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概况】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僧宝志在渌水乡建石山寺。这是现有资料关于佛教传入安庆的最早记载。隋开皇年间(589—600),禅宗三祖僧璨初隐于舒州皖公山,后常住菩提庵(在今安庆市内)10余载,菩提庵因之改名三祖寺。北宋建隆元年(960),伏虎禅师在今十里铺乡苏岗村募建三城寺,规模宏大,住僧众多。元至正年间,淮南行省左丞余阙有《送康上人往三城寺》诗。明清时期,佛教兴盛,大建庙宇,以明隆庆四年(1570)建振风塔(万佛塔)、万历四十七年(1619)建迎江寺为其标志。据清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载,全县有寺、庙、庵、阁等201座,其中安庆城内50座。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兵在安庆激战,城内外寺庙多毁,仅剩41座,城内尚有14座。此后多数寺庙又由官府、县绅筹款重修。据民国4年(1915)《怀宁县志》载,全县有寺、庙、庵、阁共273座,其中安庆城60座;废圮10座,改作他用5座。民国初,迎江寺僧月霞、竺庵组织安徽省佛学会(后称佛教会),办事机构设在迎江寺。历任佛学会长多由迎江寺名僧担任。17年,省佛学会对全省佛教状况进行调查,安庆城内共有寺庙37座,僧尼120人,住持37人。沦陷期间,由迎江寺住持本僧出面成立日华佛教会安庆分会,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散。解放前夕,全城有僧80余人,尼60余人,居士五六百人。
解放后,市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保护并拨款维修一些重点寺庙。据1950年市政府民政科调查,全市共有庵堂庙院69处,僧尼百余人。佛教界许多知名人士纷纷提出爱国爱教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主张,先后开展学习和生产运动。经过土地改革,寺庙废除地租,有劳动能力的僧尼按自己的意愿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服务事业,逐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通过民主改革,废除寺庙封建特权,僧尼群众过上民主生活。不少僧尼“还俗”,有的返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有的就业参加社会工作。此后开放的寺庙减少。1958年,许多寺庙改作工厂、学校、医院、商店或宿舍等,寺庙数再减。60年代,全市寺庙中,保留的18处(包括道教建筑),代管的5处,租用的17处,接管的10处。被国家明令重点保护的仅迎江寺1处。有老弱僧尼20余人,由国家付给纳入房改后的寺庙房租定息维持其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禁止,迎江寺佛像、经典、法器被砸坏、焚毁。8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政府拨款修复迎江寺、振风塔以及佛像、殿宇。1981年9月省政府再次公布迎江寺、振风塔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将迎江寺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1985年2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迎江寺交由僧人管理,寺内常住僧人30余人,建立丛林制度,恢复正常佛事活动。并经常接待国际友人、港澳台胞及海外侨胞。三城寺也被列为省重点开放寺庙,省政府及市佛教协会拨款、出资修复,安排尼众10余人。佛教界知名人士成为统战对象,政治地位提高。如:月海,195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4、1958年先后当选为安徽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1955年当选为市政协第一届常委;宏道,1954年当选为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彻凡,1980年当选为市第八届人大代表;竹平,1963年当选为迎江区人大代表;觉华,1965—1980年当选为市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竹镜,1980、1983年当选为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善崇,1983年起当选为市政协第七、八、九届常委,1983、1987年先后当选为省佛教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皖峰,1983年起当选为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及市政协第七届委员;慧真,1983年起当选为市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及迎江区人大代表。
