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山塘民国30年(1941年)有水塘160口,次年新掘16口。32年增至200口。34年,完成挖修水塘工程310处。1949年底,存有山塘1052口,总容量206万立方米,灌溉田地14305亩。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山塘得到大量修建。1952年至1955年,全县恢复山塘700口。1972年,山塘总数为6954口,塘容增至749.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34631亩。其中,1万至10万立方米容量的塘73口,塘容152.7万立方米。冶溪乡鸿雁村的钟鼓大塘,集水0.1平方公里,容水9万立方米,浇灌面积150亩,有小水库之称。
1973年后,扩建速度减缓,少数山塘或淤积废弃,或被平土还田。1980年,有塘7568口,总容量13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5800亩。1985年,存塘7564口,总容量141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7760亩。山塘地理分布,东南、西南浅山区居多,头陀、主簿、来榜3区较少。
水库1956年,本县始修叶冲、梅湾两座小水库。1958年6月,省属毛尖山中型水库破土修建。1959年先后兴建新桥、斑竹、平山、九角包、西水庵水库等小型工程。2月,本县第一座水库——叶冲小水库竣工。3月、10月,梅湾、北庄水库相继蓄水。至1960年,共兴建小水库9座。60年代初,小水库建设由示范期进入推广阶段,十几处工程纷纷破土。1963年,除完工两座外,斑竹、狮球、红卫、同心等小水库工程先后下马。
1965年4月,毛尖山水库竣工。水库坝址坐落毛尖山公社夏冲大队。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72.7米,顶长215米。设计库容5395万立方米,实际库容455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82万立方米,集水面积202平方公里,死水位345米高程,正常高水位365米高程,蓄水面积2.4平方公里。库区淹没耕地1965亩,迁移居民2821人。该库隶属省电业局管理(参见第八章《能源》)。
1966年后,号召“两山夹一洼,中间砌座坝”,小水库建设进入高潮,先后动工56处。到1976年底,完成48座。由于摊子过大,资金及技术力量不足,不少工程规模比原设计缩小,且质量低劣。徐良的红星水库,1973年竣工,次年5月19日便遭洪水冲毁,1978年重修。1977年至1979年,先后完成9座前期未竣工工程。1980年起,水利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上,巩固完善原有设施配套、加固除险等小型工程。
1985年,存有县属小水库共67座,除红星、朱冲两库为石砌坝外,余皆为心墙沙壳坝。总库容1862.2万立方米,修建总投资约1750万元。其中,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库3座,列入农业基建计划修建,国家补助250万元;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二)型库64座,系民办公助建成,国家拨发修建、除险加固经费400余万元,农民劳动积累负担1100万元(表7——1)
表7——1岳西县水库概况单位:万立方米、亩

本县水库地理分布为两大块,大别山主脊南、北坡的26个中低山区乡未建水库,县西南、东南的35个乡建库较多。流出县境的6条大河流域中,仅淠河一线无库,余5条中,潜水有28座,长河25座,皖河12座,杭埠河与大沙河各1座。
67座小水库竣工后,在灌溉、防洪、养鱼、发电诸方面,效益显著。其中灌溉农田有效面积5.54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51%;控制集水面积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滞洪量达550万立方米;可养水面1361亩;建成发电站7座,装机479千瓦。综合利用较好的为响水岩水库。1985年,该库养鱼面积52亩,亩产鲜鱼199.2公斤。坝下建电站1座,装机55千瓦。利用渠水落差建小电站2座,装机2台计52千瓦。
水库管理工作,按照“谁建谁有谁受益”原则,竣工后由受益公社或大队设立管理委员会或管理所,统一管理,集中经营。部分特小水库,则确定专人负责放水、养鱼。1980年后,多数水库进行承包管理,由承包人负责管理、养护和经营。 堰渠民国初年,本县存有汤池的五股、洗马、糠皮等古堰。34年8月,全县修堰99处。35年,筑堰18条,计长5.1万米。年底,有堰122条。次年,增修堰102条。
建国初,全县有大小堰渠9145条。平水年引水量为1010万平方米,灌溉农田76102亩,每亩年供水量近133立方米。
1952年至1955年,兴修堰渠1500条、河坝1055段。1958年,大办水利,新开塘堰720处,修整塘堰9060处。
1969年大水,堰渠绝大多数被毁。后逐年恢复重建,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出现部分干砌、浆砌拦水坝。至1972年底,有堰渠14614条,引水量1664万立方米,均约为1949年的1.6倍。由于塘库灌区范围扩大,故堰渠灌溉面积比1949年减少10433亩,为65669亩,每亩年用水量提高到253立方米。
