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域本县境内三级以上干、支流104条,总长11053公里,但落差大,水温低,可供养鱼者少。1950年,全县有池塘2000余口,约2500亩。1959年后,水利事业发展,池塘、水库增多。1961年,毛尖山水库竣工,水面2500亩。70年代,东方红、响水岩、龙井等3个小(一)型水库和64个小(二)型水库相继建成。池塘增至6758口。1985年有塘、库水面9178亩,可养殖面积8374亩,已养殖面积5011亩。其中池塘4751口,3897亩;水库89座,1144亩。
水产品种全县水生动物中,鱼类有9科41种,其中鲤科占62%(参见第三章《自然资源·动物资源》)。1978年,从怀宁引进杂交鲤;1980年至1985年,从太湖县引进日本大阪鲫,从霍山县引进团头鲂,从合肥引进尼罗罗非鱼,江西瑞金引进草胡子鲶等品种。此外,尚有龟、鳖、虾、蟹、蚌及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大鲵。大鲵俗称娃娃鱼,分布于美丽、包家、明山、道义、来榜、横河、凉亭、头陀等乡,尤以包家、美丽两地居多。另有石鱼(亦名麦鱼),清代曾被列为贡品,又名贡鱼。
水生植物主要有藕、菱、茭瓜、蒲菜、浮萍等。1981年、1983年,先后引进宿根黑麦草、苏丹草等品种试养。
人工养殖水产人工养殖中,鱼类养殖最早。民国年间,境内人工放养有鲢、鳙、草、鲤、鲫等鱼种。1952年全县产鱼18.5吨,其中沟河捕捞量约5吨。1956年后,随着水塘、水库的大量兴建,可养水面增加,养鱼量相应上升。但历年鱼产量均甚低,市面极少有新鲜鱼出售。1979年后,实行水面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养鱼积极性提高。同年,县成立水产站,专司渔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此后,池塘养鱼、水库养鱼得到发展,网箱养鱼、稻田养鱼、流水养鱼、精殖高产养鱼等养殖形式正在试验和推广。1985年,全县养鱼户达5900多家,养殖面积5011亩,产鱼187.9吨。其中,有水库89座,水面1114亩,产鱼34.85吨;池塘4751口、水面3897亩,产鱼121.65吨;其它水面产鱼31.4吨。
水库养鱼,首推毛尖山库,面广量多,一般年产鲜鱼25吨,最高年产量达40吨。70年代后,产量下降。
网箱养鱼,始于1980年,由县渔场制作方形竹箱置放毛尖山水库试养,因箱体笨重,管理困难而失败。1983年改用聚乙烯线编织网箱,试养成功。箱体容积8×6×2立方米,5只网箱共产成鱼26053公斤。
流水养鱼,初由和平公社农民试行。1981年,共在溪河水旁挖池392个,放养获得成功。同年,金山公社农民始行利用水稻田养鱼亦获成功。之后,白帽、天堂、冶溪、汤池等地多有仿效。
1984年,天堂镇养殖中心改革一塘一鱼种的单项养殖方法,在一鱼池中投入7个品种混养,开辟精养高产新途径。次年,起捕罗非鱼2吨,连同其它鱼,亩产达200多公斤,取得较佳经济效益。 特种养殖,先后试养过黄鳝、大鲵、甲鱼、河蚌等水产品。1980年,县渔场从宿松县引进褶纹冠蚌2000余只,用于人工培育珍珠,获珠0.85公斤。1982年,包家公社包曾先从溪河中捉回幼鲵40多尾,饲养成活率达90%。1983年春,头陀公社张秋生自建养鳝池,由霍山县购进黄鳝苗163公斤(约7000尾)养殖,年末大部分鳝重达100克左右。后两年,店前、白帽、菖蒲、汤池等地亦有农户开始人工养鳝。1984年,余河乡刘和雷从浙江购进甲鱼苗110公斤(共450尾)养殖。一年后,最大个体重达0.5公斤。1985年,全县有甲鱼养殖户6家,可向市场提供少量商品鳖。本县特种养殖由于缺乏人工繁殖种苗的技术,基本属于捉养待售形式,无一发展下去。与其捉养,不如放生,任其自然发展,更有利于保护大鲵等稀有动物。
水生植物,过去多任其自然生长,利用的不多。60至70年代,引进、养殖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绿萍等“三水一萍”,作为饲料。80年代初期,县渔场和天堂镇养殖中心试植鱼饲料宿根黑麦苗、苏丹草。此后,五河、店前、白帽、来榜、菖蒲、汤池等地相继推广,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种苗生产长期以来,池塘养鱼所需鱼苗主要依靠潜山、怀宁、枞阳等沿江渔民挑运进山,价格高,成活率低。1959年,县鱼苗场始培育鱼苗。1963年,县渔场在天堂公社前冲再建鱼种养殖场,建鱼池6口。1966年,从长江引进毛子250万尾,育成鱼苗160万尾。1979年,县渔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试验,建产卵池、孵化池各1个,当年繁殖毛子114万尾。次年,繁殖250万尾。1980年后,南庄、冶溪、徐良、头陀、金山、东营、汤池等地都出现鱼苗繁育户,初步形成鱼苗生产网点。1983年,县渔场在毛尖山水库用两只网箱培育黄鲢、白鲢鱼苗成功,成活率达50%左右。1984年至翌年,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本县水产站合作,利用汤池温泉进行尼罗罗非鱼越冬保种繁殖试验,获得成功。1985年,全县个体鱼苗繁育户达27家,水面87亩,年育鱼苗600多万尾。同年,县渔场改建产卵池、孵化池等设施,繁育品种发展至白鲢、黄鲢、团头鲂、白鲫、杂交鲢、草鱼、鲤鱼、罗非鱼等8个,年产毛子450万尾。现全县鱼苗生产已基本自给。
成鱼捕捞捕捞渔具有20多种,其中较常见的有10余种。网具有拉网、粘网、罾网、撒网、刺网、赶网、定置张网等;钓具有大钩、小钩、滚钩、活动鱼钩等。此外,尚有罩、箔等。
水库成鱼捕捞,1980年前主要使用粘网、三层刺网、滚钩等,日捕鲜鱼数十斤乃至上千斤不等。捕捞季节集中在冬季,临近春节时起捕。1981年冬,聘请湖北浮桥河水库渔师进行技术指导,采用“赶、拦、刺、张”联合捕捞法,日捕鱼量增加。至今,沿用此法。
沟河自生鱼,多采用粘网、撒网捕捞,或鱼钩钩钓。每年6至8月份,若逢干旱,常有人用鱼藤精、鱼药毒鱼,称之为“闹长河”。此种掠夺式捕法,成鱼幼苗俱亡,破坏资源严重,政府虽多次令禁,但禁而不止。
上一篇:第五节 畜牧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