【佛事活动】
迎江寺系临济正宗,十方选贤丛林,是安庆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清末以后,迎江寺又是安徽省开坛放戒大丛林。光绪年间传戒5次。民国4年(1915)月霞传戒1次。24年春心坚传戒1次,受戒弟子700余人。33年因毗卢殿、海岛塑造竣工,本僧传戒1次,受戒弟子383人,戒期48天。次年秋。佛悦宣讲《妙法莲华经》全部,为期2个月,听众二三百人。37年秋,安庆绅商各界发起做水陆法会7天。
民国12—14年(1923—1925),创办迎江寺佛学院,院址慈云阁,招僧50人,由常醒法师主讲,学僧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大寺庙。28—34年在慈云阁开办平民义务小学,校长余孔彰、本僧,学生200人,设一至四年级,免费入学,为沦陷时期的安庆少年提供上学机会。36年春,在迎江寺举办全省佛教会务人员训练班,学员由各县佛教会及各寺庙保送,名额50人,学期3个月,班主任本僧,学习课目设佛教概论、僧制泛论、佛学辑要、语文、民权初步、公文程式等。
解放后,市政府尊重佛教徒的宗教信仰,佛事活动在寺庙内进行。
(表65—1)安庆佛教团体佛教团体

【寺庙】
石山寺,旧址在渌水乡老坟头。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建。不存。
昭明寺,旧址在城内同安坊。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建。不存。
三祖寺,在三祖寺街。隋开皇年间(589—600)建,由菩提庵改名。不存。
地藏庵,位于热电路。唐代建。民国10年(1921)僧慧明重建。不存。
准提庵,在高花亭。唐代建。不存。
三城寺,位于郊区十里铺乡苏岗村。宋建隆元年(960)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僧广文重建。民国重修。1987年重建。
天宁寺,旧址原在怀宁县文庙。宋庆历三年(1043)建,明正德六年(1511)移建抚院西巷。民国初改为务正小学校,不存。
宝善庵,在宝善庵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明海瓒禅师住此。不存。
兴化寺,旧址在城内辑睦坊。宋崇宁二年(1103)建。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不存。
圆照寺,又名圆照庵,位于郊区杨桥镇余墩村。宋建。寺内塔建于唐。明僧如宣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马谷香在庵前摩岩石刻“龙山第一刹”。清末民国时期属迎江寺下院。“文化大革命”中庵被毁。今塔基尚存。
寿莲庵,位于郊区大枫乡芭茅村。宋建。今有尼。
龙隐庵,又名中方寺,位于郊区花山。宋末建。今仅存《龙隐古庵碑记》篆书碑刻一块。
保宁寺,旧址在城内治平坊。南宋绍兴三年(1133)建。不存。
菩提寺,旧址在城内治平坊。南宋绍兴五年(1135)建。不存。
禅龛寺,旧址在渌水乡。南宋嘉定元年(1208)建。不存。
太平寺,在太平寺街。南宋咸淳元年(1265)建。不存。
宣团寺,旧址在渌水乡。南宋咸淳二年(1266)永坚禅师建。不存。
报国寺,旧址在渌水乡。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建。不存。
双莲寺,在双莲寺街。南宋末年建。不存。
桃源庵,旧址在渌水乡。元初白云端禅师建。不存。
清净庵,在狮子山公园内。元至元年间(1279—1294)范文虎二女范金、范银建(在建双莲寺大塔之后),披缁潜修于此。不存。
玉泉庵,旧址在渌水乡。元至元年间建。不存。
大龙庵,旧址在渌水乡。元至元年间皖山凝禅师建。不存。
万寿寺,旧址在城内治平坊。元大德四年(1300)建。不存。
白云庵,在白云巷。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僧传远建。不存。
龙泉寺,位于郊区花山乡。明初建。清重建。1987年重修。
大黄庵,又称大黄家庵,在黄家巷。明初建。不存。
方氏静室,后称净室庵,在观音街。明初建。民国12年(1923)重建。不存。
府城隍庙,在大南门街。明洪武二年(1369)建。不存。
普济寺,在杨家塘街。明建。不存。
火神庙,在火神庙街。明建。不存。
赤帝庙,在观音街。明建。不存。
弥勒庵,旧址在北门外。明建。博山元来禅师两度说法于此。不存。
县城隍庙,在杨家塘街。明建。不存。
观音庵,旧址在渌水乡。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僧古镜重建。不存。
