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仅有手工业生产。民国29年(1940年)4月,县政府设平民工厂,手工生产皮纸。31年,县设立造纸、卷烟、缝纫、印刷、冶炼等5厂。33年7月,县合作社联合社设有榨油、棉织两厂及缝纫处、制伞处。37年底,全县手工业生产作坊907家,计1115人,主要从事生铁、铁锅、农具、油脂生产。
建国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58年5月,成立县委工业化委员会,各区配备分管工业的书记。至年底全县52个手工业生产社、组、厂全部转为地方国营工厂或公社工厂。全年计划扩建厂矿名称计达9674个,绝大多数有名无实。1961年大幅度关、停、并、转,工厂由185个压缩至106个,职工由5501人减至2640人。
1966年4月,省属毛尖山水电站建成发电,工业生产能源从此有了保障。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工业系统,职工卷入运动,一时“造反派”掌管大权,武斗爆发,主管机构瘫痪,大部分工厂停工停产,产值急剧下降。
1977年后,县办工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1979年再度调整工业结构,改革管理方式,重用科技人才,简政放权,各企业竞争意识与活力逐年增强。调整初期,产品由过去的包产包销改为市场调节销售,部分企业一时不适应,一度产品积压,亏损严重。1983年成立县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全面整顿县属企业。
1985年,全面推行以承包为中心的各种经济责任制,改革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定额承包,超额加奖、计件工资、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等不同形式的承包体系逐渐完善,职工责任心增强,企业产品产量上升,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利润增长,职工工资大幅度增加。年底,全县有工业企业106个。其中,工业部门办23个,职工1886人。全年工业总产值29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423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