1973年后,为堰渠改建加固期,渠道条数与引水量略有增加,灌溉面积缩小。1980年,有堰渠14824条,引水量168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7720亩。1985年,有堰渠14912条,引水量178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6910亩。全县较有名的大田畈,一般都有较大堰渠配套灌溉。较大堰渠主要有:
五股堰,因干渠下分五条支渠而得名。拦河坝位于汤池乡集星村。渠全长约2.5公里,宽1.5至2米。总灌溉面积近500亩,且供榆树村的大部分人畜用水。建造年代失考。历史上先后遭民国16年(1927年)和1969年两次严重水毁。今拦河坝及干渠外侧,均改建成石坝。
洗马堰,建年失考。相传三国时曹操的军队曾在此洗马,故名洗马堰。渠长2公里多,宽l米余。灌溉汤池乡榆树、汤池两村部分及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水田共500余亩。1969年,拦河坝遭水毁后,改建为半永久性的浆砌石坝。今重要渠段外侧,已建成干砌块石渠埂。
店前大堰,本县第一座永久性拦河自流灌溉工程。拦河坝于1959年11月动工修筑,先后三移坝址,最后定址于店前公社店前大队狮子口。1961年11月,用水泥砂浆、条块石砌成重力式滚水坝。坝长78.6米,河谷处最高坝高5.5米,拦长河水系的店前河水入渠,上游集水面积414平方公里。下游消能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式框架结构,框架方格空间,用浆砌块石填实,与框架连成整体。1962年6月,完成渠道等配套工程。初建时渠长2840米,灌田1500亩。1970年后,延伸渠道,引水量达每秒1立方米。规划灌区增至3500亩。后因延伸渠道末端退水及搞多种经营等原因,今实际灌区为7个村的2000余亩农田,灌区人口近8000人。
菖蒲大堰,建于1964年,拦河坝位于菖蒲公社门前的大河中,为干砌块石坝,与河道斜交,长180米。渠道长4.2公里,宽1至2米,有效灌溉面积810亩,受益范围为菖蒲、撞钟两乡。建成初期,效益显著。1982年修建菖蒲公路大桥时,桥墩清基及工程导流,对拦河坝损伤严重,河水流态改变,致河水难以入渠,效益锐减。灌区下游的撞钟乡,已有180亩水田改种旱粮,220亩田改以抽水灌溉为主。1985年底,县水利部门正安排经费予以整修。
60年代以后,在兴建小水库的同时,开挖渠道,修建灌区配套工程。1978年,全县64座小(二)型水库干渠总长179.2公里。对3座小(一)型水库,则全面规划,直接配水到田间。1981年,龙井水库修通东、西干渠共长23公里,灌溉农田4000亩。1981年至1983年6月,垴上水库开挖东、西两条干渠共长40.42公里,连接8个行政村,完成土石方27.9万方,投资18.2万元,受益面积达8000亩,1985年实际通水为24公里长。1983年冬至1984年底,响水岩水库修筑干、支渠道长42.9公里,建成隧洞、渡槽、斗门、泄洪闸、溢流堰、人行桥等建筑物36座,共完成土石方6.1万方,国家投资8万元,灌区受益面积5000余亩。由于经费短缺,上述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均未完成计划,受益面积只及原设计能力的一半。
机电灌站境内正常年景全靠抽水灌溉的“张天田”很少,机电灌溉设施建设起步晚。1965年至1980年,先后购置一些自动灌溉设备。流动使用,间歇时间长,使用率低。1980午后,机灌设备无人管理,机械或被拆除,或遭锈蚀,损失严重。
机灌站1965年,始置柴油抽水机械4台套80马力。1967年,撞钟公社张家畈建成县内第一座柴油机灌站,装机1台24马力,灌田200余亩。后该机改为流动设备。1971年至1976年,全县设机灌站3处,装机3台56马力;流动设备4台39马力。
1978年大旱,由于机动灌溉设备严重缺乏,8.32万亩受灾作物中2.12万亩颗粒无收。次年,安庆地区水电局调给本县柴油抽水机械40台,共960马力。1980年,设机灌站6处,装机7台344马力。其中,罗墩1台10马力,金山1台20马力,上畈1台24马力,河西2台144马力,水畈1台72马力,岳庙1台72马力。同年,设流动机灌设备198台2944马力。
1977年,置柴油机喷灌设备5台88马力,在东方红公社(今冶溪乡)东方红茶园设立固定点,进行喷灌试验。并于莲云公社进行流动喷试,试喷园地共362亩。1980年,设备增至11台112马力,喷灌1116亩。因境内无大片蔬菜生产基地,在茶、果园喷灌效益不高,耗资耗能,不久,机械设备即被闲置。
电灌站1966年10月,始在汤池公社石台大队修建红旗电灌站。1968年12月竣工,装机2台60千瓦,使用华东网电,先抽河水灌注大塘水库,再引库水浇田,受益田地2000亩。1976年底,有电灌站7处,装机12台345千瓦。流动电灌机械5台200千瓦。
1980年底,有电灌站10处,装机15台495千瓦。其中,使用网电的7处:红旗两台60千瓦,岳峰3台135千瓦,南园1台75千瓦,王畈1台30千瓦,皂畈1台14千瓦,凤形1台80千瓦,双储1台30千瓦,共装机10台424千瓦;用小水电的3处:龙王2台37.5千瓦,河西1台7.5千瓦,老庙2台26千瓦,共装机5台71千瓦。同年,置流动设备25台843千瓦。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