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南宋嘉定十年(1217)筑城池,府治移此。景定元年(1260),怀宁县始迁附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从江宁迁来安庆城,至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前,前后270余年间,为安徽省会。自古是县、府、省治所在地。因此地方志的编纂和机构设置在安庆都有较长的历史。清道光三年(1823)陶澍抚皖时,设安徽通志局,承江南通志例“考献征文”、“从容讨论”,编纂安徽通志。九年(1829)志成,是设局的第一部通志。同治八年(1869),因久经兵燹,文献散落,复设局于安庆,重修安徽通志。至光绪四年(1878)书成。民国18年(1929)12月,国民党政府内务部颁发《修志事例概要》,“通令各县催促续志,急如星火,既为功令,势必奉行。故省无问南北,县不分大小,莫不各续志书,待梓复命。”安徽通志馆因而建立。23年印出《安徽通志稿》初稿。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文献委员会成立,要求各县市政府从便整理成文,作为省新编通志第一手资料。内务部又修正颁布《地方志纂修办法》,省通志馆奉命筹备复员。通志馆与文委会并存,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文委会是领导修志机构,下设通志馆专修省志。37年年底,文委会与通志馆奉命迁往芜湖,至1949年4月芜湖解放时解散。
【省志】
置省虽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但其时安徽布政使司寄治江宁,故康熙、雍正年间数令天下布政使纂修通志,安徽没有专修省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乾隆元年(1736)两次修纂的《江南通志》,虽都包括安徽,但执笔者多为吴中人士,对于安徽的记载从略。然这两部通志为后来纂修省志积累了资料,也算是开了安徽省志的先导。
《皖省志略》,是独立成编的第一部安徽省志。清道光元年(1821)朱云锦纂辑。是书4卷,附录盐漕1卷。朱云锦,河北永清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来皖,“以安徽为纲,以所属府州县为目,采诸志所纪山川地理缀其下,有不备者,则又以历史地志及顾炎武、顾祖禹之书补之。至户口、田赋、仓储、邮递,则一以《赋役全书》及近年奏销册籍为主。”道光元年由苏州毛上珍传书斋首次刊刻,后于光绪七年毛氏传书斋再度翻刻行世。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存。
道光《安徽通志》,陶澍等修,李振庸、韩玫纂。清道光三年(1823),安徽巡抚陶澍在省城安庆创设志局,开始官修省志。陶澍调往江苏,张师诚、邓廷桢先后继任,踵其前事,于九年(1829)纂成。是志悉从《江南通志》体例,计分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10志。全书260卷,首(诏谕)6卷,搜集极博,详征端委,条理井然。道光《安徽通志》红格稿纸书写进呈本,安徽省博物馆存卷一至三十、六十四至一百、一百四十二至二百二十、二百二十二至二百六十。道光十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六安市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存,安徽省博物馆存卷十三至四十九、五十四至二百六十。
《(重修)安徽通志》,沈葆桢任总裁,英翰、裕禄督修,何绍基、杨沂孙纂。清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四年(1878),前后10年纂成。全志350卷,补遗10卷。在道光志“十志”体例基础上,增为一纪共11志,改原卷首《诏谕》为皇言纪,统入全书卷数。将原人物表中的列女析出,独立成列女志,原人物志中的仙释移入杂类志祥异之后。增补了咸丰、同治两朝事迹,篇幅大增,成为安徽省一部最完备、最系统的省志。光绪四年刻本,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藏本不全)存。安徽省博物馆存光绪七年冯焯校补本中职官、名宦、人物、选举4类,内有补辑厘正。
