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用电管理1955年至1968年,城关照明用电实行包灯包费制。工业用电,由电厂、电站直接输送配给。1968年11月,毛尖山水电站联网运行,电能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用电实行计划供应。1969年9月,设立岳西供电服务站,专司电量分配与用电管理业务。1975年5月,服务站改称岳西供电所。1979年7月,更名岳西供电局,具体从事全县电力生产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供电、调荷节电等工作。1984年7月,正式成立县供电局。
70年代初期,工业生产用电管理一度混乱,长安总厂专用线路出现对外转供现象,其10千伏高压线路转供变压器12台,总容量940千伏安;低压线路转供45个单位,电器总容量456.2千瓦;两家县直单位径从军工专用线路接挂变压器;工厂周围农村用电私拉乱接,导致电压不稳,停电频繁,事故迭出,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1978年3月,开始对用电户进行整顿。同年6月,县成立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三电”办公室,同期,用电公社成立农电管理所(站),大队成立电管组,用电管理工作始全面展开。
计划用电工作,1979年后步入正轨。80年代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电力供应紧张。夏、冬两季时常实行大面积限电。限电期间,原则上优先供应军工企业及县铸钢厂用电,尽量保证城关生活照明用电和效益好、产值高的自来水厂、缸套厂、轻机厂及毛尖山纸厂等厂家所需电量。余者,定时分区停电。1982年,三电办对用电单位实行定产品单耗、定用电量、定负荷、定用电时间的管理办法,统一调整各生产单位周休日与用电班次,均衡用电。其用电时间分别为7——15点、15——23点、23——次日7点及避峰班10——18点等班次。凡一班制生产企业,安排夜间供电;二班制生产企业,避开两个用电高峰,10——18点和23——次日7点上班;三班制企业,20千瓦以上大容量用电设备的启用须于深夜进行。1983年6月,三电办《计划用电奖惩办法》制订后,各用电户严格执行用电计划,全县用电调荷避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年平均负荷率,由1983年的67.2%,增至1985年81.6%。
节约用电工作,首先于1979年推广远红外线节电技术。1983年6月后,生活用电一律取消包灯包费制,实行装表计量,按量收费。各企业采取技术措施,降低产品电耗,经济效益提高。1985年6月,各生产单位开始配备S7、SL7低耗节能变压器,网电损耗率大幅度降低。同月,对电能利用率低于规定指标的通风机、鼓风机、离心泵、整流设备、电热设备等通用机具,限期予以更换或改造。与此同时,县用电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计划用电奖惩办法》。对节电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发给奖金;对超标用电、违章调班生产占峰用电、逾期不更换或不改造电能利用率低的用电设备的单位,均予以罚款、断电等处罚。由于措施具体,故成效显著。1983年至1985年,3年共节电189.06万度,比地区下达任务多节约63.85万度。
安全用电工作,1978年前仅作一般宣传,缺乏技术保证措施,农村低压电网质量低劣,管理混乱,事故频出。1973年,网电触电死亡人数最多,达5人,另伤5人。1974至1976年,共死亡5人,伤10人。1978年至次年,死6人,伤1人。1979年,建立完善农电管理网,强制安装低压触电保安器,安全因素增长。1979年至1981年,先后有29人次因保安器作用幸免于难。1982年6月,县政府组织安全用电突击检查,对存在碰头线、独股线、地爬线、烂电杆等严重威胁安全的用户,予以坚决停电;对部分设备安装不合格的用户,限期整顿改造。次年,再次组织安全大检查2次,并广泛开展安全用电宣传活动,张贴用电常识宣传画与布告370余份,放映安全用电科教片《特殊家庭》18场,用电知识逐渐普及,人员伤亡事故减少。1985年,全县共装有配电保安器47台,安装率达100%。该年有8人因保安器作用而脱离险境,全年未出现人员触电伤亡事故。
改灶节能1972年2月,本县开始改造老式牌坊锅灶,推广省柴灶。至次年6月,先后在县直机关、县农科所、汤池卫生院以及莲云、桃阳、响肠、茅山等公社改灶500台,按省科委提供的图纸新建省柴灶150台。测试对比,每烧开5公斤水,老式灶需柴1.1公斤,费时14分钟,省柴灶用柴0.55公斤,费时12分钟。
1984年3月,全国第二次节柴改灶工作会议确定本县为改灶重点县,分配改灶任务59400台。为此,县计划委员会将该项工作列入每年经济计划指标下达。同年春,周友成设计出一种新型省柴灶,不久,县农村能源部门在响肠乡、天堂镇搭建60台试验。测试结果,单锅升温段热效率比老式灶提高9.88%。10月,经省优秀省柴灶鉴定评比会测试,该种灶全温段热效率为28.95%,升温速度每分钟3.8℃,蒸发速度每分钟0.08公斤,回升速度每分钟1.68℃,符合国家标准,得到省评委认可。此型灶被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正式命名为“岳西通用灶”。至1985年,全县共建省柴灶21500余台,安装节能水箱3200个,节能获得经济效益约126万元。
上一篇:第二节 供应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