业合作社资金主要是社员股金,不足部分由银行贷款。社员入社需缴纳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工资额的股金和股金10%的入社费。社员退社,股金全额退还,入社费归社。1959年,社员股金全部退回。50年代,生产方式多为手工操作,从下料到出成品基本是“一杆子到底”,一般不分工序。行政事务,实行民主办社,民主管理,社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分配形式,以计件工资为主,辅以计时工资。财务实行民主理财,数额较大的开支,由理、监事会联席会议提出,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县联社备案。各企业自负盈亏。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工厂分工序安排生产。1958年至1960年及1966年后,各项管理措施,基本套用国营工业模式,但各企业仍自负盈亏。 乡镇工业1958年兴办社队工业。该年,菖蒲、五河两社办起酒厂;白果(今主簿)、石关、来榜、青天、白帽、河图、店前、溪河(今冶溪)、天堂等社设立农机厂,生产铁制农具、木制插秧机、插秧指行器等;白果、河图另建有铸锅厂、水力加工厂。时值“人民公社化”时期,财物平调,工厂上马仓促,生产能力很低。1960年予以调整,仅保留5家铸锅厂,其他20余厂先后停撤。60年代,社队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1970年,响肠、金山、天堂、汤池、五河、菖蒲等社相继办起农机修配厂,部分产茶公社试办茶叶粗制厂。1972年,天堂镇建起蓄电池厂。次年,响肠农机厂投产。1975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算盘质量评比会上,天堂车木厂产品名列第三。1976年,中关公社兴办瓷厂,先后投资54万元,主产生活用具。由于缺乏技术等原因,5年后瓷厂停产。1977年主簿车木厂、无愁精制木粉厂、天堂农机厂等上马。年末,全县有社队工厂、企业126个,年总产值340.6万元。1979年,建成河图、毛尖山两家社办造纸厂。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元月,县组织汤池、菖蒲、五河、店前4区党委书记和县委办、人大、财政等单位负责人共22人赴上海、温州、江阴、武进、无锡等地参观取经。同年,县政府确立发展“小、土、多”生产方针,要求镇、区、乡、村、联户、个体6个“轮子”一起转,集体、个体一齐上。4月在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上,本县33个乡办企业计41种产品送合肥参展。8月,斯桥乡贤德食品厂的玉谷贡果与来榜区猕猴桃酒厂的猕猴桃酒,送京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展销。9月,白帽乡草竹编工艺厂在广州交易会上与日本、美国、希腊等国客商签订销售合同,销售工艺品7种,创外汇8万美元。同年,银行共贷给乡镇企业资金892.86万元。
1985年,全县有乡镇工业企业4179个。其中,集体办752个,联户、个体及各种联合体办3427个,从业人员9850人,引进外地技术人员176人,拥有固定资产1025.54万元,年总产值4194.48万元(当年价格)。其中,城镇街道、农村乡社办工业总产值601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企业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有衙前、店前;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乡有天堂、汤池、河图、毛尖山、主簿;产值50万元至100万元的工厂有天堂乡农机厂、河图与毛尖山两乡造纸厂。县城天堂镇共办有车木、麻纺、印刷、蓄电池、预制、综合加工、机修、时装、汽车修理等9厂,年总产值76万元。全县生产项目46个,其中骨干项目为食品生产、木材加工、编织、造纸、建筑、机械修理,产品150余种,主要品种30余种(表9——1)。
表9——1岳西县1985年乡(镇)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供销社系统办工业1950年7月,县供销社组建黄金、和平、独山、店前4座铁锅厂。次年7月,组建硃屋棉织生产合作社。12月建成衙前石印局。1952年建成衙前食品糕点加工厂、衙前木器生产合作社、衙前铁业农具生产组、华兴成衣生产组、衙前雨具生产合作社、菖蒲纸浆生产合作社。1953年组建衙前工农竹器生产合作社、衙前机制砖瓦厂。1954年,成立店前雨伞生产合作社。同期,基层供销社建起铁锅厂、油坊、纸坊、茶叶加工厂等厂、组49个。上列厂、组先后于1955年12月至1956年12月间移交给县手工业联社统一管理。1971年12月,建成铸锅厂,生产铁锅、吊罐、井罐、犁头、壁耳等用品,年产量3000件。1980年10月建成县菌种厂和县精制木粉厂,年产黑木耳、茯苓、蘑菇菌种18万瓶,产木粉六七百吨。1981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为14万元。1982年元月撤销铸锅厂,建立花茶厂。先后购进茉莉等花苗6万余株,多被冻死。1985年春改花茶厂为红茶加工厂,年加工量400担,产值12万元。10月,县土产公司投资50万元,兴建汽车仪表厂,设计年产EQ140汽车仪表1万套,产值80万元。年末,仪表厂有厂房1500平方米,职工55人,机械设备22台。同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27万元。
城建系统办工业1958年8月,辖有县建筑公司和砖瓦厂。1963年,建筑工业划归县工业局管理。1978年4月,县建筑工程队、砖瓦厂由轻手工业局划回,共带入固定资产10.7万元,有职工355人。1981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达97万元(含国营企业县水厂,后同)。1985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为91万元。