《皖志便览》,是第四部安徽省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李应珏纂修。李应珏字玉山,化州人,是书系作者以旧著《一统便览》中的安徽部分为基础,参摭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并据当时邸抄及各属禀报参订而成。全书6卷,卷一至三以省序为纲,列八府五直隶州(未列府属州及县);卷四至六分叙安徽古近兵事,其中《皖中发匪纪略》、《皖中捻匪纪略》,从反面提供了太平军和捻军在安徽境内斗争的资料。同时,作者对当时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有所抨击。是书篇幅简短,言简意赅,颇具独见。光绪二十四年安庆镂云阁刻本,安徽省图书馆、无为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存。
《安徽通志稿》,是安徽最末一部省志。民国23年(1934)安徽通志馆编纂。全书157卷,体例上改“志”为“考”,各自成篇,分类出版。增设如《方言考》、《外交考》、《水工考》等新的部类,记事下限至民国23年。同年铅印。是志具有较显明的时代特点。遵内政部《修志事例概要》并参考旧志及他省志例,定为八图、二记、二十一考,列传则一遵史例。不属前四类者,另立杂类一门,总其类凡五庶。卷首列总序、凡例、目录。图有全省疆域图、六十县分图、历代疆域沿革图、山脉图、水系沿革图、交通图、农矿物产图。记分大政记(记大政文告制令国民党政),用编年体,下分三代至明上篇,清中篇,民国下篇;大事记,用纪事本末体,亦分上中下篇,上篇附历代年表、明末义师月表,中篇附太平天国年表,下篇附民国纪元各县民兵起义月表。考分舆地、职官、民政、司法、财政、教育、军备、交通、外交、权量、农政、工业、商务、物产、氏族、方言、礼俗、宗教、艺文、艺术、金石古物等。传分职官传、人物传、列女传等。杂类,计有轶闻、物异、辨证、补遗4类。卷末列录前志源流(附前志纂修诸姓名籍贯录)、本志纂修始末(附本志纂修人名略历)、本志参考书目等内容。是一部体例较为完备,并具有当时社会行业分工的安徽地方特色的省志。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无为图书馆、歙县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藏本不全)存。安徽省文史馆存列传、金石古物考、大事记。
《安徽概览》,不分卷。安徽省政府编,民国33年(1944)铅印。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市图书馆存。安徽省图书馆存复印本。
【府志】
安庆府地方志编纂开始很早,是安徽府县志代表性地区之一。然而宋元以前的《舒州图经》、《同安志》、《续同安志》、《同安后志》、《怀宁图经》等均亡佚不存。
《直隶安庆郡志》,12卷,明天顺六年(1462)周翔修,张纂。是志刻本,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存。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为微缩胶卷。
正德《安庆府志》,明正德十六年(1521)胡缵宗纂修。是书31卷,仿《史记》、《汉书》体例,分作纪、表、志、传4项。“其事核,其文简,单词片语往往含有不尽余意”。明余珊正德《安庆府志序》传抄嘉靖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存卷七至三十一。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存复印本。
嘉靖《安庆府志》,明嘉靖三十年(1551)李逊纂修。是志31卷,基本上遵循正德胡志的体例,而增补嘉靖以来30余年的纪事。传抄三十二年刻本,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存。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存复印本。
