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多丛山脉以多枝尖为起点,向东北延伸,经界岭、公界尖、黄毛尖、二祖山所组成的山脊线,是大别山东段主分水岭,南为长江流域,北为淮河流域。再由二祖山北向抵褚家岭一线,为江淮小分水岭。东为长江流域,西为淮河流域。全县长江流域面积为1855.9平方公里,淮河流域面积为542.1平方公里。境内局部地形又把河流分成四大水系。属长江流域的有皖河、巢湖、菜子湖三大水系。皖河水系的干流有衙前河、鹭鸶河、潜水河、店前河、冶溪河,巢湖水系有杭埠河源头——姚家河,菜子湖水系有大沙河源头——巍岭河。属淮河流域淠河水系有三个源头——包家河、黄尾河、头陀河。县内大小河流90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4条。河道总长为11053.6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河流4.6公里,年迳流量20.53亿立方米(附岳西县河流分布图)。
县内出境河流12条,皆为源头段,其中有两条单独出境的小河流:一条是发源于前河乡羊畈,叫小羊河,集水面积10.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75‰。一条源出菖蒲区岩上乡四望山,叫岩上河,集水面积24.8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9‰,均流向西南,皆在太湖县汇入长河,是长河的小支流。县境河流具有“一涨一落山溪水”的特点。流量受降水控制,晴雨显见枯丰。流速随坡降不同而异。水温按上下游逐渐递增。水流在进入下游平滩之前,水情差异更为明显(表2——3)。
山区河流多绕山环转,流向曲折多变,10条主要河流各具不同景观。
潜水为县内最大河流。上游称来榜河,经五河区的沙村、桃李、五河乡境,菖蒲区的岩河、溪沸、撞钟乡境,流入潜山县境,集水面积708.2平方公里,近全县三分之一。主源出自黄毛尖和公界尖之间的来榜坳,又西集黄茅尖、多枝尖、驮尖、锅斗岩等县内最高峰东南坡之水,水量充沛。该河上段水急流于山谷之间,两岸陡峻,河床多处岩石裸露,落差较大。尤其自九井缸到大龙潭下,为天然跌水集中区,九井缸落差在10米左右,大龙潭落差达三四十米,极具水力发电天然条件。
岳西县河流分布图

表2—3岳西县主要河流分布概况

来榜河主源头出源后反向西南与西源大埠河、花墩河在三河坪汇合,曲折南流,至吴畈附近,向西转一大湾,长约5公里,湾口直径约500米,湾口南岸即支流沙村河道,汇合后向南流经叶河、五河河道,与东岸支流桃李河汇合至岩河的转桥,又形成一个小湾,长约3公里,湾口直径约200米,中隔一岗,岗高二三十米,岗南北麓河床,高差约10米。出湾后,曲折东南流,经溪沸滩、铁滩、水畈与西岸支流撞钟河汇合,至袁家渡上又与西岸支流朱河汇合,入潜山县境。
潜水中下游河床砂砾居多,河中盛产铁砂,含铁量高于别处。
店前河以东源的银河为主流,次为西源徐良河,为长河上游干流。银河自黄茅尖西出源后,流向西南,经凉亭转向南流,至河图急转向东,复转东南,又转向西,再转东南形成河套。主河道平均坡降10.3‰,河床稳定,基岩裸露处多。徐良河分别发源于上古坊和乌米岩,流向东南,平均坡降9.42‰,属低山丘陵性河流,河床多积卵石夹砂,源头基岩外露。二流在三合滩汇合后,至杏花村入太湖县境。
冶溪河为长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西坪,流经冶溪、桃阳两乡后,在桃阳乡的梅子林入太湖县境。自源头至狮子岩6公里的上游段,坡降达45‰,狮子岩以下,坡降为8.4‰。下游河砂淤积,部分河床,高于农田,形成冷浸田的集中区。
衙前河皖水上游干流。源出黄毛尖东部,流向东南。汤池以上河床,多处岩石外露;汤池以下,砂夹卵石,至天堂镇,向东流至毛尖山水库,出水库后,在毛尖山电站厂房下与鹭鸶河汇合,入潜山县境。因毛尖山水库尾水的影响,自1959年至1985年间,流经县城段河床升高1.45米,黄沙淤积,水库以下河段,形成峡谷,水流湍急。
鹭鸶河皖水一级支流。源出石关乡灶门尖,向东南流经毛尖山乡和平桥,至毛尖山电站厂房下与逆水河相交,在鹭鸶滩与衙前河汇合,流入潜山县境。
姚家河源出石关乡界岭头,流向东北,在姚河下进入舒城县境。是一条典型山谷河流。境内长35公里。50年代以前,沿河民间多自建水力鼓碓,加工木粉与粮食。属杭埠河支流。
巍岭河又称夹竹河,是大沙河的西源头段,源出铜安寨,向东流出巍岭,入潜山县境。另有支流薛河,源于天麻埂,流向东南,至县边境汇合流入潜山彭河。属大沙河支流。
包家河源出多枝尖北,火烧岭起向北流,沿途汇合总铺河、川岭河、石佛河后入霍山。主流流向北。5条支流分别流向东北和西北,流经包家、美丽2乡。
黄尾河源出金刚岭,经青天畈、河口畈至走马滩向北,经英山河、阔滩、严家、黄尾出县境入霍山县境。
头陀河源出来榜坳,流向东北,经头陀逐渐偏北,至石盆乡和平村附近,流向始转东南,又转西南,终转北,构成复套湾,而后转西北出县境,注入霍山磨子潭水库。
上一篇:第三节 山脉
下一篇:第五节 气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