教育系统办工业1958年,一些学校始兴办小工厂。1967年至1973年,学校开展学工活动,兴建一大批木工、编织、粉笔、印刷、机械加工、墨水等校办小工厂。1974年春,大部分工厂下马。1975年,全县有校办工厂45个,年总产值82317元(当年价,后同),利润18950元。1978年,调减校办工厂。同年,汤池中学粉笔厂年产值为2650元,石关初中渗碳剂厂产值1万元,城关小学印刷厂年产值2万余元。1984年共有校办工厂7个,年总产值15万元。1985年有厂10家,年产值23万元,利润5.4万元。
国营工业
县办工业1954年12月建起首家地方国营工厂县酒厂。次年10月增设衙前机米发电厂。1958年,集体所有制工厂全部改为全民企业。年末,有全民工业企业97家,其中工厂29家。1960年底,县营厂矿增至38家,职工2356人。其中,财贸、文教等非工业部门办15家,职工765人;直属县工业部门管理的有23家,即酒厂、纸厂、电机厂、松焦油厂、砖瓦厂、棉织厂、发电厂、纤维厂、玻璃厂、化肥厂、钢铁厂、水泥厂、木浆厂、农业机械厂、食品厂、木工厂、制鞋厂、雨具厂、被服厂、编织厂、修缮队、云母矿、石棉矿,职工1591人,全年亏损19万元。
1961年,国营工厂调整减至20家,职工减至1145人。属县工业局管理的为机纸、化工、棉织、发电、电池、砖瓦、酒厂等厂和修缮队共8家,职工459人,年总产值63.54万元。其中,4家企业亏损,亏损额6.82万元。1963年9月,县工业局管辖发电、印刷、农机、酒厂等4家地方国营厂,除电厂外,产值共18.37万元,1家盈利,2家亏损,盈亏两抵仍亏损3.58万元。1966年,企业全部盈利。
1967年,大部分工厂“停产闹革命”。次年,4家工厂全部亏损,总额达13万元。1970年,全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18家。其中,县工业局管辖农机、印刷、食品、电机、店前农机修配、酒厂等6厂及云母矿。1975年,工业局辖厂8家,盈利17.1万元。
1978年,全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20家,年总产值900.5万元。其中,县办工厂8家,年总产值340.7万元。1980年,县化工厂、农机汽车修配厂分别由交通局、农机局划归工业局管理。次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19家,总产值1083万元。其中,县属厂8家,创产值371万元。
1985年有国营工厂20家,年创总产值1764万元,其中,县办工厂8家,即缸套厂、铸钢厂、农机二厂、化工厂、皮鞋厂、酒厂、食品厂、印刷厂,职工99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08万元、净值460.31万元;先后创部优产品1种、省优产品3种、省优秀新产品2种,出口产品有结晶硅、碾米机、蘑菇罐头等3种;全年总产值817.8万元,利润92.4万元,上交税金54.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368元。同年10月,年产3000吨的县罐头厂建成试产(当年未列入统计范围)。
国营工业,厂级管理干部由县或主管部门任命,生产基本为机械化,分工序完成。70年代前,建办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无偿拨付,次为银行贷款。分配形式,以计时工资为主,计件工资为辅。企业盈亏由国家统负,盈利上缴,亏损拨补。80年代后,建厂投资主要为银行贷款,次为财政有偿拨付。职工工资改以定额为主,计时、计件、超额奖励为辅。各企业原则上自负盈亏,但多数亏损企业仍能得到财政补助。
粮食系统办工业1955年春,接收公私合营店前同益油坊。10月建成衙前机米发电厂。1957年5月,建成县第一米厂。1958年增设粮食机械厂、粮油食品厂。次年,食品厂停办,机械厂析交第一米厂与商业局五金厂。1960年于店前建成县第二米厂。1962年建成岳西米厂、溪河米厂。1974年再设粮油机械厂。1977年增置粮油制品厂。1981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为196万元。1984年9月建成县饲料厂。1985年主要设有米厂、饲料厂、粮油食品厂,工业总产值达337万元。
林业系统办工业1958年5月,蚌埠木材公司加工厂迁入本县三河坪,成立“岳西县天堂锯木厂”。1964年10月,该厂上交地区森工分局,迁去安庆。1973年7月,县森工局建成木材加工厂。1981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为193万元。1982年、1984年,国营河图林场先后建成木材综合加工厂、木雕工艺厂。1985年9月,河图林场综合加工厂与县局木材加工厂合并,成立县林产品综合加工厂,生产松针粉、木雕工艺品、组合家具等。全年林业系统工业总产值达337万元。
商业系统办工业1958年,商业局专设工业股,抽调干部、工人121人,按“先上马后提高”原则,由省、地商业局投资7.2万元,县局投资8.06万元,于4至6月兴办粉丝、蛋品、野生纤维、制漆、制碱、轧花制绒、罐头、综合食品加工、化工日用品、木浆、植物油、食糖、毛绒针织、化工植物染料、机制纸、印染、电池、废品加工、机械等厂以及基层商店办的土纸生产厂共43个。年底,仅日用化工、人造漆、植物油加工、食品、电池、毛绒针织、轧花、粉丝、野生纤维等9厂投产,年产值11.18万元,余均有名无实。1959年1月,建起机械厂。2月,食品、粉丝两厂并入县食品厂,毛绒针织厂并入县棉织厂。4月,制漆厂并入机械厂,化工、植物油、野生纤维厂并入化工厂。6月,商业、粮食两局机械厂合并成立商业局五金厂。1960年至1963年,上述工厂或并或撤,多数消失。1971年,县百货公司办起红旗五金厂,生产圆钉、小五金、衡器等产品。1977年春,县食品公司建成饲料加工厂,年产饲料90吨;盐业蔬菜公司设立豆制品厂。1981年,因无计划钢材供应渠道,红旗五金厂停办。1982年,糖烟酒公司试办起食品加工厂,不久停产。1983年,饲料厂因污染严重下马。同年,食品公司投资1万元,建起半机械化屠宰车间,日宰生猪能力100口。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