《安庆府志》,清姚琅修、陈焯纂、刘枟续修。书凡18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红格抄本,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存卷九至十一、十三至十四。是志原修于康熙十二年(1673),增订于二十二年。另有张楷纂修的《安庆府志》。是志以正德胡志和顺治李志(顺治十四年李士桢纂修,今佚)、姚志为蓝本,各取所长,补漏正讹,汇编而成。始于五十八年(1719),成于六十年(1721),书凡32卷。体例分作天文、地理、民事、学校、祭祀、秩官、人物、列女、艺文9志,为目57。志和目下均有序,内容虽多系封建说教,但也不失提纲挈领的作用。张楷等在编纂时有《誓词》:“窃照府志攸关大典,本府捐俸重梓,所有山川、人物,不惮躬亲采核,与同诸君矢公矢慎,丝毫不敢赡徇,俾垂之永久,以成一郡之信史,务期表扬潜德,拾采幽芳。勿以内举而引嫌,勿以亲知而滥及。”这种严肃认真态度,难能可贵。是志记事翔实,资料性强,原刻本流传极少。1961年安庆古旧书店据原刻本石印,得以广泛流传。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庆市图书馆、宿松图书馆、潜山档案馆、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存。
【县志】
明代安庆府各县志统于府志,无独立县志。怀宁县志的编纂始于清顺治八年(1651),知县贾壮修、吴邦柱纂。是志已失传。今存康熙十二年(1673)至民国25年(1936)志书6种。
清康熙《怀宁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五年(1686)、四十九年(1710)3次续修。段鼎臣修、吴邦柱纂的康熙十二年《怀宁县志》,36卷,同年刻本。吉林大学存卷一至五、十一至十五、二十一至二十六、二十八至三十,北京图书馆存卷一至十九、二十五、三十,安庆图书馆存卷十四至十九、二十一至二十五。康熙二十五年《怀宁县志》,崔子迁、裴国熙、方都泰等修纂。是年刻本36卷,今存30卷(缺卷三十一至三十六)。体例分作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书院、选举、礼制、坛祠、古迹、兵氛、恤政、名宦、人物、列女、艺文和诗(缺)。卷首开篇有序4篇,阐述概貌,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每卷之首均有小序起有提纲挈领之效。如“城池”记:“嘉定十年丁丑四月,金人犯光州,宁宗以黄干知安庆,干至则金人已破光州,民情震恐,乃请诸朝廷建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并注:“安庆建城自此始。旧志(指明府志)云:景定庚申始移治者,误也”。订正了明府志错误。建置沿革序后,列“建置沿革世表”(郡县合纪),接后是“安庆府属六县沿革总记”,历代区域、郡县逐一记述,一目了然。是志中的重要引文,均注出处。对人物打破了“生不立传”的惯例。如“笃行纪事”称:“生不立传史例也。然有实行昭著,且为台、司、郡、邑所行奖者,受纪事示劝。”记有银米济贫、全人破镜、捐米救荒、拾金不昧等笃行4人。每卷类目最后均有简短结论语,与卷首小序,前后呼应。是志资料翔实,内容颇丰。但写人物过多,卷二十至三十计11卷均记人物,篇幅过长,似嫌累赘。不同的是人物类型各异而已。康熙四十九年《怀宁县志》,张懋诚修,刘澡增补。是志刻本中山大学图书馆存。
