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冷浸田有高山类、泉眼类、圩内渍水类3种。土壤粗、浅、瘦,土、水温度低,透气性差,种植农作物产量低,收成差。建国后,采用不同措施予以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高山冷浸田全县约2.5万亩,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上的中山区。因地势高,山岩遮光多,平均气温低,加之连年冬沤,致使水冷、土瘦。多年来,主要以改冬沤为晒垡,推广抗寒、早熟、耐瘠作物品种等措施进行改造。
泉眼冷浸田各乡均有,一般不成片。1973年统计,来榜、主簿、店前、白帽4区计有8180亩。此类田泉水自流灌溉,土壤长期低温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和硫化物,亚铁离子浓度高,形成铁锈水,或以胶状絮物覆于泥面,或以膜状浮于水面,阻碍水稻根部吸收空气,导致禾苗株矮棵小,结果不实。1973年,县农业局驻虎形公社大滑岭大队干部,组织农民对毛垅冲十年九不收的23亩冷浸田开暗沟排冷泉,取得一定成效。次年,粮食增产20%。1977年,黄尾公社黄尾大队对盘龙地50多亩冷浸田进行改造,效果较好。但至1985年,多数地方此类田仍未得到有效改造。
圩内渍水冷浸田约1.5万亩。集中分布于冶溪、桃阳等畈区,潜水与姚河出境处亦有少量。由于河床高于农田,低洼田水长期滞留,土壤缺氧,微生物活动弱,养份转换缓慢,水、气、热不协调,作物产量低。但光、水、气、热充足。1956年,农业局派技干驻冶溪、桃阳指导农民开沟303.6亩田为改造试验点,采取截排外河入渗水、圩内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办法,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改造结果,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1974年至1975年,桃阳、东方红(今冶溪)两社共治理1037亩。至1980年,全县治理9036亩。汪家圩改田经验受到省有关部门重视。1980年第4期安徽《水利科技》杂志载文予以介绍。1983年1月,在广东“南方13省排渗工程学术研究讨论会”上,汪家圩改造经验论文,应约宣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