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土流失状况建县前,境内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地面植被良好,仅有习惯性串灌及坡地、开荒地等零星裸露地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建县后,水土流失逐渐加剧。抗日战争中期,驻军及县外避难者大量入境,汤池一带人口骤增,自然植被旋遭破坏,成为区域性水土严重流失的开端。
建国后,经1954、1962年等几次毁林开荒,1958年的大炼钢铁过量采伐以及后来大面积全垦造林,“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愈见严重,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1985年,全县中等程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2.2%,少数山头出现砂化现象,河床抬高,仅皖水衙前河段河床即比1959年抬高1.45米。境内1985年水土流失量607.9万吨(表7——2)。
表7——2岳西县1985年水土流失状况

治理措施1952年秋,皖河水利工程处首先在本县莲云河修建谷坊,以竹篓装卵石砌成台阶式拦砂坝,进行治理试验,1953年汛期悉数被毁,试验失败。同年冬,改用块石干砌滚水坝拦砂,获得成功。1956年春,先后在汤池、来榜等区建起拦砂坝五六百座,后因无人保护,仅剩少数作为堰坝。1957年冬,开始“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在黄尾河、头陀河区域内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陡坡停垦还林,缓坡改成梯地,干旱处修建山塘,坡面侵蚀沟闸拦砂坝,治理效果尚佳。次年,在兰州水土保持会议上获得奖旗。
1958年,按高标准园林化要求,在来榜钟形山、团包井设立水土保持试验点,从黄泥林场抽调10名工人组成工程队常年施工,至1959年,300余亩的钟形山由麓至顶按等高线建成宽1.5至2米的梯地,上植松杉,下种桑茶与黄花茶;团包井建成梯级果园,栽插山东苹果、怀远石榴、陕西关中五月桃及本省砀山梨等。1959年,省、地先后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同年冬,在广东湛江全国水土保持会议上,本县代表应邀介绍经验。次年,获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奖旗。其后20年,水保工作时抓时放,断断续续,无甚成效。钟形山、团包井等处水保工程也因无人管理而废弃。
1982年后,全县实行“保持山权林权,划片封山,一封5年,期满归还”的统一管理办法,每年封山育林数十万亩。1984年,以巍岭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农业措施跟上,生活措施考虑”方案,进行综合治理试验,取得一定成效。至1985年,共封山育林2万亩,植树种草3200亩;退垦还林、还草300亩,建梯田60亩、梯地210亩,闸山沟拦砂坝、建谷坊、建塘坝与护岸工程65处,治理面积1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67.7%。
水土保持试验机构本县水土保持研究工作始于1959年,该年下半年,来榜径流站改称水保试验站。同期,在莲云公社长生大队建立“硃屋水土保持工作站”,观测莲云一带山坡水土流失情况。1960年至1962年,两站工作未能正常开展。1963年,工作站撤销,试验站有名无实,工作停止。同年,在今县招待所前设立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观测毛尖山水库上游水土流失情况,指导全县开展水保工作。1969年,县站撤销。
1980年12月,复设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82年,站房在天堂公社石桥大队落成。1983年,正式开展试验工作。至1985年,已开展业务项目4个。通过观察试验,取得不同地形、不同植被、不同土壤的水土流失成因、规律以及采用不同治理措施的效果等资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