清道光《怀宁县志》,王毓芳、赵梅修,江尔维等纂。道光五年(1825)刻本,28卷,首末各1卷。江宁文盛堂周健行刻。是志卷首,由陶澍首序。言及是志“距旧志之修,已百有余载”,“其书囊贯古今,成一邑之典,……又纠正旧志数十条,可以知人,可以论世,以是为省志底本,而冠八郡五十余州县之首。……怀宁志之先成于省志,为有基也。”是志“记繁志寡”,由旧志36卷裁作28卷,以达“事增文省”的功效。王毓芳序称:“不以游谈诬古人,不以假借欺后世”。对旧志舛误,悉以订正。如“建置沿革”,旧志对县治“潜山”和“潜县”混淆,是志作了订正。再如“疆域”,“旧志子目太多,漫无头绪,今为先经后纬,由城及乡,周行曲径,悉不遗,一邑地图毕具於是”。是志收录贾壮、段鼎臣、刘枟、张君弼、裴国熙、张懋诚等诸志序。还列录《重修怀宁县志》总修、协修、分纂姓氏和校对、监理、采访、收掌等名录及原志分纂姓氏、续修分纂姓氏。卷首载图10幅。即:县境全图、城郭街衢图、7个乡图(6幅)、县署图、学宫图。当代方志学家黎锦熙称:“旧方志中叙记山川,以清道光怀宁县志仿禹贡之导山导水为创体。”是志各卷内容门类为:卷首例言、图说,卷一沿革,卷二星野、祥异,卷三疆域(街衢乡镇、道里津梁、驿递),卷四城池(形势、兵卫、历代兵事),卷五山川(名胜、冢墓),卷六水利(圩坂),卷七物产,卷八赋役(仓庾、屯田、户口、蠲赈),卷九风俗,卷十官署(公局),卷十一祠祭(寺观),卷十二学校(书院),卷十三艺文,卷十四选举(封典附),卷十五、十六职官,卷十七职官传,卷十八忠义,卷十九宦业,卷二十儒林、文苑,卷二十一笃行,卷二十二隐逸,卷二十三方技,卷二十四至二十六列女,卷二十七流寓,卷二十八释道,卷末杂记。自卷一始,每卷首有短序,卷后有分纂名录。道光五年刻本,安庆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存。1982年抄本,安徽省图书馆存。
清同治九年(1870)《怀宁县志》,50卷,马征麟等纂。活字本。今仅见卷二十食货书,存湖南图书馆,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其复印本。
民国时期,怀宁县志书有2种。分别为:民国4年(1915)《怀宁县志》,朱之英修、舒景蘅纂;25年(1936)《怀宁县志略》1卷,孙霈方主编。
民国《怀宁县志》,于4年(1915)开局采访,7月编书,12月告竣印刷。同文印书馆铅印发行。全志34卷,首1卷,共12册。全书计分14大纲,下列64目。是志集录清以来徐鼎康、郑鸿瑞、朱之英、陈际唐和贾壮、段鼎臣、裴国熙、张懋诚、陶澍、王毓芳等各志序言于卷首。凡例有三,即:凡例、道光志例言、同治志序例。系统介绍了怀宁县历次修志情况,志所取体例。“怀宁为安庆首邑城附郭,旧志在明统于郡。自清顺治八年,知县贾壮创辑始有专书。康熙三次续纂。道光五年重修,同治朝复纂辑,书未刊行。道光本典雅精赡;同治本体例祖述龙门,尤见博大,惟时势各有不同,自取舍因之各异。今即道光书为主体,同治志较优雅者从同治本。编辑次序小有迁移,参于两者之间耳。”如其中山川形势、星野、物产、祠祀、风俗均从道光志,疆域、沿革、食货、文艺、兵卫均从同治志,营建从道光志及同治志增修,学校从同治志而删去御颁书籍、条教并两庑二丁祭典,职官从同治志而去历代州郡制沿革4卷。是志卷一所收的“四境沿革考”、“庐江郡名沿革考”,先后经过道光年间的陈世纂,同治年间马征麟重订,民国间的舒景蘅续纂,考订翔实,文献价值颇高。卷二以下每类各有小序,述其梗概。全书资料丰富,每项资料分别以道光志、同治志增纂注明出处。是民国时代安徽县志中一部内容充实、体例较当的志书。是志卷首还收录“顺治辛卯志”、“康熙癸丑志”、“康熙丙寅志”、“康熙庚寅志(缺)、“道光乙酉志”、“同治庚午志”等原志续纂分纂职名录。卷一列有:沿革世表,县境隶皖桐二国舒皖二县表,汉舒县龙舒南北表,庐江郡名沿革表,春秋舒及群舒表,四境沿革考,庐江郡名沿革考,县境舆图,城厢附近图并附道光志县境全图、在城和渌水2乡图、大丰乡图、受泉乡图、钦化乡图、尧年乡图、潜岳乡图、城郭街衢图。是志与历代志书一样,存在着一个通病,重人文而轻经济,注重封建伦理道德和忠孝节义的记述与宣扬。尤其对农民起义军,贬称为“寇”、“匪”、“贼”等。民国7年(1918),舒景蘅纂辑《怀宁县志补》1卷,1册,铅印本。1983年,台北分3册重印民国《怀宁县志》。