接待庵,后改称兴贤寺,位于碟子塘。明天顺六年(1462)僧行杲建。不存。
迎江寺,位于沿江东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建(一说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即974年,僧涵万募建)。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亲书赐名护国永昌禅寺,为此建宸翰楼贮之。寺内振风塔,又名万佛塔,明隆庆二年(1568)由知府王宗徐(号鹅泉)与士绅于维一、吴宗周筹建,四年(1570)建成。明末清初,迭遭兵乱,禅寺被毁。清顺治七年(1650)操抚李日芃重建,更名敕建迎江禅寺。康熙二年(1663)巡抚张朝珍重修大殿及山门,知府赵世祯重修振风塔,至此初具规模。乾隆赐“善狮子吼”匾额。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寺、塔毁坏。同治九年(1870)署巡抚吴坤修奉旨重修。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赐“妙明圆镜”匾额。光绪十九年(1893)巡抚陈彝、知府联元重修。二十四年僧无凡募修寺、塔,重建大雄宝殿、东西两廓。民国7年(1918)周学熙捐资修寺、塔。18年僧竺庵募建大士阁,僧心坚募建藏经楼。24年工竣。30年僧本僧、月海募建毗卢殿,装修海岛。全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主轴线上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大雄宝殿、毗卢殿之间为振风塔。西边为慈云阁。山门阶前两边各有1只大铁锚,重约2吨。1950年11月市政府拨款维修振风塔。1953年市政府拨款维修寺塔,并勒碑记之。1978年市政府拨款按原貌修复。自光绪十八年(1892)以来,住持僧先后有:无凡、续源、月霞、是岸、心坚、慧明、度厄、淡云、慈航、本僧、西竟、佛悦、月海、皖峰等。
铁佛庵,在铁佛庵巷。明末建。为刘若宰家庙。民国17年(1928)有僧13人。不存。
百子庵,又称大百子庵,在地区医院内。明末建。不存。
集庆庵,位于郊区老峰镇李家嘴。明崇祯九年(1636)怀宁县知县黄配玄改建。清乾隆年间永松重修。不存。
延寿庵,在荣升街。清初建。不存。
添寿庵,在黄家巷。清初建。不存。
大士庵,在光明街。清初建。不存。
九华庵,初名飞钵庵,在三祖寺街。清初建。不存。
百子庵,又称小百子庵,旧址在鸭儿塘。清初建。不存。
大王庙,在大王庙街。清初建。不存。
观音石庵,位于郊区杨桥镇龙山村。清初建。以石形观音而得名。今有尼。
古松庵,在黄花亭街。清初建。不存。
白衣庵,旧址在太平寺东边。清顺治五年(1648)建。不存。
水云庵,旧址在东门外。清顺治九年(1652)重建。不存。
清凉庵,位于五里墩。清顺治末年建。元白禅师圆寂处。不存。
纯阳阁,在三祖寺街。清康熙五十年(1711)建。不存。
黄家庵,又称小黄家庵,在玉虹街。清雍正年间(1723—1735)建。不存。
药王庙,在大南门街。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不存。
西竺庵,旧址在太平寺西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不存。
善云庵,在观音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不存。
观音庵,又称西门观音庵,旧址在县下坡。清建。不存。
如来庵,在黄甲山街。清建。不存。
慈云塔,旧址在西门外枸杞山。清建。不存。
痘神庵,又称天花庵,在大观亭街。清建。不存。
松涛庵,在郊区十里铺乡。清建。不存。
云龙庵,在观音街。清建。不存。
府主庙,旧址在鸭儿塘。清建。不存。
紫竹林,在迎江寺后。清建。不存。
菩提庵,在朱家坡巷,原为朱氏家庙。清建。不存。
东胜庵,在沿江中路。清建。不存。
于家庵,旧址在鸭儿塘。清建。不存。
千花庵,在三祖寺街。清建。不存。
小观音庵,又称东门观音庵,在地区医院内。清建。不存。
回翔庵,位于郊区十里铺乡。清建。不存。
接引庵,在大南门街西巷。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建。不存。
祗圆庵,旧址在鸭儿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不存。
福寿庵,旧址在玉虹门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不存。
镇风庵,位于南庄岭北。清末建。不存。
地姆庵,在五土当坡街。民国9年(1920)建。不存。
万寿庵,在地区医院边。民国15年(1926)建。不存。
六和堂,在观音街。民国26年(1937)建。不存。
另有一些建筑年代不详、地点不明或存在时间短暂的寺庙。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