《怀宁县志略》,民国25年(1936)怀宁县长孙霈方主编。孙霈方于21年就任,《志略》后记有其历略及4年间的政绩,记事下限为24年。全书1册,共分形势(山川)、面积(疆域、气候)、人口(男、女)、行政(组织、人员、公安、自卫、壮丁已未受训数)、财政(县地方、收支、供于省、用于县)、交通(水、陆、邮、电)、经济(农、工、商、矿)、金融(市镇、乡村)、教育(学校、学生、学龄儿童已未入学者)、文化(图书馆、博物馆、陈列所、民众教育馆、新闻杂志通讯社、各种出版物)、救济(政府、社会)、卫生(政府、社会)、礼俗(或志、或记)、现任县长姓名历略,共14大类目。是志系条目体,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近似现志。按当时社会分工列析类目,较为重视经济范畴的记述。语言较为通俗、精练,言简意赅。述事“开门见山”。除首目“形势”用158个字阐述县名、隶属、建置时间、地理位置外,余者言山及山,言河及河。如“山脉”:“境内多山,其山脉(一)……”;“河流”:“境内之水分二派,(一)……。”其后很自然的接述江防形势。“大江由县之西南黄石矶入境,到海口纳皖河之水,绕廓而东,至枞阳出境,古称天堑。然境内无险可守,自来言江防者,必上以小孤,下以采石为门户,今则海禁大开,亦不足恃矣。”道出了时代和地理特点。它详今略古,对史实,用“旧”、“昔”、“原”等字简述,重点记述民国21—24年(1932—1935)的现状。后附“安徽省各县面积表”,起到各县之间比照作用。其资料性强,门类较为齐全。“交通”条目中,记有民国20年(1931)春,欧亚航空公司在县城西门外设立航空邮递站的史实,此站经营时间很短,因亏损停办,而这段史实却留了下来。此外,始于邮局诞生之前,县民信局一段历史情况,都作为史料记载下来,留传至今。全志连同目录共计28页(双面),每页720字,总共包括标点符号、空格,仅20160字。总观全书,是一本较好的县志略。
另有程滨遗编纂的《安庆旧影》,手书本,上限同县志,下限到1950年,记述范围仅限城内。
【其他志书】
《大观亭志》,清宣统三年(1911)仲秋,合肥李慎馀堂活字版排印。合肥李国模纂辑,丹徒李丙荣编订。全志6卷,卷首末各一,计分4册。第一册卷首、卷一,第二册卷二,第三册卷三、四,第四册卷五、六、卷末。全书由序、图、传、志、轶事、疏、引、颂、论、说、考、赋、赞、祭文、诗、词、楹联、匾额、跋等组成。卷首开篇为太湖李德星和临川桂彦彬撰序。接录“鉴定、参订、参阅、参校诸家姓氏”各9人共36人名录。“大观亭图”一幅后,为全志从卷首至卷末各卷目录。
卷一,祠宇、传、志、轶事、四库全书提要。祠宇记有忠臣庙(余忠宣公祠)、烈夫人祠、正气楼、大观亭、上达楼(更上楼)、忠节坊、榭(停云舫)、轩(镜舫)、望华楼、纪念亭等修建兴废情况。其中记道:“大观亭在安庆府正观门外,明嘉靖时知府陆钶建,推官李钦昊有记。国朝康熙甲子巡抚徐国相重建有记。康熙庚寅怀宁县张懋诚重修,巡抚叶九思有诗。乾隆以来历有修葺。道光辛已知县陶氵云又重修,巡抚陶澍、知府汪恩皆有楹联。咸丰癸丑兵燹亭毁。同治丁卯藩司吴坤修重建。”传中收录《元史·余阙传》、《余忠宣公传》(明宋濂《庐阳三贤集》)、《余阙传》(清朱轼《历代名臣传》)、《余阙传》(《钦定续通志·忠义传》)、《余忠宣传》(清潘锡恩《乾坤正气集》)5篇。志有60篇,录自《安徽通志》、《庐州府志》、《和州志》、《泗州志》、《怀宁县志》。记轶事17篇,均注明出处。最后录《四库全书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一百六十七卷中《青阳集》4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文中有4处对原作人名误作了改正。
卷二,疏、引、颂各1篇,序、记各10篇。各篇均列题出处、作者姓名字号及朝代、籍贯等。
卷三,由论、述、说、考、辨、赋、书后、跋、赞、书事、祭文等组成。其中书后2篇、跋3篇,余均为1篇。跋后附碑记2篇,均为李恩绶记,讷安文集。还有图记1篇。
卷四,诗(上)。明诗2首,清顺、康、雍、乾、嘉、道六朝诗102首。每首注有作者姓名、籍贯及是诗载于何书。
卷五,诗(下)。清咸、同、光、宣四朝诗93首(每首情况同卷四)。
卷六,词11首,大观亭楹联40副、望华楼楹联6副(均附匾额),余忠宣公祠楹联4副,清水塘碑亭楹联1幅,纪念碑亭楹联3副。
卷末,宣统辛亥七月望江余本廉撰后序。有跋3篇,分别由庐江吴学固、合肥蔡有纯、李国楷撰。由丹徒刘榕(云甫)撰志后记。
《大观亭志》文体多样,内容广泛,资料丰富,是一部较好的亭志。其主要特点是,以余阙殉职事迹和大观亭形胜为主线,广采元、明、清三代有关大观亭的论述,汇集而成。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